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靜,耿在香
(江蘇省揚州五臺山醫(yī)院,江蘇揚州,225000)
閱讀療法也叫圖書療法,是由美國人塞繆·克羅塞爾于1916年首次提出的[1]。1969年美國出版的《圖書情報學百科全書》給閱讀療法的定義是:在疾病治療中利用圖書和相關(guān)資料,它是與閱讀有關(guān)的選擇性活動,這種閱讀作為一種治療方式,由醫(yī)生指導,有引導、有目的、有控制地治療情感和其他方面的問題[2]。閱讀療法被西方的醫(yī)學界和圖書館界用作治療精神病的工具已經(jīng)近百年的歷史了,它和心理治療、音樂治療和工娛治療一樣,被越來越多的學者認同并被使用于精神科臨床工作。為進一步探討閱讀療法對精神病患者的影響,作者進行了相關(guān)對照研究,效果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0年6月~2010年12月收治于本院的女性精神病患者60例,按入院先后順序編號,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入組標準:①診斷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②年齡18~60歲,小學以上文化程度;③入選時病情較穩(wěn)定,1月內(nèi)無急性、嚴重并發(fā)癥;④無智能障礙和精神發(fā)育遲滯者。排除標準:①不符合入組標準;②不合作,不能進行各種量表測定者。
評定工具:評定工具用護士用住院患者觀察(NOSIE)量表[2],測評工作由經(jīng)過心理咨詢專業(yè)訓練的護士進行,于治療前、治療后3周和治療后6周各評定1次。
方法:①研究組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同時進行閱讀治療,對照組僅給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兩組患者抗精神病藥物的種類和劑量不作要求。②建立患者閱覽室,選擇圖書 。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及閱讀需求,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衛(wèi)生保健、醫(yī)藥科普、心理學、法律、小說等讀物以及患者容易接受的娛樂性和趣味性較強的書刊、報紙,如《心理衛(wèi)生》、《校園心理學》、《心理醫(yī)生》、《心理與健康》、《智慧與幽默》、《健康報》、《讀者》、《心態(tài)決定成敗》、《人性的弱點》、《名人傳記》叢書、《瓦爾登湖》、《少年維特之煩惱》、《精神患者的家庭護理》等供患者閱讀,根據(jù)患者的文化層次提供不同的書刊。③分組。將研究組分成3組,每組10例,3個小組每天分組閱讀提供的各類圖書,每周5 d,計6周。閱讀療法時間設(shè)定每天60 min,每組每天按“30 min+10 min+20 min”安排,即要求患者前30 min安心閱讀,中途10 min休息,后20 min以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交流。針對一些具體情況,向患者提供一定程度的協(xié)助,如當遇到無法通過患者間交流而順利解決的專業(yè)問題時,工作人員會給予適當?shù)慕忉尯椭笇?對于一些有閱讀需求而沒有相關(guān)材料提供的患者,工作人員會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等先進手段搜索查詢相應資料,以滿足患者的閱讀需求。④讀后活動。鼓勵患者寫讀書筆記,讀后體會深刻真實者予以一定的表揚獎勵。工作人員主要是監(jiān)督實驗和維持秩序,患者提出問題時一般不予指導而是鼓勵互相討論、交流以解決問題。每次循環(huán)結(jié)束后,由1名心理醫(yī)生、兩名三級心理咨詢師護士參與,選擇一些爭議較大、有共性的問題,組織開展集中討論、心理游戲、角色扮演,使患者在參與過程中獲得新的體會。
采用NOSIE[3],由經(jīng)驗豐富的護士在入組前、入組后3周、入組后6周分別進行測評。采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研究。
見表1。表1顯示,研究組和對照組在入組時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3周后和6周后,研究組病情總估計、總積極因素、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因子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 05或 P<0.01),而總消極因素、激惹、遲緩、抑郁因子分均較對照組下降顯著(P<0.05或 P<0. 01)。說明閱讀治療對長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改善具有明顯的臨床意義。
表1 研究組和對照組在閱讀治療前、治療后3周、治療后6周NOSIE評分比較(±s)
表1 研究組和對照組在閱讀治療前、治療后3周、治療后6周NOSIE評分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3P<0.05,33P<0.01
治療前 治療后3周 治療后6周項目 研究組 對照組 研究組 對照組 研究組 對照組社會能力 16.44±5.17 17.53±5.42 23.47±6.723 19.43±6.42 26.73±6.673 22.54±7.21社會興趣 15.51±5.41 16.47±5.73 22.73±7.423 17.45±6.69 27.54±7.5833 21.42±8.05個人整潔 16.42±5.13 17.12±4.87 24.59±8.123 20.43±7.08 28.42±8.4533 22.57±6.89激惹 14.07±7.91 14.75±7.79 10.47±6.513 13.54±5.18 7.67±4.133 10.48±5.89精神病表現(xiàn) 8.25±4.13 7.79±3.15 6.73±4.23 7.75±4.10 5.02±3.53 6.12±4.59遲緩 6.15±3.53 7.05±4.07 3.54±3.123 5.48±3.44 2.43±2.153 4.05±3.17抑郁 4.19±2.45 4.28±2.35 2.05±2.1233 3.54±2.14 1.87±1.453 2.78±1.87總消極因素 36.15±15.86 35.23±16.37 26.48±10.333 32.15±10.54 19.15±13.663 27.15±12.76總積極因素 53.73±14.45 52.15±13.16 65.34±16.433 56.45±14.76 66.15±13.463 59.18±16.46病情總估計 126.13±17.25 123.15±20.56 138.40±14.2433 126.15±15.96 156.15±15.8633 136.15±17.86
閱讀療法既可以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提高素質(zhì),又可以治療疾病。作為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中國自古便有“讀檄愈頭風,誦詩已瘧疾”之說,西漢學者更是提出“書猶藥也,善讀者可以治愚”。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慢性遷延性疾病,常伴有社會功能缺陷,且長期住院,患者興趣減少,孤僻離群,個人修飾及一般生活標準退化。閱讀療法作為一種簡便可行的方法,在精神科病房進行推廣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近年來,國內(nèi)外已有許多關(guān)于閱讀療法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作用的研究[4]。在國內(nèi)閱讀療法開始用于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輔助治療[5-7]。本研究要求實施治療時,首先根據(jù)醫(yī)生、護士的觀察和患者自述,確定引起精神障礙或行為偏差的原因,然后按照“在適當?shù)臅r間,給適當?shù)淖x者,提供適當?shù)膱D書”的原則,開列所需閱讀的圖書,囑患者依一定要求閱讀。在閱讀后布置一定作業(yè),如寫讀書筆記,或針對某一問題集中討論,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患者通過系統(tǒng)閱讀療法和有計劃的指導,滿足了患者對疾病和相關(guān)治療知識的需求,加強對外界的了解和人際溝通,使其住院生活得到充實,緩解心理壓力,從而提高了療效。本研究中,研究組病情總估計、總積極因素、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因子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總消極因素、激惹、遲緩、抑郁因子分均較對照組顯著下降。與陳飛等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8]。同時,閱讀治療也增加了醫(yī)院的文化氣息,在本研究進行過程中,許多新入院的患者非常期待下一輪研究的到來。
本研究中要求工作人員不參與患者的討論,初衷是為了提高試驗結(jié)果的客觀性,但這種設(shè)計似乎是有缺陷的,許多患者要求工作人員回答他們在閱讀(尤其是專業(yè)知識類讀物)時遇到的問題,如果能夠回答他們的問題并參與他們的討論,醫(yī)護人員可能會顯得更為和藹可親和更有耐性,患者也在對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獲得良好的人際溝通和對自我的認知,可能產(chǎn)生更好的效果[9]。
[1] 沈固朝.西方對圖書館治療的作用及其機制的探討[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6,6:276.
[2] 王 波.閱讀療法概念辨析[J].圖書情報知識,2005,1: 98.
[3] 張明園.精神病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3:214.
[4] 郭漢萍,郭勝華.閱讀療法在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9):842.
[5] 丁佑萍,彭 蓉.閱讀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康復效果的分析[J].臨床護理雜志,2007,6(4):25.
[6] 陳 飛,馬世民.閱讀療法對精神分裂癥緩解期患者療效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 2009,18(10):901.
[7] 王松波,范文田,藏瑞英,等.閱讀療法在康復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5,20: 839.
[8] 陳 飛,趙后鋒.閱讀療法在精神分裂癥康復期的應用效果評價[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0,16(1):41.
[9] 陳 飛,馬世民,楊永杰,等.閱讀療法對緩解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自知力治療依從性及復發(fā)的影響[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09,9: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