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耀賢
(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荒謬或真相
——馬克·吐溫《我怎樣編輯一份農業(yè)報》的悖論化敘事分析
馮耀賢
(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獨特的敘事風格是馬克·吐溫短篇故事在美國文學當中具有巨大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其中故事《我怎樣編輯一份農業(yè)報》便是馬克·吐溫采用悖論化敘事的代表之一。悖論,是一種看似充滿矛盾的表面而內在卻富含真理因素的表達方式。悖論化敘事與馬克·吐溫的創(chuàng)作意圖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分析馬克·吐溫的悖論化敘事特征在故事情節(jié)、人物塑造與語言表達三個方面,層層營造了故事的獨特敘事及對現實社會深刻的諷刺與挖苦,從而揭示了馬克·吐溫短篇故事的魅力所在。
悖論化敘事;情節(jié);人物;語言;諷刺
作為“美國文學之父”,[1]馬克·吐溫在美國文學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懊糟囊淮贝砣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曾經說過:“美國文學源于一本書,就是《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保?]馬克·吐溫的短篇故事通常是以夸大故事情節(jié)的方式而開展。這些短篇故事往往充斥著豐富的幽默感、辛辣的諷刺及對現實社會的批判。盡管意識到故事本身的荒謬是通過虛假、矛盾的事件敘述,大多讀者卻不禁沉溺于故事中,并認為這些看似荒誕不經、充滿矛盾的事件背后是否存在著現實可能性。短篇故事《我怎樣編輯一份農業(yè)報》便是馬克·吐溫這種既矛盾卻又暗含真理的敘事代表之一。
悖論,是一種表面上看來邏輯矛盾、荒誕不經,但最后卻能被合情合理解讀的陳述。[3]讀者對于馬克·吐溫作品的主要印象大多是其幽默性,而作品中以悖論、荒誕形式的敘事技巧展開對現實社會的深入洞察卻不容忽視。本文旨在分析《我怎樣編輯一份農業(yè)報》中,馬克·吐溫的悖論化敘事特征在故事情節(jié)、人物塑造與語言表達三個方面,層層營造了故事的獨特敘事及對現實社會深刻的諷刺與挖苦,從而揭示了馬克·吐溫短篇故事的魅力所在。
馬克·吐溫短篇故事的基本特征是整體故事情節(jié)的荒誕與現實意義的真實性,即故事的中心事件是矛盾荒謬的,但故事所反襯出的現實意義卻具有真實可信度。正如辛克萊說:“馬克·吐溫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諷刺家之一。通過創(chuàng)作,他對美國文化中的虛偽與造作進行了一番恥笑?!保?]
從情節(jié)的設置來看,《我怎樣編輯一份農業(yè)報》的故事情節(jié)本身就具有矛盾性。首先,故事的開端劇情便是個悖論。主人公作為臨時編輯正準備接手一份農業(yè)報的出版工作。然而,出乎讀者的預料,這位被委派為一份重要出版物做編輯的負責人卻對農業(yè)知識一無所知。作為出版刊物的編輯本應是一份嚴肅的工作,卻因此交給了一位對編輯工作及內容毫無常識可言的局外人,并且轉交的原因竟是因為“常任的編輯要外出度假”,[5]如此荒唐的做法不禁讓人擔心。結果,出版的報刊內容確實令人啼笑皆非?!啊^不能去拔蘿卜,這樣會傷害他們,最好叫一個男孩上去搖蘿卜樹”,[5]“當氣候變得暖和起來,雄鵝開始產卵……”[5]至此,情節(jié)的進展迎來了第二個悖論。原本以為,由一名對農業(yè)全然不知曉的局外人編輯出的報刊準是個失敗品。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份荒誕不經的報刊竟出乎意料地贏得了巨大的聲譽,發(fā)行量和利潤急劇直上。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故事繼續(xù)以其他悖論的劇情敘述。故事中出現一位報刊的瘋狂“癡迷者”,他不厭其煩地讓主人公給他一遍又一遍地誦讀報刊的內容,由此來證明自己是真的瘋了。真正的瘋子需要尋找一種更瘋狂的方式來證實自己的癥狀,確實令人不由感到可笑、矛盾。故事的最后,馬克·吐溫再次在情節(jié)上設置轉變。讀者或許在某種程度上期待由這樣一位編輯出版的荒唐報刊接下會如何發(fā)展,但常任編輯最終歸來并解雇了那位令人恥笑的臨時編輯。
由此看出,故事《我怎樣編輯一份農業(yè)報》的情節(jié)是由層層悖論而敘述的,而每一個悖論讓人詫異,感到出其不意。然而,馬克·吐溫正是采用具有悖論、荒謬的情節(jié)敘事使故事的主題更生動,意義更深遠。一份由農業(yè)“文盲”編輯的農業(yè)報,內容荒誕不經卻聲名鵲起,馬克·吐溫向讀者展示了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全景圖,虛偽且危機。當一切發(fā)展都與“經濟效益”相關時,資本主義者便會忽略現實的客觀性,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夸大事實。雖然整個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是不切實際的,或許與讀者的閱讀期望大相徑庭。但是正是由于情節(jié)的矛盾與荒謬,才更能展示故事的主題。
亨利說過:“馬克·吐溫是他那個時代最成功最獨特的愛說笑打趣的作家。他對于塑造的角色有十分敏銳的洞察力并以戲劇化的形式將這些角色呈現出來?!保?]從人物塑造方面看,馬克·吐溫短篇故事的笑料主要來自于當中角色戲劇化的行為以及愚笨的處事方式。在《我怎樣編輯一份農業(yè)報》中,主人公的悖論主要來源于他自身的無知與自以為是的性格產生的矛盾。主人公接下農業(yè)報編輯工作的首要原因是“薪金成了我追求的目標”,[5]卻對自己是否適合承擔這樣一份工作不加考慮。他所關注的并不是報刊內容的質量,而是“急于想看看我寫的文章是否能引起什么注意?!保?]報刊的發(fā)行最終確實吸引了公眾的眼光,是輕蔑而不是欽慕。然而,這位狂妄的主人公卻沒意識到自身所犯的錯誤且不由得沉溺于公眾投來的異樣的眼光,并把這種眼光當做他人對自己的“膜拜”?!拔衣犚娝麄冎杏幸粌蓚€人說:‘這就是他!’這樁事情自然使我很高興。”[5]報刊引起的巨大轟動使主人公自以為是的性格更加膨脹了。更令人感到詫異的是,當有人站出來指出他的錯誤時,主人公不僅沒有承認自己的錯誤,卻還恬不知恥地為他的錯誤尋找借口,“哎,誰說蘿卜長在書上呢?我那句話是個比喻的說法,完全是比喻的說法?!保?]之后,主人公編輯的報刊引來了更荒謬的事。盡管在瘋子“把自己的房子燒了”“把幾個人打成了殘廢”“還把一個家伙弄到樹上”[5]后,他曾有那么一刻“感到自己間接地與這些舉動有些關系”,[5]但這種想法卻很快消逝了,就算引發(fā)再瘋狂的事也無法喚醒他自身無知的意識。甚至到了故事的結尾,常任編輯歸來并解雇了他,他仍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在與常任編輯大吵一架后,他離開了報社并認為“我們這次的決裂,吃虧的是你,而不是我,你這大黃梗!”[5]
主人公具有悖論的性格特點為故事的幽默性與人物的形象性增添了豐富的色彩。事實上,馬克·吐溫正是想通過主人公這種無知卻又自以為是的性格諷刺當時社會資本家的虛偽與狂妄。在當時處于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的美國,金錢是每一位資本家唯一的目標、資本主義的靈魂。在金錢面前,資本家的貪欲不斷膨脹。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他們會喪失道德原則,甚至會干出一切寡廉鮮恥的事情。對現實絕望的同時,馬克·吐溫對資本家的虛偽采取了最為辛辣的諷刺。
唐納認為:“馬克·吐溫的慣用幽默形式是用過度的觀點刻畫一個主題,并用最溫和最得體但又最具諷刺性的語言進行描述?!保?]馬克·吐溫的文學語言具有鮮明的特點,幽默、矛盾又富有內涵。他的短篇故事常常載有深藏不露的諷刺和不言的蘊意,這就需要讀者能夠挖掘語言表層之下深刻的含義。在他的故事中,馬克·吐溫恰如其分地運用了悖論式的語言向讀者生動描述了作品的主題,避免了千篇一律的閱讀效果。他豐富的語言風格,向人們呈現了當時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在《我怎樣編輯一份農業(yè)報》中,不難發(fā)現馬克·吐溫悖論式語言在故事中的運用。常任編輯回來后,主人公一連串為自己辯解的說法便是很好的例證。“是誰在寫書評呢?都是些從來沒有看過書的人…是誰寫那些關于財政的長篇大論?就是那些對財政恰好是一無所知的諸公…是誰在評論對印第安人的戰(zhàn)爭呢?就是那些連臨陣的吼叫和林中的狗叫都辨別不清楚、從來沒拿著印第安人的戰(zhàn)斧飛奔猛沖的人…是誰寫文章呼吁戒酒、大聲疾呼地警告縱酒之害的呢?就是那些直到進了墳墓的時候嘴里才會不帶酒氣的人們?!保?]事實上,馬克·吐溫正式意圖用悖論式的語言強調社會上層階級的愚昧與佯裝。盡管語言從表面上看是幽默、矛盾的,但語言之下的諷刺卻是強烈的。
豐富的生活閱歷讓馬克·吐溫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當時美國的社會現實。他的故事充分地體現了他對美國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情操的探索與思考,并通過帶有悖論卻具有尖銳諷刺的語言,無情地揭露了他所認識的所謂的資本主義現實。
馬克·吐溫短篇故事由于富含幽默而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通過分析馬克·吐溫在故事中運用的悖論化敘事的特點,能讓讀者更深刻地了解馬克·吐溫作品創(chuàng)作的意圖與蘊意。他的故事基調通常是輕松、幽默的,但動機卻是嚴肅的。馬克·吐溫在《我怎樣編輯一份農業(yè)報》中,通過情節(jié)、人物、語言三方面的悖論化敘事辛辣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端。這樣的敘事方式恰恰刺激了人們的危機感、恐懼感和幻想,促使人們去思考和探索未來生存的可能性。
[1]Mencken,H.L.Prejudices:The Complete Series(Library of America)[M].New York:Library of America,2010:80.
[2]Mark,T.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of Mark Twain[M].New York:Bantam Books,1978:2.
[3]Abrams,M.H.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9:403.
[4]Sinclair,U.The Uncrowned King[J].Mammonart:An Essay in Economic Intepretation,1925(1):326-330.
[5]Mark,T.A Collection of Mark Twain’s Short Stories[M].Shanghai: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2010:43-48.
[6]Henley,W.E.A Review of“A Tramp Abroad”[J].The Athenaeum,1880(9):529-530.
[7]Turner,M.F.Artemus Ward and the Humourists of America[J].The New Quarterly Magazine,1876(11):198-220.
Absurdity or Truth:An Analysis of Paradoxical Narration in Mark Twain’s How I Edited an Agricultural Paper
Feng Yaoxian
The distinctive way of narration makes Mark Twain’s short stories a great charm in American literature.The story How I Edited an Agricultural Paper is one of the stories that represent Mark’s paradoxical narration style which is a seemly contradictory statement that may nonetheless be true.By analyzing the paradoxical narration in Mark Twain’s short story How I Edited an Agricultural Paper through three aspects of plot,characters and language,this paper aims to reveal Mark Twain’s artistic charm and his sarcasm behind the humorous expressions itself.
paradoxical narration;plot;character;language;sarcasm
I712.074
A
1672-6758(2012)09-0135-2
馮耀賢,在讀碩士,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Class No.:I712.074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