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大理學院圖書館,云南大理 671003)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實踐研究
李新
(大理學院圖書館,云南大理 671003)
大理學院校園文化建設實踐平臺,是保護和傳承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佳場所,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新課堂。探討和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的傳承和利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的民族地區(qū)高校應該參與的一項工作。利用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建設高校校園文化,開展校園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意義重大。
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實踐
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筑物、文物和遺址稱之為文化遺產。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指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包括口頭傳統(tǒng)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jié)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以及傳統(tǒng)的手工藝技能〔1〕。人類遺存下來的文化遺產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曾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間記憶的背影”〔2〕。國務院先后公布了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5月20日,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18項;2008年6月7日,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10項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147項;2011年6月10日,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91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164項。三批共公布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219項和擴展項目名錄311項。云南有各級政府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 590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75項,省級保護名錄217項,居全國前列;已命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有3 542人,其中國家級傳承人有51名,省級傳承人有824名。
(一)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
人類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都是民族創(chuàng)造的〔3〕,民族創(chuàng)造文化,文化帶給民族生存和發(fā)展,是民族的根。一個民族只有掌握了自己的文化,才能建設自己的家園,才能保護和傳承自己的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以白族為主的大理民族地區(qū)所形成的中原文化、藏文化、東南亞文化和當?shù)匚幕蝗诘拇罄砦幕?〕,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是中國云南滇西的文化遺產大州,文化遺產豐厚,保護和傳承大理文化遺產工作,顯得任重道遠。大理在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有14項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6項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個國有文物收藏單位,7個博物館,總計館藏文物3萬余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達541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有8個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白族“繞三靈”被推薦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預備名錄,5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40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73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州級保護名錄273項。
(二)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大理在非物資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方面長足發(fā)展,成績顯著,先后成立了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機制和服務平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遺產局和三個縣市文化遺產局、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大理市南詔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大理三月街民族節(jié)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平臺、劍川石寶山歌會。每年舉辦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民間文藝大賽暨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tài)展示和民間藝人表演,定期開展大理“非遺”民間藝術作品展覽。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圖書館設立了“南詔大理國資料研究中心”,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館設立了“大理民族服飾保護庫”,啟動了“大理白族百村百人影像工程”,大理三月街榮膺“節(jié)慶中華最佳文化傳承獎”。大理州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團體)進行傳習活動,對傳承人實行定期補助,資助他們開辦“傳習所”或授徒,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有人,健全了民間“非遺”傳承機制。
(一)民族地區(qū)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實踐
歷史文化名城大理,被譽為“文獻名邦”和“史冠南疆”之地。大理文化以南詔、大理國歷史文化和白族文化為代表,屹立在中華民族文化之林。明代王士性曾說:“樂土以居,佳山水以游,二者嘗不能兼,惟大理得之?!弊怨乓詠恚L花雪月的大理可以為祖先遺留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而自豪,為保護、傳承和發(fā)展好文化遺產而自信,民族地區(qū)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實踐能依托本地方特有的民族文化,依托民間鮮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自身校園文化的內涵,借助校園文化建設實踐平臺,參與保護、傳承和發(fā)展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彰顯地方民族文化之精粹,營造高校大學生精神文化生活,培養(yǎng)大學優(yōu)秀人才,建設高校和諧校園文化,顯得事關重要。如大理學院藝術學院,就在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成績顯著,發(fā)揮了民族地方高校藝術人才培養(yǎng)的優(yōu)勢,憑借著豐富的大理地方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遺產和地方民族特色歌曲,由5名學生組成的“金花組合”,以一曲來自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贏得國內高校各類歌唱比賽的大獎,為學校爭得了榮譽,保護和傳承了大理民族民間音樂藝術文化遺產。
(二)高校參與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2002年北京“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教育研討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文化遺產教育在高校的傳承和實施〔5-6〕,標志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整體進入中國教育體系的開端,標志著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在中國高等教育平臺的建立,是高校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提升高校師生重視本民族文化的自覺性和傳承性的重要舉措,是高等院校參與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行動的新開端。地方高校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具有優(yōu)越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遺產資源的豐富性等優(yōu)勢,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實踐搭建了新的平臺。大理學院是大理民族地區(qū)唯一一所綜合性高等院校,承擔著祖國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高素質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教育,學校參與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曾先后出版《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論叢》《大理上下四千年》(圖書及光盤)、《大理叢書金石錄》《大理古碑研究》等。
(三)高校圖書館參與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實踐是高校教育與人才培養(yǎng)的新視點,是拓寬學生學習歷史文化知識的新視覺。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大理學院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的傳承,是大理保護和傳承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平臺,也是大理學院構建校園文化,建設高校新型和諧文化的重要途徑。大理學院圖書館利用自身的地域、硬件、文獻技術和人才等優(yōu)勢,開展和參與了地方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搜集、整理和編撰了大量的大理地方文化遺產文獻資料,有紙質的《南詔大理國文史資料目錄匯編》和非紙質的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聲像資料《崇圣寺三塔》《白族繞三靈》《白族三月街》《大理洞經(jīng)古樂》等〔7〕。
(四)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實踐
民族地區(qū)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與實踐,應順應民族地區(qū)民族文化建設發(fā)展的趨勢和特點,順應民族文化大省、民族文化大州的建設發(fā)展形勢,走出校門,參與到地方民族文化建設實踐中,利用地方民俗文化,積極參與到他們的民俗文化活動中,學習和觀摩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傳習活動,自覺地參與地方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8〕。我們可以利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實踐平臺,引進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及傳承人傳習活動,將他們請進來,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及校園“地方文化遺產節(jié)”,讓地方文化遺產傳承人(團體)進行傳習活動講演〔9〕,讓文化遺產進校園,使我們的師生受到文化遺產的熏陶,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促進校園文化多樣性,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增長文化素養(yǎng)和民族文化修養(yǎng),讓校園文化更加生機盎然。
(一)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建立傳承與開發(fā)研究機制
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我們應該抓住校園文化建設實踐平臺,積極開展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研究,建立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機制,有效合理地進行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研究,促進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的應用。
(二)高校圖書館參與文化遺產的傳承和開發(fā)
高校圖書館應該利用文獻資源優(yōu)勢,搜集與整合本地域文化遺產文獻信息資源,建立館藏特色地方民族文化遺產數(shù)字化信息資源庫,利用學校及圖書館網(wǎng)站數(shù)字信息資源平臺,充分展示和宣傳地域性民族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傳承和開發(fā)利用好地方民族特色文化,為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實踐的文獻信息化需求做好服務。
(三)開展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人的宣傳和展示活動
我們要借助高校校園文化活動,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團體)及傳承人請進校園,為校園文化表演及傳授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讓我們的學生參與和動手親身體驗學習地方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校園文化的建設實踐活動中真正感受到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帶給我們的遠古文化的記憶。如白族的繞三靈、彝族的打歌(跳菜)、白族的八角鼓、霸王鞭、銀飾品手工技藝、彌渡花燈等。
(四)校園文化建設實踐與文化遺產教育走出去
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與實踐,應該面向社會、面向農村、面向人民群眾,帶著專業(yè)知識,帶著大學精神,走出校門,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源頭,去接受活性文化的學習和教育。大理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地處大理的大理學院,以得天獨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優(yōu)勢,贏得校園文化建設與實踐的豐富和多樣,應該積極到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原地,參觀學習,并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中,接受民族歷史文化的熏陶。如白族扎染技藝、劍川石寶山歌會、大理三月街、白族民居彩繪等。
(五)在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傳承和開發(fā)文化遺產的旅游與經(jīng)濟文化價值
文化旅游是現(xiàn)代旅游之精髓,是旅游與經(jīng)濟文化價值的核心,具有重要的民族文化遺產傳承與開發(fā)利用途徑和價值。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與實踐,可參與到地方民族文化旅游中,去體驗文化遺產的傳承與開發(fā)利用,去思考地方民族文化遺產的文化與經(jīng)濟價值的傳承、開發(fā)和利用,從中得到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和實踐能力的鍛煉,使大學學習生活豐富多彩,校園文化建設實踐豐富多樣,推進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的傳承,建設和諧校園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10〕,順應地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要求,順應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高素質應用型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要求。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3.
〔2〕周耀林.可移動文化遺產保護策略〔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17.
〔3〕祁慶富.民族文化遺產:第1輯〔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9.
〔4〕馬曜.大理文化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45.
〔5〕宋德新.大學校園文化建設〔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48.
〔6〕白同平.高校校園文化論〔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0:15.
〔7〕李新.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影像資料庫開發(fā)利用〔J〕.大理學院學報,2009,8(11):11-13.
〔8〕賈銀忠.中國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83.
〔9〕張仲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61.
〔10〕云南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廳.建設和諧校園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論文集〔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210.
(責任編輯 黨紅梅)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Dali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LI Xin
(Library of 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Dali University is the best place for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Dali as well as a new channel for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It's a necessary job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hich lie in national areas with abunda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o explore and study the inheritance and util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in the practice of constructing the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Therefore it'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 the campus culture by making use of these valuable resour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o carry out the festival of campus cultural herita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construction;practice
G250:G127
A
1672-2345(2012)08-0062-04
云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GY11048)
2012-05-02
2012-05-23
李新,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高校聲像信息資源管理服務及地方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