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琴
摘要: 語言環(huán)境是修辭的基礎。在特殊的君臣語境中,李斯《諫逐客書》以巧妙的修辭勸說秦王嬴政放棄逐客令,具體為:大局為重,舍棄小我;以美為刺,春風化雨;剖曉利弊,巧用對比。
關鍵詞: 《諫逐客書》君臣語境勸說策略修辭手法
修辭服務于語言表達,同時又受語言環(huán)境的制約。王希杰在《修辭學通論》中指出:“語言環(huán)境是修辭的生命?!惫糯c臣之間的對話,是一種特殊的政治交際語境。在韓國水工“間諜門”事件敗露,秦國客卿面臨驅逐,尤其是李斯個人的政治生命危在旦夕之時,李斯憑借審時度勢的眼力、深謀遠慮的功力、高超的語言能力,對秦王發(fā)布逐客令的情勢做出正確的判斷,并順應特殊的交際語境,在《諫逐客書》一文中采取了巧妙的勸說策略和修辭手法。
一、大局為重,舍棄小我
《諫逐客書》寫于公元前237年,當時秦王嬴政已經(jīng)聽從宗室大臣的建議,頒布了逐客令,事秦多年、位居客卿之首的李斯也赫然在列。此時如果意氣用事述之以哀怨,從個人角度哭訴自己勞苦功高,哀求秦王手下留情,繼而批評秦王心胸狹窄、聽信讒言,這樣不但難以說服秦王,反而可能激怒他,招來殺身之禍。因為嬴政不是普通的君王,他既然能干出囊撲兩弟、囚禁母后這樣的事來,就難以用普通的人情世故動之以情。在這個時候,李斯必須保持冷靜和克制,站在嬴政的角度考慮問題,曉之以理,才能在對話中獲勝,或者說達到雙贏的目的。因此李斯必須跳出個人情緒的小格局,跳出客卿們的榮辱得失,給自己正確定位。
《諫逐客書》通篇圍繞秦國的強大和“跨海內(nèi)、制諸侯”的統(tǒng)一大業(yè)進行論證,正是因為富國強兵、雄霸天下是秦王的雄心所在,也是秦國的根本利益。李斯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料定秦王不但會對文章予以關注,而且事關國家利益和個人霸業(yè)追求,秦王必定會重新審視和考慮逐客的問題。文章當中處處都流露出對秦王政治理念的認同,這種認同既是《諫逐客書》行文的依據(jù),又是行文的歸宿。李斯舍棄小我,不計個人得失,處在被驅逐的行列依然情系秦王的宏圖偉業(yè),文章當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胸襟、忠誠和政治智慧也為日后受到秦王重用埋下伏筆。最終的結果是《諫逐客書》為秦王嬴政采納,李斯官復原職,不久擢升為廷尉,并輔佐嬴政統(tǒng)一六國而成就“千古一帝”。劉勰在他的《文心雕龍·論說》中這樣評價:“李斯之止逐客,順情入機,動言中務,雖批逆鱗,而功成計合,此上書之善說也?!崩钏箘裾f秦王嬴政廢除逐客令,使《諫逐客書》成為影響歷史進程的曠世奇文。李斯因此改變了個人的政治命運,也改變了秦國的命運。
二、以美為刺,春風化雨
秦王嬴政平定內(nèi)亂、掃蕩六合,僅僅用十多年的時間就締造了一個偉大的帝國。雖然頒布逐客令時秦國尚未統(tǒng)一,但他強悍自負、好大喜功的性格早已注定。在秦王呈單邊強勢的這場君臣對話中,從語音到詞匯到句式,怎樣去修飾,李斯絕不能隨心所欲。只有順應特殊的君臣語境,投秦王所好,才能達到勸說的目的。《諫逐客書》在批評逐客的時候,又充分考慮嬴政的感受,處處維護秦王的尊嚴,對秦王的政治理念和政績予以肯定和贊美,在這些的背后隱藏著規(guī)勸和諷喻,委婉地讓秦王認識到逐客的錯誤。
在文章的第一句話“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的表述中,李斯只是對大臣們的議論發(fā)表個人見解,并沒有對秦王的“逐客令”說三道四。既提出了反對逐客的主張,又把逐客說成是吏議,是吏之過,而非秦王之過。李斯用了一個表謙恭的詞“竊”字,顯示了自己的謙卑和真誠,迎合了嬴政自負、強勢的心理。更重要的是李斯的這種提法弱化了逐客令已經(jīng)下達的事實,對一個既成事實進行了模糊處理。如果秦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句話給秦王收回成命鋪好臺階。
《諫逐客書》第三個自然段辭采華麗,極盡鋪張之能事,朗朗上口。其間大部分筆墨用來鋪陳秦王的寶物,“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還有“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等,而這些珍奇異寶,均取自諸侯六國,是秦王雄霸天下的戰(zhàn)利品和標志物。越是贊美寶物之多,就是贊美秦王功業(yè)之大。贊美一番之后筆鋒巧妙一轉,回到勸說的正題上來:“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也?!崩钏共扇∠葥P后抑的手法,委婉地指出秦王驅逐客卿實際上是重物輕人,與稱雄天下的目標背道而馳,使秦王在享受美文、美譽的愉悅中覺察到自己的錯誤。
第四個自然段中也采用了相同的寫法:“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皇之所以無敵也。”李斯言語當中把秦王比做巍峨博大的泰山,寬廣深邃的河海,以及無敵天下的三皇五帝,同時委婉地暗示秦王也只有留住把六國的人才,把這些卿客們的個體力量聚集起來,才能成就霸業(yè),反之,“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歷史上忠臣賢士勸諫君主的行為和文章不勝枚數(shù),其中勸者因此遭貶或入獄的不在少數(shù),究其不能成功地達到說服目的的原因,除卻君主方面的因素,往往是規(guī)勸者披肝瀝膽,急于表達自己的責任擔當和忠心,大堂之上言辭鋒芒畢露、咄咄逼人,置君主尊嚴威儀于不顧。屈原被放逐、韓非被棄用就是很好的例子。和他們先比,李斯的規(guī)勸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三、剖曉利弊,巧用對比
《諫逐客書》的最終目的是化解危機,勸說秦王廢除逐客令。因此當務之急是闡明“用客”、“逐客”的利弊、對錯和成敗,讓秦王認清逐客的危害。李斯巧妙地運用對比,層層推理,在強烈的對比中使逐客的危害昭然若揭?!吨G逐客書》開篇提出自己的觀點:“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闭撟C部分首先列舉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重用客卿成就霸業(yè),又以“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弊黾僭O進行比較,論證了人才強國的重要性。接著就重異國之物與逐異國之客進行對比,陳述秦王愛好的色樂珠玉都不產(chǎn)于秦,秦王卻怡然享受,“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闡明逐客的實質(zhì)是不重視人才。并指出“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也”,這又和前朝的四位明君重用人才形成縱向對比,通過古今對比再次論證人才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李斯從“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的立場,先正面闡述五帝三王以海納百川的胸懷網(wǎng)羅天下人才因而無敵于天下,然后指出逐客將會導致“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這無異于“借寇兵而資盜糧者也”。通過“用客”與“逐客”的對比,把兩者的利弊成敗剖析得明明白白。希冀像三皇五帝一樣稱霸天下的秦王,面對強烈的對比,層層的推理,怎能不震驚和反思。
參考文獻:
[1]冒志祥,侯吉永.談古代進諫公文的說服修辭.修辭學習,2007,6.
[2]姚仲明.《諫逐客書》中對比手法的妙用.語文教學與研究,1986,8.
[3]曹升.流血的仕途:李斯與秦帝國.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