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林,黃 琳,劉琳娜,安海文,龐 捷,楊文欽
(中山市中醫(yī)院,廣東中山528400)
原發(fā)性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mesangia1 pro1ierative g1omeru1onephritis,MsPGN)是以彌漫性腎小球系膜細胞增生,系膜基質增多為主要特征的病理類型[1]。本病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多數(shù)學者認為與遺傳、黏膜免疫異常、免疫調(diào)節(jié)功能紊亂及免疫復合物(IC)清除障礙、細胞凋亡、凝血機制異常等有關。系膜增生性腎炎在我國是一個常見的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病理類型,約占成人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腎穿刺病例的24.7%~30.3%[2],也是導致終末期腎功能衰竭的一個主要原因。中醫(yī)藥在治療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方面逐漸受到重視,筆者認為,肝郁夾瘀為 MsPGN基本病機,郁、瘀貫穿整個病程。2006年1月—2010年10月,筆者采用疏肝化瘀法治療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25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住院或門診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患者5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5例。治療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齡11~42歲,平均(26.3±9.9)歲;病程6 d~3 a,平均(6.5±8.4)個月。對照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齡14~45歲,平均(28.5±9.5)歲;病程9 d~3 a,平均(6.6±9.1)個月。2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納入病例標準
①腎活檢證實系膜增生性腎炎;②存在蛋白尿和(或)血尿;③腎功能Scr<133μmol/L。
2.2 排除病例標準
①各種繼發(fā)性腎炎,如狼瘡性腎炎、乙肝肝炎相關性腎炎等;②非腎小球疾病,如尿路感染、結石腫瘤等;③合并嚴重心、腦、肝等系統(tǒng)疾病。
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根據(jù)中醫(yī)癥狀量化評分標準,參照文獻[3]方法記分,包括水腫和少尿、血尿、腰酸和腰痛、飲食狀況、眩暈、舌象和脈象等。無癥狀或已恢復正常者計0分;癥狀輕或偶爾出現(xiàn)計1分;癥狀時輕時重,或間斷出現(xiàn)計2分;癥狀重或持續(xù)出現(xiàn)計3分;舌脈見癥為3分。治療前后檢查血尿常規(guī)、Scr、BUN、24 h尿蛋白定量等指標。
2組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給予鹽酸貝那普利片(由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X1741) 10 mg/次,1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加服疏肝化瘀中藥。藥物組成:柴胡10 g,黃芩10 g,田三七10 g,白芍15 g,蒲黃10 g,丹參20 g,生地黃20 g,當歸15 g,牡丹皮20 g,甘草10 g,鳳尾草10 g,女貞子15 g。加減:濕熱內(nèi)蘊者,加萹蓄10 g、滑石20 g、地錦草20 g;脾腎氣虛者,加黨參20 g、白術10 g、山茱萸10 g;衛(wèi)表不固者,加黃芪20 g、蟬蛻10 g、防風10 g;陰虛火旺者,加知母20 g、黃柏10 g。1 d 1劑,水煎頓服。
2組均以3個月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慢性腎炎相關標準。完全緩解:尿常規(guī)檢查紅細胞持續(xù)消失,尿蛋白陰性。顯效:尿蛋白減少≥50%,尿紅細胞持續(xù)減少≥50%。有效:尿蛋白檢查持續(xù)減少≥25%,尿紅細胞持續(xù)減少≥25%。無效:尿蛋白或紅細胞無變化或加重者。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x-)±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為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2組對比,經(jīng)Ridit分析,u=2.31,P<0.05,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2組療效對比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尿紅細胞計數(shù)、Scr、BUN對比 ±s
表2 2組治療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尿紅細胞計數(shù)、Scr、BUN對比 ±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1。
?
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作為慢性腎炎常見病理類型,其病因病機復雜,如不積極治療,可致終末期腎功能衰竭。該病屬中醫(yī)學“尿血”“水腫”范疇,中醫(yī)對其證型、病因病機方面的研究雖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療效尚不能令人滿意。肝失條達,水濕易于滯留,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加快、心理壓力加大有關。濕邪滯留不去,血脈運行不利,致成瘀滯,瘀血是多因素殊途同歸的病理產(chǎn)物,是本病十分突出的兼證,且與系膜增殖性腎炎的中醫(yī)證型相關聯(lián)。該病多見年輕而偏重有內(nèi)熱之人,經(jīng)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加重,臨床上,以蛋白尿、血尿為主要表現(xiàn),病程遷延,是形成慢性腎功不全的一個主要病因。病因主要是感受外邪,損傷腎之血絡;或因陰虛內(nèi)熱,灼傷血絡,迫血妄行,導致血尿。日久可導致氣陰兩虛,肝腎不足,瘀血內(nèi)停而成虛實夾雜之證。方中柴胡、黃芩疏肝解郁,暢達三焦,調(diào)節(jié)氣機;田三七、白芍、蒲黃、丹參、生地黃、當歸、牡丹皮、甘草、鳳尾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利濕,清除體內(nèi)濕熱瘀血病理產(chǎn)物,恢復機體正常機能活動;女貞子和甘草以補肝腎,防諸藥清涼太過。全方祛邪治標,扶正固本,標本同治,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體現(xiàn)中醫(yī)標本同治的精神,對疾病的中長期緩解有著較好的效果。筆者采用中藥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不僅臨床癥狀顯著改善,臨床有效率達76.0%,說明中藥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Amon Naglar,Avzkatz,Helena aingon.Inhitition of glomerularmesangial cell prolixferation and extracellularmatrix deposition by halofuginone[J].Kidney Int,1997,52(6): 1561-1569.
[2]王海燕.腎臟病學[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016.
[3]周文泉,王巍,霍玉書.延緩衰老中藥的篩選規(guī)程和臨床觀察規(guī)范[J].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86,6(11):682-686.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6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