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榮,胡 輝
(1.民族文化研究中心;2.中文系,臨滄師范高等??茖W校,云南臨滄 677000)
論“貧女詩”與唐代社會變革
孫玉榮1,胡 輝2
(1.民族文化研究中心;2.中文系,臨滄師范高等??茖W校,云南臨滄 677000)
“貧女詩”是唐代中后期較為集中地出現(xiàn)的詩歌主題。根據(jù)詩歌文本與作者的寫作意圖,“貧女詩”可分為白描“貧女難嫁”和隱喻“寒士難舉”兩種類型。“貧女難嫁”和“寒士難舉”現(xiàn)象具有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并且都與唐代社會變革密切相關:“貧女難嫁”是唐代社會結(jié)構(gòu)變動、士族門閥走向解體對人們婚姻觀念的影響,“寒士難舉”則反映了科舉制替代官僚世襲制的變革。
唐代;貧女詩;貧女難嫁;寒士難舉
“貧女”自古有之。比之唐朝前期,從唐朝中后期開始,以“貧女”為寫作對象的詩歌逐漸較為集中地出現(xiàn)。學術界通常將“貧女詩”反映的問題分為“貧女難嫁”和“寒士難舉”兩類:或認為“貧女詩”反映了“財婚風尚”,或指出與“低頭問夫婿,畫眉入時無”的手法一樣,“貧女”不過是企望科舉及第或希求聞達而不得的苦悶“寒士”的一種比喻①參見: 參考文獻[20]; 潘學軍. 論唐詩中的兩類貧女形象[J]. 湘潭師范學院學報, 2008, (6): 113-115; 徐樂軍.秦韜玉《貧女》詩發(fā)微[J]. 中國韻文學刊, 2010, (1): 24-27.。這些論述當然都自有其道理。不過,若我們將作為文學主題的“貧女詩”置于唐代乃至整個古代社會的歷史背景中來加以考察,那么“貧女詩”又會向我們展現(xiàn)出另一幅更為廣闊的社會變遷的圖景。
唐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的時期。內(nèi)藤湖南提出“唐宋變革”論[1];費正清認為“六朝與初唐在許多方面都說得上是中國古代史的最后一個階段,晚唐與宋則屬于近代中國歷史的第一階段”[2];陳寅恪指出“唐代之史可分前后兩期,前期結(jié)束南北朝相承之舊格局,后期開啟趙宋以降之新局面”[3];張國剛則認為唐代中期的社會變革不是性質(zhì)的變化,而應看作中國“前近代時期這個完整歷史階段之內(nèi)的變化”[4]??梢?,學術界雖然對變化的性質(zhì)存在爭議,但對唐朝前期到中后期的社會曾發(fā)生過巨大變化已形成共識。這種變革,體現(xiàn)于社會諸方面。本文認為日趨普遍并愈演愈烈的“貧女難嫁”和“寒士難舉”現(xiàn)象,實際上分別反映了社會結(jié)構(gòu)的變動和政治制度的變革。
(一)“貧女難嫁”問題的由來
財物作為締結(jié)婚姻的必要條件由來已久。唐朝之前,男婚女嫁均頗費資財,漢代婚嫁重視錢財,“故富室多不愿以女嫁貧人,而常人亦不屑娶貧家女”[5]130,南北朝時的周武帝還專門針對這種現(xiàn)象頒發(fā)詔令:“所在軍民以時嫁娶,務從節(jié)儉,勿為財幣稽留?!盵6]受門閥制度漸趨消亡的影響,士族在嫁女、娶婦于其他階層時,往往高掛門第,索要錢財,并且這成為一個較為突出的社會問題,“山東士人尚閥閱,后雖衰,子孫猶負世望,嫁娶必多取資,故人謂之賣昏”[7]3841,對此,統(tǒng)治者屢次斥止:“(山東四姓)每嫁女他族,必廣索聘財,以多為貴,論數(shù)定約,同于市賈,甚損風俗,有紊禮經(jīng)。既輕重失宜,理須改革?!盵8]226即便如此,社會各階層哪怕多付錢財也仍趨之若鶩地與士族聯(lián)姻,反使小戶冒稱“禁婚家”多斂聘禮,“衰宗落譜,昭穆所不齒者,往往反自稱禁婚家,益增厚價”[9]1347,并影響到了非士族,許敬宗就“以女嫁蠻酋馮盎子,多私所聘”[7]6336。上行下效,上層社會流行的嫁娶重財之風逐漸普及到平民生活中,以至在整個社會中蔚為風尚,最終導致了唐代中后期大量平民出身的女性因貧不能適齡出嫁。晚唐婚姻重財現(xiàn)象愈益嚴重,“五代之際,干戈紛紛,高門舊族,無復孑遺”[5]136,官宦婚姻已非所尚,錢財成為擇取對象的主要標準。
杜甫、元稹和白居易是中唐較具代表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以憂國憂民而著稱,其詩被稱為“詩史”;元稹、白居易等發(fā)起“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10],其作品重寫實,尚通俗,被稱為“元白體”。上述詩人的詩歌多以社會現(xiàn)實為內(nèi)容,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生活疾苦,“貧女難嫁”即為他們各自詩歌的主題之一,如杜甫的《負薪行》、白居易的《議婚》和元稹的《代九九》等。安史亂后,杜甫在夔州看到許多女子四五十歲還未出嫁,靠砍柴供給家人生活和繳納租稅,寫下《負薪行》一詩:“夔州處女發(fā)半華,四十五十無夫家。更遭喪亂嫁不售,一生抱恨堪咨嗟。”[11]2335如果杜甫還是在詠嘆戰(zhàn)亂給社會下層女性造成的不幸,那么,白居易則直接把視角投向了社會婚姻中的“重財”觀念,描寫了貧家女的悲慘處境。在《議婚》[11]4676詩中,白居易將貧家女與富家女的婚姻作對比:“紅樓富家女,金縷繡羅襦。見人不斂手,嬌癡二八初。母兄未開口,已嫁不須臾”;“綠窗貧家女,寂寞二十余。荊釵不直錢,衣上無真珠。幾回人欲聘,臨日又踟躕”。從而反映了“貧為時所棄,富為時所趨”的社會現(xiàn)實,也說明了貧女難嫁已成為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元稹的《代九九》[11]2640詩:“阿母憐金重,親兄要馬騎。把將嬌小女,嫁與冶游兒。”說明在婚姻重財?shù)纳鐣L氣下,許多有才貌卻家庭貧困或門第不高的女子找不到好的夫家,只能被賣婚給游手好閑的“冶游兒”,以獲取一筆資財,而這筆資財常常成為其兄娶妻的費用。
(二)“貧女難嫁”反映了社會結(jié)構(gòu)的變動
日本和美國學者認為:唐宋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從貴族文化向平民文化”、“從世襲或半世襲的精英向大眾精英”[2]的轉(zhuǎn)變時期。對其變化原因,張國剛認為:士族及其文化的形成和解體是唐宋變革的奧秘所在,中古變化的內(nèi)涵乃是士族門閥形成并走向解體[4]。“貧女難嫁”現(xiàn)象實際上是士族門閥走向解體對社會婚姻觀念的影響。
“婚姻看門第是一種習俗,也是一個傳統(tǒng),而習俗正是傳統(tǒng)的積淀?!盵12]魏晉南北朝門閥興盛,婚姻以重“門第”為顯著特征,實行身份內(nèi)婚制。到唐初,雖門閥制度衰落,但人們的崇尚好惡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全改變的,它會以社會觀念的形式繼續(xù)發(fā)揮作用,影響人們的生活。殘存的門第觀念在唐代、特別是初唐婚姻觀念中仍居于重要地位,舊士族依然講究“門第”,新興士人也依然看好從魏晉南北朝承續(xù)而下的舊族大姓[13]160,“關東魏、齊舊姓,雖皆淪替,猶相矜尚,自為婚姻”[14]2769,以維持他們的聲望。由此,舊士族構(gòu)成了一個自我意識非常強的身份集團,他們對自己的傳統(tǒng)引以為豪,以保持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與圈外之人保持“社會距離”為宗旨[15]。在此背景下,李唐統(tǒng)治者歷時幾代對舊士族的內(nèi)部通婚進行打擊:太宗命“王妃、主婿皆取勛臣家,不議山東之族”[9]1346;高宗下詔令規(guī)定:“凡七姓十家,不得自為婚?!盵7]3842即便如此,士族大姓仍用盡辦法躲避與異姓婚配,高宗朝,太原高門大族,“恃有族望,恥與諸姓為婚,乃禁其自姻娶。于是不敢復行婚禮,密裝飾其女,以送夫家”[13]160。
唐初“市朝既遷”[8]1528,士族已不能用政治權利來維持“身份內(nèi)婚制”[9]1346,在統(tǒng)治者的打壓和各階層強烈的與之聯(lián)姻的訴求壓力下,也不得已而與非士族通婚:房玄齡、魏征和李勣等皆與舊士族聯(lián)姻[9]1346;薛元超官至宰相,且娶皇家女為妻,卻仍對人說:“平生有三恨”,其一為“不娶五姓女”[13]140;李日知“諸子弟才總角,皆結(jié)婚名族”[14]4927;張說“好求山東婚姻,當時皆惡之”[16]1378-1379。由此亦可知舊族并不只局限于內(nèi)部通婚,但為了彌補門第上的“損失”,在對外通婚時多要求納“陪門財”,所謂“陪門財者,女家門望未高,而議姻之家非耦,令其納財以陪門望?!盵9]1346-1347
“陪門財”加速了舊士族融入世俗社會的進程。唐代前期“山東舊族高門主要以索要陪門財來強調(diào)自己的身份,也就是以加重聘財?shù)男问綇娬{(diào)自己的與眾不同;而至唐后期,包括下層婦女出嫁都必須擁有豐厚的嫁妝,那么山東舊族高門再以聘財形式突出自己身份的目的就很難實現(xiàn)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舊士族高門融入社會的步伐?!盵17]隨著社會的變遷,舊族僅靠先祖的“衣冠牒譜”再難以支持既往的社會地位,不得不放棄依靠門第,轉(zhuǎn)而通過參加科舉進入中央統(tǒng)治階層。但隨著這種轉(zhuǎn)變,舊士族的特性也蕩然無存,“在中唐晚唐之時,士族性質(zhì)之轉(zhuǎn)移,又有一番新的內(nèi)容”[18]。至唐末五代士族作為一個社會階層徹底消失了。
(一)“寒士難舉”的由來
唐代選官制度經(jīng)歷了前期以“門蔭”為主,中晚期以科舉取士為主的演變過程。前期選拔重出身,“武德、貞觀世重資蔭”[7]1281,平民入仕困難。至中晚期,科舉成為高級官員的主要來源。如果說門蔭更重出身,那么科舉則以文化素養(yǎng)為主,凡家世清白者皆可參加科舉選拔。如此寬松的應試身份要求,必然使大量平民士子通過應試以求改變命運。唐代科舉、尤其是進士科錄取,行卷和納省卷之風盛行。參加科舉者除需參加科場答卷外,還需在考前向與主考官關系密切者行卷,以求推薦。“所謂行卷,就是應試的舉子將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加以編輯,寫成卷軸,在考試以前送呈當時在社會上、政治上和文壇上有地位的人,請求他們向主司即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推薦,從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種手段?!盵19]3“進士到禮部應試之前,除了上面所談的要向有地位的人投行卷之外,還要向主司納省卷?!盵19]7-8在此背景下,出身于寒門的士子雖才華出眾,但卻因無行卷門徑而落榜,這與貧家女雖貌美如花卻因家貧而未嫁有頗多暗合之處?!柏毰姟弊置骐m反映的都是“貧女難嫁”,但結(jié)合詩人作詩的意圖,則部分還蘊含著更深刻的隱喻內(nèi)涵——以“貧女”自居(實為“寒士”),以“難嫁”表達想通過科舉踏入仕途的渴望和艱辛,及無人引薦的苦悶。這類“貧女詩”中較有代表性的還有:秦韜玉的《貧女》、李山甫的《貧女》、于濆的《越溪女》、邵謁的《寒女行》和張碧的《貧女》等。從生活年代和生平經(jīng)歷來看,上述詩人均生活于唐代晚期,且都有“屢試不第”的經(jīng)歷:秦韜玉雖“少有辭藻”,但卻屢次參加科舉落第,只能逢迎“大閹田令孜”,最終于中和二年進士及第[20];李山甫“咸通中累舉不第”[11]7364;于濆多次科考落第,最終于咸通年間考中進士[11]6930;邵謁咸通七年抵京師,曾參加進士科考試失意[21];張碧為唐末詩人,屢舉進士不第[22]。
將詩歌的文本與作者生平、時代背景相結(jié)合,不難發(fā)現(xiàn)上述“貧女詩”雖文本字面意思為“貧女難嫁”,但實則反映“寒士難舉”的社會現(xiàn)實。秦韜玉的《貧女》詩為作者“傷時未遇托貧女以自況也?!鼻仨w玉雖“少有辭藻”,但難以通過正常的科舉而考取進士,只好逢迎“大閹田令孜”,終于“特敕賜進士及第”[20]。秦韜玉的《貧女》詩表面是貧家少女的自白,真正用意卻是在寫當時應試舉子的命運。詩中“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11]7657的詩句隱喻著寒士內(nèi)美修能、超凡脫俗的孤高情調(diào);“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11]7657一句則寄托著寒士出身貧賤、舉薦無人的苦悶哀怨。正直的寒士,品格高尚、堅貞自守、不趨炎附勢,即使有再大的才能,也要被埋沒,只好“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李山甫的身世亦頗不幸,司空圖稱他為“天才李山甫”[11]7364,但卻累舉不第,其《貧女》詩“平生不識繡衣裳,閑把荊釵亦自傷”,“當年未嫁還憂老,終日求媒即道狂”[11]7364,隱喻作者托人舉薦入仕而不得的不平之慨和悲哀之怨。于濆《越溪女》詩“妾家基業(yè)薄,空有如花面。嫁盡綠窗人,獨自盤金線”[11]6930,則抒發(fā)詩人空有絕世才華卻苦于身世悲苦,因“基業(yè)薄”而被拒之科舉門外的苦悶之情。邵謁的《寒女行》對比貧富家女的婚姻:“寒女命自薄,生來多賤微。家貧人不聘,一身無所歸”,“青樓富家女,才生便有主。終日著羅綺,何曾識機杼”[11]7364,并認為這種現(xiàn)實是無法改變的:“他人如何歡,我意又何苦。所以問皇天,皇天竟無語?!盵11]7364對比寒女和富家女的絕然不同的命運,著意刻畫寒女的凄涼痛苦心境,實則以寒女自比,含有對自己身世卑賤、命不當達的感傷之情。張碧《貧女》:“豈是昧容華,豈不知機織。自是生寒門,良媒不相識”[22],則說明詩人屢試不第的原因是出身“寒門”,無人引薦。
(二)“寒士難舉”反映了選官制度的變革
以考試為核心的科舉制替代以世襲為特征的選舉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變革的重要內(nèi)容。關于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沈兼士認為:“自古官人登進之法,其大要有三:春秋以前,出于世官;漢隋之間,出于選舉;隋唐以降,迄于有清,出于科舉?!盵23]實施科舉制對古代社會的演進具有重大意義:“唐行科舉制度,……造成門閥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廢除。且科舉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門第之風亦衰,此實為中古社會上一大變革也。”[24]它結(jié)束了中古前期官僚世襲的情況,開辟了通過考試以才取士的新途徑。以“貧女難嫁”隱喻表達“寒士難舉”無奈心情的“貧女詩”正是唐代選官制度變革在文學領域的反映。
科舉始于隋,在武則天和唐玄宗時作為制度逐漸完善,全面實施于安史亂后,科舉出身者占到中央官員的80%以上,官僚階層的構(gòu)成從重視出身轉(zhuǎn)變?yōu)橹匾暱婆e考試,則在9世紀后[25]。唐前期,受魏晉南北朝門閥政治影響,官員選拔以“門蔭”為主。據(jù)楊西云統(tǒng)計,唐代門蔭出身的宰相有48人,占唐代宰相369人的13%。如以憲宗朝為界把唐劃為前后期,前期以蔭入仕者45人,占唐代門蔭入仕為相的90%強[26]。唐前期雖科舉入仕居高官者較少,但時人對科舉尤其是進士科也非常重視,“放榜日,太宗私幸端門,見進士于榜下綴行而出,喜謂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16]1323;薛元超以父蔭晉升宰相,卻因“不以進士擢第”而抱憾終生[13]140。至唐后期,科舉成為高級官員的主要來源,參加科舉者益多,應試舉子間的競爭更加激烈。至憲宗時“備朝選而不由文字者,百無一二焉”[27],宣宗更以“鄉(xiāng)貢進士李道龍”[16]371自命。據(jù)卓遵宏統(tǒng)計,初唐63名宰相中,只有5名是進士,比例為7.94%,高宗至武周年間比例上升到20.53%,中唐比例增至71.88%,而晚唐則達87.88%[28]。
科舉制“罷鄉(xiāng)舉,離地著,尊執(zhí)事之吏。于是乎士無鄉(xiāng)里,里無鄉(xiāng)冠,人無廉恥,士族亂而庶人僭矣”[7]5675。士族做官同樣要參加科舉,以門望入仕成為過去,正所謂“三百年來,科第之設,草澤望之起家,簪紱望之繼世。孤寒失之,其族餒矣;世祿失之,其族絕矣”[29]。唐前期門蔭在選官體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上層官員(以開國勛臣節(jié)將為多數(shù))子弟通過門蔭官至顯位,平民和士族的入仕途徑相對狹窄。中后期,科舉成為主要選官途徑,舊士族子弟也加入進士科的競爭,天寶末年李德裕的祖父已“仕進無他途,不得不舉進士,則貞元以后宰相多以翰林學士為之,而翰林學士復出自進士詞科之高選,山東舊族茍欲致身通顯,自宜趨赴進士之科,此山東舊族所以多由進士出身,與新興階級同化”[30]。安史亂后,統(tǒng)治者“尤以高等文化之家族,即所謂山東士人者為代表。此等人群推戴李姓皇室,維護高祖太宗以來傳統(tǒng)之舊局面,崇尚周孔文教,用進士詞科選拔士人,以為治術者”[31]??梢?,唐后期社會階層結(jié)構(gòu)的演變趨勢是門閥士族的漸趨消亡與科舉制度的日益興盛。
當社會各階層都投入到科舉的競爭中時,應試者及第的可能性無疑會大大降低。部分“貧女詩”正是越來越多的貧寒之士應試落第后,感于懷才不遇,以“貧女”自喻,類比“貧女難嫁”的社會現(xiàn)實而寫成的?!昂侩y舉”為主題的“貧女詩”正是唐代中晚期科舉制競爭日益激烈的反映。
唐代中后期集中出現(xiàn)的“貧女詩”主要反映了當時較為普遍的“貧女難嫁”和“寒士難舉”的社會現(xiàn)象,這兩種現(xiàn)象實際上是唐代社會變革的重要體現(xiàn):“貧女難嫁”反映社會階層的變動,即士族階層逐漸走向衰落;“寒士難舉”體現(xiàn)了選官制度的變革,即以才取士的科舉制逐漸取代官吏世襲的選舉制?!柏毰姟彪m是一種較為特殊的文學題材,反映的卻是廣闊的社會歷史現(xiàn)實。
[1] 內(nèi)藤湖南. 概括的唐宋時代觀[C]. 黃約瑟, 譯 // 劉俊文. 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 北京: 中華書局, 1993: 11-18.
[2] 費正清. 中國: 傳統(tǒng)與變遷[M]. 張沛, 譯. 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2: 134.
[3] 陳寅恪. 金明館叢稿初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295.
[4] 張國剛. 論“唐宋變革”的時代特征[J]. 江漢論壇, 2006, (3): 89-93.
[5] 陳鵬. 中國婚姻史稿[M]. 北京: 中華書局, 1990.
[6] 令狐德棻. 周書[M]. 北京: 中華書局, 1971: 83.
[7] 歐陽修, 宋祁. 新唐書[M].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8] 王溥. 唐會要[M].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37.
[9] 司馬光. 資治通鑒[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10] 董誥. 全唐文[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 3052.
[11] 彭定求. 全唐詩[M]. 北京: 中華書局, 1960.
[12] 張國剛. 唐代婚姻禮俗與禮法文化[C] // 榮新江. 唐研究: 第十卷.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368.
[13] 王讜. 唐語林[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14] 劉昫. 舊唐書[M].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15] 姚平. 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43.
[16] 李昉. 太平廣記[M]. 北京: 中華書局, 1961.
[17] 李志生. 唐代百姓通婚取向探析[J]. 河北學刊, 2001, (3): 79-83.
[18] 毛漢光. 中國中古社會史論[M].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2: 102.
[19] 程千帆. 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20] 江合友. “財婚風尚”與唐代貧女詩[J]. 寧夏社會科學, 2003, (6): 113-114.
[21] 宋爾康. 邵謁詩淺論[J]. 河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2, (5): 37-38.
[22] 傅璇琮. 唐才子傳校箋: 第五冊[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2: 223.
[23] 沈兼士. 中國考試制度史[M].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7: 4.
[24] 鄧之誠. 中華二千年史: 卷三[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 117.
[25] 妹尾達彥. “才子”與“佳人”: 九世紀中國新的男女認識的形成[C] // 鄧小南. 唐宋女性與社會.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3: 710.
[26] 楊西云. 唐代門蔭制[J]. 大連大學學報, 1997, (1): 30-34.
[27] 元稹. 對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策[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2: 336.
[28] 卓遵宏. 唐代進士與政治[M]. 臺北: 臺北編譯館, 1986: 110.
[29] 王定保. 唐摭言[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79.
[30] 陳寅恪.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91.
[31] 陳寅恪. 金明館叢稿二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1.
Study on Relations between “Poems about Impoverished Women”and Society Changes of Tang Dynasty
SUN Yurong1, HU Hui2
(1. National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2.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incang Teachers’ College, Lincang, China 677000)
In the middle and late Tang Dynasty, theme of “poems about impoverished women” was a poem theme often introduced. According to poetic text and poet’s creation intention, “poems about impoverished women”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typical types (direct description of “impoverished woman was difficult to marry” and metaphorized description of “poor scholar was difficult to pass the Imperial Competitive Examination”). The two phenomena had its profound social and historical roots, and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changes in the Tang Dynasty. Phenomenon of “impoverished woman was difficult to marry” was caused by the influence of Tang Dynasty’s social structure changing and on-going deconstruction of gentry clans on common marriage ideas. And the phenomenon of “poor scholar was difficult to pass the Imperial Competitive Examination” reflected the reform of replacing system of hereditary bureaucrat with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ang Dynasty; Poem about Impoverished Women; Impoverished Woman Was Difficult to Marry; Poor Scholar Was Difficult to Pass Imperial Competitive Examination
K242
A
1674-3555(2012)06-0083-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2.06.015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編輯:朱青海)
2012-01-09
2012年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一般項目(2012Y276);2012年臨滄師范高等??茖W校校級科研課題(LCSZW2012001)
孫玉榮(1981- ),女,山東淄博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社會史,社會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