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丹丹
(昆明理工大學 外國語言文化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3)
寓知于情 知情交融
——論英語大班教學中情感因素的介入
常丹丹
(昆明理工大學 外國語言文化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3)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情感因素等對外語學習的影響和作用不可忽視。然而,隨著近年來英語大班教學日漸成為國內高校英語教學的趨勢,情感因素被逐漸弱化甚至忽略了。從人本主義心理學及意義學習理論的角度看,認知和情感在英語學習中同等重要,相互促進,缺一不可。在具體的英語大班教學中,研究情感因素在教師、學生和教材三個方面的介入將對學習效果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英語大班教學;情感因素;人本主義心理學
隨著國家實行高校擴招政策及英語在大學基礎教育中重要性的日益增長,英語大班教學成為近期國內眾多高校英語教學的趨勢。此種教學模式從某種程度上減輕了學校在師資方面的壓力,但是接踵而至的問題也成為英語教育工作者日益關注的焦點。在大班英語教學中,學生人數(shù)多,教師無法兼顧認知和情感兩個維度,為了按時定量地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只能從認知維度出發(fā),強調學生所掌握的語法知識、詞匯量等可量化的指標,使得英語教學重新回到了“填鴨式”教學的惡性循環(huán),由此英語大班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近些年來,隨著心理學研究的發(fā)展及其在教學領域的應用,情感因素在語言學習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受到英語教學工作者的關注,如果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充分調動學習者情感的積極性,將能夠促進學生的認知過程,使學習效果大大提高。
1.人本主義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產(chǎn)生于美國的一個心理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Maslow(1908-1970)和Rodgers(1902-1987)。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智與情的結合,受到了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并被應用到教學實踐中。按照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觀點,如果要研究一個人,就必須以整個人為研究對象,進而考察他的各個方面。另外,人的一切行為都不是外在刺激能夠引起或決定的,而是由當事人自己根據(jù)自身情況自愿作出的選擇。這些觀點運用到語言學習中,可以理解為:語言學習應該是一個完整的人的學習過程,學習者具備認知思維能力,但也同時具有情感需求,并不是僅能對外界刺激作出機械反應的單一有機體,學習者心理狀態(tài)對學習效果和效率的影響不容忽視。根據(jù)目前英語大班教學的現(xiàn)狀和問題,應主要著眼教學過程中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把握,用良好的、積極的學習心理狀態(tài)去促進學生在課堂的知識學習過程。
2.意義學習理論。
D. P. Ausubel是美國當代著名的認知教育心理學家,也是意義學習理論的創(chuàng)建者。根據(jù)他的觀點,在學校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書本知識的過程絕大多數(shù)應屬于有意義的接受學習,但是,知識學習的過程必須具備以下內部和外部的條件才能稱得上真正的有意義學習。外部條件:學習材料本身必須具有邏輯意義,即能與人類學習能力范圍內的有關觀念建立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lián)系;內部條件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學習者的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一定的能夠與新知識建立聯(lián)系的能力和知識框架, 二是學習者愿意積極地、主動地去完成這種知識銜接和聯(lián)系建立的過程。將這個理論應用到實際的英語大班教學過程中的話,外部條件注重教材的選擇和教授的知識本身,內部條件的第一個方面涉及學生自身是否具備接受教學材料的能力和知識框架,屬于教學過程中的認知因素范疇;第二個方面關注指學生是否樂于接受教學材料,積極地去學習和研究問題,屬于情感因素范疇。在完整的教學過程中,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對英語學習者都很重要,相互促進,缺一不可
從以上論述看出,無論是注重心理研究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還是將心理學與教育學有效結合的意義學習理論都提到了情感心理因素對人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以這兩個理論為基礎,將其應用到情感因素不甚被顧及的大班英語教學中,粗略地講述下怎樣利用這兩個理論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加強情感因素的介入。
在語言教學中,情感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的感情(emotion)、感受(feeling)、情緒(mood)、態(tài)度(attitude)等。(Arnold amp; Brown, 1999) 影響語言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學習者的個別因素,包括焦慮(anxiety)、抑制(inhibition)、自尊心(self-esteem)、學習動機(motivation)等;第二類是學習者與學習者以及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empathy)、課堂交流(classroom transaction)等。英語教學過程主要涉及三個要素,即教師、學生和教材,因此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是提高英語大班教學的必要手段。
1.學生的情感介入。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情感介入表現(xiàn)為學習動機是什么,對英語有無學習興趣,學生自身性格對其學習表現(xiàn)的影響、是否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其中,學習動機是最活躍、最能集中體現(xiàn)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心理成分,也是英語教師促進學生英語學習的一個立足點和突破點。目前,大多數(shù)大學生英語學習的動機只是為了應付英語考試,能夠順利畢業(yè),在工作求職中持有一塊敲門磚,缺乏內在動機,因而很難對英語學習保持持久的動力。為緩解此種現(xiàn)狀,學??梢远ㄆ陂_展各項有特色的英語活動,如英語角、英語文化講座、英語話劇大賽等,英語教師在課堂上也可以時不時進行一些小游戲,寓教于樂,使學生積極參與,從而找到一種自我成就感,大大提高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另外,一些負面情緒也會影響學習效果,包括焦慮、自信心不足、挫敗感等。在英語大班教學中,一些內向、自尊心很強的學生通常不愿在課堂上公開發(fā)言,唯恐遭人取笑;還有一些基礎差的同學,因為害怕出錯就會緘口不言,保持沉默。這些行為毫無疑問極大地影響了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和效果。要緩解這種現(xiàn)狀,要求英語大班老師能夠在講課的同時兼顧學生的情感介入,通過稱贊、鼓勵、關心幫助、支持信任等來緩解學生的負面情緒,從而使他們挖掘自身的潛力和優(yōu)勢,克服膽怯和焦慮心理。
2.教師的情感介入。
在英語教學的三要素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小覷,教師的情感投入對于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影響,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英語教學的成敗。
教師要寓教于情。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是一切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如果教師本身上課富有激情和感染力,自然對學生的情緒也會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作為老師,切不可將自己的個人情緒帶到課堂上去,每次上課都應是一次重要的深情的演出,要用滿腔的熱情和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來感染每一位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老師要時常面帶笑容,保持快樂心情,另外要具有適度的幽默感。
教師要具有良好的教態(tài)。教態(tài)是指教師講話的聲音,教學中運用的手勢、眼神、身體運動等。教師在教學中可通過聲音的高低、語速的快慢、目光的交流、表情和手勢的變化以及在教室內位置的不斷改變,達到與學生情感交流的目的。
教師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堅實的基礎,能充分調動和保持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順利激活學生的思維達到預設的目標。為此教師應將班上同學姓名的記憶列入備課內容并在課堂外加強和學生的交流。課內教師可利用課前和課間到學生中間走走,和學生交談如學習難題或生活情感經(jīng)歷;課外可以利用高科技交流手段,如qq群、虛擬課堂等為師生情感交流開辟一條有效渠道。
教師要不斷提升人格魅力。教師的人格魅力主要包括教師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較強的協(xié)調能力、有力的自我調控能力和不斷創(chuàng)新開拓的實踐能力以及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一個教師良好的人格魅力對學生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所以教師應不斷學習鉆研,拓寬知識面,提高業(yè)務水平,完善自己。
3.教材中的情感介入。
教材不是一般意義的物,它是人化了的物(盧家楣,2000)。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對其進行情感維度上的分析研究,將有助于更系統(tǒng)地認識教學中的情感現(xiàn)象,發(fā)掘教學中的情感資源,使教學場景呈現(xiàn)強烈的情感“共鳴”狀態(tài),那么學生就會積攢積極有效的情感能量,創(chuàng)造思維的火花就會在“共鳴共振”中迸發(fā)。(盧家楣,2002)
首先,優(yōu)化教材內容,激發(fā)學生興趣。教材是教學得以進行的媒介,鮮活、接近現(xiàn)實生活和富有吸引力的教材內容對學生汲取知識很有幫助。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以多渠道搜集一些材料,囊括各種形式,緊緊貼近現(xiàn)實生活,增強教材內容的實踐性和實用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要保持教學課件及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和創(chuàng)新性。在大班教學中,課件對于課堂教學效果尤為重要。但是,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課件千篇一律,缺乏創(chuàng)新,或者上課時照屏宣科,使英語教學變得被動和死板,失去了吸引力。要加強教材在教學中的情感介入,就要求教師能夠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期待改變和創(chuàng)新課件及教學形式。
最后,要善于運用移情策略,對教材進行情感內容的挖掘。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除了對其中的知識點進行講解外,還要在備課時對教材內容進行情感挖掘,首先自己體驗到其中的情感,才能在教學中將這種情感傳給學生。
情感因素是影響外語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英語大班教學過程中,教師、教材和學生三者相互作用,要求教師盡可能營造愉快、輕松和積極的學習壞境,從自我提升出發(fā),通過師生間的情感傳遞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另外,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發(fā)學生動力,達到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總之,只要在英語教學中注重情感因素,定會使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1]Arnold, J(ed.). Affecting Language Learning [M].Cambridge:CUP,1999.
[2]Brown, H. D. 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Prentice Hall Regents,1994.
[3]Rogers, C. Bringing together Idear and Feelings in Learning. In Read, D. and Simon, S. (eds.) Humanistic Education Source book.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4]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原理的實踐應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學出版社,2000.
[6]龍曉梅.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的情感介入[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1007-1009.
[7]馬丁·韋德爾.外語教學與外語學習——理論與實踐[M].劉潤清,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8]喬建中.知情交融教學模式的理論探析[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89-95.
[9]閆傳海,張梅娟.情感因素在外語教學中的介入[J].外語界,2002(5).
[10]袁平華.人本主義心理學與人本主義語言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2006(2):16-20.
[11]張榮建.人文主義教學法、ESP教學與英語教學中的人文素質[J].山東外語教學,2000(4):65-70.
ClassNo.:H319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TheInterferenceofAffectiveFactorsinEnglishTeachingofBigClasses
Chang Dandan
During the English learning process, the effects of affective factors on English learning can not be ignored. However, with the gradual popularity of English teaching in big classes, affective factors are weakened and even neglected. This paper aims to make an exploration to its effects in the English teaching in big clas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English teaching in big classes;affective factors;humanistic psychology
常丹丹,碩士,講師,昆明理工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教育教學等。
1672-6758(2012)12-0089-2
H31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