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虓嶸
(上海市東電力建設工程咨詢監(jiān)理有限公司,上海 200124)
我國在電網建設規(guī)劃中提出了發(fā)展堅強智能電網的戰(zhàn)略。2007年10月,華東電網啟動了“智能電網”可行性研究項目,規(guī)劃了從2008年至2030年分“三步走”的戰(zhàn)略。2009年5月,國家電網公司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特高壓實踐,提出了“堅強智能電網”的發(fā)展規(guī)劃,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各級電網協(xié)調發(fā)展的堅強電網為基礎,按照IEC 61850標準統(tǒng)一建模,構建以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為特征的堅強智能化電網。
回顧上海電網的建設,2005年在500kV南橋變電站監(jiān)控系統(tǒng)改造中,率先采用了基于IEC 61850標準的監(jiān)控系統(tǒng)以及面向通用對象的變電站事件(GOOSE)機制。尤其是按照《智能變電站技術導則》、《智能變電站設計規(guī)范》、《智能變電站繼電保護技術規(guī)范》的要求,通過2007年建設220kV拜耳變電站;2009年建設110kV封周數字化變電站以及與世博國網企業(yè)館一體化構建的具有數字化、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為特征的110kV蒙自智能變電站;2010年建設500kV練塘換流站;2011年建設220kW瀘定智能變電站,積累了現場安裝、工程監(jiān)理、調試完善、工程評估和安全運行的經驗。隨著堅強智能電網建設的推進,變電站應用智能化技術也從示范走向成熟,在向縱深、健康、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中,建設工程咨詢和工程監(jiān)理責任重大,任重道遠。
瀘定智能變電站是上海首座全戶內布置的終端站,在建設過程中曾經遇到過智能設備功能不完善,與常規(guī)電站運行有差異,通過多次對技術方案的修改和完善,按照信息化方案規(guī)劃、設計和實現繼電保護回路功能以及智能設備間的互動性為主線,比較完整的實現了智能化功能。主要在技術上采用了先進、可靠、集成、低碳、環(huán)保的智能設備,加上搭建智能化網絡和信息一體化平臺,實現了自動保護、自動控制、自動調節(jié)、智能決策和遠方診斷等一系列數字化功能。
瀘定智能變電站的投運,將更好地為客戶提供安全、可靠、優(yōu)質的電能,在緩解地區(qū)供電壓力和滿足系統(tǒng)運行需求的同時,為建設“上海智慧城市”添磚加瓦,為推廣智能變電站的工程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瀘定智能變電站的主變電系統(tǒng)采用2臺240MVA三卷無載調壓變壓器,電壓等級為220/115/37kV,容量比為240/240/160MVA,接線組別為YN,yn0,d11;220kV部分采用線路變壓器組接線形式,2回進線;110kV部分為單母分段接線形式,建有Ⅰ段、Ⅱ段母線,Ⅰ—Ⅱ/Ⅱ—Ⅲ分段間隔,8回出線間隔,2回主變進線間隔,2回電壓互感器(TV)避雷器間隔;35kV部分為單母分段接線,建有Ⅰ段、Ⅱ段、Ⅲ段、Ⅳ段母線,Ⅱ—Ⅲ分段及引線,Ⅰ—Ⅳ分段及引線,20回饋線,2回站用變,4回電容器,4回主變進線(Ⅰ段、Ⅱ段母線進線由1號主變分支供電;Ⅲ段、Ⅳ段母線進線由2號主變分支供電),4回TV間隔。
主變220kV側及系統(tǒng)110kV部分、主變35kV側、35kV接地變的光學電流互感器(OCT),采用南京中德保護控制系統(tǒng)有限公司的產品,型號分別為 NAE-GL220G、NAE-GL35G,NAE-GL35Z。220kV進線線路上的電子式電壓互感器(EPT),型號為PCS-9250-EGV-220。110kV母線進線線路上的 EPT,型號為 PCS-9250-EGV-110。系統(tǒng)35kV部分(除主變間隔)均采用大連第一互感器有限責任公司的一體化電子式電流互感器(ECT)、電子式電壓互感器(EVT),其中分段間隔ECT型號為JLEDZ9-40/250W3H,其他間隔的ECT型 號 為 JLEDZ9-40/250W3B,35kV 母 線 的EVT型號為IEDZR-40。
二次系統(tǒng)執(zhí)行IEC 61850通信規(guī)范,構建一體化全景數據平臺,統(tǒng)一進行數據建模及通信,按照站內監(jiān)控和繼電保護兩大功能,通過從邏輯上和功能上構建智能系統(tǒng)的站控層、間隔層和過程層,實現設備互聯互動和信息共享。
1)站控層 采用跨平臺技術和通信驅動管理新技術,搭建實時子系統(tǒng)(包括SCADA、保護信息、電能量等)和非實時子系統(tǒng)(包括在線檢測、輔助系統(tǒng)等)組成。站控層一體化信息平臺由主機兼操作員站、遠動通信設備和其它各種二次功能站構成,提供站內人機聯系界面,實現管理控制間隔層和過程層設備等功能,并與集控站和地調通信。站控層保護設備包括主變保護、母差保護、自切保護、35 kV縱差保護,實現智慧告警、事故決策、一鍵式控制、設備在線診斷和負荷優(yōu)化管理等功能。
2)間隔層 實現主變壓器保護、實時網絡測控、實時故障錄波、電能計量等面向通用對象的功能。
3)過程層 完成一次設備和二次系統(tǒng)之間的過程控制及數據采集功能,主要包括合并單元、智能終端、過程層網絡和電子式互感器等設備。
1)主變220kV側間隔 220kV側間隔的設備和網絡結構,按照雙重化的要求配置光學電流互感器、合并單元(MU)和智能終端設備。合并單元A、智能終端A與主變保護一、測控、故障錄波議A、電能表配合;合并單元B、智能終端B與主變保護二、故障錄波議B配合;網絡監(jiān)視分析裝置則對所有網絡進行實時記錄。主變保護采用“直采直跳”的“點對點”方式與合并單元、智能終端進行采樣值和跳合閘命令的信息交互,其余設備和信息采用網絡方式通信。采樣值報文傳送執(zhí)行IEC 61850-9-2標準,跳合閘命令和遙信信息采用GOOSE報文傳送。
2)110kV線路間隔 線路間隔的設備采用光學電流互感器、合并單元與智能終端單套配置。線路保護、母差保護采用“直采直跳”的“點對點”方式與合并單元、智能終端進行采樣值和跳合閘命令的信息交互,其余設備和信息用網絡方式通信。采樣值報文傳送執(zhí)行IEC 61850-9-2標準,跳合閘命令和遙信信息采用GOOSE報文傳送。
3)110kV母線間隔 母線間隔的設備采用合并單元與智能終端單套配置。母線合并單元采用“點對點”方式,測控與保護合一裝置通信,智能終端完成母線間隔的遙信和遙控功能。采樣值報文傳送執(zhí)行IEC 61850-9-2標準,跳合閘命令和遙信信息采用GOOSE報文傳送。
4)35kV各開關柜間隔 開關柜間隔的設備采用小模擬量輸出的一體化電子式互感器。間隔層和過程層功能由測控、保護、合并單元、智能終端四合一實現,并就地下放至開關柜。四合一裝置不僅完成間隔內功能,還需采用“點對點”的方式進行采樣值和GOOSE信息交互。
1)220kV系統(tǒng)保護 220kV線路側無母線,故不配置母線保護和母聯保護等設備。
2)主變保護 采用“直采直跳”方式,即主變保護的跳合閘回路采用“點對點”光纜直接接入智能終端實現,采樣值由合并單元采用“點對點”光纜直接接入保護裝置實現。
3)110kV線路保護 采用“直采直跳”方式,即保護的跳合閘回路采用“點對點”光纜直接接入智能終端實現,采樣值由合并單元采用“點對點”光纜直接接入保護裝置實現。
4)110kV分段自切保護 采用“直采直跳”方式,即保護的跳合閘回路采用“點對點”光纜直接接入智能終端實現,采樣值由合并單元采用“點對點”光纜直接接入保護裝置實現。自切開放母差充電保護和母差間相互閉鎖功能等采用GOOSE網絡傳輸方式。
5)110kV母線保護 采用裝在各間隔上的合并單元獲得電壓和電流采樣值。母差保護與各間隔的采樣值回路以及跳閘回路采用“直采直跳”方式,與110kV自切間的相互閉鎖、母差間的失靈啟動等功能,均采用GOOSE網絡傳輸方式。
6)35kV間隔保護 35kV間隔的四合一裝置不僅完成本間隔內的保護和測控功能,而且需要具備面向過程層的采樣值接口和GOOSE接口。采樣接口將本間隔內的電壓和電流采樣值,以IEC 61850-9-2的格式發(fā)布給35kV母差保護、電能表等間隔層設備,而GOOSE接口用以接收35kV母差保護等間隔層設備的GOOSE報文。
7)35kV分段保護 35kV分段的四合一裝置除了完成本間隔內的保護功能和測控功能,還具備面向過程層的采樣值接口以及GOOSE接口。采樣接口將本間隔內的電壓和電流采樣值,以IEC 61850-9-2的格式送給35kV母差保護等間隔層設備,并接收母線合并單元的電壓采樣值,而GOOSE接口則用以與35kV母差保護等間隔層設備交換GOOSE報文。
8)35kV母線保護 35kV母差保護從各饋線開關柜上的四合一裝置獲得電壓和電流采樣值,從主變35kV開關柜上的合并單元獲得電壓和電流采樣值,并發(fā)出GOOSE命令至四合一裝置完成跳閘。35kV母差保護與各開關柜上的四合一裝置采用“點對點”方式通信。
智能變電站的數字電流、電壓信息是從電流互感器的出口算起,由合并單元進行數字采樣,通過合并作用使得在一個通道上能夠同時發(fā)送不同次級的電流量和電壓量。而常規(guī)電站的相應數字量是從各裝置的A/D轉換輸出算起,并在裝置內進行采樣,1個次級不能與其它次級合并傳輸。可見,智能化的電壓、電流回路較常規(guī)電站的相應回路,在實現復雜的共用采樣值回路上更為安全、簡捷和省時。
在常規(guī)變電站的設計規(guī)范中對電纜、保護裝置的接地和屏蔽等有著嚴格的要求,需要二次設計及施工重點考慮。在智能變電站中采用光纜信息傳輸,具有較大的帶寬而且不受電磁干擾等優(yōu)點,避免了電纜在日常運行中因電磁、電場、線路過電壓、兩點接地等引發(fā)的繼電保護動作問題,使得各層級相關數據的傳輸更加穩(wěn)定和可靠。
智能變電站以網絡化信息共享替代了傳統(tǒng)的二次回路,使得原有的設計圖紙難以指導變電站的二次施工調試。這是因為智能變電站的二次系統(tǒng)采用間隔設計,在以間隔為單位的1套圖紙中,需要通過“二次設備組網聯系圖、過程層GOOSE信息示意圖、過程層SV信息示意圖以及虛端子表”,才能整合成調試人員和檢修人員看得懂的相當于原先常規(guī)電站中提供的“屏后接線圖+背板接線圖”。在瀘定智能站調試時,施工圖則由調試人員整理后布于屏后,以免出錯。
可見,加快智能變電站二次系統(tǒng)設計工具的軟件開發(fā)迫在眉睫。由設計工具自動生成的光口分配、裝置插件以及由控制塊定義的邏輯關系和物理連接圖,可以使設計人員和施工人員更好地針對虛回路進行表述、理解、接線和檢測,減少信息重復配置和人為差錯,提高工程質量。
鑒于目前國內數字化電網的建設水平、智能一次設備的生產水平以及智能變電站在國內試點建設,可以說變電站從常規(guī)到數字化再到智能化,已經向智慧、堅強、特高壓推進,作為智能電網的重要構建部分,顯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受國內諸多技術因素和技術水平的限制,智能變電站的巡檢設備、帶電檢測設備等非在線監(jiān)測裝置所采集數據,并未完全按照DL/T 860統(tǒng)一建模,采集的數據還不能實時、自動地上傳到一體化信息平臺。
智能變電站的一些新技術和新方案,目前還無法實施,例如:一體化信息平臺的進一步完善、站控層網絡的信息流更加通暢、智能在線監(jiān)測與狀態(tài)檢修的應用、電壓等級保護的下放、智能單元與合并單元的進一步整合等問題,都需要深化研究和加以解決。
隨著堅強智能電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智能變電站技術也將越來越先進,傳統(tǒng)一次、二次設備的概念將發(fā)生重大改變,進而引起管理結構的調整和相關產業(yè)的變動,而智能變電站的運行水平有待進一步完善,管理的力度也將加大。隨著能源利用率的不斷提升,上海電網將發(fā)展得更加堅強、智能、環(huán)保和高效。
[1]翁之浩,陳文升.220kV瀘定智能變電站技術方案[J].電力與能源,2012,33(5):45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