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安政,成榮強
(渭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陜西 渭南714000)
寇準詩歌中的故土情結
嚴安政,成榮強
(渭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陜西 渭南714000)
寇準不但是北宋前期著名的政治家,而且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成就也令人矚目。其表現(xiàn)在詩歌中的濃重的故土情結,顯得尤為突出。這種故土情結的成因,既和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深厚感情密切相關,也和作者大起大落的人生經(jīng)歷及由之而來的“宦”與“隱”的內(nèi)心矛盾、學習晚唐詩有密切聯(lián)系。
寇準;詩歌;故土情結;成因
寇準不但是北宋前期的著名政治家,一代名相,尤其是他力主真宗御駕親征抗遼,為北宋奠定了70余年和平發(fā)展的基礎,更是彪炳史冊,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而且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成就也令人矚目[1]1。其七歲時所作的《登華山》“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低首白云低”就因其表現(xiàn)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輔氣度而一鳴驚人。其詩有《寇忠愍公詩集》(寇準謚號“忠愍”),今存詩詞319首(包括殘句)。司馬光《溫公續(xù)詩話》言其詩“才思融遠”,稱贊其《江南春》一首“為人膾炙”[2]169;宋人胡仔言其“詩思清婉,蓋富于情者”[3]37;四庫館臣則言“其詩乃含思凄婉,綽有晚唐之致”[4]1306。其詩長于律絕,尤以七絕成就最高。今人錢鐘書在其有名的《宋詩選注》中選其七絕兩首,并評價說:“他的七言絕詩比較不依傍前人,最有韻味。”[5]10一般文學史也言其詩受晚唐詩派影響,情景交融,清麗沉婉。在宋初白體日趨俗濫、西昆體日趨晦澀的情況下,寇準這種接近晚唐派而又情深清麗的詩風,即使不能說是獨樹一幟,至少也可以說給當時詩壇吹進了一股清新之風。
寇準在其詩歌中表現(xiàn)了濃重的故土情結。在現(xiàn)存包括殘句在內(nèi)的319首詩詞中,其中詞4首(其《江南春》是詩還是自度曲的詞,歷來有爭議),殘句12,完整的詩作共計303首。據(jù)筆者粗略統(tǒng)計,在這303首詩中,明確寫到懷念故土的有47首之多,占其全部詩作的六分之一弱;其中“故鄉(xiāng)”、“故園”、“故國”、“故山”、“故林”、“故關”、“鄉(xiāng)關”、“鄉(xiāng)國”、“鄉(xiāng)心”、“鄉(xiāng)思”、“鄉(xiāng)情”、“舊國”等普通表現(xiàn)故土的詞語和“渭水”、“清渭”、“秦川”、“秦樹”、“秦城”、“秦云”等具體寫到懷念故土的詞語凡38見。再加上其他含有故土之思的作品如《聞杜宇》、《舂陵聞雁》、《雨中書事》、《送李生歸秦中》、《憶樊川》、《有寄》、《途次鄭州》等,則約占其詩作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左右。這一比例在古代詩人中是不多見的。
在上述這47首作品中,我們看到,無論節(jié)候的變換、人事的變遷,還是仕途的沉浮、旅途的風物、異地的孤寂,甚至眼之所見、耳之所聞,無不引起作者濃重的故土之思:“鄉(xiāng)思終日有,孤淡厭琴樽”(《巴東書事》),“故園無書久,孤峰入夢頻”(《早春》),“青山遮故園,絕塞度新年”(《邊城春望》),“鄉(xiāng)心已似楊花亂,歸路那堪野草生”(《輦下春望》),“人思故國迷殘照,鳥隔深花語斷煙”(《巴東寒食》),“報國自知無世用,煙蓑何日臥清漳”(《夏夜閑書》),“最憐夏木青陰合,時有鶯聲似故鄉(xiāng)”(《臨海驛夏日》),“世態(tài)貧中覺,鄉(xiāng)思醉里銷”(《省夏書事》),“秋氣又還至,故園猶未歸”(《南亭》),“故園應墜葉,昨夜又西風”(《秋興》),“秋憶故鄉(xiāng)魂欲斷,晚臨寒浦思如流”(《悶書》),“人悲故鄉(xiāng)遠,葉落空山深”(《秋興呈裴李二同年》),“昨夜渭川歸好夢,一船煙雨打孤篷”(《池上偶書》),“閑憶故山歸未得,舊游時展認云崖”(《冬日北齋》)(以上節(jié)候變換),“逢師不能寐,因話故園情”(《喜吉上人至》),“莫動鄉(xiāng)關念,徒令白發(fā)生”(《送人》),“芳草此時暮,故山何日歸”(《感興寄蓮岳……詩禪友》),“夢回渭水秦云斷,望盡巴山蜀魄飛”(《書懷寄郝監(jiān)軍》),“夢回故園人空遠,望斷重城月自園”(《鄴中和崔邁著作》)(以上人事變遷);“那堪日落紅樓伴,更聽蕭蕭杜宇聲”(《巴東有感》),“卻思清渭北,煙柳掩柴關”(《途中作》),“天遙秦樹無因見,極目空饒悵望情”(《經(jīng)郴州永興驛》),“心隨流水還鄉(xiāng)國,身向青山上屈盤”(《南平驛》),“不堪孤驛望,風雨動鄉(xiāng)情”(《書山館壁》),“歸去還堪嘆,田園半已蕪”(《江上遠望懷所知》)(以上旅途風物);“故國經(jīng)年別,秋鴻半夜來”(《秋夜獨書勉詩友》),“秦川程猶遠,重門夜正深”(《雨夜書事》),“秦川春婉晚,漢水路迢遙。不待憑危欄,離魂已暗銷”(《有懷》),“倦鳥知還雖有意,故林無奈隔秦川”(《南冠亭秋晚閑望》)(以上異地孤寂);“木落多異感,蟬鳴非故鄉(xiāng)”(《述懷》),“無奈鄉(xiāng)心倍寥落,殘陽中有鷓鴣聲”(《江山聞鷓鴣》),“遠山重疊故關道,公退乘閑上麗譙”(《秋日登樓》)(以上日常見聞)。至于作者在宦海沉浮中的故土之思,我們將在下文論到其鄉(xiāng)土情結產(chǎn)生的原因時述及,此不贅。
能夠集中并且比較典型地反映寇準這種濃重的故土情結的是《春日登樓懷歸》、《秋夜懷歸二首》、《再歸秦川》、《送李生歸秦中》等詩作,茲舉三首以見一斑:
《春日登樓懷歸》:
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舊業(yè)遙清渭,沉思忽自驚。
這是寇準的一首有名的詩作,作于作者登第后任巴東知縣任上。粗看前三聯(lián)全是寫景,似與對故土的懷念無關,實則寫春日異地登樓,正是因為故土之思難以抑制。其中“引望”一詞,尤其值得關注:引望者,引頸而望也;所遙望之地,正是故鄉(xiāng)。明知不可見仍極目而望,足見鄉(xiāng)思之切。“杳杳”句則是概寫望中所見之景一望無際。中間兩聯(lián)具體寫望中所見景色,而此時此景,又成為引發(fā)作者更濃重鄉(xiāng)思的觸媒。其中“野水”一聯(lián),顯從唐代詩人韋應物《滁州西澗》“野渡無人舟自橫”一句化來,但化一句為兩句,不僅寫景更細致,而且讀之感情更覺沉重,再加上“荒村”一聯(lián)景色的荒寒,正與作者化解不開的鄉(xiāng)愁相應,情景交融。在經(jīng)過上述感情上的充分鋪墊后,末二句才點明“懷歸”的主旨:“舊業(yè)遙清渭,沉思忽自驚”,把懷念故鄉(xiāng)之情抒發(fā)得含蓄而盡致。
七律《秋夜懷歸》(其二)也是一首懷歸之作:
背窗寒燭影沉沉,楚客鄉(xiāng)思欲不禁。
板閣漏殘人自遠,水螢光淡夜方深。
牢愁聞雨眠疏屋,歸夢隨云徹故林。
憶著煙村舊風景,柿紅時節(jié)又鳴砧。
從內(nèi)容看,這首詩當是被貶官在外地之作。首聯(lián)寫懷歸的背景:綿綿秋夜,寒窗燭影,形影相吊,怎能不激發(fā)游子濃重的鄉(xiāng)思和鄉(xiāng)愁。再從“楚客”、“牢愁”二詞來看,似是作者被貶外地之作。因為“楚客”有以屈原自比之意,“牢愁”則是憂郁不平的意思,這就使得鄉(xiāng)愁更多了一層失意的悲涼意味。難怪作者的鄉(xiāng)思要“欲不禁”,即欲禁不得了。中間兩聯(lián)寫自身境況及所處環(huán)境:從回歸故鄉(xiāng)的夢中醒來,但聞更漏聲聲,夜色正沉,秋雨敲窗,寒氣沁骨,不覺難以抑制的鄉(xiāng)愁之外,更增加一層謫居的不平和苦悶。兩相對比之下,故鄉(xiāng)的“舊風景”是多么令人懷戀啊:柿子紅了,柿葉紅了,連一遞一聲的砧聲,現(xiàn)在回想起來也是那么令人神往!可想象中親人的砧聲,又不禁又把作者拉回濃重的鄉(xiāng)愁之中去了!
《再歸秦川》感嘆故鄉(xiāng)民生凋敝:
阮路何方盡,西歸興未勞。河流經(jīng)陜狹,山色入秦高。返照明秋壘,孤樓接暮濤。還如丁令至,故里滿蓬蒿。
這首詩寫作者再次回歸家鄉(xiāng)時的見聞和感受。從所寫景色看,當是作者經(jīng)由潼關一帶入陜時所作。首聯(lián)用“阮路”(傳說中的阮肇回鄉(xiāng)之路)指代自己的回鄉(xiāng)之路,“興未勞”,指興致不曾衰減。二句言因思鄉(xiāng)情切,所以倍感道路漫長,然而回鄉(xiāng)的興致并未因之而稍減。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寫途中剛進入今陜西境內(nèi)時看到的景色:奔騰咆哮的黃河水在狹窄的河道奔涌,華山顯得格外高峻,夕陽的余暉照亮了秋日古老的營壘,潼關的城樓下滔滔黃河水在暮色中滾滾東去。詩的尾聯(lián)以對故鄉(xiāng)民生凋敝的感嘆作結:自己像傳說中的仙人丁令威回到故鄉(xiāng)一樣,故里竟然今非昔比,一片荒涼景象!從小以國計民生為己任、又特別關注家鄉(xiāng)人民生存狀況的作者,此時心情之沉重,自然不言而喻。
寇準詩歌中濃重的故土情結的成因,當然主要是對故土的熱愛。除此之外,又與他大起大落的身世相關,和內(nèi)心長期的“仕”與“隱”的矛盾有密切關系,還和他所承繼的晚唐詩風有一定關系。
寇準于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19歲中進士后,歷任大理評事、巴東縣知事、殿中丞、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兼吏部東銓、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同知樞密院事等職,淳化四年(993)因被誣陷貶青州知府;淳化五年拜參知政事(副宰相),積極進行政治改革,因被保守派攻擊,至道二年(996)貶鄧州刺史;真宗景德元年(1004),與畢士安同進相位的他,在遼軍大舉南侵時力主真宗親征,遼軍被迫請求議和,與北宋簽訂“澶淵之盟”,但事后被讒,于景德三年(1006)再次罷相,貶陜州知州;天禧三年(1019),寇準第三次拜相,次年為丁謂所讒,第三次罷相,貶相州刺史,仁宗初貶道州司馬,再貶雷州司戶參軍,于天圣元年閏九月在雷州逝世,終年62歲。縱觀寇準一生,三次為相,三次被貶,最后一貶再貶,直至死于貶所,人生起落之大,古所罕見。這樣的身世遭遇,必然在作者內(nèi)心深處激起巨大的感情波瀾,作者將其和自己入仕前平靜的家鄉(xiāng)生活相對比,產(chǎn)生濃重的家鄉(xiāng)之思,就是很自然的了。
與大起大落的身世相聯(lián)系,我國知識分子自古以來傳統(tǒng)的“仕”與“隱”的內(nèi)心矛盾,在寇準身上的表現(xiàn),也特別突出。這一點,在其詩歌中的表現(xiàn)尤為明顯。但這種內(nèi)心矛盾往往與思鄉(xiāng)念家的感情融匯在一起難以區(qū)分,現(xiàn)僅舉數(shù)例以見一斑:“臨民慚墨綬,垂釣思滄州。達則濟天下,窮當守一丘”(《咸安感秋》),“旅宦游梁苑,歸心滿渭川”(《輦下書懷》),“閑心終不忘魚釣,澹水真宜學老莊。報國自知無世用,煙蓑何日臥清漳”(《夏夜閑書》),“楚俗傷去恨,秦城稀來音。何當返清渭,自樂于園林”(《秋興呈裴李二同年》),“終憶歸煙渭,林泉卜舊鄰”(《峽中春感》),“功成身自退,散發(fā)游滄浪”(《述懷》),“待酬北闕君恩了,歸聽冰泉落石聲”(《東窗》),“倦鳥知還雖有意,故林無奈隔秦川”(《南冠亭》)。
寇準的詩風在宋初詩壇香山(因其詩風效法白居易,所以又稱白體或白居易體)、晚唐(效法晚唐詩人賈島、姚合,又稱晚唐體)、西昆(效法唐代詩人李商隱,有《西昆酬唱集》,因之又稱西昆體)三派中屬晚唐派,甚至有人說他是這一派的“盟主”。這一派詩人,誠如有的《文學史》所言:“晚唐體主要詩人除官至宰相的寇準外,都是一些在野的名士,有潘閬、魏野、林逋等人。……多寫山野閑逸情趣,詩境偏狹,以錘煉字句為能。”[6]15寇準與上述晚唐派詩人潘閬、魏野、林逋、九僧多有交往和唱酬,與隱士魏野的交往尤為密切,他們的詩風自然會對寇準產(chǎn)生影響?!跺伤琛芳丛?“萊公詩學晚唐,與九僧體相似”[7]342這種詩風影響到寇準,其詩總的來說題材不是很廣泛,所以留戀故土、思念家鄉(xiāng)之作就相對來說偏多一些,所以這也就成為寇準詩歌具有濃重的故土情結的重要原因之一。
[1]尹天相.北宋著名政治家寇準[J].渭南師專學報,1987,2(1):70-74.
[2]王大鵬.中國歷代詩話選[M].長沙:岳麓書社,1985.
[3][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二十[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4][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5]錢鐘書.宋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6]鄧魁英.中國文學史(三)[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7][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Native Complex in Kou Zhun’s Poems
YAN An-zheng,CHENG Rong-qiang
(School of Humanities,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Kou Zhun is not only a very famous politician in the earlier period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but his achievements in poetry are remarkable,and the strong native complex in his poems is particularly outstanding.The causes of this native complex are closely related to his profound sentiments for his hometown and also to his dramatic life experiences which inspire his inner conflicts between“an official”and“a recluse”.Besides,learning the poetry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has some influence on forming his native complex.
Kou Zhun;poetry;native complex;cause
I207
A
1009—5128(2012)03—0062—03
2011—11—14
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8C007);渭南師范學院秦東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科研項目(QDZD1118)
嚴安政(1946—),男,陜西大荔人,渭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紅樓夢》和鄉(xiāng)土文化研究;成榮強(1965—),男,陜西合陽人,渭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歷史文化研究。
【責任編輯 賀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