楊勝娣 高志霞
(江蘇省無錫市人民醫(yī)院急診中心,江蘇 無錫 214021)
1 江蘇省無錫市人民醫(yī)院心內科,江蘇 無錫 214021
現(xiàn)代醫(yī)學越來越重視滿足患者生理、心理及社會各方面的需要,如何提供適合患者需求的優(yōu)質護理服務,滿足患者不同的護理需求,是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的惟一途徑,也是維持醫(yī)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手段[1]。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5級: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2]。2010-01—2010-07,我們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框架護理心肌梗死患者101例,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01例均為江蘇省無錫市人民醫(yī)院急診中心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3]診斷標準,并予相應藥物治療急救措施。男85例,女16例;年齡34~80歲,平均57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6例,初中及以上55例;前壁心肌梗死35例,下壁心肌梗死26例,前壁+下壁心肌梗死18例,下壁+右室心肌梗死12例,其他部位心肌梗死10例。
1.2 護理方法 依據(jù)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評估患者生理、安全、情感與歸屬、尊重及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1.2.1 生理的需要
1.2.1.1 飲食 心肌梗死患者多數(shù)由于心功能低下及疼痛等因素的影響而出現(xiàn)食欲下降、飲食習慣被打亂等,進而影響疾病治療,因此我們向患者介紹合理飲食的重要性,告知患者以低脂肪、低膽固醇、低鹽、高蛋白、高維生素、富含纖維素的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同時注意應少量多餐,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進食不宜過快、過飽、過熱或過涼,戒煙、酒,以免加重心臟負擔和胃部不適。
1.2.1.2 排泄 心肌梗死患者由于要求絕對臥床,胃腸功能減弱,加之飲食及排便習慣改變均可能會引起便秘,如果便秘時機體會反射性的增加腹腔內壓力協(xié)助排便,而增多心肌耗氧,加重心肌缺血,可能導致心肌梗死范圍擴大,引發(fā)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誘發(fā)心臟破裂[4]。因此,在護理工作中告知患者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指導患者不要自行用力排便,排便時需有人守護,嚴密觀察病情,可遵醫(yī)囑使用緩瀉劑,指導患者進行腹部按摩以促進腸蠕動,必要時使用開塞露。
1.2.1.3 睡眠 患者由于對疾病的恐懼、環(huán)境不適應、監(jiān)護儀器的使用及夜間的治療護理等均可干擾患者的睡眠,而難以入睡或易驚醒。我們根據(jù)患者的作息習慣,營造適于睡眠的環(huán)境,有計劃安排夜間的治療護理活動,注意做到“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開關門窗輕”四輕的要求,指導患者注意保持情緒平靜,睡前可飲熱牛奶、熱水泡腳等。
1.2.1.4 休息與活動 參照美國心臟病協(xié)會實用指南組(急性心肌梗死治療委員會)報告,結合科室和患者的實際情況靈活掌握患者臥床及早期活動指導,具體如下:前1~3 d絕對臥床休息,一切日常生活由護理人員幫助進行;第4 d起可取半臥位或坐位,坐起洗漱,進食,關節(jié)主動運動等;第2周指導患者逐步從床邊站立過渡到室內緩步走動;總活動量以不出現(xiàn)胸悶不適,心率比安靜時增加20次/min以內為宜。
1.2.2 安全的需要
1.2.2.1 心理安全 心理健康是個體整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心肌梗死患者起病突然、急驟、危險性大,加上醫(yī)護人員忙碌的搶救,各種監(jiān)護儀器的使用,患者容易產生緊張焦慮、恐懼、抑郁及悲觀失望心理變化。因此,護理工作中向患者解釋消極情緒對疾病的影響,采用積極的態(tài)度與患者進行交流,指導患者保持情緒穩(wěn)定,幫助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對患者的行為表示理解,盡量滿足合理要求,維持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
1.2.2.2 生活安全 心肌梗死患者由于要絕對臥床而生活不能自理,以及對醫(yī)院環(huán)境的陌生,因此,我們在患者醫(yī)院生活上給予更多的關心與照料,經常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了解其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需求,盡量予以支持幫助和滿足。
1.2.3 情感和歸屬的需要 患者由于對疾病缺乏相關的專業(yè)知識,患病時的無助感會增強,更加希望得到家人、朋友等的關懷、理解與支持。因此,我們充分利用患者的家庭及社會支持系統(tǒng),了解其家庭關系、經濟狀況,多與患者家屬及朋友進行有效溝通,指導其多給予患者鼓勵性與語言及,盡可能幫助患者解決實際困難,爭取有效的家庭、社會支持。
1.2.4 尊重的需要 患者往往因生病自覺成為家庭的負擔,缺乏生存的價值,而喪失治療信心等,進而妨礙患者自尊心需要的滿足。我們則以和藹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位患者,認真聽取患者的意見及合理化建議,尊重患者的個人習慣、宗教信仰,尊重患者的隱私,為患者的病情等保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權,做各種檢查、治療前詳細告知患者以取得配合,操作、檢查時注意遮蓋身體隱私部位。
1.2.5 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護理工作的重點是確定患者較低層次需要得以滿足后盡可能讓其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發(fā)展自己的能力。患者經過治療及護理病情得到緩解后,可以讓患者自己進行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事宜,以消除其無能力感,讓患者參與到治療護理的決策中。
本組101例,好轉99例,死亡2例,好轉率98.02%。
馬斯洛列舉的各層次需求并沒有截然的界限,各層次之間往往是相互交叉的,人類基本需要的滿足與否及其滿足程度與個體的健康水平是密切相關的。我們根據(jù)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根據(jù)患者生理、心理的客觀情況,本著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做到眼中有患者、耳中有患者、心中有患者,為患者提供全面而個性化護理服務,加強了與患者之間的交流溝通,使護理工作更貼近患者,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療,起到了良性循環(huán)的作用,密切了護患關系,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促進了患者疾病康復。
[1]王建寧,劉炎玲,王霞,等.住院病人護理需求的質性研究[J].現(xiàn)代護理,2006,12(30):2847-2849.
[2]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聲,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1.
[3]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循環(huán)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710-725.
[4]邊旭娜,于曉霞.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應用[J].現(xiàn)代護理,2006,12(23):2230-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