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向文
寧夏師范學院 寧夏固原 756000
師范生的可雇傭性培養(yǎng)模式探究*
吳向文
寧夏師范學院 寧夏固原 756000
師范生的可雇傭性是師范生成功就業(yè)與可持續(xù)就業(yè)的能力品質。從多個角度對師范生可雇傭性的培養(yǎng)進行剖析,從而構建出師范生可雇傭性培養(yǎng)的新模式。并對該模式運用于實踐后的教學體制等問題進行探討。
師范生;可雇傭性;師范教育
Author’s address Ningxia Teachers’ University,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Guyuan, Ningxia,China 756000
自21世紀初employability這個術語被引介至我國,對此詞的翻譯一直不統(tǒng)一。有人翻譯為“可雇傭性”,也有人借用我國已有的概念將其譯為“就業(yè)力”“就業(yè)能力”。實際上employability是employable這個詞的名詞形式,不能簡單地翻譯為“就業(yè)能力”,而應譯為“可雇傭性”[1]。而對“可雇傭性”的內涵的解釋,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很多學者還沒有達成共識,其中哈維(L.Harvey)、奈特(P.T.Knight)、希拉吉(J.Hillage)、瓦倫(D.Warren)、波拉德(E.Pollard)、布朗(P.Brown,et,al)、約科(M.Yorke)等,都提出了自己對“可雇傭性”的理解。他們的解釋有相同之處,綜合他們的看法,可以認為可雇傭性是大學生能夠成功謀得并勝任一定工作所需的個性品質、知識、技能等因素的綜合[2]。不僅包含與獲得工作相關和為工作進行準備的因素,還包括應對職業(yè)環(huán)境變化所需要的通用性技能以及終身學習能力等,即大學生成功就業(yè)與可持續(xù)就業(yè)的能力品質[3]。
可雇傭性教學明顯不同于傳統(tǒng)的以傳遞知識為主的講授法,它強調學習方法、學習情境和合作的重要性,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深層學習,促使學生發(fā)展多項可雇傭性技能[3]。在我國師范生教育中,除了扎實的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外,教學能力、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協(xié)作能力、道德修養(yǎng)、信息素養(yǎng)、美學修養(yǎng)、班級組織管理能力、科研能力等都是師范生必備的素養(yǎng)。面對包含如此眾多培養(yǎng)目標的復雜教學系統(tǒng),師范生的可雇用性培養(yǎng)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構建出師范生可雇傭性培養(yǎng)模式,如圖1所示。
微格教學是師范院校訓練學生教學技能的重要輔助手段,是師范院校教法課(教學技能課程)實踐的重要途徑。師范生在進行微格訓練時,需要經(jīng)過理論學習、示范觀摩、備課與編寫教案、角色扮演、評價反饋、修改再實踐等階段。整個過程需要教師有效而細化的指導與引導,才能使學生在微格訓練中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學技能[4]。微格教學的作用類似于“腳手架”,在學生還未真正面對實際教學工作時,針對真實的教學任務在可以錄像的小教室里,面向幾位“學生”進行正式的“授課”活動,課后通過實況錄像等反饋信息促使其元認知的發(fā)展。因此,微格教學對師范生教學技能的提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大學生的可雇傭性表明大學生素質發(fā)展的一種需求, 這種需求只有通過課程設計,經(jīng)由課程實施,才有可能內化為能力品質[3]。通過課程可以傳遞給師范生較為系統(tǒng)、全面的知識與技能。師范生可雇傭性的培養(yǎng)不是通過一兩門課和幾個講座就可以達到培養(yǎng)目標的,而是一個相對復雜且漫長的過程。
所以師范院校在課程設置中,需要增設一個較為完善的針對可雇傭性培養(yǎng)的教學模塊,來培養(yǎng)和提升師范生的可雇傭性。該模塊除了一般的教法課和教學實習外,還應該鼓勵教師在全校性的選修課中,積極申請開設有關可雇傭性培養(yǎng)的相關課程,甚至可以開設一些有針對性的短期課程和講座,來彌補此類課程的不足。除此之外,還可以考慮把一些國內外、校內外的有關師范生可雇傭性培養(yǎng)的課程掛到校園網(wǎng)上,讓學生利用閑余時間進行自主學習。
圖1 師范生可雇傭性培養(yǎng)模式圖
現(xiàn)如今,我國師范類高校與中小學的合作越來越頻繁。通過與中小學的合作,雙方都有較大的收益。師范院校的學生可以獲得寶貴的實習鍛煉機會,將自身所學用于實踐,從而獲得最直接的教學經(jīng)驗;同時,實習生的到來也為中小學注入新鮮的血液,帶來新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減輕了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負擔。一方面,師范類高校不僅可以把中小學當做實習基地,還可以當做科研理論實證基地,將最新科研成果運用于實踐來檢驗和完善科研理論;另一方面,中小學在理論指導、教師培訓、教師招聘、為教師開展學術講座和心理輔導等方面,會獲得師范院校的支持與支撐。
技能競賽是促進教學、促進學生能力發(fā)展的一種形式。師范院校的技能競賽活動主要是以技能競賽為引導,實現(xiàn)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師范生可雇傭性的目的。同時,這類競賽活動有助于推動師范教育教學改革,競賽中所體現(xiàn)的對選手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可以引導專業(yè)教育教學改革。
在師范院校里有很多競賽活動有助于師范生可雇傭性的培養(yǎng)與提升,如多媒體教學技能大賽、教學設計大賽、課件制作大賽、說課比賽、演講比賽、“三字”比賽等。在各種比賽中可以聘請與活動相關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中小學里相關學科的教師擔任評委。每次大賽優(yōu)勝者的獎勵除了證書和一些物質的獎勵外,甚至還可以和學分掛鉤。通過對相關課程成績和競賽表現(xiàn),對參與者的可雇傭性做出較為全面的評估,作為師范生找工作時的能力證明材料。
師范生的實踐活動是多元化的,這些多元化的活動可以把基于課程的能力發(fā)展與學生課外興趣、實踐活動所帶來的非正式學習情境結合起來,進一步提升師范生的可雇傭性。因此,為了適應社會多元化的需求,應鼓勵師范生利用業(yè)余實踐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如做家教、給培訓機構做兼職教師等社會上的各種與專業(yè)相關的實踐活動都是不錯的選擇。此外,在校學生甚至可以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通過這種方式在更高的層面上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寫作等能力,以及科研、創(chuàng)新精神,為其考研及從事相關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校制度是促進學校各方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保障,前文提到種種能夠培養(yǎng)與提升師范生可雇傭性的措施,如果沒有學校制度的支撐,那這一切都成了空談。因此,師范院校應高度重視師范生可雇傭性培養(yǎng),制定相關的保障、鼓勵、評價制度,設置專門機構負責管理相關事務,從政策層面為師范生的可雇傭性的培養(yǎng)掃清障礙。此外,改變學生首先須從改變教師做起,為了讓師范生的可雇傭性培養(yǎng)機制能夠持續(xù)進行下去,需要加強師范院校教師的培訓,讓可雇傭性培養(yǎng)的觀念、思路、方法能夠得到學校教師的普遍認可,加大針對教師的培訓力度。學校應鼓勵教師開展相關科研活動,如針對復雜學習理論、整體性教學設計、可雇傭性培養(yǎng)、師范生就業(yè)市場調研等科研課題的研究,為師范院校學生可雇傭性培養(yǎng)不斷地補充新鮮血液,使之不斷地得到完善與優(yōu)化,為其可持續(xù)發(fā)展打好基礎。
總之,師范生可雇傭性的強弱不僅決定著畢業(yè)生的就業(yè)情況,也關乎用人單位未來發(fā)展過程中的實力強弱、發(fā)展?jié)摿εc發(fā)展方向。因此,師范院校應該從課程設置、日常教學、教育實習、課外活動、科研等多個角度努力培養(yǎng)和提升視師范生可雇傭性,為用人單位把好第一關,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出更多合格人才,同時也為師范類高校自身贏得良好的聲譽。
[1]謝晉宇,宋國學.論離校學生的可雇傭性和可雇傭性技能[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85-91.
[2]汪霞,崔映芬.應對全球化的挑戰(zhàn),將學生可雇傭性的培養(yǎng)融入課程[J].比較教育研究,2009(6):31-35.
[3]鄭東輝.可雇傭性導向的大學課程設計方式探討[J].全球教育展望,2012(5):55-60.
[4]吳彥茹.知識轉換模式及策略應用于微格教學的探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2(2):109-112.
[5]Pedagogy for Employability Group.Pedagogy for employability[R].York: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2004:12-13.
Normal Students’ Employability Cultivation Mode Research
//Wu Xiangwen
Normal students’ employability is the normal students’ successful employment and sustainable employment ability quality. The articl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n a number of normal students’ employability cultivation is analyzed, in order to construct students’ employability cultivation mode. And the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s discussed.
normal school students; employment; normal education
G655
A
1671-489X(2012)30-0018-03
10.3969/j.issn.1671-489X.2012.30.018
2010年寧夏高教項目“寧南山區(qū)基礎教育跨越式發(fā)展實踐研究”;2010年寧夏師范學院科研項目“基于復雜學習理論的多媒體教學新模式研究”(編號:QN2010007);2011年寧夏師范學院科研項目“基于《現(xiàn)代教育技術》公共課師范生可雇傭性培養(yǎng)融入課堂研究”(編號:YB2011003);2012年寧夏師范學院創(chuàng)新團隊培育項目“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有效整合的應用研究”(編號:py201210)。
作者:吳向文,寧夏師范學院助教,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