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聲敏 陳玲玲 陳 莊 黃麗衡 楊秋敏
(瀘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護理研究中心,四川 瀘州 646000)
壓瘡貼對壓力性潰瘍大鼠的療效及其機制
郭聲敏1陳玲玲2陳 莊2黃麗衡1楊秋敏1
(瀘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護理研究中心,四川 瀘州 646000)
目的 探討壓瘡貼對壓力性潰瘍(PU)大鼠的療效及其機制。方法 PU大鼠60只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只;觀察組用壓瘡貼換藥,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紗布換藥,造模后第3、7、14、21天分別進行創(chuàng)面面積、創(chuàng)面細菌量、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陽性細胞數(shù)檢測。結(jié)果 兩組大鼠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創(chuàng)面細菌量變化及bFGF陽性細胞數(shù)均有顯著差異(P<0.05)。結(jié)論 壓瘡貼可提高PU大鼠肉芽組織中修復因子含量,有效降低創(chuàng)面細菌數(shù),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
壓力性潰瘍(PU);成纖維細胞因子
壓力性潰瘍(PU)在老年、脊髓損傷和臥床患者中高發(fā)。住院患者中PU發(fā)生率3% ~12%,死亡率增加6倍〔1,2〕;脊髓損傷者發(fā)生率高達25% ~85%,其中8%與死亡相關(guān)〔3,4〕。PU治療和護理是臨床上面臨的重點和難點,應用動物模型研究PU的治療效果是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壓瘡貼由純中藥精制而成,具有抗菌消炎,祛腐生肌、使用簡便等特點。本研究擬探討壓瘡貼對PU大鼠的療效及作用機制。
1.1 壓瘡模型制作 雄性健康SD大鼠60只,二級、清潔,體重200~220 g,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只。大鼠腹腔麻醉后,背部脫毛消毒,于大鼠背部脊柱附近腰背部右側(cè),做2 cm長的貫穿皮膚全層深至筋膜橫切口,將經(jīng)過高壓滅菌磁片置于皮膚切口內(nèi)并縫合,磁片直徑13 mm,厚2 mm,磁力1 500 Gs。術(shù)后第2天將一塊體外磁鐵作用于大鼠背部磁片植入?yún)^(qū)吸附2 h引起缺血,然后移開磁鐵使該區(qū)皮膚血流再灌注0.5 h,此為一個循環(huán),每天5個循環(huán),重復5 d。缺血、再灌注總次數(shù)25次,缺血時間總計50 h,以皮膚變黑、變硬、針刺不出血作為判斷潰瘍的標準,即PU模型制備成功。從造模成功次日起每日換藥,對照組用紗布進行常規(guī)換藥,實驗組用生理鹽水清洗創(chuàng)面后用壓瘡貼換藥。
1.2 壓瘡貼 壓瘡貼主要由金創(chuàng)抗菌膏和無菌油紗布組成,金創(chuàng)抗菌膏由四川省瀘州市天泰生物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生產(chǎn),生產(chǎn)批號:110812,主要中藥成分包括主要成分為黃連、黃柏、小芙蓉葉、芝麻油、野山茶子油、綠茶油等組成。
1.3 觀察指標與檢測方法 觀察創(chuàng)面面積、愈合時間、創(chuàng)面細菌量變化及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陽性細胞數(shù)。造模后第3、7、14、21天分別進行檢測:①用硫酸銅板紙繪制創(chuàng)面,用Photoshop圖像處理軟件進行分析和記錄創(chuàng)面面積變化。②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以創(chuàng)面愈合95%為愈合標準)。③檢測兩組創(chuàng)面細菌量變化。在造模后第3、7、14、21天處死大鼠創(chuàng)面中心組織分別提取,無菌操作下稱重并加生理鹽水研磨后,再作10倍系列稀釋取10μl到培養(yǎng)基中,在37℃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24~48 h,運用公式計算每克組織細菌數(shù)。④分別在造模后第3、7、14、21天每組處死大鼠2只。取創(chuàng)面中心肉芽組織,免疫組化法檢測,并用CIAS-1000圖像分析系統(tǒng)處理獲得bFGF陽性細胞數(shù)。
2.1 兩組大鼠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比較 除去中途處死的8只大鼠,每組各22個創(chuàng)面,觀察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9.08±1.22)d〕明顯短于對照組〔(13.47±1.32)d〕(P<0.05)。
2.2 兩組大鼠創(chuàng)面細菌量變化比較 觀察組造模后不同時間創(chuàng)面痂下細菌量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3 兩組大鼠創(chuàng)面不同時間段bFGF陽性細胞數(shù)比較 觀察組大鼠造模后3、7、14 d創(chuàng)面bFGF陽性細胞數(shù)與對照組有顯著不同(P<0.05)。見表2。
表1 兩組大鼠造模后不同時間創(chuàng)面痂下細菌量(±s,n=30)
表1 兩組大鼠造模后不同時間創(chuàng)面痂下細菌量(±s,n=30)
與對照組比較:1)P<0.05;下表同
組別3 d 7 d 14 d 21 d觀察組 5.21±0.511) 6.14±1.021) 5.57±0.471) 4.12±0.231)對照組8.43±0.40 9.80±0.86 8.02±1.28 7.89±0.72
表2 兩組大鼠造模后創(chuàng)面不同時間段bFGF陽性細胞數(shù)比較(個/HP,±s,n=30)
表2 兩組大鼠造模后創(chuàng)面不同時間段bFGF陽性細胞數(shù)比較(個/HP,±s,n=30)
組別3 d 7 d 14 d 21 d觀察組 8.32±1.141)18.37±2.191)16.82±2.101)12.95±1.65對照組5.26±0.72 10.26±1.07 11.72±1.08 10.04±0.17
中藥制劑臨床治療PU均有較好效果〔5~7〕。壓瘡貼中含有大量中藥成分如黃連、黃柏、小芙蓉葉等具有抗菌消炎、清熱解毒消腫的功效;而芝麻油富含亞油酸、棕櫚酸、維生素-E和芝麻酚;野山茶子油和綠茶油含有茶多酚、兒茶素、甘茶素和鞣質(zhì),均有利于保持細胞膜完整和功能正常、降低血小板凝集、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這些作用協(xié)同和促進壓瘡貼的抗菌功效。壓瘡貼有提高bFGF陽性細胞數(shù),促進堿性成纖維生長因子分泌,從而促進以堿性成纖維生長因子為介導的組織修復。研究表明,bFGF可明顯刺激內(nèi)皮細胞和成纖維細胞增殖和膠原纖維合成;bFGF是最有效的血管形成因子之一,可有效促進毛細血管再生,改善缺血組織血液灌注,同時促進壞死組織部位血管再生,加快組織修復和創(chuàng)面再上皮化進程〔8〕。局部組織中bFGF含量提高,其趨化作用也增強,使得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單核細胞等向損傷組織聚集,從而對組織修復起重要作用。1962年醫(yī)學專家Winter提出創(chuàng)傷濕法治療理論〔9〕,濕性愈合理論〔10〕在臨床開始應用。壓瘡貼符合現(xiàn)代傷口濕性理論,應用油紗布隔離創(chuàng)面的目的,為創(chuàng)面提供了一個濕潤、溫暖、密閉的低氧環(huán)境,促進了大鼠上皮細胞的爬行和毛細血管再生,明顯縮短創(chuàng)面修復時間。觀察組在換藥過程中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面干燥,組織在痂皮下愈合,新生肉芽組織在紗布纖維中生長,當換藥取走紗布時,往往很難將已黏貼在創(chuàng)面上的紗布分離,新生肉芽再次受到損傷,使得傷口遲遲不能愈合。綜上,壓瘡貼在PU大鼠創(chuàng)面修復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但觀察因素單一,只能從一個微小角度解釋創(chuàng)面修復的機制,還需進行大樣本、系統(tǒng)、多因素全分析。
1 Schoonhoven L,Bousema MT,Buskens E,et al.The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pressure ulcer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the Netherlands.A Prospective inception Cohort study〔J〕.Int JNurs Stud,2007;144(6):927-35.
2 Shahin ES,Dassen T,Halfens RJ.Pressure ulcer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a literature review〔J〕.Nurs Care,2008;13(2):71-9.
3 Capon A,PavoniN,MastromatteiA,etal.Pressure ulcer risk in long-term units:prevalence and associate factors〔J〕.J Adv Nurs,2007;58(3):263-72.
4 Smith BM,Guihan M,Lavela SL,et al.Factors predicting pressure ulcers in veterans with spinal cord injuries〔J〕.Am J Phys Rehabil,2008;87(9):750-7.
5 Wurster J.What role can nurse leaders play i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pressure sores〔J〕.Nurs Econ,2007;25(5):267-9.
6 王粉娥,侯 冬.燒傷濕潤膏與云南白藥合用治療褥瘡的觀察與護理〔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8;15(11):1451-2.
7 周雪云,代忠軍.馬應龍麝香痔瘡膏治療褥瘡的臨床觀察〔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5;14(1):43.
8 衛(wèi)秀洋,王萬明,陳慶泉.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在組織修復的研究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13):1108-10.
9 孫曉慶,付小兵,陳 偉.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10對3種與修復有關(guān)內(nèi)源性生長因子的調(diào)控作用〔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4;16(1):13-8.
10 蔣琪霞,徐格林,劉新峰.神經(jīng)內(nèi)科患者壓瘡不同清創(chuàng)方法的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3):197-200.
R47
A
1005-9202(2012)16-3486-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6.065
瀘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資助項目〔院發(fā)2011(43)〕
1 瀘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
2 瀘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實驗中心
陳玲玲(1958-),女,副主任護師,主要從事護理管理研究。
郭聲敏(1972-),女,主管護師,主要從事神經(jīng)康復護理研究。
〔2011-05-16收稿 2012-01-10修回〕
(編輯 曹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