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梅
(泰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蘇 泰州 225300)
《山石滿足了》的認知文體分析
王鐵梅
(泰州師范高等??茖W校,江蘇 泰州 225300)
認知文體學是認知語言學發(fā)展的一個新分支。它關注語言形式與其產(chǎn)生的效果之間的關聯(lián),分析作者創(chuàng)作與讀者闡釋的認知機制。認知文體學研究理論框架很多,在此試圖從圖形背景理論的角度對Ted Hughes的《山石滿足了》(Hill-stone was content)做認知文體學分析,從短語、詞匯和語法三個不同層面探討了圖形背景理論的運行機制及其在詩歌意境形成中的作用,同時也分析了此語篇中圖形背景互換為表達主題所起的作用,從而為作品的解讀提出新的視角。
圖形背景;認知文體分析;《山石滿足了》
“認知文體學”這一術語最早出現(xiàn)于1996年,隨后被收錄在第二版《文體學詞典》中。2002年以后,認知文體學領域的研究得到了廣泛的承認和重視。認知文體學是一門跨學科的理論,綜合了語言學、文學研究和認知科學,是文體學發(fā)展的一個新階段。它將重視文本語言特征的傳統(tǒng)文體學研究和關注語篇的產(chǎn)生及接受等心理過程的認知科學緊密結合在一起,綜合了多種研究方法,力求系統(tǒng)地闡釋出語篇和對語篇的理解之間的關系,為文學作品的分析與理解提供了一個新的跨學科的研究視角。認知文體學研究所應用的理論主要有原型理論(Prototype Theory)、圖形背景理論(Figure and Ground)、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概念整合理論(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等等。
認知文體學的發(fā)展為語篇分析提供了新的視角,更強調在理論指導下對語言或語言形式選擇的認知結構和認知過程進行系統(tǒng)分析,并力求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本文試圖從圖形背景理論視角的短語、詞匯和語法三個不同的層面來分析Ted Hughes的詩集《艾爾默廢墟》(1994)中的《山石滿足了》(Hill-stone was content)以更好地領略詩歌的主題意義和思想內涵。該詩全文如下:
Hill-stone was content
To be cut, to be carted
And fixed in its new places.
It let itself be conscripted
Into mills. And it stayed in position
Defending this slavery against all.
It forgot its wild roots
Its earth-song
In cement and the drum-song of looms.
And inside the mills mankind
With bodies that came and went
Stayed in position, fixed like the stones
Trembling in the song of the looms.
And they too became four-cornered, stony
In their long, darkening, dwindling stand
Against the guerrilla patience
Of the soft hill water.
圖形背景理論是認知文體學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是以突顯原則為基礎的一種理論。圖形背景分立的觀點最早是丹麥心理學家Rubin提出的,后由完形心理學家或曰格式塔心理學家借鑒用來進行知覺研究。[1]心理學家認為知覺場被分為圖形背景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圖形,另一部分則是背景;圖形是焦點部分,背景是襯托部分。隨著跨學科文化的發(fā)展,圖形背景這一理論術語被語言學家Leonard Talmy引入認知語言學的研究當中,并引起了越來越多語言學家的關注。Talmy認為,圖形是一個移動的或概念上可動的實體,其路徑、位置或方向是一個變項,變項的具體價值在于其相關性。背景則是一個參照實體,在參照框架中具有固定情景的作用。圖形的路徑、位置或方向依背景而定并使圖形得以突顯。[2]也就是說,圖形和背景是同一認知框架所涉及到的兩個實體,其中移動的或相對可動的實體為圖形,而相對不動的實體是背景。而且正是在這種可動與不動的相互關系之中,圖形以背景為參照而得到突顯。[3]也就是說,圖形就是具體的,看上去有高度的結構,更能夠被讀者感知、識別的部分,而背景就是相對來說比較模糊的、為分化的部分,是圖形的認知參照點。
語篇研究進一步推動了認知文體學引用理論的發(fā)展。圖形背景理論被廣泛應用于進行不同的語篇研究,從簡單的句式研究、語篇研究到語言結構研究。也有被運用到不同領域進行的研究,從語篇研究、音樂研究到視覺研究。近年來,國內的語言學家們在語篇領域也做了很多相關的研究:劉國輝探討了圖形-背景空間概念及其在語言中的隱喻性表征,[4]黃國文對唐詩的翻譯譯本做了功能語篇分析,[5]李蓉對圖形背景理論在中國古典詩歌翻譯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6]這些研究表明,圖形背景理論和語篇解讀密切相關,圖形背景的認知框架對更好地領略詩歌的主題意義和思想內涵有著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們就從圖形背景理論視角的不同層面來分析《山石滿足了》(Hill-stone was content)這首詩。
1.短語層面。
乍看這首詩,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第一詩節(jié)中的標題《山石滿足了》(Hill-stone was content)。在常見的知覺場中,大山、石頭應該是背景,人才應該是凸顯的部分、是圖形。但是在詩歌的第一節(jié)中,作者Ted Hughes就打破了常規(guī),將山石作為圖形凸顯出來,一下子抓住讀者的眼球。作者用“was content”作表語,運用“擬人法”(Personification)這一隱喻手法,將本無生命可言的“山石”(hill-stone)賦予生命,讓其具有人的品質、行為、情感等生命特征,激活了讀者對于“滿足”(content)的意象(image)認識,從而達到刻畫“山石”的目的。然而此處的“擬人法”又以一個主動的謂語形式和語篇‘to be cut, to be carted/ And fixed’所既定的“被動”基調形成了一個矛盾。也就是說,整個語篇從一開始就埋下了一個“顛倒”的伏筆。
再看全文,不難發(fā)現(xiàn)語篇有多處短語隱喻現(xiàn)象:“wild roots”“earth-song”“drum-song of looms”“guerrilla patience”. 作者同樣采用“擬人法”這一隱喻手段將“山石”賦予生命:有了腳,會唱歌。
從語義角度來劃分,語篇的標題屬于第一段。第一段共由三行組成;第二段同樣是三行;第三段是一句話,也被分成三行。三段被緊緊固定、相連,Ted Hughes將三段中出現(xiàn)的工廠、工廠中不知名的工人以及工作場景作為背景,以這樣的方式來達到突出語篇主題和中心——“山石”(hill-stone)的目的。
2.詞匯層面。
此篇詩歌還采用了大量的介詞,來達到凸顯圖形的目的。全詩使用介詞如下:
fix in its new place
conscripted into mills
stayed in position
defending this slavery against all
forget…in cement and the drum-song of looms
inside the mills with bodies
stayed in position
in the song of the looms
in their long …stand
against the guerrilla patience
of the soft water
在這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大量地用“in/into”來“植入”“圖形”。然而,通讀語篇不難發(fā)現(xiàn),語篇一開始最凸顯的圖形隨著語篇的進一步發(fā)展,到最后一段,“圖形”融入了“背景”,而這合二為一,相互包容。同時又是語篇的容器。作者在詩歌的第一節(jié)就用“擬人法”突出了圖形“山石”,激活了它在讀者知覺場中的意象?!癴ix in its new place, conscripted into mills”兩句中的“in/ into”表達出了“山石”的運動意象,圖形“山石”正在向背景工廠中的“new place”出發(fā)。隨后stayed in position和forget……in cement and兩句中, 作者運用兩個“in”將圖形“山石”固定在工廠里、在水泥里“in position,in cement”,圖形由運動到靜止,融入背景;接著又用“inside the mill”說明圖形“山石”已經(jīng)是背景“工廠”的一部分了;最后,又用“stayed in position” 來強調圖形和背景的融合。這種圖形背景的互換實際上是再次強調了文章的主題,人已經(jīng)變成了石頭,人被工業(yè)革命摧殘的成了石頭?!癷n their long……stand”中的圖形是靜止的、是站著的,他可以是“山石”,也可以是“人”。正如上文所指,圖形和背景在這里顛倒了又統(tǒng)一了,“山石”和“人”成為了一體,成了模糊的、統(tǒng)一的圖形,進一步突出詩歌的主題思想:在工業(yè)革命中,人性是被剝奪的,人已經(jīng)成了石頭;深深刻畫了工業(yè)革命對人類的摧殘。
語篇中還兩次運用“against”這個介詞,“defending this slavery against all”指的是“山石”在為保護奴隸制而抵抗一切力量,這里的一切力量可能也就包含了那些把他們從山上切割下來暈倒工廠的工人,那些人類。但是在最后一段中, “人”和“山石”又是一體的。第四段中說人像石頭“l(fā)ike the stones”,但是在最后一段明確指出人就已經(jīng)成為了石頭,用的是“became”。最后一段中的“人”和“山石”兩個意象集合在一起,一起反抗“against”,但是面對著撲面而來、不可阻擋的“the soft hill water”, 又會是什么結果?作者借此說明人類終將會被時間的流水沖刷掉。
3.語法層面。
整首詩歌語篇不長,最后兩段分別由兩個單句組成,要理解語篇的意義,必須理解最后一段中“And they too became four-cornered, stony……”中的“they”的具體所指。通讀全文,主要的線索是上一段中的“……mankind ……stayed in position”,但是這個句子中穿插了大量的介詞短語,很難發(fā)現(xiàn)。而原句中的具有“four-cornered, stony”特征事物的具體所指又是比較模糊的,導致讀者很難弄清楚到底“they”指誰。所以,讀者的第一直覺在這里往往會將“they”簡單地理解為“人類”,但是隨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里的“they”可以回指上文不同的內容,如:“the mills”“mankind”“bodies”“the song of the looms”或者“the looms”,每一個內容都會從不同的角度為讀者提供一種不同的解讀,并最終會發(fā)現(xiàn)作者所要表達的“資本主義”、“人性的剝奪”、“工業(yè)的墮落”的主題思想。
認知文體分析不僅能夠強化作品的主題思想和美學效果,解讀語篇的意義建構,激發(fā)讀者的心理空間,引發(fā)嶄新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一般來說,人們會依據(jù)不同的分析理論,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某一語篇,而筆者嘗試借助于圖形背景理論從短語、詞匯、語法三個不同的角度對《山石滿足了》進行認知文體分析,探討圖形背景理論的運行機制及其在詩歌意境形成中的作用,分析作者創(chuàng)作與讀者闡釋的認知機制,分析語篇中圖形背景的互換為表達主題所起的作用,從而為作品的解讀提出新的視角。
[1]F.Ungerer amp; H.J.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29.
[2]Talmy, Leonard. Figure and ground in complex sentences[C] // Joseph H. Greenberg, Charles A. Ferguson and Edith A. Moravcsik. Universals of Human Language, Vol.4: Syntax.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625-649.
Talmy, Leonard.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 I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 [M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2000.
[3]張定克.圖形背景理論下的存現(xiàn)句構式 [J].外國語文,2009(10):8.
[4]劉國輝.圖形-背景空間概念及其在語言中的隱喻性表征簡述 [J] .外語研究,2006(2):23.
[5]黃國文.對唐詩《尋隱者不遇》英譯文的功能語篇分析[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5) :67.
[6]李蓉.圖形-背景理論視角下得中國古典詩歌翻譯[J].語文學刊,2011(7):69.
ClassNo.:H315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ACognitiveStylisticAnalysisofHill-stoneWasContent
Wang Tiemei
Cognitive stylistics is a new branch of cognition,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 of language and its effect, analyzing the cognition between writers’ composing and readers’ interpretation. There are numerous theoretical frameworks in which to conduct stylistics studies, this article offers a cognitive stylistics analysis for Hill-stone was content with the figure and ground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exis and syntax,exploring its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contribution.
Figure and ground; cognitive stylistics analysis; Hill-stone was content
王鐵梅,碩士,講師,泰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1672-6758(2012)07-0097-2
H31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