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艷芳
(福建農(nóng)林大學東方學院外語系,福建福州350017)
支架理論與獨立學院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教學
程艷芳
(福建農(nóng)林大學東方學院外語系,福建福州350017)
大學英語第二課堂作為傳統(tǒng)英語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在一定程度上輔助了課堂教學。目前獨立學院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教學存在一些問題。支架理論旨在將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變?yōu)橹鲃訉W習者和參與者,其理論的五大教學環(huán)節(jié)為獨立學院改革第二課堂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活動形式,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果,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支持。
支架理論;獨立學院;大學英語;第二課堂
目前獨立學院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教學存在很大的隨意性,缺乏合理有序的管理,沒有形成嚴謹、系統(tǒng)的教學體系。因此,我們急需一種權威的科學理論作為指導,來建構適合獨立學院辦學特色的第二課堂教學新模式,促進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培養(yǎng)實用型人才的目的。支架理論即是這樣一種理論。
支架理論用一種形象的比喻詮釋了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即,教師是腳手架,學習者是建筑物,教學的過程就猶如建造一座建筑物的過程,教師不斷用支架將建筑物架構起來。布魯納曾在支架理論中指出:“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信息加工者?!保?]這句話道出了支架理論的重要教育理念——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而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學習者在自身建構的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實現(xiàn)智力的提高和知識的建構。
在支架理論的詮釋下,教師應該想方設法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通過積極思考和總結,培養(yǎng)學習的能力。聯(lián)系獨立學院大學英語的教學實踐,我們可以將這一理論作為指導思想,探索更為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真正培養(yǎng)出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都較強的學生,以實現(xiàn)獨立學院創(chuàng)新型、實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
在布魯納的支架理論中,教學可分為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搭腳手架、進入情境、獨立探索、協(xié)作學習和效果評價。
(一)搭腳手架
第二課堂本身就是一個沒有約束的開放式的課堂,再結合大學生學習、生活環(huán)境的特點,第二課堂的學習可形成一定的團體性和組織性??衫脤W生組織的社團開展第二課堂教學活動;或由教師安排,將全班分為若干小組,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學生在這一開放式的環(huán)境中能通過合作、交流和互動來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擴大自己的視野。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起到引導者的作用,為學生營造愉悅的第二課堂學習大環(huán)境,還須及時提供便于開展教學活動的網(wǎng)絡資源和圖書資源。
(二)進入情境
這一點可以很好地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結合在一起進行。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很多教材文章中涉及的知識只能口頭帶過,無法擴充或深入解釋;或受教學設備限制,無法展示給學生。而第二課堂教學能借助網(wǎng)絡資源或其他圖書資料進行知識擴充或情境再現(xiàn),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筆者曾在講授《代溝》(Generation Gap)這篇文章時,給學生設置了問題:代溝在家庭中能否完全消除(Can generation gap disappear completely one day)?讓學生通過課文學習和課堂討論來得出自己的結論。通過課堂討論,學生得出的結論是通過積極溝通可消除代溝。在課堂討論的基礎之上,筆者給學生推薦了美劇《成長的煩惱》(Growing Pains)中的一集讓大家課后觀看,讓大家真正融入美式家庭的真實情境中,再談談自己是否有新的認識。通過第二課堂學習,大家對這一問題有了更加成熟的認識,即,由于生活經(jīng)歷和閱歷的不同,代溝在任何家庭的兩代人之間都存在并無法完全消除;我們應帶著積極和包容的心態(tài)進行溝通和交流。
事實證明,學生從第二課堂的真實情境中不僅擴充了自己的知識面,而且認識也更加全面;第二課堂的真實情境對課堂教學起到了很好的補充和促進作用。
(三)獨立探索
大學教育向來不提倡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填鴨式教學,而倡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第二課堂憑借其廣闊豐富的資源和自由開放的環(huán)境,為學生獨立學習、探索知識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德國教育家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保?]因此,教師要“將高超的激勵藝術有機地滲透于英語第二課堂教學之中”[3]。結合獨立學院學生自學能力相對較弱的特點,筆者認為在獨立探索這一階段不能完全放任學生自行學習,教師有必要進行適當?shù)母深A和引導。如,在學習英文名人演說時,學生興趣濃厚,卻找不到演說中的語音、語調、語速方面的要點,教師應給予適當?shù)闹v解和點撥,幫助學生抓住演說中表達方式的特點。
(四)協(xié)作學習
布魯納提出,在這一階段的教學中要重視相互討論、集體思維得出的一致意見,從而“達到對當前所學概念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即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1]。因而在第二課堂的教學中,教師應設法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其團結協(xié)作完成第二課堂的學習任務。筆者還注意到,獨立學院因其起步較晚,許多方面都處于探索階段,培養(yǎng)方式尚未成熟,因此,在教學改革中,更應利用集體的力量,相互交流協(xié)商解決問題。第二課堂教學更應該打破單個班級單獨教學,或單個院校單獨管理的模式,通過教師之間和獨立學院之間的協(xié)作,來共同探討適合獨立學院發(fā)展的第二課堂教學模式。因此,筆者認為,協(xié)作學習并不只是學生之間的協(xié)作,還應該是教師之間和院校之間的協(xié)作。
(五)效果評價
這是支架理論中教學的最后一個階段,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階段。因為各項教學活動的開展、各種培養(yǎng)模式的實踐,最終需要有一個合理的標準和規(guī)定來對其做出客觀評價,以便總結經(jīng)驗,促進日后改進。
在支架理論中,評價內容包括:自主學習能力,對小組協(xié)作學習所做出的貢獻,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筆者認為,可以這一評價標準為原則,通過開展英語演講比賽、話劇表演或英語知識競賽等活動來展現(xiàn)學生某一學期或某一階段的學習情況,從中反映第二課堂的教學效果,從而對教學做出正確的評價。
為了促進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加快第二課堂建設,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是盡快制定符合獨立學院特點的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教學統(tǒng)一實施方案;二是第二課堂活動應遵循趣味性和實效性相結合、自主性和導向性相結合的原則;三是第二課堂培養(yǎng)模式應該多元化,多開展一些外語類的科技文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和技能培訓活動等;四是第二課堂培養(yǎng)模式應突破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除了校內的第二課堂外,還應注重校外的第二課堂建設,如開展暑期第二課堂活動等。
[1]Vygotsky L.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2]李攀攀.淺議激勵藝術在提高學生大學英語學習興趣中的運用[EB/OL].http://www.14edu.Com/guanlixue/xuexiao/05223a612010.html.
[3]榮軍,李巖.論優(yōu)化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的實施策略[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
H319
A
1673-1395(2012)09-0092-02
2012-06-20
程艷芳(1983-),女,福建福州人,助教,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研究。
責任編輯 強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