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濤
(蘇州市工業(yè)園區(qū)星海實驗中學 江蘇 蘇州 215021)
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而藝術的核心是“情感”.因此,能成為名師或優(yōu)秀教師的人,絕大多數(shù)情商都很高.他們在施教過程中,尤其關注師生的情感問題,使自己的教學妙趣橫生、充滿藝術的魅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fā)展.”可見,教學本身就是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有機統(tǒng)一體.由此看來,要想做一名成功的物理教師,就必須在關注學生求知的同時,多關注教學中的“情感”問題.下面,筆者和大家探討一下在高中教學中實施情感教學的兩條策略,以求與同行相互切搓.
古語云:親其師,信其道.如果教師自身匱乏情感,就不能讓學生覺得親近,不能在教學中建立一種穩(wěn)定而和諧的“情感場”,學生往往會懷疑其教導的正確性和真實性,師生的情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很難“共鳴”.學生對于教師的諄諄教導,可能會口服心不服.反之,教師若能以豐富的情感“感染”并“征服”學生,教師的贊揚則會引起學生的內心愉快和深深的滿足,教師的忠告和批評會激起學生改正錯誤的決心和信心,使他們真正感覺到教師不是有意刁難,而是一種善意的關心和呵護,從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情感.具體來說,可以關注以下三個方面策略.
教師上課時應設法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使自己處于快樂、飽滿、振奮的良好狀態(tài)之中.在課上,教師需要平靜時能如湖面無風,激動時則要能風馳電掣,始終以最佳的狀態(tài)熏陶學生.當然,要想達到這樣的火候,決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名教師從走上三尺講臺,到嫻熟地駕馭自己施教時的情感,有人可能只要幾年,有人可能需要一輩子.但是,無論如何,駕馭自己的情感應該是做教師的一項基本職業(yè)技能,應該定好目標,孜孜以求.
只要耐心研究一下那些廣受學生歡迎的名師,無論是高校的、中學的、小學的還是幼兒園的,他們身上都有共同的特征:施教時都能用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感染學生,善于以“情”煽“情”,注重學生情感的形成和培養(yǎng).這些教師中可以說各種氣質類型的人都有.因此,無論是何種氣質類型的教師,只要在這方面努力,都會有所收獲.筆者覺得,要想提高自己駕馭施教時情感的本領,除了多向這些成功的名師學習以外,還可以研究一些名主持人的特點,如中央臺的幾位名主持,他們的性格、氣質并非相同,但是卻各有千秋,都能以不同的方式撥動觀眾的心弦.在施教時,從某種程度上講,教師就是一名特殊的“主持人”,學習他們“撥動觀眾的心弦”策略,對提高自己駕馭情感的技能肯定有益.還有,一些著名的小品演員、相聲演員,他們調動觀眾情緒的一些技能也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借鑒.
常言道:正人先正己.要實施情感教學,必須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高尚情操陶冶學生,用自己的情感催生學生的情感.具體來說,教師教學時不僅要和學生一起不斷學習、共享進步、共同克服困難與挫折,還要和學生一起共同體會、欣賞物理學中的美,感受物理學中滲透的人文精神.
比如,教師要想通過引領學生欣賞物理學之美來豐富他們的情感,自己就應帶頭學習,弄清楚物理學中常見的幾種美:簡單美、奇異美、真理美、對稱美、和諧美、統(tǒng)一美等.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美,才能用自己對美的欣賞打動學生,讓學生在欣賞中獲得美好的情緒體驗.
再如,教師要想通過引領學生感受物理學中滲透的人文精神來豐富他們的情感,自己就應該向學生多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感受.一些深為學生熟知的物理學家,如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等,他們的成長歷程、諸多令人尋味的軼事,其中有許多閃光點可用于學生的情感教育.但是,教師要想利用這些素材,就須以身作則,自己先去研習物理學中滲透的人文精神.
總之,教師要用自己的高尚情操陶冶學生,就要以實際行動熏陶學生,就要發(fā)揮自己的“榜樣”功能,以“情”生“情”,讓學生心悅誠服,這樣才能對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有事半功倍之效.
物理學具有豐富的內容和深厚的內涵.中學課程中自然有不少知識點隱藏著豐富的情感.若能加以開發(fā)、利用,對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有“出奇制勝”之效.
比如在進行“天體運動與航天”教學時,人教版新課程中有航天飛機失事的例子,筆者教學時建議師生起立,一起為人類獻身的宇航員默哀30秒.結果是一呼百應,學生的神情專注.時間雖短,大家卻都在盡力表達自己對那些宇航員的尊敬.再如,在“受力分析”教學時,可以從中讓學生體會到,做事有時猶如受力分析,不能多、不能少、不能偏,要嚴謹認真、一絲不茍.在“質點模型的教學”時,可以教育學生:處人處事也是一樣呀!就應該像建立質點模型那樣,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贊可夫在《教育與發(fā)展》一書中指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fā)揮有效的作用.”在教學中,如果能調動各種變量和手段,在教學生求知的過程中使學生產(chǎn)生快樂的情緒體驗,使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這將對催生學生的情感有積極作用.學者盧家楣認為:“寓教于樂”是教師情感教學時應遵循的一條核心原則.因此,為了更好地實施情感教學,教師應該關注“以教求趣”的策略.
筆者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在教學中選擇合適的內容,滿足學生求知需要和心理需求,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快樂和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比如,中學物理課程中實驗相對偏少.針對這點,筆者在講授某些內容時,補充一些趣味的實驗,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進行反沖教學時,和學生一起制作“水火箭”,或者利用酒精燃燒獲得反沖力制作一個火箭模型.學生在看到精彩的實驗現(xiàn)象時,激動不已,興奮的表情難以掩飾.在學習流體的有關知識時,和學生一起做一個水頂球實驗,實驗現(xiàn)象引得學生目瞪口呆.再如,物理學中有許多奇異的現(xiàn)象或精彩的事實,可以給學生帶來“震撼”的感覺和“強烈”的吸引力.在進行共振現(xiàn)象教學時,讓學生觀看并不強烈的風“吹倒”堅固大橋的影視片段,教室里頓時發(fā)出一片驚嘆之聲.在進行熱學有關內容教學時,播放一部低溫世界的科普片,學生在觀看時簡直目不轉睛.又如,在教學中,抓住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已初步完成從具體思維為主到抽象思維為主的過渡,開始理智地思考問題,但時常需直觀的、感性經(jīng)驗的支持……設計一些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讓學生完成,能刺激學生更加投入到物理學習中.諸如此類的做法,充分考慮了學生的求知需要和心理需求,讓學生產(chǎn)生了滿足感和快樂感,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yǎng)他們的情感.
無論是生活常識還是心理學研究都告訴我們,如果長時間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人們往往會感到壓抑和不快,而且會越來越討厭這樣做.反之,如果做自己喜歡的事,人們不僅會在當時感覺痛快、愜意,而且可能越來越喜歡做該事.假如高中生能在學校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那么他們可能對學習產(chǎn)生積極的體驗,對學習內容越來越感興趣,自然就可以獲得愉快的情緒,豐富自身的情感.
有學者曾經(jīng)做過調查:中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方式依次為實驗、用電腦、讀課外書、課上參與討論等.這與不少教師喜歡采用的單一、注入式教學法——講授,有天壤之別.看來,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從而合理選擇教學方式.既然學生非常喜歡實驗,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除了帶領學生完成明文規(guī)定的學生分組實驗外,看來還應該多增加些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如果可能的話,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強的探究性實驗,也可以參考其他人的研究成果,指導學生利用身邊的簡易器材做實驗.另外,對課程中傳統(tǒng)的演示實驗,也可以進行適當?shù)膭?chuàng)新、或借鑒別人的研究成果.如教電場線時,有的教師制作了一頂鋁箔做的漂亮的中國式烏紗帽,帽子上又鑲嵌了足夠多的細綢絲;上課時讓學生戴上,再讓學生帶上足夠多的靜電,電場線就躍然“頭”上.學生自然興趣盎然!還有,大家不妨試試引導學生對做過的實驗進行反思,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對于用電腦學習,有條件的話可以在教學中為學生多提供些機會.比如在學習“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新課標人教版)時,就可以為學生編寫一個上網(wǎng)檢索指導提綱,然后讓學生借助網(wǎng)絡學習,課后再組織學生交流各自的檢索成果.這樣一來,學生不僅非常有興趣,而且學到的東西比課本中介紹的豐富得多,何樂而不為.又如,課本中出現(xiàn)的許多著名物理學家,教師如果指導學生上網(wǎng)去檢索學習一下,那么,學生將能學到很多書中沒有的東西,他們將會對這些物理學家有更多認識,甚至還可能受到這些物理學家精神的熏陶呢!至于讀書,現(xiàn)在有許多和物理相關的課外書,有趣味現(xiàn)象的、物理學史的等,都值得學生好好讀讀,但是需要教師做適當?shù)闹笇В劣谧寣W生在課上參與討論,只要教師創(chuàng)設好情境,選擇好話題,控制好難度,并能對學生合理的分組,筆者發(fā)現(xiàn)無論是初中生還是高中生,他們確實挺喜歡這種方式.難怪有不少課程專家提倡教學中要注重“交流”、“溝通”,可能正是因為該學習方式比較符合中學生心理特征吧.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這樣告誡教師: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時時學習的愿望.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無濟于事.為了實現(xiàn)以教求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情感目標,教師時時刻刻都應創(chuàng)造機會,滿足學生成功的需要.
在目前還沒有大范圍實施更科學的評價體系情況下,教學過程中許多學校的教師往往無可奈何、功利性地、片面地追求升學率,導致許多簡單的事情變得不簡單,正常的事情變得不正常,以至許多高中生覺得學習索然無味,很少有成功的滿足感.在過分的應試教育下,對這部分學生來說,猶如芒刺在背,又哪來什么美好體驗、良好的情感?出現(xiàn)這種不良狀況,并非大多數(shù)教師所愿,但是這種情形想在短期內要有什么大的突破,恐怕很難.不過,筆者建議大家不妨試試一些新課程評價方式,或者參考多元智能理論研究的相關研究成果,在追求“升學”的同時,多創(chuàng)造一些機會——與“成績”看似無關,但是卻對促進學生終身發(fā)展真正有益的,比如讓學困生擔任小組學習時的組長,培養(yǎng)他們的組織能力等.這些“機會”多提供給一些那些成績上的“后進生”,讓他們也能有成功的體驗,既能豐富他們學習中的情感需求,又有利于營造班級積極的學習氛圍,值得一試.
毫無疑問,物理學的內容是博大精深的,不僅包含許多物理科學知識,也蘊藏著許多人文精神.但是,在中學物理課程中,編者不可能像寫文學作品那樣編寫得每一個知識點既很好地處理物理知識科學性的一面,又能兼顧另一面,將所編內容“情感化”或“藝術化”處理,讓學生覺得非常有趣.因此,中學物理課程中的一些內容,學生學起來往往覺得枯燥乏味.
為了培養(yǎng)和豐富中學生的情感,可以從挖掘知識內涵入手,將“枯燥內容”進行“情感化”或“藝術化”處理,讓學生對“枯燥內容”也能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怎樣才能使得中學課程中的“枯燥內容”變得“情感化”或“藝術化”呢?筆者認為并沒有唯一答案.教師操作時可以針對自己的個性、特長、環(huán)境等因素,選擇最有利的策略.比如,將“枯燥內容”和物理學史有機結合起來教學,讓學生體會諸多物理前輩的兢兢業(yè)業(yè)、孜孜以求、不畏艱辛等探索過程和獻
身精神,則“枯燥內容”將一點也不“枯燥”.或將“枯燥內容”和學生的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教學時會增添不少魅力.就拿“α粒子的散射實驗”來說,單純講一下該實驗的現(xiàn)象、結論或重要性,學生學起來自然不容易產(chǎn)生興趣.但是,如果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書中的“1909年”和“1911年”這兩個年頭說明了什么?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盧瑟福研究這個問題竟然花了幾年時間,其研究之艱辛可窺一斑.至此,學生似乎已透過“枯燥內容”看到了科學家做實驗時忙碌的身影.再拿“物質波”的教學來說,由于大多數(shù)學生對“吉尼斯世界紀錄”很感興趣,筆者在上這節(jié)課時,一開始就對學生設疑:你們知道嗎?在本節(jié)課里就有三件事可以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請大家找找看.學生是面面相覷.筆者此時揭示迷底:德布羅意是第一個做學生(博士)時研究成果就獲得諾貝爾獎的,此事堪稱“世界紀錄”;G·P·湯姆孫因為率先驗證了物質波的存在而獲得諾貝爾獎,此事也堪稱“世界紀錄”;德國科學家盧斯卡利用物質波的原理制造了實用的電子顯微鏡,使人們第一次可以看到病毒,此事同樣堪稱“世界紀錄”.可想而知,接下來的教學,“枯燥”已遁于九霄云外,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的興趣和享受.
參考文獻
1 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