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進春
顱內動脈瘤是自發(fā)性蛛網膜下隙出血(Subarachnoidhemorr hage,SAH)最常見的病因,一經發(fā)現及時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傳統(tǒng)開顱直接夾閉動脈瘤手術風險較大,目前血管內介入栓塞技術已成為顱內動脈瘤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我院2008年5月~2012年5月期間,采用電解可脫性彈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共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30例,現對其臨床數據進行總結分析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8年5月~2012年5月期間以自發(fā)性蛛網膜下隙出血(SAH)收住入院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行急診CT掃描為SAH表現,隨后行DSA檢查確診為顱內動脈瘤。其中有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38~74歲,平均53.5歲。所有患者入院后按照Hunt-Hess分級:I級11例,Ⅱ級13例,Ⅲ級3例,Ⅳ級2例,V級1例。
所有患者共發(fā)現動脈瘤33個,其中單發(fā)動脈瘤27例,多發(fā)動脈瘤3例,直徑2.5~21mm不等,最小者2mm×2.5mm,最大者17mm×21mm。動脈瘤體頸比≥1.5的15個,1.2~1.4的14個,1.0~1.1的2個,<1.0的2個。所在部位分別為:前交通動脈瘤17個,后交通動脈瘤3個,大腦前動脈動脈瘤2個,大腦中動脈動脈瘤3個,小腦后下動脈瘤4個,大腦后動脈2個,基底動脈末端2個。
1.2 栓塞方法 (1)患者均氣管插管全麻,同時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術中患者全身肝素化,栓塞過程中指引導管與微導管間持續(xù)加壓滴注0.9%氯化鈉溶液。(2)采用Seldinger技術經右側(或者左側)股動脈穿刺成功后置入6F導管鞘,在常規(guī)DSA造影所示動脈瘤部位后進行造影,以明確瘤體及瘤頸大小、形態(tài)、成角等特點,選擇適宜工作角度。(3)將微導管前端塑形,在路徑引導下將微導管緩慢、平穩(wěn)送入動脈瘤內,微導管頭端放置于瘤頸處后平緩撤出微導絲。(4)根據瘤體大小和形態(tài)選擇適宜彈簧圈,沿微導管緩慢送入,將首枚彈簧圈編成“籃狀”,然后根據殘腔大小依次放入合適規(guī)格的彈簧圈,直至填塞致密或不能再放入彈簧圈為止[1]。每枚彈簧圈解脫前均要行造影明確載瘤動脈及重要分支是否通暢,以及觀察動脈瘤栓塞情況。(5)本組有2例寬頸動脈瘤使用了血管內支架輔助技術來配合動脈瘤栓塞,以保證動脈瘤完全栓塞。(6)術后繼續(xù)使用尼莫同擴容,給予肝素抗凝1~3d,并根據情況繼續(xù)用腸溶阿司匹林2~3個月。
本組所有患者均成功手術,術中無動脈瘤破裂,無患者死亡,依據DSA影像判斷標準[2],可將栓塞程度分為:100%填塞27個;95%填塞5個,90%填塞1個。其中有1例于術后第3d出現左側肢體偏癱表現,行MRI檢查證實為額顳葉腦梗死,經過相應治療后恢復尚可。另1例患者術后1周發(fā)生肺部感染,經治療后痊愈。所有患者出院后定期隨訪,隨訪期內均無再次出血發(fā)生,6個月后患者復查CTA或DSA,發(fā)現動脈瘤局部復發(fā)、再生長2例,再次手術后完全栓塞,12個月后復查未在復發(fā);另有1例后交通動脈瘤彈簧圈輕度移位,DSA造影顯示未對遠程血供造成影響。
顱內動脈瘤再出血和血管痙攣是蛛網膜下隙出血患者致死、致殘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是開顱動脈瘤夾閉術和介入栓塞治療。近年來,隨著微導管技術的應用和進步,血管內介入治療動脈瘤逐漸被廣泛接受和認可[3]。動脈栓塞治療基本不受顱內壓增高和腦水腫影響,可以早期進行治療,而且此時腦血管痙攣尚不嚴重,微導管操作相對容易而且并發(fā)癥較少。根據ISAT的報道,血管內栓塞治療1年后的臨床效果好于外科手術治療。
在本組病例中,所有患者均在發(fā)病后7d內手術,在栓塞的動脈瘤中,27例被100%閉塞,完全閉塞率達81.8%,5例95%閉塞,1例90%閉塞,獲得令人滿意的臨床效果。在術后隨訪中,僅2例有部分復發(fā),與文獻報道吻合。
為避免動脈瘤術后復發(fā),栓塞時必須盡可能達到致密填塞。而動脈瘤的形狀、彈簧圈的性能、術者的技術差異均可影響填塞效果[4-5]。少數患者由于個體差異難以達到填塞致密,尤其是巨大動脈瘤以及寬頸動脈瘤,要根據血流動力學原理,加大對血流軸心沖擊區(qū)域的栓塞程度,或者配合血管內支架以達到完全栓塞。本組中2例頸內動脈瘤在栓塞后6個月時行造影隨訪發(fā)現局部復發(fā),再次行栓塞治療后12個月時隨訪未見再復發(fā)。
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治療常見的并發(fā)癥有動脈瘤破裂出血、繼發(fā)血管痙攣、斑塊脫落、血栓形成、腦積水等[6-7]。術中動脈瘤破裂是嚴重的并發(fā)癥,??晌<吧?,據報道,術中動脈瘤破裂發(fā)生率為2%~3.2%,這主要與導管、導絲和彈簧圈的操作以及過度填塞等有關[8],嚴格選擇手術時機和術中精細操作是預防并發(fā)癥的關鍵因素。目前對顱內動脈瘤治療時機尚有爭議,但動脈瘤一經診斷就應及早治療的觀點已被普遍接受[9]。本組患者均遵循早期處理動脈瘤的原則,均于發(fā)病后7d內行栓塞手術,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本組病例術中無動脈瘤破裂、無死亡,術后有肺部感染1例(占3.3%),腦梗死1例(占3.3%),隨訪發(fā)現彈簧圈移位1例。術后并發(fā)肺部感染患者為一老年男性,有長期吸煙史,經積極霧化吸痰,根據痰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應用抗生素后痊愈出院;本組1例老年女性患者術后第3d出現左側肢體偏癱,檢查MRI提示額顳葉腦梗死,這可能與患者年齡大、術后灌注不足有關系,經過治療后隨訪得知患者恢復尚可。
[1]宋錦寧,劉守勛,王茂德,等.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急性期微彈簧圈囊內栓塞治療[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5,21(11):675-678.
[2]王大明,凌鋒,李萌,等.顱內動脈瘤囊內栓塞結果影像學判斷標準的探討[J].中華外科雜志,2000,38(11):844-846.
[3]Sluzewksi M,Bosch JA,Van Rooij WJ,et al.Ru-pture of intracr anial aneurysms during treatment with Guglielmi detach able coils:inc idence,outcome and risk factors [J].Neurosurgery,2001,94(2):238-240.
[4]Muraya MY,Nien YL,Duckwiler G,et al.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embolization of cerebral aneurysms:ll years experience[J].J Neurosurg,2003,98(5):959-966.
[5]Thornton J,Debrun GM,Aletich VA,et al.Fonow—up angiography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treated with endovascular placement of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Is[J].Neurosurgery,2002,50(2):239-250.
[6]宋錦寧,劉守勛,鮑剛,等.未破裂顱內動脈瘤的臨床特點及血管內栓塞治療[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6,5(6):510-514.
[7]朱培欣,盧占興,夏國強,等.可脫性微彈簧圈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J].當代醫(yī)學,2010,16(5):6-8.
[8]李真保,徐善水,方興根,等.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破裂動脈瘤[J].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8,5(1):37-39.
[9]Laidlaw JD,Siu KH.Ultr8early surgery for a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I outcomes for a con8ecutive series of 391 patient8 n ot seIected grade and age[J].J Neurosurg,2002,97(12):2508-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