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媞媞
(華僑大學(xué)文學(xué)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梨園戲用韻所反映的泉州方言韻母系統(tǒng)之演變
朱媞媞
(華僑大學(xué)文學(xué)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泉州傳統(tǒng)梨園戲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因其嚴格的師承,該劇種保留了許多泉州話的古語特色。通過從梨園戲傳統(tǒng)經(jīng)典劇目入手,全面考察其用韻情況,并與《音妙悟》及現(xiàn)代泉州話韻母系統(tǒng)的比較,以期發(fā)現(xiàn)泉州方言四五百年間的音變軌跡。
梨園戲用韻;韻母系統(tǒng);語音演變
最早的梨園戲文獻是刊行于明嘉靖丙寅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的《荔鏡記》,這也是迄今所見最早的閩南方言文獻。此外,明清兩代還有許多經(jīng)典劇目,一直活躍于戲劇舞臺上。嚴格的師承使得梨園戲唱詞中保留了許多古代泉州音。
最早的閩南方言韻書《彙音妙悟》(以下簡稱《彙音》),成書于清乾隆年間,著者黃謙。這本韻書反映的是兩百年前的泉州話音系,在閩南方言音韻史上有極重要的地位。
我們可以將明清時期梨園戲韻母系統(tǒng)所反映的明清乃至更早年代的泉州話語音面貌與《彙音》及現(xiàn)代泉州話韻母系統(tǒng)作比較,以期發(fā)現(xiàn)泉州方言韻母系統(tǒng)這四五百年來的演變軌跡。
文章以《泉州傳統(tǒng)戲曲叢書》(以下簡稱《叢書》)為底本進行用韻考察,研究方法采用韻腳字系聯(lián)法。通過對傳統(tǒng)梨園戲三個流派的71個劇目882折戲的3729個韻段進行窮盡式分析,梳理,我們歸納出梨園戲韻部20部,包括韻母83個,分屬以下這6種韻類:
陰聲韻20個:
α嘉□高o刀?科ε西∝居αι開αυ郊ι基ια嗟ιo燒ιυ秋ιαυ朝υ珠υα花υε杯υι飛υαι乖∝o鉤∝ε雞
陽聲韻15個:
αμ三αv丹N毛αN江□N東ιμ金ιαμ兼ιv賓ιαv軒ιN卿ι□N香∝?v恩υv春υαv川∝?N生
鼻化韻7個:
□莪ι青α弎ια京υα歡ιυ箱υι關(guān)
帶[π、τ、κ]韻尾的入聲韻14個:
απ合(ατ)ακ毒□κ樂ιπ急(ιαπ)ιτ日(ιατ)(ι□κ)(∝?τ) ικ憶υτ出υατ說(∝?κ)
帶[/]喉塞韻尾的入聲韻20個:
α/甲(□/)o/學(xué)?/雪ε/冊(∝/)(αι/)(αυ/)N/物ι/滴ια/掠ιo/惜(ιαυ/)(ιυ/) (υ/)υα/割υε/八(υαι/)(υι/)∝ε/切
鼻化入聲韻7個:
上表例字參考《彙音》韻目,入聲在《彙音》中沒有獨立韻目,就取梨園戲用韻中作為韻腳字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韻字。加括號的韻母都是一些入聲韻,它們在梨園戲中沒有作為韻腳字出現(xiàn)過,但在梨園戲唱詞念白中卻是存在的。如[ατ],是丹江部丹韻入聲,梨園戲中沒有作為韻腳字出現(xiàn)過,但在梨園戲唱詞中,“薩”字唱[σατ5],就是一個丹韻入聲的讀音;又如[∝?τ],是恩勤部的恩韻入聲韻,梨園戲中沒有作為韻腳字出現(xiàn)過,但在梨園戲唱詞中,“核”唱[η∝?τ24],屬恩韻入聲。梨園戲至今仍活躍于舞臺上,通過它的唱詞念白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這些入聲韻的實際讀音。
《彙音》將當(dāng)時的泉州音按韻分為五十部,分別是:春、朝、飛、花、香、歡、高、卿、杯、商、東、郊、開、居、珠、嘉、賓、莪、嗟、恩、西、軒、三、秋、箴、江、關(guān)、丹、金、鉤、川、乖、兼、管、生、基、貓、刀、科、梅、京、雞、毛、青、燒、風(fēng)、箱、弎、熋、嘐。
其中第三十四韻管韻注明“漳腔”,第五十韻嘐韻注明“有音無字”。在《彙音》中入聲韻沒有獨立韻目,韻書中αμ韻應(yīng)包括入聲韻απ,αυ韻應(yīng)包括入聲韻ατ,αN韻應(yīng)包括入聲韻ακ,α韻應(yīng)包括入聲韻α/,余類推。
梨園戲韻母系統(tǒng)與《彙音》時代的韻母系統(tǒng),相同的有42韻83個韻母。所缺者:商[ιαN/ ιακ]、箴[∝?μ/∝?π]、貓[ιαυ/ιαυ/]、梅[μ/μ/]、風(fēng)[υαN/υακ]、熋[αι/αι/]、嘐[αυ/αυ/],共7韻14個韻母。
商韻,擬音為[ιαN/ιακ]。觀察商韻所收韻字,如“娘兩賞想唱香響掌”等,大部分與香、箱二韻重出,梨園戲唱詞中唱[ι□κ]或[ιυ]。商韻字大多注明為正音字,說明這個韻可能是受了“正音”即當(dāng)時官話的影響。
箴韻,擬音為[∝?μ/∝?π]。這個韻所轄之字較少,常用的只有“簪針斟箴森怎”等字。梨園戲用韻中,該韻沒有做為韻腳字出現(xiàn)過,但在唱詞里,是存在箴韻的。如唱詞中“斟”字唱[τσ∝?μ33],“怎”字唱[τσ∝?μ55]。
梅韻,擬音為[μ/μ/],韻書中注明“解,有聲無字”,說明此韻皆白讀。韻書僅舒聲韻部分收錄“姆梅不”三字,入聲無字。梨園戲唱詞中“梅”字有[μ24]的唱法,“不”字有[μ41]的唱法。
風(fēng)韻,擬音為[υαN/υακ],韻書中注明“解,此一音有聲無字”,說明此韻皆白讀。韻書中該韻舒聲部分僅收錄“風(fēng)闖放”三字,入聲僅收“伏袱”二字。在梨園戲唱詞中,出現(xiàn)的“風(fēng)“字有[ηυαN33]的唱法?!瓣J放”二字讀[υαN]韻,屬潮州腔。在現(xiàn)代泉州話里,風(fēng)韻中的常用字也僅一個“風(fēng)”字。
可見,梨園戲韻母系統(tǒng)少于《彙音》的那7韻14個韻母大致屬于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彙音》的這些韻母帶有其他地區(qū)或是正音的語音色彩。如商韻,《彙音》中就注明是正音;嘐韻帶有漳州腔的色彩、熋韻帶有廈門同安話色彩、風(fēng)韻中的“闖放”等字帶有潮州話色彩。梨園戲聲腔,師承嚴格,不論是唱腔還是念白,不論是在何地搬演,一律都以泉州話為標(biāo)準(zhǔn)音?!稄∫簟分械倪@些韻母因其正音色彩或是其他地區(qū)的語音色彩而被排斥于梨園戲聲腔之外。
另一種情況是,《彙音》的這些韻母所轄之字都很少,而且大都是一些白讀音,有音無字,或是一些擬聲詞,它們在梨園戲唱詞中存在,但沒有做為韻腳字出現(xiàn)。如風(fēng)韻[υαN],常用字僅一個“風(fēng)”字,押韻時沒有使用,但唱詞中出現(xiàn)過。因此,梨園戲韻母系統(tǒng)實際上還應(yīng)包括箴[∝?μ/∝?π]、貓[ιαυ/ιαυ/]、梅[μ/μ/]、風(fēng)[υαN/υακ]4韻共8個韻母。
梨園戲韻母系統(tǒng)與《彙音》韻母系統(tǒng)的差異,體現(xiàn)了地方戲劇聲腔的保守性與排外性,但沒有呈現(xiàn)出明顯的、成系統(tǒng)的語音演變痕跡。
本文所謂泉州話,指泉州市老鯉城區(qū)方言。本文的泉州音系參考林連通的《泉州市方言志》和周長楫主編的《閩南方言大詞典》,例字據(jù)《彙音妙悟》有所改動。現(xiàn)代泉州話韻母87個,分屬以下這6種韻類(斜體字表示其為訓(xùn)讀字或同音字):
陰聲韻18個:
α嘉□高o刀?科ε西∝居αι開αυ郊ι基ια嗟ιo燒ιυ秋ιαυ朝υ珠υα花υε杯υι飛υαι乖
陽聲韻17個:
μ梅αμ三?μ森αv丹N毛αN江□N東ιμ金ιαμ兼ιv賓ιαv軒ιN卿ιαN涼ι□N香υv春υαv川υαN風(fēng)
鼻化韻11個:
帶[π、τ、κ]韻尾的入聲韻12個:
ιπ急απ鴿ατ達ακ角□κ督ιαπ劫ιτ—ιατ杰ιακ歷ι□κ俗υτ出υατ奪
帶[/]喉塞韻尾的入聲韻18個:
α/甲□/嘔o/閣?/雪ε/冊∝/漬αυ/拗μ/默N/物ι/鱉ια/赤ιo/藥ιαυ/嚼ιυ/搐υ/托υα/割υε/節(jié)υι/刮
鼻化入聲韻11個:
梨園戲韻母系統(tǒng)與現(xiàn)代泉州話韻母系統(tǒng)的差異在于:
(一)陰聲韻,梨園戲韻母20個,現(xiàn)代泉州話韻母18個。梨園戲韻母較之現(xiàn)代泉州話多了韻母[∝ε]和[∝o]。
(二)陽聲韻,梨園戲韻母15個,現(xiàn)代泉州話韻母17個。梨園戲韻母較之現(xiàn)代泉州話多了[∝?v]、[∝?N]2韻,少了[μ]、[ιαN]、[υαN]、[?μ]4韻。
(三)鼻化韻,梨園戲韻母7個,現(xiàn)代泉州話韻母11個。梨園戲韻母較之現(xiàn)代泉州話少了[ε]、[αι]、[υαι]、[ιαυ]4韻。
(四)帶[π、τ、κ]韻尾的入聲韻,梨園戲韻母14個,現(xiàn)代泉州話韻母12個。梨園戲韻母較之現(xiàn)代泉州話,多了[∝?τ]、[∝?κ]、[ικ]3韻,少了[ιακ]韻。
(五)帶[/]喉塞韻尾的入聲韻,梨園戲韻母20個,現(xiàn)代泉州話韻母18個。梨園戲韻母較之現(xiàn)代泉州話,多了[∝ε/]、[υαι/]、[αι/]3韻,少了[μ/]韻。
(六)鼻化入聲韻,梨園戲韻母7個,現(xiàn)代泉州話韻母11個。梨園戲韻母較之現(xiàn)代泉州話,多了[υα/]韻,少了[ε/]、[αι/]、[αυ/]、[ιαυ/]、[υαι/]5韻。
綜上分析,梨園戲韻母系統(tǒng)較之現(xiàn)代泉州話韻母,多了[∝ε/∝ε/]、[∝o]、[∝?v/∝?τ]、[∝?N/∝?κ]、[ικ]、[υα/]、[υαι/]、[αι/]共11韻,少了[μ/μ/]、[ιαN/ιακ]、[υαN]、[?μ]、[ε/ε/]、[αι/αι/]、[υαι/υαι/]、[ιαυ/ιαυ/]、[αυ/]共15韻。
梨園戲韻母中的[ικ]韻,為賓金部的卿韻入聲,亦為《彙音》卿韻入聲,擬音為[ικ],但此韻在現(xiàn)代泉州話中都讀為商韻入聲[ιακ]。
現(xiàn)代泉州話的[?μ]韻所轄之字,屬《彙音》箴韻字,在梨園戲唱腔里是有[∝]介音的韻母[∝?μ],梨園戲用韻中沒有作為韻腳字出現(xiàn),但存在于唱詞念白中。因此,梨園戲韻母系統(tǒng)中也應(yīng)包含此韻母,但此韻母讀音在現(xiàn)代泉州話中已失去了[∝]介音。
排除那些轄字很少的韻母,梨園戲韻母系統(tǒng)與現(xiàn)代泉州話韻母系統(tǒng)最大的差異在于,梨園戲韻母系統(tǒng)多了一組具有[∝]介音的韻母:[∝ε/∝ε/]、[∝o]、[∝?μ]、[∝?v/∝?τ]、[∝?N/∝?κ]。這也是《彙音》韻母系統(tǒng)與現(xiàn)代泉州話韻母系統(tǒng)最大的不同。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梨園戲韻母系統(tǒng)所反映的明清時期的語音面貌與《彙音》所代表的兩百年前語音面貌在韻母方面差異不大。但這兩個韻母系統(tǒng)與現(xiàn)代泉州話卻存在一個成系統(tǒng)的較大差異,即一組具有[∝]介音的韻母消失了。接下去我們將通過對這組[∝]介音韻母的分析來描寫近兩百年來泉州話韻母的演變軌跡。
從梨園戲用韻所反映的明清時期的韻母系統(tǒng)至現(xiàn)代泉州話韻母系統(tǒng),我們看到,四五百年間最明顯的語音變化表現(xiàn)為一組具有[∝]介音韻母的消失,而且這種變化主要發(fā)生于《彙音》之后的兩百年間。這一組韻母包括[∝ε]、[∝o]、[∝?μ]、[∝?v]、[∝?N]等韻(這里以舒賅促進行討論),它們在現(xiàn)代泉州話口語中幾乎已消失,只在德化、永春、南安、惠安等邊遠山區(qū)的老年人口中還不同程度殘存著。這一系列具有[∝]介音的韻母,老藝人們習(xí)慣上稱之為“鷓鴣音?。
梨園戲用韻中出現(xiàn)的鷓鴣音對應(yīng)于《彙音》的雞、鉤、恩、箴、生五韻。這五韻發(fā)展到現(xiàn)代泉州話其讀音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雞韻與杯韻合流,變成[υε];鉤韻與燒韻合流,變成[ιo];恩韻與春韻合流,變成[υv];箴韻失去[∝]介音,變成[?μ];生韻與毛韻或卿韻合流,變成[N]或[ιN]。但是這些韻母在《彙音》中卻是分立的,在梨園戲押韻中也體現(xiàn)了它們自成一韻的特色。而且梨園戲至今活躍于舞臺上,我們可以從演員的演唱念白中聽到這些鷓鴣音的音值,這樣的語料是鮮活而可靠的。
人們傾向于發(fā)較為省力的音,而且這樣的音也往往容易保留;反之,那些發(fā)音時較為費力的音,則容易發(fā)生變化。這是由語音的自然屬性而產(chǎn)生的人類發(fā)音的經(jīng)濟原則。語音變化中的同化、異化、弱化、脫落等現(xiàn)象,大多可以從經(jīng)濟原則中得到解釋。[∝]是一個舌面后、高、不圓唇元音,發(fā)音時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容易發(fā)生音變。我們可以從中古魚韻在福建泉州、漳州、廈門三地的讀音中看到這種音變。
中古魚韻在泉州話里有一個讀音為[∝]的層次,這是泉州話魚韻字的主體層,所轄的字最多,絕大部分屬于文讀音,同時這個層次也是魚虞有別層。這一層次在漳州話里讀音為[ι],所轄字數(shù)最多,也是漳州話魚韻讀音的主體層,但卻是魚虞相混層;在廈門話里的讀音為[υ],是廈門話魚韻讀音的主體層,也是魚虞相混層??梢?雖然同為魚韻文讀音,泉州話文讀[∝]的層次顯然要早于漳州話與廈門話文讀為[ι]與[υ]的語音層次。中古魚韻主體層的讀音在泉、漳、廈呈現(xiàn)出以下的共時平面差異:
泉州廈門漳州∝魚虞有別層υ ι魚虞相混層
古代的某一音類在現(xiàn)代方言中的共時差異實際上是歷時變化的立體投影。中古魚韻主體層在現(xiàn)代泉、漳、廈三地的語音差異,體現(xiàn)了這一層次魚韻讀音的演變。即元音[∝]分別向兩個方向發(fā)生了變化:一個是舌位前移變成前元音[ι];另一變化是發(fā)音圓唇化變成元音[υ]。
當(dāng)元音[∝]處于介音的位置時,音變就更容易發(fā)生了。由于[∝]在發(fā)音上存在一定難度,它與韻腹、韻尾共時發(fā)音時不太協(xié)調(diào),像[∝ε]、[∝o]、[∝?μ]、[∝?v]、[∝?N]這些韻母發(fā)音時是具有較大難度的。在這樣的語音條件下,為了服從經(jīng)濟原則,某個或某些音便會做出一些調(diào)整,以使發(fā)音協(xié)調(diào)、省力。于是,音變就開始了。
通過對梨園戲用韻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泉州話這組[∝]介音韻母的演變軌跡,主要有以下三個方向:一個是[∝]舌位前移變成前元音[ι],如鉤韻[∝o]與燒韻合流,變成[ιo];另一變化是[∝]發(fā)音圓唇化變成元音[υ],如雞韻[∝ε]與杯韻合流,變成[υε];還有一個變化是,[∝]介音丟失,在演變過程中,伴隨著韻腹也發(fā)生一些變化。如箴韻[∝?μ],失去介音[∝],在現(xiàn)代泉州話里讀成[?μ];恩韻[∝?v],先是失去介音[∝],變成[?v],接著韻腹也發(fā)生變化,高化、后化成[υ],最后恩韻與春韻合流,讀成[υv];生韻[∝?N],先是失去介音[∝],接著韻腹也發(fā)生變化,一部分生韻字的讀音韻腹變成[ι],最后讀音與卿韻合流變成[ιN],另一部分生韻字介韻丟失后,韻腹也脫落,最后變成一個聲化韻,讀音與毛韻合流,變成[N]。這組[∝]介音韻母的演變軌跡如下所示:
當(dāng)然這種演變應(yīng)該是集體無意識進行,同時也是逐漸進行的。所以在泉州周邊縣市會殘留著[∝]介音消失過程中的一些語音形式。如恩韻[∝?v],現(xiàn)代泉州話里已和春韻合流,讀成[υn]。但在南安、惠安等地,恩韻讀[?v],殘留著恩韻介音消失并逐漸與春韻合流過程中的語音形式。又如生韻[∝?N],現(xiàn)代泉州話分別與卿韻[ιN]和毛韻[N]合流,但在泉州周邊一些縣市,生韻殘留著[?N]的讀音,體現(xiàn)了語音演變過程中的形式。
梨園戲至今仍活躍于舞臺上,因其嚴格的師承而完整保留著的這些[∝]介音韻母,為我們了解泉州話韻母系統(tǒng)的發(fā)展演變提供了寶貴而可靠的線索。我們可以利用梨園戲韻母系統(tǒng),結(jié)合分析現(xiàn)代泉州話與周邊各縣市的語音差異,來了解古泉州話韻母系統(tǒng)的發(fā)展演變軌跡。
[1]王建設(shè).南音唱詞中的“鷓鴣音”研究[J].華僑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2005(2).
[2]王建設(shè).南音唱詞中的古泉州話聲韻系統(tǒng)[J].方言,2000(4).
[3]黃謙.增補彙音妙悟(廈門廿四崎腳會文書莊薰園藏板石印本)[M].光緒乙巳1905年.
[4]林連通.泉州市方言志[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1993.
[5]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泉州傳統(tǒng)戲劇叢書:1-15卷[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2000.
[6]周長楫.閩南方言大詞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7]朱媞媞.《廣韻》中魚韻在閩南方言里的讀音層次[J].福建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2011(4).
[8]朱媞媞.《彙音妙悟》研究述評[J].華僑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2009(2).
Evolution of Quanzhou Dialect Systemas Reflected in Liyuan Opera Rhymes
ZHU Ti-ti
(Chinese College,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 362021,China)
Traditional Quanzhou Liyuan Opera,known as the“l(fā)iving fossil of ancient Nanxi”,is one of the oldest opera in China.This genre of opera retains many features of old Quanzhou dialect because of its strict line of succession.In this paper,I mak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rhymes in classical repertoire of the Liyuan Opera,then compare the findings to the records in the book Huiyinmiaowu and to modern Quanzhou dialects,in hope to find out the phonological evolution track of Quanzhou dialect in the last four to five centuries.
Liyuan Opera;rhythMinvestigation;phonetic evolution
H 07
A
10.3969/j.issn.1674-8107.2012.06.017
1674-8107(2012)06-0099-06
(責(zé)任編輯:劉伙根,莊暨軍)
2012-08-10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十六世紀以來泉州方言的歷史演變研究”(項目編號:10BYY019),泉州市社科聯(lián)課題青年項目“文化生態(tài)學(xué)視野下的閩臺戲曲音韻研究——以梨園戲用韻為例”(項目編號:2012Q 15),華僑大學(xué)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費項目“泉州傳統(tǒng)梨園戲用韻研究”(項目編號:12SkB220)。
朱媞媞(1978-),女,福建泉州人,講師,文學(xué)博士,主要從事漢語音韻與閩南方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