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巧玲
(廣州市市政工程機械施工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60)
重視意境的創(chuàng)造是中國園林在美學上的最大特點。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足見意境是在外形美的基礎上的一種崇高的情感,情景交融下產(chǎn)生意境。園林意境是通過園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賞者觸景生情產(chǎn)生情景交融的一種藝術境界[1]。它強調(diào)園林空間環(huán)境的精神屬性,是相對于園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物質(zhì)屬性而言的,對內(nèi)可以抒己,對外足以感人。寺觀園林作為中國三大園林之一,除與其他園林類似注重對意境的營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即體現(xiàn)其宗教文化和氛圍,是為宗教意境。園林中表達意境的元素很多,植物是其中重要的一類。隨著漢民族地區(qū)宗教的世俗化,寺、觀建筑也跟著世俗化。寺觀園林也一樣,并不直接表現(xiàn)很濃的宗教特點,由此,寺觀園林的宗教氛圍很大程度就上依賴于植物的營造。寺觀園林植物作為體現(xiàn)宗教文化和氛圍的載體,也常常成為人們歌詠贊美的對象并被詩詞繪畫、園林等藝術形式記載下來,成為宗教歷史文化的一部分。
園林植物與宗教的關系非常密切,寺觀園林在植物景觀營造上,注重用一草一木去反映宗教文化。佛、道兩教的教義都包含大自然的思想,又受到魏晉南北朝以來形成的傳統(tǒng)美學思潮的影響,郊野的寺觀把植樹列為僧道的一項公益勞動,有利于風景區(qū)的環(huán)境保護。因此,郊野的寺觀往往內(nèi)部花繁葉茂,外圍古樹參天。許多寺觀均以園林之美或花木的栽培而聞名于世,著名的慈恩寺就以牡丹和荷花最負盛名[2]。
寺觀作為釋、道兩家主要的宗教活動場所,其與植物的關系,既是美學的,又是宗教的。寺因木而古,木因寺而神[3]。北京西山大覺寺無量壽佛殿前的千年銀杏樹,早在明清時已聞名京師,乾隆還曾專為此樹寫詩一首:“古柯不記數(shù)人圍,葉茂孫枝綠蔭肥;世外滄桑月如幻,開山大定記依稀?!保?]
寺觀中的香道、甬道以及正殿通常栽植樹型高大、樹冠濃蔭、姿態(tài)虬勁的植物,以起到體現(xiàn)莊嚴肅穆、烘托宗教氣氛的作用。這些植物通常選用長壽的樹種,如松柏、銀杏、香樟等。一些樹木歷經(jīng)千百年仍然郁郁蔥蔥,成為我國自然文化遺產(chǎn)中的瑰寶。而一些寺觀也由于古樹名木的存在而聞名于世。
一些植物與宗教教義及神話傳說聯(lián)系緊密,繼而成為宗教的象征。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睡覺得道而成佛的,菩提樹因此成為佛教的圣樹。根據(jù)佛教典籍《本行經(jīng)》記載[4]:佛祖釋迦牟尼一誕生就能說話會走路,他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走了七步,每走一步,地上就開出一朵蓮花,此即為“步步生蓮”之典故由來,因此蓮花座成為佛教中常見的形式,蓮花也成為佛前敬獻的圣品,是寺廟放生池中常種的植物。另外,蓮花也是道教八仙中的何仙姑所持的寶物,它出淤泥而不染,可以修身靜心。
寺觀園林植物景觀宗教意境營造就是利用各種有著豐富宗教文化內(nèi)涵的植物,運用人工的組合和藝術的修飾,賦予植物人格化,從而使植物景觀從形態(tài)美上升到意境美,具有寺觀園林景觀的宗教文化特征。寺觀園林植物景觀的宗教意境一方面是通過植物本身的四時變化、空間組織等實體語言表現(xiàn)出來,另一方面主要是通過植物所蘊涵的各種宗教文學內(nèi)涵所表達出來的。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在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這首著名禪詩《風月詩》表現(xiàn)僧人在一年四季皆空諸所有、萬慮全消、淡泊寧靜的禪境和心情。植物春則花柳爭妍,夏則荷榴競放,秋則桂子飄香,冬則梅花破玉。花草樹木這種四季景色變化使得寺觀環(huán)境隨季換新裝,意境層出無窮。春天滿澗綻放的桃花,令人聯(lián)想起仙人的世外桃源;入夏盛開的荷花,紅白相間,翠葉田田,以其出污泥而不染的本性為佛家所崇尚:人如蓮,蓮通佛,人人俱與佛性連;秋天,寺觀園林銀杏、秋楓,深秋霜老,猶如古木披袈裟。嚴冬蕭瑟,青苔松針伴石徑,通往深山古剎,給人以曠幽深遠的歷史滄桑感。
寺觀園林的空間格局應是虛實結合、模糊而流動的,以與宗教所追求的思想境界一致。在寺觀園林中,植物可以起到模糊空間邊界的作用,從而給人以莫測高深的感覺。寺觀園林在運用植物組織空間上,與其他造園要素手法類似,也主要運用了障景、借景、框景等不同的手法。
(1)障景。利用植物對景觀起到屏俗的作用。如鎮(zhèn)江的定慧寺,在寺內(nèi)的水岸邊與寺外的村莊農(nóng)田的分割處,種植一排高大的法國梧桐,以遮擋寺外雜亂景色。樹木倒影投射在湖中,也增加了水面空間的層次(圖1)。
圖1 鎮(zhèn)江定慧寺中的植物障景
(2)借景。利用植物的空間配置使園內(nèi)外景物之間互為因借,以擴大園林的空間和景觀范圍。如茅山的九霄萬福宮和元符觀,分別位于茅山的山頂和半山腰,通過在九霄萬福宮周圍種植低矮的灌木,留出視線,與元符觀及觀中的老子神像互為借景,兩個宮觀的道教氛圍均得到加強(圖2)。
(3)框景。利用植物的干支作為畫框,以突出景觀??蚓澳馨衙篮玫木拔锿伙@出來,又能增加景物的層次,加大景深,也能屏蔽掉周圍的不雅景觀。如鎮(zhèn)江金山寺的慈壽塔,既是是寺內(nèi)的主要建筑,也是佛教的重要象征,位于遠近高低幾種植物包圍的中心。這些植物相互映襯,形成了很好的以慈壽塔為主景的框景效果,突出了寺內(nèi)的中心景觀(圖3)。
圖3 金山寺中的植物框景
在古代,寺觀往往是詩人避世的一處佳地,他們經(jīng)常在此吟詩賞景。寺觀園林中的植物景觀給文人的詩詞創(chuàng)作以無限靈感,產(chǎn)生了許多描寫寺觀園林的詩詞?!叭碎g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就描述了由于寺廟所處山野郊外的地理環(huán)境而使寺廟中的園林植物季相與平常人間不同步的景觀。佛教傳入中國后,禪詩(或稱佛教詩歌,是指宣揚佛理或具有禪意禪趣的詩)也應運而生,不但許多僧人寫,甚至許多著名的詩人和畫家本身也對禪意有很高的造詣(如唐代王維就是以“詩佛”著稱)。這些人寫繪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禪詩畫卷,成為古代詩歌園地中一畦奇葩,許多優(yōu)秀禪詩至今仍具有不朽的魅力。其中一部分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詩,諸如山居詩、佛寺詩和游方詩等,多寫佛寺山居,多描寫幽深峭曲、潔凈無塵、超凡脫俗的山林風光勝景,多表現(xiàn)僧人或文人空諸所有、萬慮全消、淡泊寧靜的心境,體現(xiàn)了空澄靜寂圣潔的禪境和心境。因此,寺觀園林植物景觀營造中,也往往有意識地根據(jù)這些詩畫所描繪的景物來選擇植物,通過藝術的植物配置手法體現(xiàn)詩畫中的禪境。
寺觀及寺觀園林表達了人們對宗教中描寫的仙境及美好生活的想象與向往,因此寺觀中植物的選擇也要考慮到宗教的色彩和文化象征。選擇應以適應小氣候的鄉(xiāng)土樹種為主,在考慮寺觀園林的統(tǒng)一性的基礎上,應盡量選擇與宗教文化相關的園林植物[2]。
常見的與宗教文化相關的植物有稱為佛教四大吉花的優(yōu)曇華、蓮花、曼陀羅花和山玉蘭;有謂之佛教四大圣樹的菩提樹、娑羅樹、閻浮樹、苾芻樹;佛教規(guī)定的“五樹六花”在傣族寺院中必不可少,“五樹”指菩提樹、大青樹、貝葉棕、檳榔、唐棕或椰子,“六花”指荷花、文殊蘭、黃姜花、黃緬桂、雞蛋花和地涌金蓮(千瓣蓮花)。養(yǎng)生是道教的一個重要特征,故多選擇對身體有益的天然植物,如茯苓被道教徒稱為“四時神藥”,黃精被稱為“太陽之草”,還有其他一些野生的菌類,這些天然的植物“得山川之靈氣,含日月之精華”,或可駐顏延年,或可輕身健體,成為道教信徒主要服食的“靈芝瑞草”。
宗教思想是抽象的,植物是自然的,人們通過寺觀園林巧妙地將抽象的宗教具象化,自然的植物人性化,視道如花、化木為神,從而使抽象的宗教、人為的園林與自然的植物三者有機地融為一體,產(chǎn)生既有深厚文化底蘊,又具蓬勃生機的園林藝術效果,為園林領域?qū)懴戮蕣Z目的華麗篇章[5]。寺觀園林宗教意境創(chuàng)造中的成功的經(jīng)驗對今天的園林藝術創(chuàng)作仍具有寶貴的借鑒作用?,F(xiàn)代園林更需要通過植物的意境表達來體現(xiàn)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使不斷演變的城市歷史文脈在園林中得到體現(xiàn)。
[1]紀書琴.園林意境美的創(chuàng)造及園林植物意境美的表現(xiàn)[J].學理論,2010(30):174~175.
[2]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金荷仙,華海鏡.寺觀園林植物造景特色[J].中國園林,2004(12):50~56.
[4]中國民族宗教網(wǎng).敦煌壁畫中的釋迦牟尼:從王子走上神壇[EB/OL].[2009-09-10]http://mzzjw.com/html/report/104691-2htm.
[5]王 蕾.中國寺觀園林植物景觀營造初探[J].林業(yè)科學,2007(1):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