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第十中學(276000) 田洪梅 趙 艷
在“做中學”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山東省臨沂第十中學(276000) 田洪梅 趙 艷
“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是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章節(jié)。這部分內(nèi)容比較抽象,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空間聯(lián)系能力要求比較高,再加上教材過于簡單,學習難度可想而知。而初一學生缺乏空間、立體的概念和野外經(jīng)驗,要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斷不同山體部位,實現(xiàn)平面圖和立體事物之間的相互轉(zhuǎn)化,這對初一學生而言的確很難。為此,我們在教學中也曾采用過先進的“教學武器”——利用多媒體播放三維動畫演示進行教學,結果課上學生熱熱鬧鬧,課下難見實效。究其原因,利用多媒體課件雖然能吸引學生的眼球,但是“精彩的動畫”還要在學生的腦海里進行重新構建。這樣,學生還是在“虛擬世界”里遨游,對于新知的構建無異于“走馬觀花”。
那么,怎樣改變這種在虛擬情況下學習的狀況,使學生獲得完整的認知過程呢?新課程標準中提出 :“要指導學生開展觀察、實踐、探究和研究活動,轉(zhuǎn)變學生機械模仿、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和富有個性地學習?!备鶕?jù)這些教學理念,我們對本節(jié)教學展開了深入的研討,在實際教學中嘗試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做中學” 實踐探究活動課,具體環(huán)節(jié)如下:
要會讀等高線地形圖,首先要讓學生理解“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是如何準確地在平面的地圖上表示出來的”,只有理解了等高線地形圖的繪制原理,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要突破這一關鍵問題,不僅僅是靠教師口頭講解和幾幅圖片就能使學生形成空間思維和認知的。教材1.28等高線示意圖對山體的立體空間表達比較抽象,學生對平面圖還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奥牪蝗缈矗床蝗缱觥?,為了化抽象為直觀,讓學生“唾手可得”,我們?yōu)閷W生 “量身定做”了自制教具——山體模型(包括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部位),展開了實踐探究活動。
【活動一】操作與繪制——等高線地形圖的制作
活動準備:4人一組,1個自制教具——山體模型(如圖1)、4根鐵絲、1張吹塑紙。
圖1 自制山體模型
活動步驟:
1. 先沿等高線模型最底層0米,用細鐵絲穿透模型,在紙面上做垂直扎孔。
2. 沿等高線模型100米,用細鐵絲穿透模型,在紙面上做垂直扎孔。
3. 依次沿等高線模型200米、300米、400米,用細鐵絲穿透模型,在紙面上做垂直扎孔。
4. 搬走模型,分別將沿0米、100米、200米、300米、400米所扎的孔連成線圈,并注明海拔高度。(如圖2)
課前教師組織學生用海綿制作出含有不同山體部位的山體模型多個。教師先示范操作要求,強調(diào)“一定要垂直扎眼”。 學生4人一組,合作完成等高線的繪制過程,展示作品,談談自己對等高線地形圖的認識。
圖2 繪制的等高線地形圖
繪制發(fā)現(xiàn):等高線是:_________________的線。等高線地形圖:_________________的地圖。
評價與分析:該實踐活動與三維動畫教學相比更加具有真實性、操作性、探究性,使問題更加直觀形象、淺顯易懂。該活動給學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間,使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學習,并且“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在操作過程中學生們借助“實物”——山體模型,通過“親自動手” 展示了地理事物發(fā)生的過程和規(guī)律,最終繪制出一幅平面地形圖,使學生明確“把高低不平的地形描繪到平面上的方法——在俯視狀態(tài)下把立體地形描繪成曲線”。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探究中不再是憑空想象,而是有據(jù)可依、有章可循,使探究更加具有目的性,感悟地圖是描繪地球表面狀態(tài)的語言。學生收獲的不僅是對新知的完整認識,而且動手能力、團結協(xié)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都得到了較高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地貌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即是將平面的轉(zhuǎn)化為立體的,要做到看圖識地形。要解決這一難點,首先要讓學生對實際山體的各個部位“了如指掌”,只有對各個概念有了充分的空間認識,才能明確各個部位在圖中的形態(tài)特點。如果只憑借教材的1.29素描圖和等高線形態(tài)圖的分析,讓學生簡單記住“低凸為脊,高凸為谷”等判斷方法,無異于“紙上談兵”。 “背不如寫,寫不如做”,為了讓學生學會讀圖并會從圖中提取信息,自己歸納學習地理的方法。因此,我們借助活動一的模型和自繪等高線地形圖,展開了第二環(huán)節(jié)的探究活動。
【活動二】觀察與發(fā)現(xiàn)——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 觀察繪制的等高線地形圖,你發(fā)現(xiàn)這些曲線是怎樣排列的?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觀察自繪等高線地形圖,初步學會提取圖中信息,學會讀圖發(fā)現(xiàn)問題,如:海拔高度的變化、等高線的彎曲變化、山體高低起伏的變化等。學生自由發(fā)言,培養(yǎng)學生讀圖分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 在山體模型上找出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陡坡、緩坡。
3. 在繪制的等高線地形圖上找出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陡坡、緩坡,如何根據(jù)等高線的彎曲特點,判別地形圖上的各種山體部位?
山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線。
山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線。
山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線。
鞍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線。
陡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線。
鞏固練習:說出下列圖中字母代表的山體部位或地形。重點區(qū)分山谷和山脊。
圖3 山體不同部位形態(tài)
學生根據(jù)手中的模型和自繪等高線地形圖,以小組為單位按照活動要求進行探究活動。教師加強指導,隨時掌握學情。最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展示判讀方法。
探究發(fā)現(xiàn):等高線地形圖中要通過觀察等高線數(shù)值的大小變化、等高線的彎曲特點來判讀不同的山體部位。
評價與分析:與課件圖片和動畫的展示相比,山體模型和自繪地圖要更有親近性、真實性、可觀察性。擺在眼前山體模型和等高線地形圖讓學生對探究的問題一目了然,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變遙遠的感知為親眼所見,親手所觸,化難為易。學生將平面圖的探究與山體模型相結合,即是將平面圖轉(zhuǎn)化為立體的,在這個轉(zhuǎn)化過程中,學生獲得的是科學的看圖方法,同時,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得到提升。在探究活動中通過觀察、對比、討論、展示,培養(yǎng)了學生的讀圖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概括歸納的能力;使學生得到思維碰撞、綜合、重組的條件和展示學生個性、才能的機會,從而使學生完成從探究、領悟到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過程。學生通過親眼所見,親手操作,自己總結出結論,從而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這種通過自主探究得出的學習經(jīng)驗要比連篇累牘地灌輸原理、背誦規(guī)律獲得的知識更加牢固、更有說服力。
通過上述兩個活動,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相應的基礎知識。抽象的知識得到了直觀的解決,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新課標指出“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生發(fā)展有用的地理” 的課程理念。為驗證實踐探究的成果,對所學的知識能夠靈活運用,我們聯(lián)系生活實際問題展開追問與探索,以使所學的知識學以致用,使學生感受地理就在身邊。
【活動三】追問與探索——等高線地形圖的應用
假如星期天我們?nèi)嗤瑢W到臨沂郊區(qū)某地進行綜合實踐活動,需要攀登下列這座山。
圖4 臨沂市某地等高線地形圖
(1)為使登山更省力些,我們應該選擇甲乙哪條路線?為什么?
(2)B點與①山頂?shù)南鄬Ω叨仁嵌嗌倜祝?/p>
(3)A、B兩位同學誰能看到附近有小河流經(jīng)?
教師聯(lián)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多個情境問題,學生聯(lián)系所學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進行思考,使所學知識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探究發(fā)現(xiàn):坡陡的地方等高線_________;坡緩的地方等高線________ 。 _________地帶容易發(fā)育河流。
評價與分析:“科學世界”來源于“生活世界”,在學校所學的新知識需要借助學生原有的生活經(jīng)驗,才容易被學生接受,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通過這一探究活動,充分給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使學生對“生活問題”能夠從地理的視覺去審視,從而拓展和加深對“生活問題”的理解,并且反過來使學生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地理知識結構中去變得比較容易。通過從生活實際問題的追問,激發(fā)了學生對所學地理知識的進一步探索,使學生的知識從“已知”到“未知”不斷深化,能力點也是由低到高不斷提升。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巧妙結合,體現(xiàn)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生發(fā)展有用的地理”新課標理念。
【活動四】歸納總結
學生歸納探究過程與方法,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教師總結歸納,評價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xiàn),進行科學探究的情感教育。
教學感悟: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給學生提供的只是語言描述的或圖文展示的虛擬情境。學生在這種虛擬情境下只能獲得不夠?qū)嵲诤筒粔蛟鷮嵉奶摂M經(jīng)驗,完成的只是不夠完整的認知過程。要想改變這種在虛擬情況下學習的狀況,就必須提供給學生可以體驗經(jīng)驗的場所,使之自由探究,從而獲得實際經(jīng)驗。只有當學生把實際體驗與課本知識結合起來,才能獲得完整的認知。本節(jié)課從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知識基礎出發(fā),開發(fā)課程資源,利用身邊的小材料,制作出科學、直觀、形象的教具,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設計探究問題,讓學生在“做”中展開實踐探究。學生在觀察、提問、猜想、實驗、操作、驗證、表達、交流的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獲得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yǎng)了創(chuàng)造能力。通過“操作繪制——觀察發(fā)現(xiàn)——追問探索——歸納總結”的學習思路,形成了科學的學習方法。
利用在“做中學”的實踐探究學習方式,使學生可以自主、獨立地探索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進行創(chuàng)新學習。使用直觀教具輔助教學,能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非智力因素,變厭學為好學,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將不斷積累經(jīng)驗,充分開發(fā)、利用地理課程資源,探索更實用、更高效的教學方法,開拓課堂教學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