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寧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葉限》在中國甚至世界民間故事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它被《酉陽雜俎》續(xù)集卷一《支諾皋》上篇所記載,被認為是世界性“灰姑娘”故事的最早文字記載。劉守華的《中國民間故事史》采納了藍鴻恩的觀點,認為它是一則唐代流行的壯族故事。還提到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流傳的《達稼達侖》,*徐宏搜集整理,見《民間文學》1957年第8期。在形態(tài)上同《葉限》十分接近,實為一脈相承。[1] 255有學者認為,壯族地區(qū)流傳的《達稼姑娘》[2]164-166與《筍姑娘》[2]182-187兩篇作品的情節(jié)合起來,相當《達稼達侖》[2]406,《達稼姑娘》、《筍姑娘》與《達稼達侖》等作品可看作是《葉限》故事的新形態(tài)。
《葉限》中提到的“吳洞”所屬的地方,有學者說是今天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扶綏縣。[1]254學者農(nóng)學冠則引史學家白耀天考證,認為“吳洞”在今崇左縣“瀨湍鄉(xiāng)以南羅白鄉(xiāng)以北地區(qū)”。[3]故事所屬的地點“吳洞”,不管是扶綏縣還是崇左縣都屬廣西的左江流域。
《葉限》講葉限養(yǎng)有一“赤鬐金目”之魚,這魚與她心有靈犀,“魚已長丈余”時,被后母殺死。葉限得知時,傷心不已。“忽有人被發(fā)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 ‘爾無哭,爾母殺爾魚矣!骨在糞下。爾歸,可取魚骨藏于室。所須第祈之,當隨爾也?!闷溲?金璣玉食,隨欲而具?!比~限參加洞節(jié),并因為“遺一只履”,陀汗國購買了它,后來,葉限“載魚骨與葉限俱還國”,當上了陀汗國的“上婦”。 “王貪求,祈于魚骨,寶玉無限,逾年,不復應。”*《葉限》一文見《酉陽雜俎》(三)的《支諾皋》(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72-173頁。作品中 “神”的因素涉及到作品中的“神人”(被發(fā)粗衣之人)、“神物”(善解人意的魚與有求必應的魚骨)、“神思”(作品的出神入化、溝通信仰的特性)。
民間文學是充滿神性與靈性的口頭藝術(shù)。神性的信仰蘊育著民間藝術(shù)的靈性之光,民間藝術(shù)的靈性與神性信仰往往融匯貫通,集中體現(xiàn)在口頭藝術(shù)之中。由于信仰與藝術(shù)的混融,使得民間文學作品耐人尋味。民間故事,通常與民間的“神”有密切的聯(lián)系,若不理解其中的“神”及“神思”,對民間作品的解讀與欣賞就不能深入。
本文以《葉限》這著名的民間故事為切入點,結(jié)合當代壯族活態(tài)的民間文學與民俗事象(主要以“吳洞”的可能所在地扶綏的壯族民間作品與民俗為例),分析民間文學中的神人、神物等因素。“神思”是指以民間信仰為基礎(chǔ)的靈感、想象等特性,它對民間文學的創(chuàng)作與傳承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還結(jié)合民間信仰、講述者的藝術(shù)才華等因素去理解民間文學的“神思”內(nèi)涵。
“神人”指具有人的特征,又具有神奇力量的神。壯族崇拜的神祇多種多樣,除了供奉其它民族傳入的神靈(如觀音、菩薩、玉皇大帝等),還祭拜本民族創(chuàng)立的布洛陀(創(chuàng)世神)、布伯(雷神)、花婆(生殖神)、莫一大王(民族英雄)等神祇。在遇到生老病死、天災人禍時,民間信仰使民眾心靈得到極大的慰藉與堅定的信仰支撐。民間文學中的主人公遇到了困難,就讓“神人”出場來予以幫助。
以扶綏縣流傳的壯族民間文學為例,《岜來山》、《樓梯山》、《銅鼓山壁畫的傳說》、《趕山鞭》、《岜仙巖的傳說》等作品中的“神人”仍延續(xù)著《葉限》中“被發(fā)粗衣,從天而降”之人的形象。
《岜來山》[2]7-9是關(guān)于扶綏縣某地花山崖壁畫(岜來山)的傳說。哥哥對弟弟(憐兒)不好,嫂子更是心腸狠毒。一天,憐兒上山砍柴時,跌入一個大巖洞里,醒來時得到一個老翁的幫助(老翁送他一個寶盆),他過上了好日子。貪心的哥哥與嫂嫂知道后,也上山去尋寶盆,結(jié)果跌進了深潭,變成兩條斑魚(壯語為“巴來”),因此人們把這座山稱為“岜來山”。 《樓梯山》[2]11-15講左江邊的一座高山有很多級石階,當?shù)厝朔Q它為“樓梯山”。村莊里有一對相依為命的兄妹,一天,哥哥上山打柴,從山上跌下來,傷得不輕。妹妹為此要修一條石梯,好讓哥哥打柴不再受苦。她的行動得到了一群仙女的幫助,因此,夢想成真,一條金光閃閃的石階梯從山腳一直通到山頂。《銅鼓山壁畫的傳說》[2]20-25述說以前有一條妖蛇糟蹋銅鼓山下的村莊。村里某寡婦生下的一個玉珠里跳出一個童子,人稱之為珠子。珠子為降服妖蛇,日夜苦練武藝。一天,一個老爺爺出現(xiàn)在他面前,把武藝授給他,后來又得到七個仙人(其中一個即是老爺爺)的幫助,最終把妖蛇殺死了。銅鼓山上敲鑼打鼓的壁畫,就是當年仙人歡送珠子去智斗妖蛇,為民除害的化身。《趕山鞭》[2]56-59講忠州一帶(今扶綏東門鎮(zhèn)一帶)布滿大大小小的石山。一個叫官多爺?shù)墨C人把一只果子貍打傷了,追上去時,果子貍變成了一個姑娘(山神的女兒),她訴說自己父親(山神)被玉帝壓在大山下,已餓得有氣無力。官多爺好心相助,山神回贈一條趕山鞭作為報答之恩。《岜仙巖的傳說》[2]68-70與扶綏東門鎮(zhèn)的岜仙洞有關(guān)。一個叫駱仁的后生為百姓行醫(yī),由于他醫(yī)德高尚,在岜仙洞里住著的仙人想招他為仙婿。駱仁只戀人間不羨仙,才失去了成仙的良機。
以上作品中都有一個“神人”給予人們幫助?!夺眮砩健返?“老翁”送給憐兒一個寶盆;《樓梯山》里妹妹得到了“仙女”的幫助;《銅鼓山壁畫的傳說》里,珠子的高強武藝是“仙人”傳授給他的;《趕山鞭》的“山神”送給官多爺一條可趕山的趕山鞭;《岜仙巖的傳說》敘說“仙人”想招駱仁為仙婿。不管是“老翁”、“仙女”、“山神”還是“仙人”,都是扶綏壯族民眾所信仰的神靈。民間口頭作品與當?shù)氐拿袼谆顒泳o密相關(guān),如對岜仙洞的朝拜活動,在今天仍非常盛行。在2009年農(nóng)歷9月19日,扶綏縣東門鎮(zhèn)岜仙觀音誕日活動中,有仙婆唱頌洞里的觀音等神靈,祈求平安幸福。此日還有山歌對唱等活動,極為熱鬧。[注]筆者觀看了《東門鎮(zhèn)岜仙觀音誕日活動》的網(wǎng)上視頻(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54S-y42UjJo/,登陸時間: 2011年4月6日20:00),并向朋友農(nóng)時敏求證了有關(guān)內(nèi)容。在觀音誕日那天,幾個村的民眾一起湊錢請仙婆為觀音作法事,并舉行山歌對唱、占卜等民俗活動。農(nóng)時敏為扶綏縣東門鎮(zhèn)人,1975年生,今在東莞理工學院工作。
壯族民眾不僅崇拜以人為主要特征的神靈,而且盛行動物崇拜?!吧裎铩笔侵妇哂袆游锾卣鞯纳耢`。《葉限》里的神魚(魚骨)對葉限有求必應地予以幫助,反映了壯族民眾的魚崇拜心理。中外很多民族曾崇拜魚,聞一多認為魚是蕃殖力最強的一種生物,魚崇拜體現(xiàn)了人們生殖崇拜的觀念。[4]114“一個有趣的事實,是以魚為象征的觀念,不限于中國人,現(xiàn)在的許多野蠻民族[注]聞一多采用“野蠻民族”的說法是限于當時的學術(shù)環(huán)境,現(xiàn)在隨著文化相對論的觀點的盛行,學術(shù)界不再作如此的稱謂。都有著同樣的觀念,而古代埃及西部亞洲以及希臘等民族亦然。崇拜魚神的風俗,在西部亞洲,尤其普遍,他們以為魚和神的生殖能力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至今閃族人還以魚為男性器官的象征,他們常佩的厭勝物,有一種用神魚作裝飾的波伊歐式的(Boeotian)尖底瓶,這神魚便是他們媒神赫米斯(Hermes)的象征” 。[4]115
壯族民間吃魚生的習俗[注]據(jù)農(nóng)時敏介紹,其家鄉(xiāng)人愛做魚生吃,尤其是在中秋節(jié),魚生和月餅、自制米粉是桌上必備品??赡苁菈炎骞糯~崇拜與生殖崇拜習俗的遺留。生食肉類與生殖崇拜的關(guān)系,可從“吃人肉”的原始風俗說起。“在壯族先民的思維中,肉團具有一定生殖力。于是,他們出于增強自身生殖力、使部落繁衍昌盛的愿望才衍生出吃女性(母親)之肉的習俗,后又在此基礎(chǔ)上衍變?yōu)槌匀巳獾牧曀住!盵5]370壯族廣泛流傳的《東林郎的故事》反映了這古俗?!斑h古的時候,壯族先民有人吃人的習俗,即使是父母死了,后輩也要把他們的尸體吃掉,有時兄弟之間相殺死傷的,也被大家吃掉。后來,有一位名叫東林郎的,自小心地善良,孝順爹娘。母親死時,他不忍吃母尸,悲傷哭泣?!盵6]從萬震的《南州異物志》的記載中可知,這種吃人的古俗在三國時期還很盛行。它提到在廣西貴港(古稱烏滸),“有單迥輩者,輒出擊之,利得人食之,不貪其財貨,并以肉為肴俎,以食長老?!涸路教?尤好出索人。貪得之,以祭田神也?!盵5]371廖明君認為這種野蠻的習俗“仍保存著遠古食人習俗的核心——借助于人肉的生殖力來使老者延年益壽?!薄按焊畷r,用人肉以祭田神,也同樣是企盼以人肉的生殖力使谷物豐收。[5]371
生吃人肉或以人肉祭祀可增強人或植物的生殖力,由此推之,生吃魚肉自然也如此。只不過今天人們吃魚生時,對魚的崇拜心理是不自覺的。
很多壯族民間文學作品都反映出對動物的崇拜心理,如扶綏縣的《金雞山奇葩》、《印天池的傳說》、《玉屏白雞》、《蟾蜍王》、《三月三 龍拜山》和《還衣洞》等,都有神奇的動物對主人公給予幫助。
《金雞山奇葩》[2]52-55講一個叫秋香的姑娘父母早亡,她與義父一起為民治病。義父得了瘡患,臨終前告知秋香,金雞山的金雞洞里有只金雞,它的羽毛可給病人治病。秋香上山找金雞洞和金雞,并為老百姓治好了毒瘡,但她與金雞娘娘在一陣狂風之后變成了石頭?!队√斐氐膫髡f》[2]83-85敘述扶綏縣東門鎮(zhèn)板包村的一個村莊,有幾戶人家要把山頂上的一個牛窩水挖成大池塘(即印天池),玉帝受到感動,讓水仙女施法術(shù)使池水滿盈盈。村民在池塘里養(yǎng)魚,用池水灌溉田地。一財主眼紅了,把印天池占為己有。一次,財主坐船到池中,船被鯉魚精(由水仙女變成)掀翻,財主和他的幫手被活活淹死。從此,印天池又恢復了碧水藍天的美景,人們過上安定的生活?!队衿涟纂u》[2]109-111講扶綏縣昌平鄉(xiāng)新彎村的渡口處,有一座石山崖壁上還印著一只白雞影像。相傳以前玉屏村附近的人家受烏龍的干擾,飽受洪水的災難。守在王母娘娘身邊的白雞私自下凡為民降龍除害。烏龍被降服后,龍王要王母娘娘捉拿白雞。王母娘娘把白雞封死在石崖洞中,崖壁上現(xiàn)出白雞的影子,人們把這崖壁叫玉屏白雞?!扼蛤芡酢穂2]149-153說一個壯家婦女生了一個蟾蜍兒(長大后人稱蟾蜍王),他十七歲時,國家受外敵入侵,皇帝貼榜招賢,說誰能打退敵人,就招他為附馬。蟾蜍王去揭榜并打退了敵人。蟾蜍王得以和公主成親,并變成了一個英俊的青年?!度氯?龍拜山》[2]167-169敘述壯鄉(xiāng)有個叫黎體實的老漢養(yǎng)了一條小白花蛇,蛇越長越大,變成了一條青龍裊裊升空。老漢死后,青龍緊貼老漢的臉給其吊喪,將蛇皮變成了一付金燦燦的棺材給老漢入殮下葬。每年三月三,天空都刮起龍卷風,大青龍給老漢掃墓,于是有了“三月三,龍拜山”的說法。《還衣洞》[2]90-92里,有個叫蔓妹的勒俏(壯語,指女青年)在歌節(jié)快要到時,沒錢買新衣裳,一只金貓兒把蔓妹帶進一個山洞里,她得到很多漂亮的衣服。她領(lǐng)來很多窮姐妹,把新衣服穿上,在歌節(jié)后又還回洞里。
《金雞山奇葩》中的金雞、《印天池的傳說》的鯉魚精、《玉屏白雞》的白雞、《蟾蜍王》的蟾蜍、《三月三 龍拜山》的蛇(青龍),以及《還衣洞》的金貓,都具神奇力量,體現(xiàn)了壯族民眾對動物的崇拜心理。直到今天,壯族民眾還對很多動物當作神物敬仰。如《金雞山奇葩》中的金雞被當作金雞娘娘供奉。金雞巖景區(qū)位于扶綏縣城西北角1公里的筆架山腰,屬明代遺址。主洞面積40多平方米,高4米、內(nèi)設(shè)有金雞娘娘、班氏夫人、花公、花婆、花木蘭等塑像。朝江的洞口左下方有清人鄧宅鐫書的“雞巖帆影”,左側(cè)有伏波亭,右側(cè)有伏波將軍塑像。沿江岸有103級石階通往洞口。洞口四周林木掩映,與清澈碧透的左江河構(gòu)成一幅秀麗幽雅的畫圖。[注]來源于博雅旅游網(wǎng),網(wǎng)址:http://cn.bytravel.cn/art/fsj/fsjjy/,登陸時間: 2011年4月6日20:03。筆者從網(wǎng)上的視頻[注]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MzNDIwMjA=.html,登陸時間: 2011年4月6日20:08??吹?近年春節(jié)期間有大批民眾到那里游玩,對金雞娘娘的膜拜者當不在少數(shù)。
《葉限》盡管用文言記錄,但讀來仍通俗易懂,情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直到今天,類似的故事還代代口耳相傳。但要進一步理解民間作品,除了理解作品中涉及的“神人”、“神物”外,還要理解 “神思”。“神思” 作為具有超凡脫俗的靈感和想象力的藝術(shù)思維,交融著民間信仰的神秘力量。豐富的民俗與信仰內(nèi)涵是民間作品中“神人”和“神物”存在的土壤,講述者的智慧是溝通信仰與藝術(shù)的重要途徑。
民間作品的神性與民間信仰有密切關(guān)系。在前面的分析中,《葉限》等作品中的“神人”、“神物”與壯族的民間信仰一脈相承。盡管民俗環(huán)境已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如看電視取代了聽故事,電器取暖取代在爐灶烤火聊天,成群結(jié)隊出外打工也替代了互助式農(nóng)活勞作。但民間信仰因其不可取代性而長久存在。
當今扶綏縣很多壯族民眾仍懷有狂熱的民間信仰,如不惜花時間、精力和錢財對仙婆加以追捧。筆者一朋友從廣東開新車回家,他的母親請仙婆為新車做了一個晚上的巫術(shù)活動——如繞著新車唱頌祈禱,祈求一路平安。一批信眾也追捧到深夜。*據(jù)農(nóng)時敏口述。
民間信仰是民間文學“神思”的基礎(chǔ),但信眾不都具有口頭藝術(shù)創(chuàng)作與傳承所具備的“神思”。大多信仰者偏執(zhí)一詞一事而不能融通。信仰者若從神的啟迪中得到靈光,并有意加以學習者便成為民間藝人。老一輩的壯族人大多可對歌,很多人可臨場發(fā)揮自如地講故事,《葉限》等民間文學即是壯族藝人傳講的民間口頭藝術(shù)。
民間文學往往靠講述者口傳心授加以傳播。以《瑪納斯》的傳唱為例,二十多萬字的長詩,只有少數(shù)人才能全部熟記與傳唱。即使是比較短小的民間故事,也只有少數(shù)民間藝人才能講得繪聲繪聲,讓人難以忘懷。民間藝人被民間的神性之靈光所啟迪,他們癡迷民間文學,視其為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從而對它不遺余力地加以保護與傳承。
《瑪納斯》的講述者居素普·瑪瑪依能把23萬字的史詩能夠熟記,他認為自己具有過人本領(lǐng)是因為得到了神的啟諭。郎櫻撰文說,“居素普·瑪瑪依在談及自己獲得演唱《瑪納斯》本領(lǐng)時,依然堅持‘夢授說’。筆者1989年9月訪問居素甫·瑪瑪依,請他談談是如何學習演唱史詩《瑪納斯》的。他首先談到其兄巴勒拜對他的嚴格要求與教導,之后說道: ‘我13歲時,有一天早晨睡著了,并做了一個夢,夢中出現(xiàn)五個人,他們面朝前,背對著我。我走到最后一個人跟前,見他騎著光背馬,他告訴我,走在最前面的那個人是英雄瑪納斯,瑪納斯后面的是巴卡依老人,巴卡依之后是阿勒曼別特英雄,緊跟阿勒曼別特的是楚瓦克大將,楚瓦克之后的那個人,便是向我介紹情況的勇士阿吉巴依。他們沒有說話,很快就消逝了。我從夢中驚醒,神色有些慌張。父母問我是否做了夢,我便把夢中所見到的如實告訴了他們。媽媽對我說,此夢不要告訴任何人,40歲以前不要說出去。從做了那個夢后,我看《瑪納斯》的手抄本,看一遍就記住了?!盵7]
筆者的爺爺*本人家鄉(xiāng)在廣西蒼梧縣,爺爺名叫林創(chuàng)全,農(nóng)民,讀過幾年的蒙館,認得一些字。他博聞強記,特別擅長在家人團圓時講故事,通過故事啟發(fā)后人知書識禮,在家族中德高望重??胺Q無冕的民間藝術(shù)家,他常講的故事不下50個,是家族成員眼中杰出的民間故事家。他還是一個民間歌手,70多歲時還思路敏捷,在重大喜慶場合對唱山歌。筆者從小聽爺爺講故事,深為其過人的記憶力與講述能力所折服。爺爺對神靈充滿尊敬之情,把民間風俗的禮儀一一地向我們傳承。他在講神話(如洪水神話)與故事的方式一樣,都當作真實的內(nèi)容向我們傳授。筆者家鄉(xiāng)講平話,語言與風俗(如對唱山歌,傳承歌仙劉三姐的故事)與壯族文化有很大的聯(lián)系,筆者爺爺過人的記憶力與講述時的敏思可作為壯族民間故事傳承人特點的一個佐證。
一些學者因強調(diào)民間文學的集體性,忽視了民間文學的個體性,這限制了對民間文學獨到審美的研究。
民間文學是民間崇拜習俗與民間智慧相結(jié)合的口頭藝術(shù)。把《葉限》聯(lián)系壯族活態(tài)的民間文學作品及當?shù)孛袼?結(jié)合傳承人創(chuàng)作與傳承的“神思”進行解讀,能激發(fā)更多當代人對民間文學的理解與熱愛。
參考文獻:
[1] 劉守華. 中國民間故事史[M].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 蒙俊忠、左年秋編. 金雞山奇葩——廣西民間文學作品精選(扶綏縣卷)[M]. 南寧: 廣西民族出版社,1997.
[3] 農(nóng)學冠. 唐代僚女嫁陀汗——從中越灰姑娘故事看國際文化交流[J]. 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5(2): 82-87.
[4] 聞一多. 神話與詩[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 廖明君. 壯族自然崇拜文化[M]. 南寧: 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
[6] 丘振聲. 蛙·圖騰·美[J]. 民族藝術(shù),1987(3): 48-58.
[7] 郎櫻. “當代荷馬”的經(jīng)歷與自述[J]. 民間文化,1999(4): 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