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杰
邢臺市2004年5月開始對艾滋病(AIDS)患者提供免費抗逆轉(zhuǎn)錄病毒藥物和免費中醫(yī)藥治療,現(xiàn)對正在接受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28例艾滋病患者的療效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本組28例全部為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參與國家免費中醫(yī)藥治療AIDS試點項目的患者,納入病例為已經(jīng)接受國家免費抗逆轉(zhuǎn)錄病毒治療,同時又愿意配合中藥治療的AIDS患者,其中男9例,女19例;≤20歲3例,20~50歲21例,>50歲4例;異性傳播2例,母嬰傳播1例,輸血傳播25例。28例患者中,發(fā)熱12例,乏力18例,納差9例,咳嗽、咳痰9例,氣促6例,腹瀉5例,皮疹8例,盜汗5例,失眠6例。
1.2 診斷標準 按照國家標準《HIV/AIDS診斷和處理原則》[1];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參照《5省中醫(yī)藥治療艾滋病項目臨床技術方案(試行)》[2]。
1.3 治療方法
1.3.1 中藥治療:以200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訂的《中醫(yī)藥治療艾滋病臨床技術方案(試行)》為依據(jù),辨證為氣陰兩虛肺腎不足型,治宜補肺益氣,滋腎養(yǎng)陰。方用生脈散合百合固金湯加減。藥物組成:人參10 g,麥門冬15 g,五味子10 g,熟地黃15 g,百合10 g,甘草 10 g,生地黃 15 g,浙貝母 6 g,白芍藥15 g,元參 15 g,桔梗10 g。腹瀉時,加薏米仁30 g,茯苓15 g;納呆時,加雞內(nèi)金10 g、焦三仙各10 g;失眠者加夜交藤10 g、柏子仁10 g;出現(xiàn)皮疹時,加赤芍藥15 g、牡丹皮15 g、荊芥10 g、蟬蛻10 g、地膚子30 g。水煎服,1劑/d,早晚2次分服,服藥時間與西藥間隔2 h,每周根據(jù)患者病情變化調(diào)整中藥湯劑處方。
1.3.2 高效抗逆轉(zhuǎn)錄病毒(HAART)治療:采用國家統(tǒng)一的藥物治療方案,包含一線抗病毒藥品:拉米夫定(3TC),司他夫定(D4T),齊多夫定(AZT),奈韋拉平(NVP)。HAART方案:D4T+3TC+NVP 26例;AZT+3TC+NVP 2例。
1.3.3 療程:治療90 d為1個療程,4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4 觀察指標 所有病例在治療前,詳細詢問其病史,并進行常規(guī)體檢;填寫癥狀積分體征觀察表;治療前、治療后12個月,采血檢查CD 4T淋巴細胞(個/μl)、白細胞數(shù)及總淋巴細胞數(shù)(×109/L),每月復診時填寫癥狀體征積分觀察表,并記錄服藥不良反應。
1.5 療效標準
1.5.1 癥狀與體征:根據(jù)癥狀、體征積分法,療效等級分為有效、穩(wěn)定、無效3個等級: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改善較明顯,總積分下降≥1/3。穩(wěn)定:臨床癥狀、體征改善不明顯,總積分下降<1/3。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或加重,總積分不下降,或有所增加。
1.5.2 免疫功能:有效:CD4細胞逐漸上升,治療后CD4細胞升高≥30%或50個/μl;穩(wěn)定:CD4細胞無變化或逐漸上升,治療后CD4細胞升高或下降<30%或50個/μl;無效:CD4細胞下降≥30%或50個/μl。
1.6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本組治療有效22例,穩(wěn)定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89.3%,中醫(yī)癥候積分減少,大多數(shù)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得到改善。
2.2 主要癥狀、體征積分變化 治療前中醫(yī)癥候積分(23.6±6.3)分,治療后(8.7±0.6)分,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64,P <0.01)。
2.3 治療前后CD4T淋巴細胞(個/μl)、白細胞數(shù)(×109/L)及總淋巴細胞數(shù)(×109/L)變化情況 治療后CD4 T淋巴細胞、白細胞及總淋巴細胞水平均顯著上升,治療前后自身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CD4 T淋巴細胞、白細胞數(shù)及總淋巴細胞數(shù)變化n=28,±s
表1 治療前后CD4 T淋巴細胞、白細胞數(shù)及總淋巴細胞數(shù)變化n=28,±s
指標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CD4T細胞 136±107 347±257 2.57 <0.05白細胞 4.8±2.2 5.22±1.8 2.34 <0.05總淋巴細胞 1.5±0.8 2.0±1.0 2.97 <0.01
2.4 中藥毒副作用 治療中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
艾滋病是HIV感染人體后,以病毒復制方式進行性破壞機體免疫系統(tǒng),特別是CD4細胞,致T淋巴細胞進行性減少和免疫缺陷,導致多種機會性感染(包括原蟲、病毒、細菌和真菌)和惡性腫瘤的發(fā)生?,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眾多的補氣、補腎、活血化瘀及清熱解毒中藥均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5]。方中生脈飲(人參、麥門冬和五味子),具有益氣生津、斂陰止汗的功效,能增加外周血成熟T淋巴細胞數(shù)[6];熟地黃、百合、生地黃、白芍藥、元參,具有滋補肺腎之陰的作用,其中,生地黃能促進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的吞噬功能,能使外周血T淋巴細胞數(shù)顯著增加[6];白芍藥能增強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的吞噬功能和具有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6];浙貝母、桔梗具有宣肺理氣、化痰止咳之功,桔梗可增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增強嗜中性白細胞的殺菌力提高人防御系統(tǒng)而發(fā)揮作用[6];諸藥合用,具有補肺益氣 滋腎養(yǎng)陰的功效,以達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之效,使患者與HIV處于共存狀態(tài),起到延遲發(fā)病或成為HIV的長期攜帶者,或延緩死亡的功效。
1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編.艾滋病臨床治療與護理培訓教材.第1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94-196.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5省中醫(yī)藥治療艾滋病項目臨床技術方案(試行).2004.5-9.
3 張福杰,郜桂菊.HIV/AIDS患者中CD4細胞計數(shù)與總淋巴細胞計數(shù)間相關性研究.中國艾滋病性病,2004,10:241-243.
4 楊克利,龍翠英.AIDS并慢性腹瀉的血液學變化與死亡的關系.中國誤診學雜志,2005,5:2818-2819.
5 胡研萍.中醫(yī)藥治療艾滋病的免疫學研究.中國臨床康復,2006,10:127-129.
6 沈映君主編.中藥藥理學.第1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3.59,139,17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