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慧,吳清明
(湖南省中醫(yī)院,湖南長沙410005)
150例患者均來自我院針灸科門診與住院部,病程最短1天,最長7天,面神經功能分級達V級(含V級)以上,分為A組(局部加循經遠道取穴針刺)78例,B組(單純局部取穴針刺)72例。各組年齡、病程等比較無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s)
例) 性別(例) 部位(例) 分級(例)組別數(shù) 年齡(歲) 病程(天男 女 左 右 Ⅴ級Ⅵ級A組78 31.73 ±3.35 5.32 ±1.01 40 38 39 39 38 40 B組72 33.56 ±3.21 5.33 ±1.21 38 34 36 36 39 33
1.2.1 診斷標準 參照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神經病學》[1]中周圍性面癱的診斷標準,主要為病側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不能皺額蹙眉,眼裂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閉眼時眼球向上外方轉動,顯露白色鞏膜,稱為Bell征;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偏向健側,口輪匝肌癱瘓,鼓氣或吹口哨漏氣,頰肌癱瘓,食物滯留于病側齒頰間。1.2.2 面神經功能分級標準 面神經功能分級采用目前國際較為公認的1984年由House修訂的標準[2]。Ⅰ級:面部運動功能正常,沒有無力及聯(lián)帶運動;Ⅱ級:面部運動功能僅有輕度不對稱,可能有輕度的聯(lián)帶運動;Ⅲ級:有明顯的不對稱及明顯的繼發(fā)性缺陷,但是額部有運動;Ⅳ級:明顯不對稱,無額部運動,面部無力且伴有毀容性聯(lián)帶運動;Ⅴ級:面部僅有輕微的運動,額部無運動,面部功能沒有恢復到出現(xiàn)繼發(fā)性缺陷;Ⅵ級:患側面部沒有任何的運動。
①符合診斷標準;②病程在1周以內者;③排除腦血管病、外傷、中耳炎、腮腺炎、顱底腦膜炎、鼻咽部腫瘤等其他可引起周圍性面癱的病變;④能配合針灸治療(必須滿足以上4項才納入)。
①不符合診斷標準;②發(fā)病超過1周;③雙側患病;④不同意針灸者(滿足任何1項即排除)。
采用局部加分部循經遠道取穴針刺治療。局部取患側翳風、陽白、攢竹、絲竹空、太陽、下關、四白、迎香、承漿、地倉、頰車等穴,循經遠道取合谷、太沖、申脈、照海、足三里等穴。采用華佗牌0.30 mm×40 mm不銹鋼針,患者取平臥位,面部腧穴以淺刺、平刺為主,合谷、太沖、足三里、申脈、照海用平補平瀉法,每日1次,留針30 min。10次為1個療程,休息2天后,開始下1個療程,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采用局部取穴針刺治療,取患側翳風、陽白、攢竹、絲竹空、太陽、下關、四白、迎香、承漿、地倉、頰車等穴,操作和療程同A組。
各組治療前后的Sunnybrook面癱評定系統(tǒng)(SFGS)評分[2]。SFGS包括3個部分:第1部分是安靜狀態(tài)下的眼睛、嘴巴、鼻唇溝等面孔部位的對稱性,滿分4分;第2部分:隨意肌運動(前額皺紋、閉眼、喊叫和噘嘴、開口微笑)的對稱性,滿分25分;第3部分:完成上述動作時不隨意肌的協(xié)同運動。最后得分=隨意運動分-靜態(tài)分-聯(lián)動分。
療效標準參照《臨床常見疾病診療標準》[3]結合SFGS評分減少程度制定。痊愈:各癥狀消失,SFGS評分減少90%以上;顯效:癥狀基本消失;SFGS評分減少60% ~90%;有效:癥狀部分消失,SFGS評分減少30% ~60%;無效:癥狀無明顯變化,SFGS評分減少少于30%。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6.0處理,不同資料采用不同統(tǒng)計方法。兩組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量資料比較先進行正態(tài)性及方差齊性檢驗,滿足正態(tài)性及方差齊性時采用t檢驗,滿足正態(tài)性不滿足方差齊性時采用t'檢驗,不滿足正態(tài)性和方差齊性檢驗,采用秩和檢驗。療效比較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分析。
兩組治療前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A組和B組治療前后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且治療后A、B兩組之間有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2。
A組78例,治愈66例,總有效率達97.4%;B組72例,治愈45例,總有效率達83.3%;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周圍性面癱屬中醫(yī)“口眼?斜”范疇,多由于機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風寒或風熱之邪乘虛入中面部經絡,侵襲面部陽明、少陽經絡,致使經氣阻滯、經脈失于濡養(yǎng)、肌肉遲緩不收而成面癱。面部陽明、太陽、少陽三經循行,而且三陽經盤根錯節(jié)、經絡曲折,故在針刺中選取的穴位較多,但是實踐表明患側局部取穴和遠道配穴能夠提高療效。臨床治療周圍性面癱多采用局部取穴配合遠道取穴方法,局部取攢竹、絲竹空、陽白、地倉、頰車等諸穴能起祛風活絡、疏通頭面部經脈氣血的作用。遠部取合谷、太沖、申脈、照海、足三里等穴,合谷、太沖分別為手陽明經和足厥陰肝經的原穴,合谷主氣,太沖主血,二穴相配,相互為用,陰陽相濟,可達疏通經絡之功,足三里可疏通陽明經氣、調和氣血,申脈、照海為八脈交會穴,通陽蹺、陰蹺,陰陽蹺脈主司眼瞼開合以治療眼瞼閉合不全。
針灸臨床選穴為針灸處方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針灸臨床療效。本試驗旨在觀察配穴方式對針刺療效的影響,研究表明單純局部配穴其療效不如局部配穴結合循經遠端配穴。然而對于局部和遠端起效的現(xiàn)代機制還需進一步研究。
[1] 吳江.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5
[2] Coulson S,Croxson GR,Adams R,et al.Reliability of the“Sydney”,“Sunnybrook”,and“House Brackmann”facial grading systems to assess voluntary movement and synkinesis afterfacial nerve paralysis[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5,132:543 - 549
[3] 陶天遵.臨床常見疾病診療標準[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200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