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龍
(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陜西西安 710069)
五千年民族血脈與文化自覺自信
——2012年黃帝文化學術研討會綜述
李春龍
(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陜西西安 710069)
2012年黃帝文化學術研討會對黃帝文化的內涵及其在中國文化現(xiàn)代化的作用給予了解答。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黃帝文化的內涵主要是文明創(chuàng)造,黃帝崇拜體現(xiàn)了人文的、理性的特征;在肯定文化認同的基礎上,祭陵可以振奮民族精神;承認文化自覺是文化強國的巨大動力和核心理念,文化自覺要建立在人的自覺的基礎上,德性自覺與理性思潮才能推動文明進程等。
中華民族;黃帝;文化自覺;精神家園
由陜西省人民政府主辦、西北大學承辦的“傳承黃帝文化精神激揚文化興國正聲”學術研討會于2012年4月1日至3日在西安隆重舉行。全國各地的七十余名專家學者就黃帝與黃帝文化、文化自覺、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等問題進行了研討。這次研討會是在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后召開的,有助于我們站在文化自覺自信的角度更深入地研究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問題。本次研討會是陜西省“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活動”的組成部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黃帝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之一。它產(chǎn)生于中華文明起源時期,后來連綿不絕,廣泛而深遠地影響了中國文化的歷史進程。認清黃帝文化的內涵和特征,無疑有助于我們從一個側面認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推進民族文化自覺。
張豈之教授對文化進行了新界說。他認為,《決定》從中華文化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提煉出關于“文化”的界說,即民族的血脈,肯定了中華文化連綿不斷,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起源是在炎黃時代。西方人類學研究認為,“文化是一種文明所造成的生活方式”,將文明與文化聯(lián)系起來,是有道理的;但是這個界說沒有直接闡述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生衍發(fā)展的聯(lián)系,未能揭示中華文化的特質。
黃帝文化是五千年民族血脈的起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線之一。研討會著重討論了黃帝文化的內涵、特征等。祭祀黃帝陵是黃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張豈之教授認為,我們今天祭黃帝陵,不是把黃帝當成神靈,而是在肅穆的氛圍中,追思中華民族先輩們如何克服艱難險阻、創(chuàng)造文明、造福子孫,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振奮民族精神,迎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陜西省歷史博物館楊東晨研究員認為,廣義的黃帝文化是指黃帝以后五千年來的中華文化(物質、精神、制度文化總和),是由血脈相承的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也是對黃帝本源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光大。寶雞文理學院高強教授提出了“中義”的黃帝文化概念,包括歷代對黃帝的祭祀、研究等。
西北大學張茂澤教授認為,黃帝文化的內涵主要是文明創(chuàng)造,包括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創(chuàng)建統(tǒng)一天下的社會政治制度等內容,而黃帝崇拜體現(xiàn)了古代中國精神家園建設人文的、理性的特征。陜西省社會科學院何炳武研究員認為,黃帝時代開創(chuàng)的物質文明以農(nóng)耕為核心。廣州大學吳小強教授認為,和平與正義、仁義愛民、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發(fā)展融合是黃帝文化精神的鮮明特征。楊東晨研究員認為,黃帝本源文化的精神最為重要的是開拓創(chuàng)新、族團凝聚2種精神。中國社會科學院劉志琴研究員認為,兼容與綜合是龍文化的主體精神,也是中華文化的元色。
中國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教授較早提出了文化自覺概念。他認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和形成過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義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響及發(fā)展的方向”。達到文化自覺高度的人,認識和處理不同文化的關系,會“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使文化自覺上升到國策高度。文化自覺問題也成為研討會的熱點。
關于文化自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張豈之教授認為,文化自覺是文化強國的巨大動力和核心理念。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魯諄教授認為,文化自覺對創(chuàng)造出現(xiàn)代的中華文化,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把中華文化推向世界,擴大它的感召力有重大意義。李鵬飛、張茂澤教授認為,文化自覺有認識論價值,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有指導意義,是推動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重要途徑。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王俊義教授、陜西省政協(xié)原副主席陸棟教授認為,文化自覺論可以推動學術界從學理上對文化自覺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西北大學學報副主編衛(wèi)玲認為,企業(yè)如果有文化自覺,就應積極承擔經(jīng)濟、法規(guī)、倫理、自愿性慈善責任。臺灣文化大學曾春海教授認為,中國文化中的休閑文化可以以道家的生命情調為代表,對憂郁癥疾病者有療效作用。
關于文化自覺的內容,張豈之教授認為,《決定》中“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包含弘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新的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容。陜西師范大學劉學智教授認為,在歷史上儒釋道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西北大學龔杰教授強調,秦代制度文化是中國制度文化的先例、范例和通例。河北經(jīng)貿大學武占江教授認為,儒家化的法律把儒家文化深深嵌入中國人心中。杭州師范大學范立舟教授提出,宋元白蓮教由出世向入世轉變,以圖改造社會秩序。西北大學劉文瑞教授認為,漢以后的歷代王朝在統(tǒng)治思想上繼承的則是西周禮治,周禮是制度文化的源頭。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吳光研究員認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為本、以德為體,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實事求是、經(jīng)世致用,其核心理念是“仁”道。蘇州科技學院陳建明教授認為,天道理念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張茂澤教授認為,黃帝崇拜是人文精神、理性精神的弘揚。臺灣輔仁大學潘小慧教授認為,儒家含有濃厚的宗教情操,奠基于人本性的哲學智慧。中國社會科學院魏道儒研究員認為,以人為本是中華民族精神最顯著的特征。清華大學彭林教授認為,祭祀是自我反省、自我提升,是示范于全社會的特殊儀式。山東大學傅有德教授認為,中國歷史上個體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和不同宗教之間的兼容或合流是相互聯(lián)系的。
文化自覺要建立在人的自覺的基礎上,而道德自覺是人的自覺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北政法大學趙馥潔教授認為,道德自覺是文化自覺的靈魂,實現(xiàn)文化自覺首先要實現(xiàn)道德自覺。西北大學劉寶才教授認為,有情感才有道德,情感是道德的心理基礎。道德必須尊重人的情感,要培養(yǎng)人的情感,當循人的情感而為。臺灣濟慈大學林安梧教授注意到儒道佛三教體現(xiàn)的中華文化的王道主義。澳門大學鄧國光教授認為,道德自覺是先秦學術的根本氣脈,德性自覺與理性思潮才能推動文明進程。
什么是文化的力量?張豈之教授認為,文化的力量在于使民族精神得以傳承、凝聚、提升、發(fā)展,永不衰竭。研討會對文化繼承與創(chuàng)新做了充分揭示,在若干問題認識上有所突破。
張豈之教授近年來多次強調會通之學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斷發(fā)展的精神源泉。清華大學方朝暉教授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實現(xiàn)從現(xiàn)代化范式到文明范式的重要轉軌,文明范式應是中華民族拿出廣闊的胸襟和恢弘的氣度以實現(xiàn)古今中西之間創(chuàng)造性的融合。暨南大學陳才俊教授認為,大學理念應以中西文化會通為辦學宗旨,以培養(yǎng)融會古今、會通中西的新式人才為目的,把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和學術上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作為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之本。香港學術交流部鄒重華博士強調,大學應該是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陣地。北京師范大學瞿林東教授認為,史學工作者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中國史學才可能有更輝煌的未來。北京大學龔鵬程教授強調,在當今社會中重建禮樂文化、重振樂教具有積極意義。
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必須處理好中外文化的關系。張豈之教授說得好,“關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會推動對外國優(yōu)秀文化的研究;沒有比較,就不能提煉出特點,文化自覺難以牢固地樹立。對外國優(yōu)秀文化了解得越深,對本國文化會更加珍惜,在借鑒和研究上會更有深度,在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結合上、將文化精華與糟粕的剝離上更加科學化?!敝袊囆g研究院任大援教授認為,在晚明“天學”刺激下,明末清初士人從不同角度對儒家命運進行思考,對研究中西文化思想交往有借鑒意義。山東財經(jīng)大學王繼訓教授認為,佛教中國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歷史借鑒作用。
關于理想的中華文化形態(tài),學者進行了設計。清華大學盧風教授認為,生態(tài)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必由之路,受限制的市場經(jīng)濟與民主法治以及萃取于儒道釋三家的生態(tài)文化將構成有中國特色的生態(tài)文明。西北大學謝陽舉教授認為,一個理想的未來社會僅有自由是不夠的,還需要自由和自然相互協(xié)調,文化要從自然中不斷汲取活水源頭。中國政法大學郭繼承教授認為,正確制定中國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是實現(xiàn)文化強國的關鍵。
東吳大學劉源俊教授強調,發(fā)展科學與民主必須以中華固有文化的底蘊為基礎。他很重視儒家文化底蘊。比如,孔子是極為理性的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無征不信”一句話就道破了實證精神;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4句話,其實是現(xiàn)代科學態(tài)度的極佳詮釋;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更提示了學問的人文本質。
瞿林東教授認為,史學是文化的重要部分,在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西北大學方光華教授闡發(fā)了侯外廬對中國思想出路的認識:發(fā)展民主;提倡科學的自然研究和理性精神;發(fā)展現(xiàn)代法權觀念使人能獨立起來。
理論的創(chuàng)造是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部分。西安交通大學張再林教授提出,再造“太極圖”,重構中國傳統(tǒng)哲學理論體系的設想,發(fā)人深思。
(本文的寫作受到張茂澤教授的指導,作者在此表示感謝。)
National blood over 5000 years and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and self-confidence—summary on Emperor Huang acdemic seminar in 2012
LI Chun-long
(Institute of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9,Shaanxi,China)
The conference on Emperor Huang in 2012 answered the connotation and showed the role in the modern Chinese culture.At the meeting,experts believed that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culture of Emperor Huang lie in the creation of civilizaton and the worship of Emperor Huang is characterized by humanity and rationality.They also held that on the basis of cultural identity,offering sacrifices to ancestors can vitalize national spirit.Meanwhile,they acknowledged that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serves as a huge drive and the core concept,and only when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i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human self-consciousness,can moral self-consciousness and reasonable thought promote the advancement of civilization.
the Chinese nation;Emperor Huang;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spiritual homeland
K203
A
1671-6248(2012)02-0021-03
2012-04-15
李春龍(1987-),男,山東菏澤人,歷史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