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駿
(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北京 100871)
論功能語法在中高級口語教學中的運用①
——以中高級口語教材分析為例
姚駿
(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北京 100871)
功能語法;語言習得;口語教學
本文結(jié)合中高級口語的教學實例,從功能語法的“語用功能”、“語體類別”、“交際情境”三個層面對相關(guān)教材的語用點、口語語料類別和實際交際情境進行了統(tǒng)計。在此基礎(chǔ)上,與《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的相應(yīng)等級要求進行了比較和分析。本文認為現(xiàn)有教材提供的主題、文本、語體多樣化不足,正文和練習語體類型較為脫節(jié),使得教師如何把功能語法的理念貫穿于課堂教學設(shè)計中顯得尤為重要。
很多國內(nèi)學者已認識到在中高級口語教學階段凸顯語言交際功能的重要性(劉曉雨,2001;于芳芳,2006;許希陽,2009),最具代表性的是馬箭飛提出的“兩階段漢語速成教學優(yōu)化”策略,即在開始階段采用結(jié)構(gòu)—功能法,以控制較嚴的結(jié)構(gòu)訓(xùn)練為主;隨著水平的提高,轉(zhuǎn)而采用功能—結(jié)構(gòu)法,注重交際的功能訓(xùn)練。(馬箭飛,1997)凸顯語言交際功能的教學方法是目前業(yè)內(nèi)的共識,但對于“交際功能”到底是什么仍缺乏清晰的認識。很多學者著眼“交際功能”從教學實踐出發(fā)提出了很多優(yōu)秀的建議,但是“交際功能”應(yīng)該實現(xiàn)哪些目標、理論依據(jù)為何等一系列問題,似乎仍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因此,本文希望從“交際功能”的理論基礎(chǔ)——功能語法出發(fā),結(jié)合國內(nèi)外最新語言習得研究成果,對功能語法在中高級漢語口語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一些有益的探討。
國內(nèi)對外漢語教學界接觸“交際功能”教學法(CLT)肇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功能語法理論的影響。1981年,英國著名教學法專家和功能法的積極倡導(dǎo)者亞歷山大(L.G.Alexander)來華講學,大大促進了對外漢語教學界對“功能”的重視。(李泉,2001)至于“交際功能”的理論支持,一般論文都只提到,作為對喬姆斯基(Chomsky)“語言能力”理論(1957)的反駁,海姆斯(Hymes,1972)從語言教學層面提出了“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這一概念。至于為什么交際功能教學法優(yōu)于傳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教學法,國內(nèi)理論界尚未給出很好的解釋,更多的研究已經(jīng)圍繞交際功能教學法的操作展開。
事實上,喬姆斯基所倡導(dǎo)的“語言能力”說和功能語法學派所倡導(dǎo)的“交際能力”概念在國外語言理論學界的爭論遠沒有結(jié)束。國外也有學者批評交際教學法教學內(nèi)容過于隨意。(Richards&Rodgers,1986:119-126)但在現(xiàn)實教學中,從語言流利程度來說,以結(jié)構(gòu)為中心反復(fù)操練無疑可以使得口語的水平達到接近母語的程度。那么從理論角度來看,中高級口語教學的落腳點應(yīng)該在哪里呢?本文試圖從語言習得研究中尋找答案。
最近國內(nèi)外對于兒童語言習得的兩項研究成果給了我們一個全新審視語言習得過程的機會。一項外國學者對三歲兒童的語法屬性習得研究顯示,兒童語言的語法習得過程有明顯的普遍語法特點。(Sharon Armon-Lotem、Stephen Crain&Spyridoula Varlokosta,2004)而首都師范大學對中國1歲到3歲兒童的詞匯義項習得過程的跟蹤研究顯示,多義詞義項習得是多方面的,有系統(tǒng)的連續(xù)式的習得,也有基于功能因素的離散式的學習。(張云秋、周建設(shè)、符晶,2010)這兩項研究向我們展示了語言習得的兩個特點:1)在語言習得之初,語言的規(guī)則習得是通過連續(xù)性習得原則獲得的,即從語法層面來看,人類似乎存在一種如喬姆斯基所說的內(nèi)在的語言潛力。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兒童或者二語習得者會根據(jù)類推造出符合語法規(guī)則但不符合語言習慣的句子。2)在詞匯層面,詞匯的學習基本是一個離散的基于功能的學習過程。對于中國兒童多義詞習得順序的研究看出,一些詞語的基本義并不是先習得的,而是一些生活常用的語義先習得。
根據(jù)二語教學的設(shè)想,初級階段應(yīng)該力求讓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掌握基本語法并具備相當?shù)恼Z言產(chǎn)出能力,而在中高級階段主要著眼拓展詞匯和詞組的語用。根據(jù)這兩項習得實驗的結(jié)果我們可以看出,詞匯學習必然主要以功能為中心,以離散的方式展開。這也為中高級階段采用交際功能教學法提供了理據(jù)。
現(xiàn)代第二語言教學中,交際功能教學已經(jīng)受到廣泛青睞。最近任務(wù)型教學法也在對外漢語教學領(lǐng)域廣泛討論,中高級口語在“如何教”方面的探討也層出不窮,比如陳侃等提出的教師主持人模式(2010)、劉榮等提出的辯論教學模式(2009)。但目前理論層面的梳理較為匱乏,“交際功能”教學法的目標如何進行細化考察也鮮有提及。國內(nèi)對于“交際功能”的認識似乎還僅僅停留在“讓學生完成較為真實的語言交際”這一層面。目前的中高級口語教學的操作就是運用各種手段,生動形象地激發(fā)學生多說一些復(fù)雜的句子。而本文希望通過介紹功能語法和歐洲語言學習標準,從理論的角度深化我們對于“交際功能”教學法的認識。
交際功能的語言學理論基礎(chǔ)是韓禮德(Halliday)提出的“功能語法”?!肮δ苷Z法”與傳統(tǒng)語言學不同,著重研究語言的社會符號功能。韓禮德認為,人的語言主要是為了實現(xiàn)交流和自我表達的功能,可以根據(jù)人的實際需要,把語言切分成一個個功能的集合。功能語法認為語言有3個最基本的功能:概念功能、人際交流、語篇功能。而具體到語言的使用中,則有3個層面:“語用功能”、“語體類別”、“交際情境”。(Halliday 1978:8-35)所有的語言都可以從這3個層面進行分析。
具體到教學目標,國外同行是如何從“交際功能”的角度來考察外語口語學習效果的?本文將介紹基于交際功能理念的《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2008)(簡稱《共同框架》,下同)的相關(guān)標準。
在口語的語用功能方面,《共同框架》有3個大方面:1)口頭表達,即進行個人陳述,包括非正式發(fā)言和演講公告等;2)互動交際,即人際功能,包括非正式對話、會議交流、功能合作等;3)中介語,即實現(xiàn)翻譯溝通功能。從現(xiàn)在國內(nèi)的教學來看,第一項在很多課堂中由“成段表達”來實現(xiàn),第二項則由各種主題討論對話來完成,但是第三項,國內(nèi)大多并沒有設(shè)立口語翻譯的相應(yīng)課程。
在語體類別方面,口語的語體類別雖不像書面語語體這么明顯,但仍然存在不同的口語語體。在《共同框架》中也已經(jīng)對這些項目進行了區(qū)分,如連貫自述、公告、對聽眾講話、交流信息、非正式對話、正式對話、正式討論和會議、辯論、功能性合作、談判、訪談等。
在交際情境方面,不同的交流場所、不同的對象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豆餐蚣堋凡扇×烁鼮閷挿旱姆懂牳拍睿謩e是:個人、公共、職場、教育。每個范疇下還可以進一步細分,這4大類較好地解決了外語教學和教材編寫中語言情境分類難的問題。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開始重視“交際功能”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但目前我國中高級漢語口語的教學狀況如何?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藍本,本文將以中高級口語教材分析為例,試圖窺見課堂教學的實施情況。本節(jié)從“語用功能”、“語體類別”、“交際情境”3個方面對目前國內(nèi)留學生長期、廣泛使用的兩本教材《中級漢語口語(提高篇)》(北大版)和《發(fā)展?jié)h語·中級漢語口語(下)》(北語版)(大致相當于《共同框架》的B2級)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如下表所示:
表1:《中級漢語口語(提高篇)》(北大版)統(tǒng)計表
表2:《發(fā)展?jié)h語·中級漢語口語(下)》(北語版)統(tǒng)計表
《共同框架》對于中高級口語交際(B2)的要求是“能自如、正確、有效地運用語言談?wù)摵芏嗑C合性的和教育、娛樂或?qū)I(yè)領(lǐng)域的主題,觀點明確、說話自然,能控制語法錯誤,懂得臨場隨機應(yīng)變,表達思想好像不受語言水平的制約。”(《共同框架》:60)如果從“語用功能”來看,“自如、有效地運用語言”需要能夠完成互動交際、口頭表達、口譯等多種口語任務(wù),能“談?wù)摵芏嗑C合性的和教育、娛樂或?qū)I(yè)領(lǐng)域的主題”意味著需要能夠勝任一些較為專業(yè)化的話題的討論;從“語體類別”來看,“說話自然,能控制語法錯誤,懂得臨場隨機應(yīng)變”說明應(yīng)該能夠在不同的語言交際情境下采用合適的語體表達自己的思想,以及對話、訪談、陳述、演講等多種語體?!敖浑H環(huán)境”包括公共、個人、教育、職場等場合。
下面我們分別從“語用功能”、“語體類別”、“交際情境”等3個方面來考察這兩本教材。
從語用功能來看,互動交際在課文中的比例占到2/3以上,凸顯了對互動交際練習的重視。出版較晚的《發(fā)展?jié)h語》對口頭表達有所加強,但是正文和練習的交際任務(wù)有相當程度的脫節(jié)現(xiàn)象。正文和練習分別為互動交際和口頭表達,學生在練習中缺乏相應(yīng)的文本參照。從話題的主題來看,課本涉及的主題多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這樣的選擇能夠充分鼓勵學生多說,充分調(diào)動口語練習的積極性。不足則是,主題偏重社會生活,所涉獵的主題同質(zhì)性偏高——基本都與個人的生活有關(guān),“專業(yè)領(lǐng)域的主題”討論很少見。其實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方面的討論也是必要的,很多學生反映聽不懂電視里的新聞也反映了我們教學中的問題。
從語體類別來看,《共同框架》對很多的口語文體類別都進行了細分,但是從教材看,口語文體類別顯得比較單一,特別是正文部分給出的范文絕大部分屬于朋友之間的非正式對話。兩本書的正式口語文體多為采訪、訪談這樣的形式。這樣的文體比較隨意,而學生一旦切換進入正式討論、商務(wù)談判、正式演講等嚴肅話題就會手足無措。課文正文的體裁和練習的體裁不同,也會出現(xiàn)示范性文本較少的問題。雖然是同一話題,但是由于文本類型不同,學生的練習也會存在盲目性。在筆者所經(jīng)歷的中高級口語教學中,在辯論和口頭表達中過于隨意、忽視發(fā)言的篇章結(jié)構(gòu)和條理性是比較常見的問題。
從交際情境來看,根據(jù)《共同框架》的分類,我們可以看到個人、教育、公共、職場的比例是遞減的。個人化的交際情景占據(jù)了很大的比例,在中高級階段是否要這么大比例的個人化交際的確值得商榷。教育部分的情境一般多為課堂辯論和討論,而公共部分包括訪談、正式演講、功能性合作等內(nèi)容也比較豐富。而職場的情景,兩本書只出現(xiàn)了一處,是模擬求職經(jīng)歷,而且這一處還是出現(xiàn)在練習部分。與語體類別的問題一樣,多樣化的交際情境多出現(xiàn)在課后練習中,缺乏示例。這樣不僅會存在細微的語言不當?shù)膯栴},對于復(fù)雜交際情境中的文化問題也無法給予合適的說明,會存在隱患。
從以上各方面來看,如果簡單的按照現(xiàn)有課本為藍本進行教學,就會存在正文文本與練習文本的語用功能脫節(jié),主題過于單一、涉獵面不廣,語體類別和交際情境同質(zhì)性高等問題。
重視語言的交際功能是現(xiàn)在外語教學的一個主要潮流,但目前國內(nèi)對于交際功能教學法存在著重視討論操作方法,而輕視理論認識的傾向。本文運用功能語法理論分析現(xiàn)有中高級口語教材,也發(fā)現(xiàn)我國雖然已重視交際功能教學法多年,但與國際水平還有一定距離。本文認為我們對“交際功能”的認識不應(yīng)該只停留在完成“人與人之間的交際”的簡單層面上,需要結(jié)合語言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理論對“交際功能”進行再認識。
另外,我們看到《共同框架》從全球化合作的角度,對口語交際提出了“中介語”這一功能要求,目前對外漢語教學界還無相應(yīng)的教學安排可解決。其實,在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就提出了在中高級階段要增加“譯”的技能的培養(yǎng)(劉英林,1991),但是目前各高校更多的只是開設(shè)了筆譯的課程,口譯課程由于師資等現(xiàn)實問題難以實施。
“交際”不等于簡單的對話。我們不應(yīng)該僅僅重視具體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而應(yīng)該深化對交際功能教學法理論的認識。在正確的理論認識指導(dǎo)下,可以化繁為簡不斷推進交際功能教學法的順利展開。
陳侃尉萬傳毛良斌2010《中高級漢語口語教師的“主持人”意識》,《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
馬箭飛1997《漢語速成教學的最優(yōu)化策略》,載《漢語速成教學研究》第一輯,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泉2001《試論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原則》,載《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北京分會第二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德聯(lián)劉曉雨2004《中級漢語口語(提高篇)》(第2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曉雨2001《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研究綜述》,《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
劉榮劉婭莉2009《辯論教學模式在中高級漢語口語課中的運用》,《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第3期。
劉英林1991《中高級階段對外漢語教學的理論研討》,《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
歐洲理事會文化合作教育委員會2008《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許希陽2009《以問題為導(dǎo)向的任務(wù)型教學研究——以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為例》,《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第3期。
于芳芳2006《近十年來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綜述》,《現(xiàn)代語文》第5期。
王改改2005《發(fā)展?jié)h語·中級漢語口語(下)》,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張云秋周建設(shè)符晶2010《早期漢語兒童多義詞的習得策略——一個北京話兒童的個案研究》,《中國語文》第1期。
Chomsky,N.1957Syntactic Structures.Mouton.
Halliday,M.A.K.1978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8-35。
Hymes,D.1972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n Pride.J.B.a(chǎn)nd J.Holmes(eds.),Sociolinguistics.Penguin:269-293.
Jack C.Richards&Theodore S.Rodgers1986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119-126.
Armon-Lotem,S.,S.Crain&S.Varlokosta2004Interface conditions in child language:Cross-linguistic studies on the nature of possession.Language Acquisition,Vol.12,No.3/4(2004):171-217.
On the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Grammar in Senior Spoken Chinese Teaching: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enior Spoken Chinese Text Books
Yao Jun
(International College for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 China)
Functional Grammar;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language acquisition;spoken language teaching
Based on the cases of senior spoken Chinese teaching,from the perspectives of"Function","Text"and "Situation"in the functional grammar,the article mak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pragmatic points,material types and communicative situations of the textbook.Furthermore,it makes a tho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quirements of Common Reference Framework for European Languages and the Chinese textbook.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current textbooks do not provide enough coverage of topics and material types,and also the texts and exercises usually have great differences in material types.Therefore,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eachers to apply functional grammar approach in course design.
H195.3
A
1674-8174(2012)02-0009-06
【責任編輯 劉文輝】
2011-07-20
姚駿(1978-),男,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第二語言習得和比較語言學。
①本文修改時吸收了審稿專家的寶貴意見,謹致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