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兩個和約看近代早期德國宗教的自由平等原則

      2012-04-01 23:12:17
      東方論壇 2012年3期
      關鍵詞:和約新教教派

      高 宗 一

      (山東大學 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從兩個和約看近代早期德國宗教的自由平等原則

      高 宗 一

      (山東大學 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作為近代早期德國兩個著名和平條約,為調(diào)解新教與天主教之間的關系均制定了有關宗教自由和宗教平等的原則,但是二者在表述上存有較大差異。前者在宗教自由平等之原則上規(guī)定不甚明確,后者則更加具體、精確和豐富,因而各自對社會的意義也就有所不同,尤其是后者為近代早期德國宗教的長久和平奠定了重要基礎。

      近代早期德國;《威斯特法利亞和約》; 《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宗教自由;宗教平等

      《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包括《明斯特條約》和《奧斯納布呂克條約》)是近代早期德國宗教改革時期(1517-1648年)調(diào)解新教與天主教之間關系的兩個著名和平條約。前者是兩次施馬爾卡爾登戰(zhàn)爭(1547-1548年,1552-1554年)之后簽署的,是過渡性的,旨在為以后能夠尋找實現(xiàn)宗教和解的最終之道;而后者是新教與天主教三十年戰(zhàn)爭之后締結的、具有穩(wěn)定性的和約,其初衷是為了建立一個“基督的、普遍的和持久的和平”。[1](P583)

      這兩個和約均制定了宗教自由和宗教平等條款,但是差異比較大。前者作為近代早期德國用理性思維來解決宗教關系的第一次嘗試,被稱為“宗教改革時代最重要的帝國法”,[2](P33)在宗教自由和宗教平等原則之表述上大致缺乏明確性;后者被認為近代早期德國社會分水嶺性質的和約,其制定的宗教自由和平等之原則更加具體、精確和豐富。所以,它們各自也就具有了不同的社會意義,特別是后者為近代早期德國宗教的長久和平奠定了重要基礎。

      一、近代早期德國宗教自由之原則

      自馬丁·路德1517年發(fā)起宗教改革運動以來,新教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口號就是“自由”,確切地說是“良心自由”、“心靈自由”,但這并非意味著社會意義上的宗教完全自由。帝國在處理宗教關系時,對宗教自由這一極為敏感的問題基本是敷衍回避的,即便被迫作出某種程度的承認姿態(tài),其措辭也是模糊不明,比如在此期間最重要的《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對宗教自由的措辭就極其”晦澀”[3](P38)。相反,近一個世紀之后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則明確制定了宗教自由之原則,并且給予了更加具體、嚴謹和豐富的規(guī)定。這兩個和約在這一原則上差異較大,其表現(xiàn)如下:

      第一、宗教自由的涵義不同

      《奧格斯堡宗教和約》最大的成就、最新穎的地方在于它規(guī)定:“任何階層不得強迫其他階層或者其他階層的臣民信奉其宗教”。還規(guī)定帝國內(nèi)信奉天主教和新教路德宗的各階層任何人士 “由于其宗教原因,希望攜帶家眷遷徙到本神圣羅馬帝國的選侯、諸侯和各階層人士的地區(qū)、轄區(qū)和城市并在那里定居,這種遷出遷入……應該得到同意和允準,不得留難。”[4](P116)該和約還進一步規(guī)定:“任何人不得由于天主教或者路德新教的緣故而遭受干擾、迫害或者折磨?!焙翢o疑問,這些規(guī)定是自1526年以來帝國對新教路德宗在法律層面上所做的最大的妥協(xié),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宗教異己分子為了宗教信仰可以遷出境外免受宗教迫害,這在一定意義上,具有新時代曙光的征兆。但《奧格斯堡宗教和約》所強調(diào)的這種宗教自由,其主體并非一般民眾,而是諸侯和領主。另外,天主教在當時占據(jù)優(yōu)勢,各種爭端遠遠沒有平息,所以無論是新教,還是天主教方面,都明白這只不過是一份臨時性的短暫協(xié)議而已。因此,這種所謂的宗教自由并無多大的實際意義,與《明斯特條約》明白無誤的信仰自由原則不可等量齊觀。

      《明斯特條約》明確提及“宗教自由”(die Freiheit der Religionsausübung / the Liberty of the exercise of Religion)一詞。而《奧斯納布呂克條約》更有關于帝國內(nèi)宗教自由的詳細規(guī)定,比如,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在帝國境內(nèi)的任何教區(qū),都可自由表達自己的宗教信仰而無需擔心任何人以任何借口進行騷擾?!睹魉固貤l約》規(guī)定,所有加入奧格斯堡教派的人,都可以在指定的時間在公開的教堂,在他們私人的住宅,或在他們的教長或者領區(qū)的教長為此選定的其他地方,自由地進行宗教活動,宣講圣經(jīng)。無論舊教還是新教,都不得濫用其宗教權利,也不得迫害對方,無論這些做法發(fā)生在任何時間或者以任何方式均是無效的。可見,這種宗教自由是“充分的”、“絕對的”,[5](P40-42)《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史無前例地提出了“宗教自由”的概念,并給予了豐富而非空洞的闡釋,而這些規(guī)定又一律納入了帝國法的范圍內(nèi)從而得到了較好的貫徹實施。事實上,隨著宗教改革運動的深入發(fā)展,各階層人民對宗教自由已不再滿足于馬丁·路德之良心自由了,而是迫切渴望自由表達信仰自由。經(jīng)過血與火的洗禮,《明斯特條約》提出了宗教信仰自由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為近代寬容思想開辟了道路,還為以后的啟蒙思想奠定了進一步發(fā)展的基礎。[6](P149)

      第二、宗教自由的范圍不同

      《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只賦予了路德派新教以自由,但排斥加爾文教等其他教派。該和約規(guī)定,帝國“將不因為奧格斯堡告白和該告白所宣示的教義、宗教和信仰而對帝國任何階層訴諸戰(zhàn)爭,對那些堅持它的階層既不危害也不以暴力相加,不強迫他們違背其良心、知識和意愿放棄奧格斯堡告白業(yè)已確立的、或此后在其轄區(qū)、領土和領地內(nèi)可能確立的宗教、信仰、禮拜習慣、圣餐意識和禮儀?!钡蹏皩⒉挥妹罨蚱渌魏畏椒ǜ蓴_或貶低他們,而讓他們安靜地、和平地享受他們的宗教、信仰、禮拜習慣、圣餐儀式和禮儀以及他們的所有物、動產(chǎn)和不動產(chǎn)、土地、人民、領地、行政、榮譽和權力?!盵4](P114-115)這顯然是承認了路德派新教在帝國境內(nèi)的合法地位,但是新教路德宗和天主教之外的教派,“不包括在本和約內(nèi),而應完全予以排除”。[4](P115)可見,帝國沒有認可再洗禮派或者其他宗教激進派,也沒有接受加爾文宗。然而此時卻是加爾文宗在日內(nèi)瓦獲得成功的時刻,其國際影響力以及傳播面或許都要比此時的路德宗更加強勁。引發(fā)了“第二次宗教改革”的加爾文教不斷擴張,甚至也滲入了德國境內(nèi),并且越來越多的邦國開始接受了它,其中之一就是地位顯赫勢力強大的普法爾茨選侯。可以想象,被帝國邊緣化了的加爾文教與其他兩大教派之間潛在的矛盾和沖突不可避免地會在將來以某種方式爆發(fā)出來。恰恰相反,百年之后的《奧斯那布呂克條約》給予了加爾文教在帝國內(nèi)的合法地位,這必然能夠大大化解教派之間的矛盾,從而有利于帝國社會的宗教和平。

      《奧斯那布呂克條約》把信仰自由原則的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大,賦予了加爾文宗新教徒的宗教自由。該條約規(guī)定,“皇帝陛下及帝國所有的等級一致決定,根據(jù)宗教和平、現(xiàn)行公約以及本公約對一切宗教糾紛的處理辦法,給予信仰天主教的和信仰福音派的邦國的一切權益,連同帝國所決定的其他項目,對于信仰復初派(加爾文宗)的邦國,同樣有效”。[1](P586)事實上,加爾文教在帝國境內(nèi)已經(jīng)發(fā)展一個多世紀了,其影響早已根深蒂固了,像早年的路德教一樣渴望能夠公開自由表達自己的信仰,如今這一夙愿終于得以實現(xiàn)。盡管有人說這個特殊的協(xié)議與其說是反映了宗教的寬容精神,倒不如說是體現(xiàn)了帝國諸侯為了社會的穩(wěn)定而不得已而接受的一個實用主義策略。但是無論如何,把游離于帝國體制之外長達100余年的新教加爾文宗納入帝國的規(guī)范之內(nèi),這在客觀上無疑體現(xiàn)了一種包容精神,更為重要的是,用帝國法對加爾文宗的無序擴張施加了某種程度的規(guī)范和約束,極大地減少甚至消除了影響帝國社會和平和穩(wěn)定的另一大隱患。此外,其他宗教派別比如猶太教等在該條款所表達出來的宗教寬容的精神下為帝國所接受,也能夠比較自由地進行其宗教活動了。漸漸地,宗教寬容不再僅僅用來指要對不幸的惡要施以寬容,而且變成了開明人士所應具備的一大美德了。

      第三、宗教自由的受眾不同

      《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在宗教問題上把既有現(xiàn)狀確定為“教隨國定”原則,賦予了領主在信仰問題上的自由選擇權,但是對一般民眾而言毫無自由可言,因為其信仰需直接受領主的約束。該和約規(guī)定,“世俗的地方統(tǒng)治者可以在羅馬天主教和路德教之間選擇其信仰,而他的選擇對他所有的臣民都具有約束力”。[4](P116)非常顯然,這種宗教自由其主體并非一般民眾,而是領主。事實上,在以后的歲月里隨著形勢的變化,有很多統(tǒng)治者由于個人以及社會等因素會多次反復變更信仰,但是其臣民并不允許有個人信仰上的自由,而且要被迫與之保持一致??梢哉f,統(tǒng)治者的自由信仰對其臣民來說無疑就是“暴力信仰”。[7](P46)該和約雖然又規(guī)定普通民眾不必再遵從強迫性的信仰改變,如果不可接受的話可以通過遷出和遷入而逃避,但事實上,當“不從國教者”冒險移民境外時,他的遭遇很可能是更加頻繁地變更信仰,境況或許會更為惡劣,也就沒有無真正意義的自由可言,因為在政治與宗教結合在一起的時代里,任何一個邦國都難以容忍其國內(nèi)的宗教異己分子。只有廢止統(tǒng)治者與民眾之間在宗教信仰上的這種張力,民眾能夠信仰自由,才能真正減少社會矛盾,更大程度上保證社會的長治久安與穩(wěn)定和平?!秺W斯那布呂克條約》基本做到了這一點。

      《奧斯那布呂克條約》明確規(guī)定了諸侯或領主的宗教信仰與其民眾的宗教信仰無直接的約束關系,在最大程度上賦予了民眾的宗教自由。該條約規(guī)定,“如果某一諸侯或其他領主或教會保護人日后在宗教上改信另一派,又或某諸侯由于繼承權或按此條約的規(guī)定而獲得或重領現(xiàn)正奉行的另一派宗教的侯國或轄區(qū),像這樣的諸侯,固可在其府邸內(nèi)設置本教派的宮廷宣教士,而不致妨礙及侵害他們的臣民,但他們不得改變公眾的宗教信仰或前此已生效的教會法規(guī)?!逼鋵?,統(tǒng)治者的信仰就是民眾的信仰一直就是中世紀以來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該條約斷然廢除了這個長久以來得以默認的傳統(tǒng),讓普通民眾真正享受到了在宗教問題上的自由選擇權,從而真正解決了當政者與民眾在宗教信仰上的對抗關系,實際上也就承認了宗教上的分歧并非是對邦國不忠的標志。因此,“它保證了臣民免遭當時很有可能發(fā)生的邦國信仰暴力,此后,完全的良心自由能夠獲得發(fā)展?!盵8](P148)此項規(guī)定從根本上緩和了統(tǒng)治階層與普通民眾在信仰問題上的矛盾,對于保持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平具有重要意義。

      事實上,自由一詞在宗教改革中可能是最不適合提倡的,因為宗教改革本身只是為了良心自由、心靈自由,而不是為了爭取社會意義上的宗教自由。所以,在當時除了很少一部分人文主義作家倡導宗教信仰自由之外,一般民眾并不會太在意這個問題。[9](P411)所以,從《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到《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歷時近一個世紀,宗教自由這一概念才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尤其是后者在歷史上第一次鮮明地提出了宗教信仰自由原則,并將之賦予了完整、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遠超宗教改革時期向羅馬天主教挑戰(zhàn)的路德新教的思想。宗教自由原則,惠及的不只是帝國境內(nèi)天主教、路德派新教和加爾文教這三大主流教派,甚至也包括其他弱小的宗教派別;它不僅解決了宗教領域的問題,而且在社會上營造出了一種對宗教異己的寬容的良好氛圍。因此宗教自由原則促進了近代早期德國社會宗教局勢的穩(wěn)定與和平。

      二、近代早期德國宗教平等之原則

      新教路德宗,最初是從羅馬天主教中分離出來的“異端”,從其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尋求在帝國境內(nèi)自由表達其宗教信仰的權利,更要謀求平等地與天主教參與對教產(chǎn)的占有和對社會的管理。事實上,惟有實現(xiàn)宗教平等,諸教派不論數(shù)量多寡、勢力強弱,都能夠在同一社會平臺上平等地分享社會公共資源,最終才能夠和諧友好地共處和發(fā)展。這個過程是漫長而艱難的。事實上,帝國也一直在試圖以宗教平等來消除宗教分裂,無論在1555年制定《奧格斯堡宗教和約》時還是在1648年制定《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時都是如此。所不同的是,前者在和約文本中對宗教平等末有明確的規(guī)定,而后者在近百年之后才實現(xiàn)了這一點,實現(xiàn)了歷史性的飛躍,具有了恒久的影響和意義。二者之差異非常之懸殊,具體如下:

      第一、宗教平等的涵義不同

      《奧格斯堡宗教和約》是在天主教對新教明顯占據(jù)優(yōu)勢的情況下制定的,可以想象所制定的條款很難有完全的平等,所以有人認為新教路德宗與天主教實現(xiàn)了地位上的平等則屬過度解讀。事實上,該和約全文沒有任何宗教“平等”這一詞語及其相關概念,它只是承認了路德派新教在帝國內(nèi)的存在具有了合法性,以及對其宗教信仰儀式和財產(chǎn)方面的所謂的保障,但是在與傳統(tǒng)的所謂正統(tǒng)的天主教之間的關系問題上沒有只言片語。事實上,自1517年宗教改革運動鋪展開來,新教路德宗一直把“平等”視為自己的重大愿望和目標,所以把《奧格斯堡宗教和約》看作是帝國在法律上給它宣判了與天主教一樣享有平等的地位。相反,天主教方面卻不這么認為,它解釋說該和約雖然在法律上賦予了路德新教徒在帝國境內(nèi)享有合法的地位,獲得了正式的認可,但是這只不過是劃定了一個宗教信仰的界限而已。毫無疑問,昔日獨尊天下的羅馬天主教面對日新月異的路德派新教的挑戰(zhàn),不可能心甘情愿地把社會資源拱手相讓,所以二者舊有的矛盾和分歧非但沒有得到根本消解,反而又增添了新的宗教紛爭,所以這必然為以后教派之間的矛盾甚至是戰(zhàn)爭埋下了禍根。這些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是難以發(fā)生的,因為“絕對平等”是其解決宗教問題時一項極為重要的原則。

      《奧斯那布呂克條約》明確規(guī)定了宗教完全平等的原則(《明斯特條約》第107條也有類似的詳細的規(guī)定)。它規(guī)定,在兩種信仰的選侯、諸侯和其他領主之間,必須有完全的相互平等;對一方是對的,對他方也應是對的。鑒于天主教在帝國內(nèi)占有一定的優(yōu)勢,或多或少受到“偏袒”,因此為防止多數(shù)派的決定,該和約還規(guī)定,在處理宗教問題時要注意新、舊教力量的平衡,甚至“在任何情況下都應注意宗教的不同,使每一方的人數(shù)相等”。新教與天主教之間“絕對的相互平等”,已經(jīng)上升到帝國法之最高準則。在大多數(shù)帝國行政機構內(nèi),比如帝國最高法院、帝國樞密院、帝國代表團、帝國委員會等,必須強制性實施教派人數(shù)在數(shù)量上的絕對相等。這樣,在宗教信仰問題上自始至終都遭到新教強烈反對的多數(shù)派原則不再發(fā)生作用了。例如對奧格斯堡一切公職的規(guī)定就非常典型。據(jù)此和約,奧格斯堡市政委員會7位成員由選舉產(chǎn)生,其中2名正副主任,一人為天主教徒,一人為奧格斯堡告白信徒,其余5人中必須有3名天主教徒,另外2名必須是奧格斯堡告白信徒。市政公共資金的管理人員由3人組成,其中2人為同一宗教,第三個人為另一教派;但是第三年時,2人應為天主教,第三個人為奧格斯堡告白信徒;到第四年,2人應為奧格斯堡告白信徒,第三人為天主教徒,以后每年照此輪流擔任。事實上,“嚴格地遵守教派均衡和嚴格的比例代表制,雖然最終變成了一種實際的對少數(shù)派的保護,并使得帝國體制有些僵化,這種做法在今天看來是可笑的,似乎是吹毛求疵,即便是當時的一些啟蒙思想家也曾取笑這種比例代表制。”[10](P64-65)然而它在社會上卻具有重大意義,因為它有效地保障了教派之間的均勢格局,極大地減少了它們之間的爭執(zhí)和矛盾。

      第二、宗教平等的范圍不同

      《奧格斯堡宗教和約》第3條規(guī)定,“已經(jīng)接受奧格斯堡告白的階層應該容許皇帝陛下、朕和各選侯、諸侯以及神圣羅馬帝國篤信舊教的其他階層同樣堅持其宗教、信仰、禮拜習慣、圣餐儀式和禮儀。他們應該讓他們的所有物、動產(chǎn)和不動產(chǎn)、土地、人民、領地、行政、榮譽、權利、地租、利益和什一稅不受干擾……”[4](P115)這是天主教單方面施給新教的一大不平等條款。為此,新教徒方面也針鋒相對地要求天主教方面容許所有居住在羅馬天主教諸侯轄區(qū)里的路德教徒也能夠享有充分的信仰自由。在當時的情況下,路德新教主要在北德意志,在南德意志的符騰堡公爵領地和由路德教自由城市所組成的各個孤立地區(qū)占有優(yōu)勢;而天主教在南德意志(除了符騰堡公爵領地和一些城市),在萊茵河流域,在哈布斯堡家族直轄的領地占有優(yōu)勢。如果新舊教雙方都能夠允許對方的宗教在自己的勢力范圍內(nèi)實行宗教寬容的話,宗教迫害也就會大大減少了,宗教和解自然也就很容易實現(xiàn)了。但是新教的要求為天主教方面堅決拒絕而未能寫進和約之中,最后只是由國王費迪南給予了新舊教一個沒有任何約束力和法律效力的由他貫徹執(zhí)行的許諾才了事。但是這條不平等的條款終究懸而未決,或成為引發(fā)三十年戰(zhàn)爭的主要爭執(zhí)。事實上,這種宗教的寬容,在百年之后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淋漓盡致地發(fā)揮了宗教平等之原則,它所有條款的基礎就是各方均應展示最大可能的寬容,以建立“基督的普遍的和平、永恒、真正的和誠摯的和睦關系”。[5](P382)《明斯特條約》第2條規(guī)定,締約雙方“由于敵對行動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造成的一切,都應該永遠予以忘卻、寬容和諒解,從而使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借口采取敵對行為,或心懷敵意或在彼此之間制造糾紛;不管這種敵對行為或糾紛時對人身或是對財物的安全,是對他們自己還是對其他人,是私下的還是公開的,也不管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是在權利的掩護下還是通過行動等等?!盵5](P382-383)在此史無前例的寬容的前提下,針對宗教信仰問題制定了事無巨細的相關規(guī)定。比如,“所有奧格斯堡教派的人,都可以在指定的時間在公開的教堂,在他們私人的住宅,或是在他們的教長或臨區(qū)的教長為此選定的其他地方,自由地進行宗教活動,宣講圣經(jīng)?!盵5](P385)而且,該和約還把宗教寬容精神擴展到了新教加爾文宗。更重要的是,這種廣泛的宗教寬容精神在帝國境內(nèi)營造出了一種相互睦鄰的和解氣氛,猶太教等其他較為弱小的宗教在一定程度上也享受到了宗教的這種寬容,大大有助于教俗領域內(nèi)的和平與穩(wěn)定。

      宗教平等,是新教長久以來孜孜追求的一大目標,無論是為了更大程度地享受宗教資源,還是世俗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資源?!秺W格斯堡宗教和約》沒有能夠充分滿足新教的愿望,歷經(jīng)近百年的斗爭之后,《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比較完滿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該和約規(guī)定了包括改革派在內(nèi)的新、舊宗教之間的等位關系,結束了圍繞《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及其解釋延續(xù)長達數(shù)十年的爭執(zhí),為日后教派之間穩(wěn)定和平的關系奠定了重要基礎。其中的“強制平等”時至今日也不乏其積極的理性,然而在一個以信仰紛爭為主宰的年代里,這一原則卻具有超越其時代的獨特性。該和約在絕對平等的基礎上重新確定了一種新式的教派關系,從而為近代早期德國的宗教和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近代德國宗教自由平等原則的意義

      自宗教改革以來直至16世紀中期,《奧格斯堡宗教和約》是帝國解決德國宗教問題最有力度的一次嘗試,但是無論是和約本身對宗教自由平等原則的規(guī)定,還是其執(zhí)行方式均存在明顯的不足,所以非但沒有調(diào)解好復雜的宗教關系,而且還為未來的宗教沖突和紛爭埋下了隱患。該和約對宗教自由平等原則之實施未有任何明確的規(guī)定,只是提出了幾條空洞的條款:“任何一方不得冒險破壞另一方的宗教、禮拜習慣和禮儀,或因而迫害他們”,和“帝國的法官及其同僚悉照本和約律己和行事,并給予上訴人本身以適當?shù)暮捅匾姆蓭椭?,無論他們屬于前述宗教的哪一種”。[4](P116)事實上,這對路德教信徒能夠繼續(xù)在帝國境內(nèi)進行宗教活動的保證是乏力的,因為很少有人會有信心去遵守這個不完善的和約:一方面,嚴格的天主教正統(tǒng)派自始至終強烈反對它,而普通的天主教徒不斷地侵犯其條款;另一方面,新教也試圖一有可能就違反該協(xié)議,以進一步傳播其宗教思想,而如果那些條款能夠更好地有利于其事業(yè),就加以利用。因此,《奧格斯堡宗教和約》不是一個成熟的條約,只是在緊急情況下達成一份臨時性協(xié)議,甚至是一個“怪胎”??梢?,宗教的和平局面也就只能是短暫的而不是長久的了。所以,和約墨跡未干紛爭再起,最終引發(fā)了三十年戰(zhàn)爭,徹底崩潰了本已脆弱不堪的維和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為解決帝國的宗教問題,規(guī)定了宗教自由和宗教平等之原則,同時也為確保這些原則的有效性制定了一系列實施措施,最終為近代早期德國的宗教和平成為了可能?!睹魉固貤l約》規(guī)定:“為使每一項條文規(guī)定更為穩(wěn)定,本協(xié)議應作為帝國的永久法律和既定的法令,如同帝國的其他基本法律和法規(guī)一樣載入帝國下屆議會的文件中和載入帝國的文件摘編中;對于出席和未出席的、教會的和世俗的、也不論它們是否是帝國各邦國,都同樣有約束力,因為這是帝國文武官員、其他貴族的官員和法院的所有法官和永遠必須遵守的一項既定的規(guī)定”。同時還規(guī)定,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反對該和約。另外,該和約還制定了集體保障體系?!睹魉固貤l約》規(guī)定,“參加協(xié)議的所有各方應有義務保衛(wèi)和保護本和約的每一項條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論其信奉何宗教”,違反規(guī)定者為“公共和平的侵犯者”。還規(guī)定,如果發(fā)生違反任一規(guī)定的爭端而三年內(nèi)無法解決,“同本協(xié)議有關的每一方都必須站在受害者的一方,向他提供意見和武力,協(xié)助他還擊受害者”,“如果已發(fā)生了或在將來發(fā)生任何爭端,每一方都應采取通常的司法手段”。[6](P48)對和約執(zhí)行的集體強制性規(guī)定,尤其具有重要意義。之前讓一個條約產(chǎn)生效能的普遍做法是締結各方個人的口頭承諾以及勝利方扣押對方的人質,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開創(chuàng)了一種全新的方法,這就是集體保證體系,并且由當時的歐洲大國法國和瑞典直接提供軍事保證。毫無疑問,這種集體保障體系影響深遠,為以后國際條約的實施方案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范例。

      由于《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之宗教自由平等原則的有效實施,帝國境內(nèi)出現(xiàn)了諸教派和平共處的局面。第一,小邦國獲得了安全保證。一些信奉羅馬天主教的帝國幫領,例如下薩克森的奧騰堡,雖然領地很小,周邊皆為新教鄰邦,也能高枕無憂地生存下去而幾乎不再擔心起其地標被破壞占領。同樣,有的新教領地也很小,四周基本被天主教鄰國所包圍,但也不必太擔心自己的安全。第二,一些大的邦國也不太擔憂自己的安全。比如普法爾茨選侯國,它的領地分散于其他教派的領地之間,如果沒有帝國法的保護,其安全難以想象。第三,宗教寬容的現(xiàn)象開始出現(xiàn)了。比如以加爾文教為國教的普法爾茨選帝侯國,推出優(yōu)惠政策吸引路德教、天主教人士前往,甚至頒布了宗教寬容敕令給予保障;奧斯那布呂克主教管區(qū)為了保證天主教和新教在教會地位上“完全平等”,規(guī)定封侯主教由這兩大教派輪流執(zhí)政。拿騷的一個城鎮(zhèn)西根成為兩個分別信奉天主教和新教的邦國的共同的首府。美茵河畔的法蘭克福是新教城市,但有一個教堂卻一直是屬于天主教的。第四,教會甚至出現(xiàn)了聯(lián)合的嘗試。這次著名的活動發(fā)生在1690年代,發(fā)起者是著名哲學家萊布尼茨、柏林加爾文教宮廷布道師雅布隆斯基和荷蘭天主教主教斯皮諾拉。

      在宗教自由平等原則的實施方面,《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只能是泛泛地提出了缺乏保證的幾條規(guī)定,要想到該和約各方本來就是一種權宜之計的話,和約之后的情況也就不難想象了。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制定了比較完善的宗教自由平等之原則,提供了一個比以往包括《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在內(nèi)的任何條約更為復雜和可行的解決宗教沖突的規(guī)則和體制,旨在有效防止繼續(xù)爆發(fā)宗教戰(zhàn)爭的風險。這種維護和平的機制,其有效性并不在于改變?nèi)藗兊男撵`和不寬容的思想,而是成功保障了不同教派之間的和平共處。該和約之后的150余年里,帝國境內(nèi)路德新教、羅馬天主教和加爾文教等大小教派基本上相安無事。為此,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大家弗里德里?!は崭叨仍u價該和約是“人類智慧最有意義、最有特點的行為”。[11](P101)

      總之,在宗教自由平等原則方面,《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繼承和發(fā)展了《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反映了宗教改革時期人類理性與智慧的不斷發(fā)展和成熟,盡管這一過程比較艱難和漫長。

      [1]Henry Smith Williams.The Historians' History of the World.Vol.15,Hooper & Jackson Ltd, 1907.

      [2]Stefam Ehrenpreis, Ute LotzHeumann.Reformation und Konfessionelles Zeitalter.Darmstadt 2002.

      [3]Gerhard Robbers.Religion and Law in Germany.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10.

      [4]James Harvey Robinson.Readings in European History.Vol.2, Ginn& company, 1906.

      [5]Arno Buschmann (Hrsg.), Kaiser und Reich, Klassische Texte und Dokumente zur Verfassungsgeschichte des HI.R·mischen Reiches Deuschter Nation.Deutscher Tageschenbuch Verlag GambH & Co., KG, München, 1984.

      [6]Charles Phillips, Alan Axelrod.Encyclopedia of Historical Treaties and Alliances.Second Edition, Facts On File, 2006.

      [7]Michael Kotulla.Deutsche Verfassungsgeschichte vom Alten Reich bis Weimar (1495-1934).Springer-Verlag, 2008.

      [8]Adolf Laufs.Rechtsentwicklungen in Deutschland.5.Aufl., Walter de Gruyter, 1996.

      [9]喬治·霍蘭·薩拜因.政治學術史(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10]彼得·克勞斯·哈特曼.神圣羅馬帝國文化史——帝國法、宗教和文化,1648-1806 [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11]Georg Schmidt.Der Dreissigj·hrige Krieg.6.Augl.C.H.Beck,2003.

      The Religious Liberty and Religious Equality in the Early Modern Germany: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Peace of Augsburg and the Peace of Westphalia

      GAO Zong-yi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The Peace of Augsburg and the Peace of Westphalia, most important treaties safeguarding the peace in early modern Germany, created the principle on religious liberty and religious equality, with the aim to reconcile the Protestants and the Roman Catholics.But the evident differences on this issue exist between the two treaties.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above-mentioned treaties about their principle on religious liberty and religious equ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study.Because the former treaty is obscure and the latter is more specific, accurate and richer, so they have respective significanc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The latter especially laid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enduring religious peace in early modern Germany.

      Peace of Westphalia; Peace of Augsburg; religious liberty; religious equality; religious peace; early modern Germany

      B504

      A

      1005-7110-(2012)03-0035-06

      2012-04-28

      高宗一(1974-),男,山東臨沂人,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博士研究生。

      郭泮溪

      猜你喜歡
      和約新教教派
      背著“房子”的二次根式
      中國化視野下藏傳佛教各教派形成的歷史及本土特點
      中國藏學(2022年1期)2022-06-10 05:52:50
      等號奶奶和約等號爺爺
      保衛(wèi)世界和平的戰(zhàn)友——郭沫若和約里奧-居里
      郭沫若學刊(2019年3期)2019-10-12 08:09:30
      葡萄牙西班牙保教權探源
      西部論叢(2019年6期)2019-03-08 02:52:02
      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過程中的多重線索
      教派與國家利益雙重視角下卡塔爾斷交事件分析
      西部學刊(2018年9期)2018-12-08 09:49:56
      小議慘烈漫長的英法百年戰(zhàn)爭
      德意志新教與揚森主義
      晚清新教在華漢語培訓學校的創(chuàng)辦與發(fā)展
      湖州市| 应城市| 新郑市| 来安县| 昭苏县| 浑源县| 宝山区| 和静县| 仁怀市| 汕尾市| 贵定县| 铜鼓县| 中宁县| 页游| 合川市| 绥芬河市| 湘西| 琼海市| 阳曲县| 汉沽区| 深圳市| 探索| 柳江县| 佛山市| 衡东县| 柞水县| 分宜县| 榆树市| 凤庆县| 崇信县| 昂仁县| 云南省| 石台县| 阜城县| 宜良县| 石泉县| 连南| 武鸣县| 德惠市| 弥勒县| 会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