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記者 羅嶼 德清報道
德清:一場源自民間的道德建設試驗
文|《小康》記者 羅嶼 德清報道
在社會公德集體困惑、道德失范事件頻發(fā)的今天,德清縣普通百姓自掏腰包設立“草根道德獎”,獎勵踐行道德的身邊人。這種自發(fā)的民間設獎行為,激發(fā)出更多人內心潛藏的道德力量
草根榜樣 2011年11月30日,一名參觀者在浙江德清縣公民道德教育館內參觀。該館以介紹當?shù)仄胀ㄈ罕娭械牡赖履7稙樘厣?,展示公民道德建設成果。“人有德行,如水至清”,正是德清縣名蘊含的道德含義。
2010年,對家住浙江德清縣武康鎮(zhèn)的蔣引娣而言,是個“與眾不同”的年份。直到現(xiàn)在,她還真真切切記得自己當年的快樂——春節(jié)剛過的一天,她騎著自行車上班,一路唱歌。遇到熟人,對方問:“你撿到什么東西???” 蔣引娣說沒有?!爸歇劻??”她還說沒有。見對方繼續(xù)追問。蔣引娣說:“你不要說出去,我今天捐了5000塊!”“啊,你要死了,白干了一年!”
如今,蔣引娣說起過往,仍忍不住笑?!板X捐掉我是真的舒服。自己苦日子過過,可以幫助別人了,真的很好。”
蔣引娣的苦,是在16年前。
1996年經營副食品批發(fā)部時,她一家欠下了24萬多元,家庭陷入困境。蔣引娣把所有債務一筆不落記在香煙殼上,向姐姐借了1500元錢,和丈夫回到鄉(xiāng)下,開始養(yǎng)豬還債。直到2006年3月,蔣引娣還完最后一筆債。
2010年那個讓蔣引娣記憶清晰的日子,是她剛剛看過一個電視節(jié)目。片中講的是貧困家庭的故事。蔣引娣看得一把一把抹眼淚。于是,攢了快一年的5000塊錢放不住了。
蔣引娣把錢拿到了鎮(zhèn)政府,讓對方幫忙把錢捐掉。鎮(zhèn)里問,“是要設獎?”蔣引娣說,200塊錢一個人,也夠25個孩子買新衣服開開心心過年。具體怎樣,你們來辦。
鎮(zhèn)里繼續(xù)問:“真是設獎,可就得年年延續(xù)。”
蔣引娣仍是說,具體怎樣,你們來辦。“我堅持到老?!?/p>
于是,從2010年起德清縣出現(xiàn)了由蔣引娣設立的“誠信市民獎”。每兩年頒發(fā)一次。
誠信市民獎,只是德清現(xiàn)有32個“草根道德獎”之一。這些獎項都有一個特點:普通人自掏腰包獎勵踐行道德的普通人。德清“草根獎”因此成了全國獨一無二的民眾創(chuàng)舉。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闭缈h名“德清”兩字含義,德清自古崇尚仁義道德,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道德佳話和善行故事。德清籍唐朝詩人孟郊一首《游子吟》,孝道天下,流傳千古。
而德清的第一個“草根道德獎”便與孝道有關。1996年,太平村村民馬福建因看到村里“敬老不足,愛幼有余”的現(xiàn)象,決定拿出做生意掙的1萬元錢,在村里設個“孝敬父母獎”。
敬老還有獎?太平村村民紛紛奔走相告。當然,也有人說風涼話——馬福建是想出風頭。
無論怎樣,第一屆“孝敬父母獎”如期開評。太平村黨支部、村委會全力以赴,先由村民小組推選候選人,再在全體黨員、村民代表參加的村干部擴大會議上采用無記名投票方式,選出得票最多的兩對夫妻為得獎“孝子”。因為得獎人和大家住在同一個村,互相知根知底,平時誰孝順,人人自明。走關系,開后門,全無可能。
1997年元旦,“孝敬父母獎”頒獎儀式在太平村上一級上柏鎮(zhèn)舉行。會場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上柏鎮(zhèn)好久沒有這樣熱鬧的大事情。
“孝敬父母獎”,一石激起千層浪。隨著該獎項社會效益的擴大,很快有不少人開始效仿。普通大眾紛紛設獎,內容包括孝敬父母、環(huán)境保護、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外來人員風尚、殘疾人勵志等諸多方面。設獎人則有拉煤車的七旬老人、普通農民、家庭主婦、外來務工人員,他們多數(shù)并不富有。因此,和許多政府設立的獎項相比,“草根獎”獎品大多不過幾百元錢,小至一籃當?shù)赝撂禺a。
馬福建是個重情義的人,在一次“孝敬父母獎”頒獎時,他決定請一位特殊嘉賓來替他頒獎。他就是年近八旬的“環(huán)保老人”朱天榮。
朱天榮偶然從電視上了解到廢舊電池會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并危害人的健康。就決定從這一點做起,把大家習慣隨手一丟的廢電池回收,集中處理。不久,他在周邊鄉(xiāng)鎮(zhèn)貼出廣告:“回收廢舊電池,1毛錢換1節(jié)?!睕]想到,第一天老人就回收了8000多節(jié)。
此后多年,朱天榮和老伴回收25萬多節(jié)廢舊電池,為環(huán)保投入近20萬元。自從做了“環(huán)保義工”,照相機就成了朱天榮的“好伙伴”。老人帶著它走街串巷,深入工廠和農村,拍攝了許多有關環(huán)保的照片。有居民亂倒垃圾的,有河水被污染的,也有化工廠排放有毒氣體的。
老人曾有一句話:“拼了老命做環(huán)保。”2000年7月15日早晨,朱天榮騎自行車去朋友家,途經乾元山時忽然被幾個人攔住,不由分說把他的自行車扔進旁邊的魚池。7月16日晚上,幾塊石頭破窗而入,玻璃碎片擊中正在家中洗澡的朱天榮。
然而,什么都沒有擊碎老人的夢想。2001年,朱天榮在老伴的支持下,將訂婚戒指典當了一萬多元,設立了全國第一個由個體經營者出資設立的環(huán)保獎。
在德清這片土地上,像朱天榮老人一樣,以設獎“圓夢”的人還有很多。徐燮榮在菜場賣魚蝦,每看到弱勢群體遇到不公,徐燮榮總想挺身而出,無奈自己雙腿殘疾,于是徐燮榮出錢設立“見義勇為獎”。
錢素春,從小水性極好,從9歲救助落水者起,至今已救21人。如今錢素春年紀大了,下水救人力不從心。于是,她設立了“愛心奉獻獎”。
錢立玲,女兒從小殘疾,她因此設立“殘疾學子勵志獎”。錢立玲記得,一次有個孩子抱著她說:“阿姨,從來沒有人對我這么好,從來沒有人像你這樣擁抱過我。”那時的錢立玲或許會想到自己的女兒,那個把自己比喻成小苗的女兒?!耙苍S在破土前受到了傷害 ,但是同樣的水分、同樣的陽光我也會長成蒼天大樹。”女兒說。
德清32個“草根道德獎”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個夢想。無論錢立玲,還是錢素春、徐燮榮、朱天榮……這些設獎人都懷抱著一份圓夢心愿。
在民間設獎蔚然成風后,政府在其間扮演何種角色?
在德清縣委宣傳部部長張林華看來,民間自愿自發(fā)設立“道德草根獎”后,政府并非一無所為,而是要宣傳倡導且加以規(guī)范。
就像當初馬福建的“孝敬父母獎”由所在的太平村擴展到全縣后,政府為他成立了一個遴選班子,也就是候選人機制,另外,還在報上進行了公示。
為了讓設獎逐步規(guī)范,2006年,由政府倡導、政府協(xié)調成立了民間設獎協(xié)會。“所有設獎人坐下來成立一個協(xié)會,制定協(xié)會章程,確定設獎的程序如何操作。協(xié)會里規(guī)定,最少兩年頒一次獎,大部分都是一年頒一次。這樣,能夠更多地獎勵一些人,更多地通過獎勵者影響帶動周邊的人,使我們的風氣好起來。”張林華說。
在德清縣委書記張曉強看來,德清公民道德建設后續(xù)的進一步推進,既不能是傳統(tǒng)的行政拉力模式,也不能完全依靠民間設獎。當講道德成為人們的習慣和態(tài)度,內化成一種自覺時,可能就不再需要民間設獎這種形式,而這標志著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到達了一個新的臺階。
或許,德清這種自發(fā)的民間設獎行為、這種自下而上的道德建設路徑,激發(fā)出了更多普通人內心潛藏的道德力量。在社會公德集體困惑、道德失范事件頻發(fā)的今天,“草根獎”讓更多人發(fā)現(xiàn)了內心向善的本真。
(本刊記者徐莉莉、實習記者傅旦妮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