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翔宇
(福建師范大學(xué) 社會歷史學(xué)院,福州 350007)
秦漢社會,官和吏并無嚴格界限?!肮佟笨煞Q“吏”,“吏”亦可稱“官”,按其秩階(或言俸祿)而分為“長吏”和“少吏”兩個層次。近些年長吏之研究已頗為深入,著述甚豐;少吏之研究則略顯不足。本文旨在對漢代“少吏”的概念范疇進行系統(tǒng)界定與論考。
最早對“少吏”進行界定者乃《漢書·百官公卿表》。“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保?]742少吏指“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的官吏,這一點為史學(xué)界同仁所共識。那么,何為“斗食、佐史之秩”?
“斗食”、“佐史”作為秩階始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笆荒辏豸?、桓齮、楊端和攻鄴,取九城。王翦攻閼與、橑陽,皆并為一軍。翦將十八日,軍歸斗食以下,什推二人從軍”?!都狻罚骸啊稘h書·百官表》曰‘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薄墩x》:“一日得斗粟為科?!保?]231此處“斗食”即我們所論之斗食,又斗食或為“一日得斗食粟”?!端饕吩唬骸把酝豸鍨閷?,諸軍中皆歸斗食以下無功佐史,什中唯推擇二人令從軍耳?!保?]231則此處斗食、佐史為筆者所論無疑?!稘h書·百官公卿表》曰:“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睅煿抛⒃唬骸啊稘h官名秩簿》云‘斗食月奉十一斛,佐史月奉八斛也?!徽f斗食者,歲奉不滿百石,計日而食一斗二升,故云斗食也。”[1]743《后漢書·百官志·百官五》“百官受俸例”條又有“斗食,月俸十一斛”。其注曰:“《漢書音義》曰‘斗食祿日以斗計’?!保?]3633
上述可知,“斗食”之秩說法有二:其一,斗食吏月俸十一斛;其二,斗食吏,計日而食,每日得一斗二升。按:漢代以俸祿記秩階,皆舉成數(shù)。①“師古曰:‘中二千石實得二千石也。中之言滿也。月得百八十斛,是為一歲凡得二千一百六十石。言兩千石者舉成數(shù)耳?!薄皫煿旁唬骸娑碌冒傥迨?,一歲凡得千八百石?!眳⒁娦焯祺搿段鳚h會要·職官七》卷三十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29-430頁。中二千石、真二千石者均是舉成數(shù),由此可推知其他秩階亦是如此。漢代社會以俸祿為秩階,皆舉成數(shù)似可成立?!岸肥场边@一秩階歲俸不滿百石,或曰“百石以下”。
《漢官舊儀》有“書令史斗食,缺,選中十二書佐高第補,因為騎史”,又有“選中十二書佐試補令史,令史皆斗食,遷補御史令史”。[4]37-38可見令史秩斗食。按:令史最初是以主文書為職事,即所謂“史書令史”,后來職事有所演化,如各曹令史執(zhí)典文書,閣下令史和門令史主威儀事和門衛(wèi),記室令史主上章表報書記等。[5]112可見令史屬文吏。又令史秩斗食,推而論之,斗食秩者應(yīng)是文吏一類的小吏。而令史遴選對象書佐亦為主文書之吏,[5]114可進一步佐證前論?!逗鬂h書·禮儀志》:“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門外,以示兆民,至立夏。唯武官不?!保?]3102斗食令史可參加春祀,不屬于“武官”之列?!岸肥场敝鹊纳倮舳嘁晕睦魹橹?,可以成立。陳夢家據(jù)漢簡考證得出,斗食這一秩階包括“令史、嗇夫、尉史”[5]145等官吏,而這些又多為文吏,可再次佐證上述論斷。總之,“斗食”之秩乃文吏一類小吏。
《漢書·百官公卿表》曰:“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師古注曰:“佐史,月俸八斛?!庇纱丝芍?,佐史乃低于斗食之秩的秩階,月俸八斛。《百官公卿表》提及“吏員自佐史至丞相,十二萬二百八十五人”,[1]743可知“佐史”乃漢代官吏秩階中最低一級。②“佐史是縣令下斗食吏以次的屬吏,是官秩中最低的一級。”見陳夢家《漢簡綴述·漢簡所見奉例》,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14頁。其他典籍相關(guān)記載甚多。《漢書·惠帝本紀》有“五百石以下至佐史”;[1]85《漢書·平帝紀》有“二千石以下至佐史”;[1]349《漢書·薛宣朱博傳》有“漢子天子之號下至佐史”;[1]3405《后漢書·光武帝紀第一》有“二千石、長吏、三老、官署,下至佐史”;[3]10《后漢書·孝和孝殤帝紀》有“丁巳,賜公卿以下至佐史錢谷各有差”。[3]174上述表明,佐史是漢代官秩最低層級之吏員。
《史記·酷吏列傳》載趙禹“以佐史補中都官……今上時,禹以刀筆吏積勞,稍遷為御史”。[2]3136《索引》案,中都官“謂京師諸官府吏”。[2]3137可見,佐史乃刀筆吏一類小吏。又《漢書·薛宣朱博傳》贊曰“薛宣、朱博皆起佐史”。[1]3409本傳載薛宣“少為廷尉書佐都船獄史”,[1]3385“朱博……少時給事縣為亭長”,[1]3398則知佐史不限于縣廷。
總之,佐史是斗食以次的秩階,月俸八斛,乃刀筆吏一類小吏,是中央到地方官吏最低一級。
宋人徐天麟《西漢會要·職官七》“秩祿”條將“佐史”列為“斗食”秩之下所屬吏員名目,有誤。[6]435斗食與佐史均為單獨秩階,這一點,陳夢家考證如下:
《漢書·惠紀》注引“如淳曰《律》有斗食佐史,韋昭曰若今曹史、書佐也”。《通鑒》漢紀五胡注引《漢官》云“斗食佐史即斗食令史”,《漢書·外戚傳》師古注云“斗食謂佐史也”。凡此以佐史為斗食之秩,與漢簡不合;漢簡百石以下,斗食為一級,佐史為更低一級,二者有分別。斗食與佐史俱是官秩中最低的兩級,合稱為“少吏”。[5]114
《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兩則材料可證陳氏之論:
第一則:祭長史君百石吏十二人斗食吏二人佐史八十八人錢萬二59.40;220.12[7]106
上列兩則資料“百石”“斗食”“佐史”依次遞減排序,則“斗食”“佐史”乃百石之下兩個獨立秩階?!稄埣疑綕h墓竹簡·二年律令·賜律》亦不乏其例:
賜不為吏及宦皇帝者,關(guān)內(nèi)侯以上比二千石,卿比千石,五大夫比八百石,公乘比六百石,公大夫、官大夫比五百石,大夫比三百石,不更比有秩,簪褭比斗食,上造、公士比佐史。毋爵者,飯一斗、肉五斤、酒大半斗、醬少半升,司寇、徒隸,飯一斗,肉三斤,酒少半斗,鹽廿分升一。[8]49
賜吏酒食,衛(wèi)(率)秩百石而肉十二斤,酒一斗;斗食令史肉十斤,佐史八斤,酒七[升]。[8]50
第一則簡文是皇帝賞賜“不為吏者及宦皇帝者”的官吏秩階標(biāo)準,其中“簪褭比斗食,上造、公士比佐史”。比照前文賞賜標(biāo)準,則斗食、佐史顯然是兩個單獨秩階。第二則史料更為明朗,“斗食令史肉十斤,佐史八斤,酒七[升]”。斗食和佐史賞賜標(biāo)準明顯不同。因此,斗食和佐史是漢代官秩中兩個秩階。按張家山漢簡之歷譜所載時間大致在“漢高祖五年(公元前二 O二年)至呂后二年(公元前一八六年)”[8]1之間??梢?,早在漢初,斗食與佐史已經(jīng)成為兩個單獨秩階。第一則簡牘中“二千石、千石、八百石、六百石、五百石、百石、斗食、佐史”的排序亦可說明,斗食與佐史乃漢代官秩之最低層級。此論亦可從《漢書·百官公卿表》和《后漢書·百官志》所列秩階推論得知。
總之,早在漢初,斗食與佐史已是漢代官秩中最低層級的兩個秩階。
《漢書·百官公卿表》曰:“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少吏涵括斗食、佐史兩個秩階。但“百石以下”甚為模糊。筆者認為,少吏涵括百石之階。
《漢書·百官公卿表》所述史實如下:
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1]742
令,秩千石至六百石;長,秩五百石到三百石;丞、尉,秩四百石到二百石。由此可知,“長吏”包括令、長、丞、尉等官吏,秩千石至二百石不等。尹灣漢簡《東??は螺犻L吏名籍》所載長吏名目,有縣之令(相)、長、丞、(左、右)尉、鹽鐵官長、丞,以及侯國家丞。鹽鐵官長、丞,其秩階分別為三百石和二百石,侯國家丞秩比三百石。[9]85-95《古今考》亦云:“縣令、長、丞、尉是為長吏。丞、尉秩微者止于二百石?!保?9]294“長吏”秩階在千石到二百石之間無疑。
按“千石”之上有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四個秩階,“二百石”下有比二百石、百石、比百石三個秩階。
1.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
《漢書·景帝紀第五》中六年(公元前144年)五月,詔曰:
夫吏者,民之師也。車駕衣服宜稱。吏六百石以上,皆長吏也,亡度者或不吏服,出入閭里,與民亡異。令長吏二千石車朱兩轓,千石至六百石朱左轓,車騎從者不稱官衣服,下吏出入閭巷亡吏體者,二千石上其官屬。三輔舉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請之。[1]149
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屬于長吏。引文“令長吏二千石車朱兩轓,千石至六百石朱左轓”,按古書多省文,“千石至六百石朱左轓”應(yīng)有“長吏”二字??梢?,長吏又有二千石與千石至六百石之分。前述結(jié)論似可成立。但其他文獻多見“二千石長吏”之語,卻未見中二千石和真二千石。下面摘錄兩漢文獻資料以明之。
《漢書·王貢兩龔鮑傳》“舍、勝既歸鄉(xiāng)里,郡二千石長吏初到官皆到其家,如師弟子之禮”。[1]3084
《漢書·魏相丙吉傳》“恐虜所入邊郡,二千石長吏有老病不任兵馬者,宜可豫視”。[1]3146
《漢書·何武王嘉師丹傳》“所奏二千石長吏必先露章,服罪者為虧除,免之而已”[1]3482,“其二千石長吏亦安其職,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茍且之意”。[1]3490
《漢書·游俠傳》“郡縣諸假號起兵攻殺二千石長吏以應(yīng)漢”。[1]3718
《后漢書·光武帝紀》“輙見二千石長吏、三老官署下至佐史”,[3]10“考實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3]66
《后漢書·孝和孝殤帝紀》“賜行所過二千石長吏已下及三老、官署錢帛,各有差”,“二千石長吏其各實核所傷害”。[3]172、191、198
《后漢書·孝順孝沖孝質(zhì)帝紀》“郡國有名山大澤能興云雨者,二千石長吏各絜齊請禱,竭誠盡禮”。[3]278
《后漢書·百官志》“東曹主二千石長吏遷除”。[3]3559
上述文獻,或言“郡二千石長吏”,或言“二千石長吏”。無論如何,秩二千石屬長吏。論者或以《漢書·高祖紀》顏師古注“長吏,言縣之令、長也”及《后漢書·光武帝紀第一上》李賢注“二千石謂郡守也。長吏謂縣令、長及丞、尉”駁斥上述觀點,即認為引文所言“二千石”非長吏修飾之詞,而是郡守之稱謂,實則不然。據(jù)《漢書·文三王傳》:
元朔中,睢陽人犴反,人辱其父,而與睢陽太守客俱出同車。犴反殺其仇車上,亡去。睢陽太守怒,以譲梁二千石。二千石以下求反急,執(zhí)反親戚。反知國陰事,乃上變告梁王與大母爭尊狀。時相以下俱知之,欲以傷梁長吏,書聞。天子下吏驗問,有之。[1]2215
“睢陽太守怒,以譲梁二千石”,犴反上書告梁平王陰事,“欲以傷梁長吏”。“梁長吏”實即“梁二千石”,秩二千石屬長吏。又《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p>
今之郡守、縣令,民之師帥,所以承流而宣化也;故師帥不賢,則主德不宣,恩澤不流。今吏既亡教訓(xùn)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與奸為市,貪窮孤弱,冤苦失職……群生寡遂,黎民未濟,皆長吏不明,使至于此也。[1]2512
前述引文言當(dāng)世吏弊,“長吏不明”導(dǎo)致“群生寡遂,黎民未濟”。此處“長吏”實指“今之郡守、縣令,民之師帥”。按郡守秩二千石,縣令,秩千石至六百石。由此觀之,漢代長吏應(yīng)有多個層級,二千石屬長吏。
東漢應(yīng)劭《漢官儀》載:
建武十一年,始遣中郎將馬援、謁者,分筑烽侯,堡壁稍興,立郡縣十余萬戶,或空置太守、令、長,招還人民。上笑曰:“今邊無人而設(shè)長吏治之,難如春秋素王矣?!蹦私⑷隣I,屯田殖谷,弛刑謫徒戍以充實之。[4]152
“空置太守、令、丞”和“而設(shè)長吏治之”可知,長吏當(dāng)指“太守、令、丞”。按:太守,秩二千石;令,千石至六百石;長,秩五百石到四百石。[1]742佐以前文考述,二千石屬長吏。可見,顏師古及李賢注有誤。長吏實際亦有層級區(qū)分,如二千石長吏,如太守(郡守);千石長吏,如縣令;六百石長吏,如太守丞、郡尉丞等等。
至于“中二千石”和“真二千石”兩個秩階,雖有景帝詔書可證,可考者僅此一例。它們是否屬于長吏,尚不能斷言。至于比二千石,按漢代官吏秩階,它位于二千石之下千石之上,應(yīng)屬長吏。
2.比二百石、百石、比百石
《漢舊儀補遺》載:“漢初掾史辟,皆上言,故有秩皆比命士。其所不言,則為百石屬。其后皆自辟,故通為百石云?!保?]87“比二百秩”在百石秩之上,當(dāng)屬“命士”,乃朝廷命官,即長吏;其所不言,則為“百石屬”,非朝廷命官,即少吏。①“公府掾何時始皆自除,或公府掾何時始通為百石,無考?!薄拔鳚h晚期,公府之屬吏仍有調(diào)自朝廷命官。則公府屬吏通為百石,當(dāng)時東漢時事?!眳⒁娏尾础逗啝┡c制度》,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第6頁。據(jù)此比二百石當(dāng)屬長吏,百石當(dāng)屬少吏。從《漢書·百官公卿表》對長吏與少吏之區(qū)分看,長吏并無百石秩級。此外,尹灣漢簡《東??は螺犻L吏名籍》所列長吏,亦未見“百石長吏”之職。因此,文獻所謂“百石以下”實應(yīng)涵括百石之秩。又《漢書·百官公卿表》所載漢官印綬情況:
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綬,光祿大夫無。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銅印黑綬,大夫、博士、御史、謁者、郎無……比二百以上,皆銅印黃綬。[1]743
又應(yīng)劭《漢官儀》:
章,二百石以上,皆為通官印。[4]93比二百石以上(包括比二百石)皆有通官印及綬,卻未言百石及百石以下斗食、佐史之秩的官吏印綬情況。陳直《漢書新證》曰:“少吏……有‘史印’、‘史佐’半通式印,當(dāng)為佐史所用,而漢印中之‘少內(nèi)’亦可能為斗食、佐、史所通用者?!保?0]139陳書又曰:“半通式印……為低級官吏所用?!保?0]143陳夢家提及漢官“二百石以下當(dāng)用五分見方的小官印即半通”。[5]136裘錫圭先生分析,“通官印大方寸,小官印取其半(一邊一寸,一邊五分),故曰半通、半章”;“把‘小官印五分’作為比較嚴格的制度,大概是從元狩四年開始的”;“‘左田’印是半通,似應(yīng)為少吏所用”。[11]444、445、458綜上,百石、斗食、佐史之秩者所佩印為“半通印”。秩比二百石及以上之官吏與百石、斗食、佐史之秩者所佩印綬迥異,其所屬不同。秩比二百石及以上者屬長吏,百石及百石以下者屬少吏。
嚴耕望指出:“漢制,地方官吏秩過百石者,通稱為長吏(三輔有例外),皆朝廷任命之?!保?2]384“百石”并不在長吏之內(nèi),則百石之吏必屬少吏。廖伯源曰:“長吏為朝廷命任命之官員,秩比二百石以上,所謂的朝廷命官是也。少吏則是長吏所自辟,秩百石以下,是為長吏的屬吏?!绷蜗壬€指出,不僅縣級政府官吏如此,“實則郡政府及中央之各官署,秩比二百石以上亦為朝廷所任,百石以下為長吏自辟之屬吏”。[13]62
綜上,漢代官吏分為長吏與少吏兩個層次。長吏指秩階在二千石至比二百石之間官吏,為朝廷任命,即所謂“命卿”。少吏指漢官中有百石、斗食、佐史之秩的低級官吏。百石之秩是漢代長吏與少吏分界線。
《漢書·百官公卿表》首提“長吏”和“少吏”這一對概念。“長吏”在《史記》、《漢書》、《后漢書》中使用頻率很高,“少吏”使用頻率相對較低,《后漢書》竟無所使用。②其他文獻中長吏、少吏使用頻率如下:《居延漢簡釋文合?!烽L吏5次,少吏3次;《張家山漢墓竹簡》僅《賊律》有一例,即“長吏以縣官事詈少吏”,少吏、長吏各出現(xiàn)1次。相反,“小吏”在漢籍中出現(xiàn)甚廣。從字形看,“少”和“小”相似。筆者以為,漢籍“小吏”乃“少吏”之訛誤,小吏即少吏。
1.“小吏”是“少吏”之訛誤,“小吏”即“少吏”
《漢書·武帝紀第六》有“少吏犯禁”一語。[1]165注引文穎曰:“少吏,小吏也?!薄吧倮簟奔础靶±簟薄?/p>
檢《史記》和《漢書》,我們得到以下兩則資料:
《史記·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寜成者,穰人也。以郎謁者事景帝。好氣,為人小吏,必陵其長吏”。[1]3134
《漢書·酷吏傳第六十》“寗成,南陽穰人也,以郎謁者事景帝。好氣,為少吏,必陵其長吏”。[1]3649
《漢書補注》宋祁曰:“淳化本越本少作‘小’,據(jù)史館本作‘少’,今兩存之?!保?4]1534
《史記·酷吏列傳》作“為人小吏,必凌其長吏”;《漢書·酷吏傳》作“為少吏,必凌其長吏”。文穎之論“小吏”即“少吏”似可成立。另從宋祁注可知,即使是《漢書》,亦存在宋淳化本“小吏”和史官本“少吏”之別。按清人王先謙注《漢書·酷吏傳第六十》又有齊召南之考證。其文如下:
“少吏”南本作“小吏”,非也。少吏自與長吏對言。漢制:縣令、長及丞、尉二百石以上,為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為少吏?!段浼o》元光六年詔曰“少吏犯禁”即此“少吏”也。先謙曰:《史記》自作“小吏”。[14]1534
召南認為,將“少吏”作“小吏”有誤,“少吏”與“長吏”乃是對稱;并進一步指出《武紀》元光六年詔曰“少吏犯禁”即《百官公卿表》所言之“少吏”。此論與前引文穎注《武帝紀》有所不同,卻與清人郭嵩燾《史記札記》之考文不謀而合。郭嵩燾《史記札記》卷五(下)對前引史料之考文如下:
案:《漢書·百官表》,縣令、長,秩千石至六百石,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則長吏、少吏,為漢時通稱,《武紀》元光六年曰“少吏犯禁”,凡所屬吏謂之少吏?!稘h書·寧成傳》云“為少吏比凌其長吏”,至當(dāng)。《史》文作“為人小吏”,疑此“人小”二字,為“少”字之訛也。[15]415
《史記》“為人小吏”乃《漢書》“為少吏”之訛誤,《漢書·寧成傳》所載“為少吏必凌其長吏”甚為允當(dāng)?!伴L吏、少吏為漢時通稱”,“凡所屬吏謂之少吏”。因此,《史記》“小吏”乃《漢書》“少吏”之訛。
《史記》和《漢書》還有一處同樣的記載:
《史記·匈奴列傳第五十》卷一百十:今以小吏之?dāng)〖s故,罰右賢王,使之西求月氏撃之。[2]2896
《漢書·匈奴傳第六十四上》卷九十四上:今以少吏之?dāng)〖s,故罰右賢王,使至西方求月氏擊之。師古注曰:“少吏猶言小吏。”[1]3757
《史記·匈奴列傳》作“今以小吏之?dāng)〖s”,《漢書·匈奴列傳》作“今以少吏之?dāng)〖s”。顏師古注“少吏”猶“小吏”,可進一步佐證“少吏”即“小吏”。按《漢書·宣帝紀》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詔曰“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祿薄,欲其毋侵漁百姓,難矣。其益吏百石以下奉十五”。[1]263宣帝增加小吏俸祿的范圍,乃“益吏百石以下”。因此,小吏即少吏。
另據(jù)賀次君《史記札記·校勘記》:
《史記》敘述漢朝那一段的事情較為詳明,后出的《漢書》則是照抄《史記》一部分文章補續(xù)而成的。我們現(xiàn)在根據(jù)敦煌唐抄卷子本《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和《漢書》對勘,再拿宋以前的古籍征引《史記》原文來參證,看到《史記》敘述漢事的文字句法完全與《漢書》相同,于是我們相信班固的撰著《漢書》,除了體例上有些改變外,差不多是以《史記》為藍本的,而且絕大多數(shù)是直接抄錄《史記》文章,很少改動一字一句。那么,我們可以設(shè)想:《漢書》是《史記》的一種副本,因為班固的轉(zhuǎn)錄僥幸地被保全下來,司馬遷原著的真面目,絕大部分可以在《漢書》里找到。班固所依據(jù)的《史記》,大概是漢元、成間,約公元前八年到四十年的一種抄本,與宋以后的刻本有著顯著的不同;那些不同,并非班固的更改,而是宋朝以后所刻的《史記》,已經(jīng)經(jīng)過后人修飾和竄亂的緣故。以《漢書》??薄妒酚洝罚覀冇X得還是比較可靠的。[15]469-470
此外,從宋代文獻典籍的相關(guān)記載看,事實確如此。宋代孫逢吉《職官分紀·縣令》:
《前漢書·百官表》: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到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到二百石。是為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小吏。[16]792
孫逢吉雖引述《百官公卿表》,但校之《漢書》,已有所訛化,將“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作成“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小吏”?!稘h書·百官公卿表》以長吏與少吏對稱,孫逢吉則竄改成長吏與小吏對稱。
除孫逢吉《職官分紀》,其他宋代典籍也是如此。鄭樵《通志·職官略第七·秩祿第十五》作“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小吏”;[17]698楊侃《兩漢博聞》卷十一“斗食小吏”條下有“注云前書曰:‘百石已下有斗食、佐史之秩,言小吏’”;[18]181王益之《西漢年紀·昭帝》卷十八有”長吏厲諸小吏,小吏厲諸百姓”[19]227之語;宋祁注《漢書》言淳化本作“小吏”。由此可見,史官本作“少吏”可謂至當(dāng)。
2.小吏使用范圍似乎更加廣泛
“小吏”比“少吏”的使用范圍似更加廣泛,似乎不入秩品之更低級官吏皆可稱為“小吏”,這在《居延漢簡》中有所體現(xiàn)。陳夢家《漢簡所見奉例》記錄,“漢簡尚有月俸500至100者,應(yīng)屬于佐史以下”,“佐史以下,還可分為若干等級,漢簡‘奉百以上’,似乎100是最低奉錢”。[5]145-146按筆者所考,具有百石、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因此,佐史以下若干等級之小吏,似乎不應(yīng)歸入少吏。按郭嵩燾《史記札記》“凡所屬吏謂之少吏”,[15]415廣義上之少吏似應(yīng)涵括“佐史以下有俸錢500至100之小吏”。
秦漢社會,官與吏之間并無嚴格區(qū)分,按其秩階而分為“長吏”和“少吏”兩個層次。長吏、少吏為秦漢社會之通稱。長吏,指漢代官僚群體中秩階為“二千石至比二百石”的官吏,即所謂之朝廷命官;少吏,指漢代官僚群體中具有百石、斗食、佐史之秩的低級官吏。百石之秩是漢代長吏與少吏分界線。一般而言,少吏多為長吏所辟除,秩祿甚低:百石,月俸十六斛;斗食,月俸十一斛,或曰計日而食一斗二升;佐史,月俸八斛;均為文吏(刀筆吏)之類的低級官吏。它們均處于漢代官僚結(jié)構(gòu)的底層。兩漢史籍所載“小吏”,實即少吏之訛誤,二者概念基本一致?!吧倮簟庇炚`為“小吏”約始于宋代,此為史籍流傳之必然現(xiàn)象。需要指出的是,小吏使用范圍似比少吏更加廣泛。
[1]班固.漢書[M].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
[2]司馬遷.史記[M].裴骃,集解.司馬貞,索引.張守節(jié),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2.
[3]范曄.后漢書[M].司馬彪,撰.李賢,注.劉昭,注補.北京:中華書局,1965.
[4]孫星衍.漢官六種[M].北京:中華書局,1990.
[5]陳夢家.漢簡綴述[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徐天麟.西漢會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7]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8]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9]連云港市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簡帛研究中心,東??h博物館,等.尹灣漢墓簡牘[M].北京:中華書局,1997.
[10]陳直.漢書新證[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79.
[11]裘錫圭.嗇夫初探[C]//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12]嚴耕望.秦漢地方行政制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廖伯源.漢初郡長吏雜考[J].漢學(xué)研究,2009(4).
[14]王先謙.漢書補注[M].光緒二十六年虛受堂刊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83.
[15]郭嵩燾.史記札記[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57.
[16]孫逢吉,呂祖謙.職官分紀[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
[17]鄭樵.通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8]楊侃.兩漢博聞[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
[19]魏了翁.古今考[M].方回,續(xù).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