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風光,樊 倩
(大連外國語學院 英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44)
人類生活的世界離不開語言,談話內(nèi)容豐富,談話方式也各異。禮貌是人類交際中對別人尊重與友好的表現(xiàn),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時得體的言語和舉止。禮貌現(xiàn)象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興起以來就一直是語用學和社會學的重要課題之一。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禮貌研究的成果豐富而全面,從禮貌理論的推陳出新、禮貌策略的不同劃分到禮貌現(xiàn)象的跨文化對比研究,相關(guān)著作和論文層見疊出。然而對于不禮貌的研究尚未引起國內(nèi)學界的足夠重視,以中國知網(wǎng)為例,從1979年至2012年間外語類核心期刊中以“不禮貌”為標題的論文僅三篇,其中兩篇還是書評。人們傾向于認為禮貌是交際中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而不禮貌則是一種特殊現(xiàn)象。利奇在其著作中就曾經(jīng)說過“沖突言外行為在正常人類言語行為中屬于邊緣現(xiàn)象?!盵1]105事實上,現(xiàn)實生活和文學作品等語境中不禮貌言語行為司空見慣。在某些特定的語篇中,不禮貌甚至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有時候為了達到交際目的,說話人會有意使用不禮貌言語。如在軍訓語篇、法庭語篇、電視娛樂語篇、家庭語篇、工作語篇和政治語篇中,不禮貌的話語比比皆是。再如某些文學作品中,不禮貌的運用無論對于人物的刻畫、情節(jié)的發(fā)展還是特定效果的取得都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國內(nèi)外對不禮貌現(xiàn)象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但是該領(lǐng)域的研究已經(jīng)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重視。擁有世界一流研究隊伍的蘭卡斯特大學語言學系2009年曾經(jīng)舉辦過“語言不禮貌與粗魯”的專題國際會議。該會議著重探討了“不禮貌”、“粗魯”、“強勢”和“面子攻擊”等核心概念。目前,關(guān)于不禮貌研究的著述并不多,其中最有影響的兩部著作分別是鮑斯菲爾德2008年撰寫的《交際中的不禮貌》和庫爾佩珀2011年的《不禮貌:用語言冒犯人》。他們的研究吸收了語用學和社會心理學的成果,對不禮貌言語行為進行了深入而系統(tǒng)的剖析。2012年國際《語用學期刊》7月刊專項探討了“英語國家中的不禮貌”。
本文采用認知語用文體學視角,基于前人對不禮貌現(xiàn)象的研究,嘗試對交際中的逆禮貌言語進行重新界定和系統(tǒng)分類,構(gòu)建逆禮貌模式,并選取莎士比亞戲劇《無事生非》中的具體實例為語料,以期豐富并擴展“禮貌”/“不禮貌”的概念理論研究并驗證所構(gòu)建模式的可行性和解釋力。本研究之所以選取戲劇語料是因為不禮貌現(xiàn)象除了在日常語言、電視娛樂及訪談節(jié)目中常見外,在文學作品尤其是高潮迭出、沖突不斷的戲劇中十分常見。
目前對于禮貌的研究主要有四種模式,即社會規(guī)范模式、面子保全模式、會話準則模式以及會話合同模式,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布朗和萊文森提出的面子保全模式?;谏鲜瞿J剑擃I(lǐng)域的研究基本以和諧會話為主。不禮貌一直被看作是一種語用失誤,是對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的違反。事實上,現(xiàn)實生活中充斥的大量不禮貌言語并不只是因為語言使用中的失誤導致,有些冒犯性言語行為是說話人的刻意行為,因此不禮貌現(xiàn)象并不是有標記的邊緣現(xiàn)象?,F(xiàn)有的禮貌理論已經(jīng)不能夠充分詮釋不禮貌交往的各種情境,因此需要建立新的理論來全面、系統(tǒng)地詮釋不禮貌。
不禮貌,顧名思義,是引起他人誤解或不快的言語或行為。從定義我們可以看出,不禮貌既包括不禮貌言語又包括不禮貌行為。本文僅限于討論不禮貌言語。蘭卡斯特大學英語語言學教授、國際《語用學雜志》主編之一庫爾佩珀早期曾嘗試從禮貌的反面入手對不禮貌定義如下:“不禮貌是使用交際策略攻擊對方的面子,因而造成社會的矛盾和不和諧?!盵2]1546該定義有可取之處在于強調(diào)了交際結(jié)果,但是這個定義過于絕對,因為不同的社會、文化和認知語境下,人們對“不禮貌”會有不同的判定。2011年,他將不禮貌定義為“對特定語境下發(fā)生的特定行為所持的一種否定態(tài)度”[3]23。庫爾佩珀早在1996年就在布朗和列文森面子理論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不禮貌模式,即與和諧禮貌交際相對立、以攻擊對方面子為目的從而引起不和諧沖突的策略分析模式。在該模式中,他提出了五條不禮貌策略,即直接不禮貌策略、積極不禮貌策略、消極不禮貌策略、諷刺或虛假禮貌和禮貌缺失[4]356。庫爾佩珀將該不禮貌框架應用到戲劇《麥克白》的分析中,論證了不禮貌行為在戲劇作品中的普遍性及其對戲劇人物和情節(jié)發(fā)展所起的促進作用。
然而,鮑斯菲爾德認為庫爾佩珀的不禮貌策略模式并非完美,基于“面子理論”的模式在實際操作中無法回避對交際中的面子威脅行為的客觀判斷,因為絕大多數(shù)的交際行為實際上同時使用了積極與消極的禮貌/不禮貌策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鮑斯菲爾德將庫爾佩珀的不禮貌策略模式簡化為兩條策略:直接公開不禮貌和非公開不禮貌,后者包括諷刺和禮貌缺失。筆者認為,從分類標準上來看,庫爾佩珀和鮑斯菲爾德基于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普遍性理論的分類還有待商榷,因為“面子”普遍性本身仍需論證,并且前人的不禮貌策略并不能囊括語言交際中的所有不屬于禮貌的現(xiàn)象。
魯?shù)た埔舱J為“不禮貌”一詞并不能完全涵蓋言語交際中所有令人不悅的言語行為,于是提出了“極端不禮貌”這一概念。他指出,“極端不禮貌”與“不禮貌”屬類相同,只是程度不同,前者代表不禮貌級階的最高端[5]838。最后,作者將這一新的不禮貌策略與兩類說話人意圖相結(jié)合對戲劇《雅典的泰門》進行了分析,驗證了“極端不禮貌”這一新概念的普遍性和解釋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禮貌言語不僅僅需要從詞匯和語法的層面去分析,我們還應考慮到動態(tài)語境和韻律方面的因素。2005年,庫爾佩珀在其發(fā)表的文章中選取《智者為王》這一英國電視游戲節(jié)目中主持人安·羅賓遜的話語作為語料,揭示了不禮貌話語也可能具有娛樂性。這是一種非公開的不禮貌,主持人沒有一般游戲節(jié)目的和藹、鼓勵態(tài)度,而是運用諷刺和模擬等手段來達到幽默的效果。作者認為,在電視游戲節(jié)目這種既定語境中,“分析韻律是理解不禮貌的關(guān)鍵所在”[6]35。另外,庫爾佩珀之后還研究了規(guī)約化不禮貌模式。他認為(不)禮貌在語言表達中根深蒂固與否既可由語言形式?jīng)Q定,也可由語境決定,但二者都不能單獨解釋(不)禮貌現(xiàn)象。庫爾佩珀又在特克拉關(guān)于禮貌表達模式的基礎(chǔ)上通過實證分析總結(jié)出不禮貌模式,為我們今后進一步研究不禮貌言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在國內(nèi)現(xiàn)有研究中,絕大部分學者都是運用維索爾倫的順應理論為基礎(chǔ)分析解釋不禮貌現(xiàn)象。在不禮貌理論及其應用研究方面,謝世堅介紹了庫爾佩珀的不禮貌策略以及魯?shù)た频牟欢Y貌理論,并嘗試用二者的理論對戲劇的不禮貌現(xiàn)象進行分析,最后作者提出了包括禮貌和不禮貌在內(nèi)的包含不同程度等級的連續(xù)體:極端禮貌-禮貌-不禮貌-極端不禮貌,指出了不禮貌理論研究的重要性[7]75??傮w來看,國內(nèi)對于不禮貌的研究基本上處于起步階段,在現(xiàn)有的語用學專著中也根本沒有專門討論不禮貌現(xiàn)象的章節(jié),對于不禮貌的界定分類以及有關(guān)理論的應用研究尤其缺乏,特別是與戲劇語篇相結(jié)合的研究更是寥寥無幾。
本研究把戲劇語篇和不禮貌理論相結(jié)合,因為戲劇有三要素:人物、沖突和語言。戲劇沖突是表現(xiàn)人物之間矛盾關(guān)系和人物內(nèi)心矛盾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通常離不開分歧、爭斗、對抗等等。戲劇沖突的這一內(nèi)在屬性決定了戲劇語篇中會有大量不禮貌現(xiàn)象存在?!罢Z用分析的思想和解釋方法,可以用來對戲劇文本進行分析,這是因為語用學是能夠最直接、最有效地解讀戲劇對話構(gòu)成特征的語言學分支。戲劇之所以比小說更多地依賴語用因素,是因為在戲劇中語用學關(guān)注的焦點完全是戲劇人物的語言。”[8]134
認知語用文體學是以文學語篇作為具體研究對象來研究文本解讀的認知過程和語言運用機制。當然,認知語用文體學并不只是簡單將認知語言學和語用學理論應用于不同體裁的文本,或引用不同文本來例證認知語言學和語用學原理,而是認知語用學與文體學協(xié)同發(fā)展,兼容并蓄。以認知語用學理論和方法為基礎(chǔ)建構(gòu)的戲劇文體學理論已被成功地運用到一些戲劇作品的分析研究中,然而前人借鑒的理論多是合作原則、關(guān)聯(lián)理論、言語行為或禮貌原則。可見不禮貌研究本身尚屬于一個新興的研究領(lǐng)域,研究成果還不豐富,再加上認知語用文體學這一交叉學科的動態(tài)發(fā)展需要,因而導致了目前不禮貌理論及其在文學語篇中的應用研究具有極大的挖掘空間。
雖然關(guān)于不禮貌言語的研究近十年來有了較大的進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不足,有些概念需要進行修正,一些不禮貌策略需要進行補充和完善。因此,本研究以鮑斯菲爾德和魯?shù)た铺岢龅牟欢Y貌理論為依據(jù),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框架?!岸Y貌”的反面應該被界定為“逆禮貌”(counterpoliteness),因為原有的“不禮貌”一詞并不能囊括所有不屬于禮貌的現(xiàn)象并且有產(chǎn)生歧義之嫌。逆禮貌言語指在特定社區(qū)內(nèi),說話人有意或無意的言語威脅到了對方的個人面子或違反了社區(qū)內(nèi)部規(guī)約或風俗習慣,聽話人能夠識別說話者的攻擊意圖,并引起了消極的交際效果?!澳娑Y貌”又可二分為“不 禮 貌”(impoliteness)和 “欠 禮 貌”(underpoliteness)。不禮貌是一種顯性的逆禮貌,指說話人以直接而明顯的實施方式有意傳達不禮貌信息給聽話人,同時聽話人也能領(lǐng)會說話人意圖,及時準確地接收到這種不禮貌信息。欠禮貌是一種隱性的逆禮貌,指說話人以間接而隱蔽的實施方式有意或無意傳達不禮貌信息給聽話人,但是需要聽話人通過具體語境、認知知識等推斷出這種不禮貌信息?!扒范Y貌”可以再細分為“隱含不禮貌”(implied impoliteness)、“無意不禮貌”(unintentional impoliteness)、“虛假禮貌”(mock politeness)和“禮貌缺失”(withhold politeness)??傊?,逆禮貌模式可描述為逆禮貌是一個上義概念,包括不禮貌和欠禮貌。欠禮貌分為隱含不禮貌、無意不禮貌、虛假禮貌和禮貌缺失等四種情況。不禮貌是交際中直接明顯的不禮貌,欠禮貌是交際中間接隱含的不禮貌。
鑒于篇幅有限,本文僅選取莎士比亞戲劇《無事生非》中的典型實例來說明上述逆禮貌模式中的欠禮貌在具體文學語篇分析中的應用。
隱含不禮貌是一種說話人通過暗示的方法間接傳達的不禮貌。讀者需要根據(jù)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會話的不禮貌,有一定的隱含意義,比如諷刺等。如:在第一幕第一場中,培尼狄克與貝特麗絲這對歡喜冤家每次見面總是唇槍舌劍,互不相讓。培尼狄克剛從戰(zhàn)場歸來,看見貝特麗絲就問她是否還活著。他明明看見貝特麗絲就站在自己面前,卻明知故問,其話語含義是想表達貝特麗絲冷若冰霜、傲慢自負,和死去的人一樣。貝特麗絲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譏,認為傲慢會永遠伴隨著培尼狄克先生并會波及他人,進而諷刺培尼狄克的傲慢程度已經(jīng)達到了極點。
無意不禮貌指說話人本來無意傳達不禮貌信息,但由于對話雙方的認知語境、文化背景、人生經(jīng)歷等的不同,造成聽話人誤認為說話人傳達的是不禮貌的言語信息。在第五幕第二場中,培尼狄克欲請侍女瑪格萊特幫忙去約貝特麗絲出來說話,瑪格萊特要求培尼狄克寫一首詩歌頌她的美貌作為交換,于是培尼狄克發(fā)誓要寫一首頂高雅的、任何男子都別想高攀得上的詩送給馬格萊特。培尼狄克本想贊美一下瑪格萊特,夸她的美貌無人能夠配得上,而瑪格萊特刻意曲解成自己一輩子愛情的落空。培尼狄克并沒有詛咒瑪格萊特之意,但瑪格萊特的理解超越了話語的表層含義。她繼而故意和培尼狄克逗趣,埋怨培尼狄克有詛咒她之嫌。無意不禮貌這一概念與說話雙方的認知語境密切相連。
虛假禮貌指說話人的話語表面上看是禮貌的,但其實說話人的內(nèi)心毫無誠意,比如反語,或是在一些非正式場合說話人有意使用的一些過分禮貌的言語。在第五幕第一場中,當警吏把參與陷害希羅的兩個惡人抓到里奧那托面前認罪時,里奧那托說的話實際上充滿了對這兩個壞人的憤恨之意。但如果不考慮語境,他的話語是表達感謝的禮貌話語,但結(jié)合當時的語境,很顯然里奧那托說的是反語。他把壞人稱作貴人并表揚兩位害死自己女兒的惡人干了一件光彩的事。這種禮貌是具有諷刺意味的禮貌。
最后一種情況是禮貌缺失,即聽話人拒絕執(zhí)行禮貌策略,辜負了說話者的禮貌期待,包括沉默或僅僅是說話人一時的沖動和情緒的發(fā)泄。在第三幕第四場中,在希羅準備和克勞狄奧舉行婚禮那天,瑪格萊特認為希羅穿一件大豎領(lǐng)衣服會好看,可希羅固執(zhí)己見。好心的瑪格萊特期待希羅改變主意,于是說他妹妹也會這么認為??扇涡詻_動的希羅拒絕給出該有的禮貌回應,反而說馬格萊特和他妹妹都是傻子,沒有眼光。此處希羅辜負了馬格萊特的禮貌期待,因此屬于禮貌缺失。
認知語用文體學之所以能夠成為當代文學批評和語言研究的一個新興學科,在于其沖破結(jié)構(gòu)主義的局限,把語篇置身于文本、世界、作者和讀者交互作用的廣闊背景下。文學作品中不禮貌現(xiàn)象的研究離不開文本的語言形式本身,更離不開作者、讀者及其所處的認知、社會及文化語境[9]。認知語用學文體理論紛繁復雜,以認知語用學理論和方法為基礎(chǔ)構(gòu)建的戲劇文體學理論已經(jīng)被成功應用于一些戲劇作品的分析和研究中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然而前人用以借鑒的語用學理論多是合作原則、順應論、關(guān)聯(lián)理論、言語行為理論或禮貌原則,本文旨在基于前人的研究構(gòu)建相對系統(tǒng)的理論并將其運用到具體的文學文本分析實踐中。由于“不禮貌”本身上屬于一個新興的研究領(lǐng)域,研究成果還不豐富,再加上認知語用文體學這一交叉學科的動態(tài)發(fā)展需要,因而促成了目前不禮貌理論及其在文學語篇中的應用研究尚具有極大的挖掘空間。因此,鑒于不禮貌理論在戲劇語篇中現(xiàn)實化的研究是一個具有很大學術(shù)增長力的方向,本文在基于前人對不禮貌現(xiàn)象的研究,對“逆禮貌”進行了界定和分類。通過結(jié)合對戲劇《無事生非》中實例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逆禮貌語言的使用不僅豐富了人物形象,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還能帶來滑稽可笑的喜劇效果。
[1]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2]Culpeper,J.,Bousfield,D,Wichmann,A.Impoliteness revisited: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dynamic and prosodic aspects [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3(35):1545-1579.
[3]Culpeper,J.Impoliteness:Using Language to Cause Offenc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4]Culpeper,J.Towards an anatomy of impolitenes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6(25):349-367.
[5]Rudanko,J.Aggravated impoliteness and two types of speaker intention in an episode in Shakespeare's Timon of Athen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6(38):829.
[6]Culpeper,J.Impoliteness and entertainment in the television quiz show:The Weakest Link[J].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2005(1):35-72.
[7]謝世堅.語言非禮貌現(xiàn)象及非禮貌理論的完善[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
[8]俞東明,韓仲謙.戲劇文本語用闡釋之理據(jù)說略[J].理論語言學研究,2007(1).
[9]鄭潔,白嶄.倫理學語境中的網(wǎng)絡語言[J].延邊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