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鳳領 周長輝 邱正明 陳磊夫 鄧曉輝
高山特有蔬菜薇菜及其栽培技術
郭鳳領 周長輝 邱正明 陳磊夫 鄧曉輝
本欄目特約主持:邱正明
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在職博士,湖北園藝作物引進與開發(fā)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綠色食品發(fā)展中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大宗蔬菜產(chǎn)業(yè)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行業(yè)專項“長江流域生態(tài)型高山蔬菜栽培及產(chǎn)業(yè)化示范”首席專家,科技部“國外園藝作物品種引進與改良(南方)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技術負責人,多個省縣市蔬菜專家顧問。先后參與和主持省部級以上蔬菜課題項目30多項,其中主持國家級科技項目8項;培育審(認)定瓜菜新品種16個,其中主持選育9個;發(fā)表文章、專著共40余篇(部),其中主編、主筆12篇(部);制訂國家及地方技術標準17部;獲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等8項,獲國家技術發(fā)明專利3項。
導讀:人工栽培薇菜的繁殖方式有薇菜孢子有性繁殖和野生薇菜分蔸無性繁殖2種,栽培中,應根據(jù)繁殖方式準備種苗,結合考慮濕度、溫度、光照強度和土壤酸堿度等影響薇菜生長與分布的主要環(huán)境因子,選擇適宜田塊并精細整地,施足基肥,適時移栽、合理密植,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采收,以確保產(chǎn)品品質(zhì)和商品率。
薇菜營養(yǎng)豐富,富含蛋白質(zhì)、多種維生素及鉀、鈣、磷、硒、銅、鎂、鋅、鐵等元素,還含有稀有的促脫皮甾酮、鞣質(zhì)、皂甙和黃酮類等成分。薇菜味苦性涼,具有安神、降壓、抗癌、清熱、減肥等功效,并對病毒引發(fā)的流感、乙型腦炎等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茸毛可開發(fā)成止血貼及止血藥物的添加成分(外用);全株均可入藥或可作飼料;地下莖可作中藥貫眾或開發(fā)成中成藥制劑;其卷曲嫩葉可作蔬菜,質(zhì)地脆嫩,風味獨特,是受消費者歡迎的一種山珍野菜;卷曲未展的嫩莖葉尤為食用上品,開水浸燙、漂洗、去土腥味后,可炒、燉、涼拌、做湯、加肉炒食等,經(jīng)常食用具有有病治病,無病防病的作用。其幼葉還可加工為薇菜干,暢銷海內(nèi)外,近年來在日本、韓國和我國上海、香港走俏,已成為土特產(chǎn)大宗暢銷商品,在國際市場上被譽為“山珍佳品”,有很高的經(jīng)濟價值。
王謀強等[1]對貴州省18個縣的薇菜干綜合樣品的營養(yǎng)成分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薇菜幼葉干制品含有19種氨基酸,總量為9 968.67 mg/100 g,谷氨酸含量最高,為2 080.5 mg/100 g,其次為天門冬氨酸,含量為1 113.0 mg/100 g,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總量為4 438.3 mg/100 g(含甘氨酸)。還含有K、Na、Ca、Mg、Zn、Cu、Fe、Co、Ne、P、Si、Se等元素,其中K含量最高,為1 012 mg/100 g,其次為Si,含量為888 mg/100 g;富含VC,含量為19.82 mg/100 g,含有胡蘿卜素0.37 mg/100 g以及維生素B1、B2等。何義發(fā)等[2]將采自武陵山區(qū)的薇菜幼葉干制品送農(nóng)業(yè)部食品檢驗中心(武漢)檢測,結果表明,含蛋白質(zhì)14.2%、脂肪1.0%、淀粉8.6%、纖維素35%、硒0.1%~3.0%。
溫室育薇菜孢子苗
薇菜孢子苗移
山地人工栽培薇菜
薇菜
薇菜(紫萁)Osmunda japonicaThunb.(異名Osmunda regalisL.var.japanicaMilde),按秦仁昌系統(tǒng),屬蕨類植物門真蕨亞門原始薄囊蕨綱紫萁目紫萁科紫萁屬,為多年生蕨類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其株高30~100 cm,根狀莖短而粗,直立或斜生。葉叢生,一般為二型,分為營養(yǎng)葉(不育葉)和孢子葉(能育葉)。營養(yǎng)葉大型,具長柄,長圓狀披針形(北方薇菜)或三角狀闊卵形(南方薇菜),二回羽狀深裂,常具銹色茸毛,但南方薇菜生長后期茸毛逐漸脫落,北方薇菜葉背面還有簇毛。北方薇菜孢子葉大型,長為30~50 cm,長柄密被銹色茸毛,羽狀分裂,第一羽片長約3 cm,長圓狀卵形,第二羽片長圓形,密被褐色孢子囊;南方薇菜孢子葉強度收縮,小羽片狹長,卷縮成條形,沿主脈兩側(cè)密生孢子囊。孢子囊幼嫩時為綠色,當孢子囊開始發(fā)育時由綠色變?yōu)榧t褐色,孢子成熟脫落后,孢子葉即枯死。
環(huán)境因子對薇菜的生長發(fā)育及分布有較大影響。影響薇菜生長和分布的環(huán)境因子有坡度、海拔、溫度、濕度、光照強度、土壤類型等,其中溫度、光照強度、土壤的酸堿度為主導因子。
2.1 濕度
紫萁為我國暖溫帶及亞熱帶常見的一種蕨類,生長于林下、山野陰坡、河邊或溪邊等陰濕的環(huán)境中,這主要是因為成熟的孢子落地后會萌發(fā)形成配子體,而配子體的生活環(huán)境必須有水,且生長非常緩慢,從配子體的發(fā)生到幼孢子體的形成大約需要3個月。長時間需要濕潤環(huán)境限制了紫萁的分布范圍,造成其數(shù)量稀少。紫萁喜溫暖濕潤,不耐干旱,空氣相對濕度為80%左右最佳,過高不利于營養(yǎng)元素的積累,過低使生理代謝活動緩慢。
2.2 溫度
溫度對薇菜的生長影響也較大,薇菜在12~ 30℃都能生長,在20℃左右生長最佳,溫度過低其生長緩慢,高于30℃薇菜生長停滯甚至死亡。
2.3 光照強度
薇菜不喜強光,以散射光或漫射光為佳,光照強度在2 000 lx左右為宜。比較適合在遮光度30%~50%的林下生長,光照強度過大,造成薇菜植株矮?。挥糸]度過大,薇菜植株雖較高,但較細弱。
2.4 土壤酸堿度
薇菜適于生長在土壤腐殖層較厚的弱酸性(pH值5.7~6.3)砂壤土中。
何成芳等[3]的調(diào)研結果表明,林地間腐殖層中的大量枯枝落葉,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腐爛后具有保肥保濕能力,可以供給薇菜生長所需養(yǎng)料,促進薇菜生長。在有機質(zhì)含量大于20 g/kg的土壤上生長的薇菜數(shù)量和產(chǎn)量明顯高于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低的,并且薇菜的地徑和株高也隨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在腐殖質(zhì)層較厚的林地條件下,薇菜生長明顯優(yōu)于腐殖質(zhì)層薄的林地,表現(xiàn)為產(chǎn)量高。
土壤酸堿度是影響薇菜生長的另一個土壤條件因素,薇菜主要分布在pH值為5.4~6.3的土壤上,在土壤pH值大于7的地區(qū),幾乎沒有薇菜,而在土壤pH值為5.7~6.3的地帶分布的薇菜數(shù)量占總數(shù)的66.2%,并且長勢旺盛。說明薇菜適合生長在偏酸性的土壤中。其地徑和株高隨土壤酸堿度變化不大。
薇菜自然更新率極低,但其壽命長,現(xiàn)有資源主要為若干年積累而成。在人工栽培中以薇菜孢子有性繁殖和野轉(zhuǎn)家分蔸無性繁殖2種。薇菜最適宜在海拔800~1 500 m地方進行人工栽培,其栽培的經(jīng)濟壽命為40年左右。
3.1 種苗準備
①薇菜孢子育苗 (有性繁殖) 利用薇菜孢子數(shù)量大的特點,用有性繁殖的方法,于5月底至6月初采集薇菜孢子。將采集到的孢子播入經(jīng)過高溫蒸汽消毒處理的富含腐殖質(zhì)的基質(zhì)上,通過人工控制環(huán)境和一系列促進根、莖、葉生長的措施,經(jīng)2~3年人工培育,苗高15 cm以上、具3個以上葉柄的植株可作大田移栽備用苗。
②野生薇菜分蔸繁殖 (無性繁殖) 當?shù)匾吧辈嗣鐟谝圃郧?天挖取地下根莖,分散挖取,不要成片挖取,以保護野生資源。最好選擇較大的根莖,即莖粗1 cm左右、長20 cm以上。挖取時帶原土,并注意運輸時不要失水或弄掉土坨。外地引種時要提前挖取,并注意保證其在長途運輸過程中不失水分,方法是用塑料袋包裝,以制造適宜的小氣候。野生薇菜具有2個以上“芽頭”的蔸,可以用刀分割,保證每個芽頭的直徑在4 cm以上,分蔸時注意保護好芽頭和須根的完整。
直接把野生薇菜集中栽培,這種方法操作簡便,見效快,特別是在人工種苗生產(chǎn)繁育基地還沒有建成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從長遠看,這種方法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挖野蔸破壞了野生資源;二是成本高,難以滿足大面積人工栽培的需求;三是薇菜種蔸年齡、生長狀況、所處生態(tài)環(huán)境差異較大,移至同一地段,適應能力不一致,成活率和生長狀況有較大的差異。因此,野生薇菜蔸挖回后要先實行人工分級后備用。
3.2 選地、整地
選擇酸性(pH值5~6)、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有機質(zhì)含量高的砂壤土和中壤土為宜,海拔為800~1 500 m,坡度應在25°以下,荒坡最好是陰坡、陰灣,利于開墾種植,且要求耕地保水保肥性能良好,但不易漬水,整個栽培地的水源條件要好,有利于生長期灌溉?;纳降拈_墾種植必須符合國家林業(yè)政策,經(jīng)林業(yè)主管部門批準后方可實施。
土壤深翻30 cm以上,把大土塊整細,栽種前必須全面清除雜草、灌木、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和大石塊,田間可留少量的樹木或適度栽種經(jīng)濟林,但每667 m2不宜超過20株,因為田間數(shù)木多,會造成田間郁閉,濕度大,薇菜白粉病發(fā)生重,不利薇菜生長發(fā)育。單作以1.2 m開廂為宜,最好為東西向,有利薇菜通風透光及光合作用。
3.3 施基肥
1.2 m廂中挖溝,溝深15 cm,溝寬40 cm,并在溝內(nèi)施肥,667 m2施腐熟有機肥1 500~2 000 kg,或667 m2施餅肥100 kg+45%復合肥50 kg,施肥后上面蓋2 cm厚的細土,肥料應與薇菜蔸根系隔開,防止肥料燒傷根系。
薇菜孢子苗移栽后雜草管理較難,因此,在施完基肥起壟后,可用禾耐斯噴霧后再移栽孢子苗。
3.4 移栽
①適時移栽 最佳的移栽期為每年10月中旬至翌年3月中旬,此階段為薇菜的休眠期,移栽成活率高,當氣溫降到0℃以下和下雪天不宜移栽。薇菜孢子苗的移栽應在開溝施肥起壟后進行,移栽時應用雙手把薇菜孢子苗周圍用細土壓實。野生薇菜分蔸移栽應在開溝施肥并蓋2 cm細土后進行,放置薇菜蔸后再覆蓋5 cm厚細土,移栽后澆定根水,提高成活率。采用2種繁殖方式移栽時,均應先分級后移栽,以利于后期的管理。
②合理密植 薇菜孢子苗單作單壟雙行667 m2移栽4 500~5 000株為宜,野生薇菜蔸單作單壟雙行667 m2移栽4 000株為宜。如果種植過密會增加投入,前期效果好,后期效果差,過稀單位面積內(nèi)的產(chǎn)量低,不能取得最佳經(jīng)濟效益。如果是與經(jīng)濟林套作或零星種植,各地可根據(jù)實際情況決定種植密度,與經(jīng)濟林套作的密度不宜過大,因遮蔭度大,田間濕度大,白粉病嚴重。
3.5 田間管理
①遮陽 遮陽栽培適宜海拔800 m以下和海拔800~1 200 m、光照時間長、水源條件不好的田塊,尤其是移栽的薇菜孢子苗??捎谜诠饴蕿?0%~ 60%的遮陽網(wǎng)遮陽,也可用不織布作浮面覆蓋,以減少強光和高溫傷害。土壤干旱時,可直接對不織布進行噴灌,以保持較高空氣濕度。若陰雨天偏多,田間濕度過大,應注意適時揭遮陽網(wǎng)通風透光,減輕白粉病的發(fā)生。
另外在有條件的地方,薇菜移栽后可蓋一些雜草或稻草,一是提高地溫,促進根系生長;二是保墑,防止土壤失水而影響植株成活和后期的生長;三是防止太陽直射傷苗,提高成活率;四是可以通過多次壓草增加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保持栽培土壤的良好透性和肥力。
②田間除草 夏季雜草生長很快,有時其高度甚至超過薇菜植株,因此薇菜移栽后應及時清除田間雜草,防止雜草與薇菜爭水、爭肥。特別是薇菜孢子苗移栽后前2年的4~9月,每月人工除草1次,第3年起孢子苗除草與野轉(zhuǎn)家薇菜一樣,當薇菜封行后除草,兩行間不能用鋤頭除草,防止傷薇菜根,提倡用手除草,溝兩旁的雜草可以用鋤頭除去,每年11月薇菜苗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后,可用鐮刀將枝條全部割除并將地面清理干凈。為了改善越冬條件,冬季可進行埋土并覆蓋廢舊塑料薄膜。
③追肥 根據(jù)當?shù)匾吧辈瞬煌瑫r期根、莖、葉中氮、磷、鉀含量的化驗結果和薇菜栽種地土壤有效養(yǎng)分含量,確定施肥種類、數(shù)量和比例,實行配方施肥,確保早日奪得高產(chǎn)。2月中下旬追1次芽前肥,溝施復合肥后蓋土,5月中旬追1次葉面肥,噴施1%磷酸二氫鉀液,8月上旬葉面噴施3%磷酸二氫鉀液,11月底至12月初割除地上部分,施1次有機肥?;蛎磕?月上中旬噴施1%磷酸二氫鉀液1次,6月上中旬溝施1次復合肥,12月上旬溝施1次有機肥。有沼液的地方,每年追施3~4次沼液,有利于薇菜苗特別是孢子苗的生長。
④病蟲害防治 為害薇菜的主要病害為白粉病,主要發(fā)生在遮蔭度、田間濕度較大的田塊。防治方法:一是通過栽培管理,降低田間濕度,提高植株抗性,減少病害發(fā)生;二是在白粉病的發(fā)病初期用15%粉銹寧(三唑酮)800~1 000倍液噴霧防治。
薇菜生育期間易受葉蜂、菜蛾為害,可用樂果500倍液噴灑防治。
采收時期對薇菜的品質(zhì)影響很大。一般在薇菜葉柄長17~20 cm、頂端尚未展開時即可采摘,依次輪采,一般2~4天采摘1次,做到葉柄長度在15 cm以下不采,生長細弱的不采(葉柄直徑4 mm以下),老化有纖維的不采,采種基地的孢子葉不采,病、傷、殘株不采。對于野轉(zhuǎn)家栽培的薇菜,移栽當年至翌年可采摘孢子葉,減少營養(yǎng)消耗,營養(yǎng)葉不能采,有利植株進行光合作用,第3年可進行適度采摘,第4年可大采。人工采摘,在距根莖5 cm高度處采下,采后用手去掉薇菜勾卷頭部和茸毛,然后放入干凈的竹筐、背簍或塑料筐內(nèi),防止揉擦和暴曬。采摘后應及時送到初加工廠加工,防止采摘時間過長,造成基部老化,從而降低商品率。
[1]王謀強,勵啟騰.薇菜干的營養(yǎng)品質(zhì)分析[J].植物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1995(2):63-64.
[2]何義發(fā).經(jīng)濟蕨類植物紫萁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02(6):103-105.
[3]何成芳,彭洪斌,朱鴻杰,等.環(huán)境因子對野生薇菜生長的影響[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7,35(15):4 471-4 472.
[4]王謀強,張朝君.我國南方薇菜的研究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對策[J].貴州農(nóng)業(yè)科學,2006,34(4):135-136.
[5]奧巖松,于澤源,崔崇士.薇菜的人工栽培技術[J].中國蔬菜,2001(4):44-45.
日本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西紅柿有助解酒
日本的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宣布,喝酒時飲用西紅柿汁能遏制體內(nèi)酒精濃度急劇上升,減緩醉酒,醒酒的時間也會提前。
日本朝日集團和可果美公司聯(lián)合進行了這項試驗。A組試驗對象在飲用100 mL日本燒酒的過程中,分多次喝下總共480毫升西紅柿汁,B組則喝水和燒酒。對比結果顯示,A組人員的血液酒精濃度比B組平均減少約30%,前者的酒精代謝、排出體外的時間約為4 h 10 min,而對照組的所用時間約為5 h。
研究小組認為,西紅柿所含成分使人體內(nèi)代謝酒精的酶活躍了起來:攝取西紅柿之后,血液中丙酮酸的濃度上升,肝臟中乳酸脫氫酶的活性隨之提高,大量產(chǎn)生名為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輔酶,而這種輔酶能使代謝酒精的乙醇脫氫酶和代謝乙醛的乙醛脫氫酶功能活躍起來,從而促進酒精代謝。
(來源:新華網(wǎng))
農(nóng)業(yè)部國家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項目 (Nycytx-35-02-06)
郭鳳領,邱正明,陳磊夫,鄧曉輝,湖北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經(jīng)濟作物研究所,武昌南湖瑤苑特1號,430064,電話:027-87380187,13986072170
周長輝,湖北長友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201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