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皓 暴艷敏 劉津津
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黑龍江 150001
儒家思想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研究
王麗皓 暴艷敏 劉津津
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黑龍江 150001
儒家的部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在教師權威影響下只能被動學習知識,在集體主義面子觀的影響下沉默不語。因此,教師有必要采取適當?shù)膽獙Σ呗愿淖兇朔N現(xiàn)象,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儒家思想;跨文化交際能力;應對策略
大部分的儒家思想觀 念對我國的教育有著很好的和深遠的影響,比如其中推崇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尊師重道”等思想有助于保持師生關系,維持教學秩序;其倡導的集體主義面子觀也培養(yǎng)了學生在學習期間的團結觀念。然而,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權力距離和面子觀,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和學生也產生了負面影響。本文試圖在跨文化交際學和外語教學的研究框架內,根據(jù)Geert Hofstede的理論以及Samovar關于儒家思想的觀點挖掘在大學英語教學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存在的障礙根源,以及該障礙對教師和學生的雙方面的負面影響,最終找到應對這種負面影響的策略。
“儒家思想是基于孔子及其弟子的教義的社會、政治、倫理和宗教的體系,社交禮儀是儒家教義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遵守儒家思想的人在進行交流時,十分重視身份地位的問題,注意面子、尊嚴、榮譽和自尊的維護”(Samovar & Porter,2000:111)。身份地位及面子維護的問題在Geert Hofstede提出的五個文化維度中便是權力距離和集體主義(power distance and collectivism)。根據(jù)Hofstede的定義,“權力距離”指的是組織機構中處于弱勢地位的成員對權力分布不平等的接受度和預期度。在權力距離指數(shù)高的國家,學生依賴教師、無論課上或課下學生都必須尊敬教師、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體制、教師是課堂所有交流活動的發(fā)起者、教師被認為是傳達個人智慧的權威、家長支持教師并幫助其管理學生[2]。在集體主義觀念影響下,人們注重面子。
在大學的英語課堂上,教師的權威和教師與學生的面子觀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起到了抑制作用?!翱缥幕浑H能力可以定義為掌握一定的文化和交際知識,能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的交際環(huán)境中去,并且主動、積極、愉快地去接受挑戰(zhàn),對不同文化表現(xiàn)出包容和欣賞的態(tài)度”(賀子夜,2011:246)。
2.1 受權力距離價值觀影響的表現(xiàn)
“尊敬教師是學生的美德,但教師在儒家思想影響下易于形成長者、知者、能者的權威意識,表現(xiàn)出明顯的權威心態(tài)和絕對的權威感”(賀麗娟,2010:98-99)。盡管在大學的課堂上,英語教師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與其他科目的教師相比比較開明,英語老師在講授外國文化知識時強調西方的師生關系的平等,也有意識地鼓勵學生用英語進行討論交流,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但是,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仍無意識地通過語言或非語言的形式暗示出其權威的地位。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通過指名或手勢讓學生回答問題。但學生回答問題時間的長短,言語的長短是由教師決定的。盡管學生有更多的見解,想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環(huán)境中,提高自身使用英語的能力,但是受教師權威的壓抑,又不敢打斷教師,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如此下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仍是主體。
由此可見,“高權力距離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對教師的這種‘敬畏’,‘服從’和‘依賴’ 造就了課堂的典型互動模式:即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評價”(李萍,王麗皓,2011:87-88)。
2.2 受集體主義價值觀影響的表現(xiàn)
我國是推崇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國家,教師和學生都很注重群體的和諧,看重自己的“面子”。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學生不積極主動地在課堂上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很大程度上受這一價值觀的影響。
大學的英語課堂更加注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一方面想要得到教師的贊揚,但是由于學生的英語基礎不同,語法和口語在掌握和流利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別,這樣便對學生的面子造成威脅。學生覺得自己的回答不如其他的學生,一旦回答的不準確或不完整不但得不到老師的鼓勵,還會讓同學嘲笑,在他們面前丟了自己的面子。于是面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便采取規(guī)避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學生在交際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但此時學生又會由于面子的原因,將這些問題“保留”起來,不會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在有些情況下,盡管學生會對某個問題有獨到的見解或對某些問題有疑問,但考慮到群體的利益和和諧以及維護教師的面子,學生也不會將想法與大家共享或向教師提出質疑。教師也會由于保全自身面子而不允許學生向自己提出挑戰(zhàn)。
在英語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過程中,一些教師受儒家思想“權力距離”的影響使得學生只能被動學習知識,而不能主動參與到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生自身又受集體主義觀念中“面子”問題的制約,在課堂上沉默不語。這樣,大學英語課堂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便受到抑制。結合Samovar提出的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建議,我們提出加強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一些措施:了解文化多樣性、充分認識自我、加強師生對話、學會移情。
3.1 鼓勵學生了解文化多樣性,認識和展示自我
教師應鼓勵學生自己主動搜集學習資料、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和交際知識、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向老師和同學展示準備的內容。這樣,教師在課堂中的支配地位會漸漸減弱,學生的主導地位會漸漸突顯出來。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開口說英語,將所學的跨文化知識運用到實際情景中,提高口語能力。學生在交際過程中出現(xiàn)錯誤時,教師要細心地引導,讓他們逐漸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最終使學生的面子在不受威脅的前提下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3.2 加強師生間交流
師生間的權力距離減小,對于學生在學習時的心理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師應學會推斷學生的感情與需要,除了單純的傳授知識外,還應進一步進行情感的交流。教師和學生之間需要討論學習英語的方法以及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應注意的問題。比如,教師要讓學生學會積極主動地面對交際中的挑戰(zhàn),學會以包容和欣賞的態(tài)度來看待異國的文化。教師對于學生要少批評,多鼓勵,以真誠的態(tài)度傾聽學生的意見和想法。增進師生間的情誼,創(chuàng)造良好的情感環(huán)境,讓學生喜歡上英語課,在輕松的環(huán)境氛圍中逐漸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3.3 與時俱進地運用儒家思想
文化是不斷變化的,我們對于儒家思想的理解也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雖然儒家思想一直強調“尊師重道”,但教師要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這一價值觀,對教師應該尊敬,但不要懼怕,以此來減弱學生由對儒家思想誤讀帶來的消極影響。教師還應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集體主義面子觀,在注重集體利益的同時也要張揚自己的個性,敢于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
儒家思想是中華文明千載傳承的最主要部分,它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對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來說,教師的權威和集體主義的面子觀對教師和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克服這種負面影響將對逐漸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10.3969/j.issn.1001-8972.2012.03.068
2011年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資助(HEUCF111211)
王麗皓: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教授,碩導。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學;暴艷敏、劉津
津: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