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千紅 劉 瑞 盧秀萍 安青梅 (青海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青海 西寧 810001)
康復治療對老年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李千紅 劉 瑞 盧秀萍 安青梅 (青海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青海 西寧 810001)
目的 觀察康復治療對老年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方法 將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該院神經(jīng)外科收治的230例老年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接受康復治療。治療前、治療1個月、3個月及6個月分別采用Fuel-Meyer簡式運動功能評定法(FMA)和修訂的Barthel指數(shù)(MBI)比較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結果 觀察組治療1個月、3個月及6個月的FMA和MBI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 康復治療對改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康復治療;重型顱腦損傷;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顱腦損傷(TBI)為常見外傷,占全身各部位外傷的15% ~20%,其致殘率約為10%,為各部位之首〔1〕。TBI患者輕者因記憶力下降而影響工作效率,重者常常生活不能自理,更重者甚至以植物狀態(tài)生存〔2〕。如何加快TBI患者的康復,盡早使患者能生活自理,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已成為患者和家庭的迫切要求。本文對本院收治的重型TBI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進行康復治療的臨床療效給予分析。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神經(jīng)外科就診的230例老年重型TBI患者納入本次研究。納入標準:①有明確的腦外傷史,并且由CT確診;②入院前昏迷時間<6 h;③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3~8分。排除標準:①有嚴重復合傷;②有嚴重心臟、肺臟、肝臟和腎臟并發(fā)癥或器官衰竭;③有癲癇、腦部腫瘤等原發(fā)性疾病;④有腦卒中病史。所有患者根據(jù)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1.2 方法
1.2.1 常規(guī)治療 有手術指征的患者立即進行手術治療,無手術指征的患者僅進行綜合內(nèi)科治療,包括:脫水、止血、抗感染、激素、促醒藥物、腦部營養(yǎng)藥物、氣道通暢(必要時行氣管切開)、高壓氧、頭部降溫等處理。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n=115)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n=115)
彌漫性軸索損傷對照組 55.24±10.36 88(76.52) 27(23.48) 4.25±1.36 3.27±1.56 82(71.30) 18(15.65) 15(13.04)組別 年齡(歲)性別〔n(%)〕男女GCS評分 入院前昏迷時間(h)顱腦損傷類型〔n(%)〕腦挫裂傷 原發(fā)性腦干傷觀察組 56.22±11.72 92(80.00) 23(20.00) 4.54±1.43 3.19±1.28 85(73.91) 19(16.52) 11(9.57)t/χ2 值 0.672 0.409 1.576 0.425 0.70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1.2.2 康復治療 根據(jù)患者的個體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分階段康復治療方案,并根據(jù)患者的康復情況及時調(diào)整康復方案。(1)早期康復治療:保持肢體處于功能位;每日活動患者各關節(jié)以防發(fā)生肌肉萎縮、關節(jié)黏連、僵硬等;定時體位變換,預防壓力性潰瘍、肺炎等并發(fā)癥;對于昏迷階段的患者常采用音樂療法、親人呼喚、肢體被動按摩、皮膚按摩促進患者清醒;對于腦水腫控制較好并且拔除穿刺針的患者可接受適量被動肢體運動和功能性電刺激。(2)相對穩(wěn)定期康復治療:逐漸加大患者的被動肢體活動量,繼續(xù)功能性電刺激治療,對于意識清醒的患者盡量進行主動運動;在早期康復治療的基礎上從坐位到立位、下肢的負重及支撐、平衡反應誘發(fā)以及輔助步行等訓練方法。(3)穩(wěn)定期康復治療:以主動運動為主,主要包括 Bobarth法、橋式運動、起坐訓練、重心轉(zhuǎn)移等。(4)恢復期康復治療:主要包括傾斜床鍛煉、日常生活能力(ADL)鍛煉等。出院時建立康復檔案,由康復醫(yī)生制定康復計劃并指導家屬協(xié)助監(jiān)督鍛煉,定期電話隨訪康復效果,必要時上門指導。另外,失語患者和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分別給予語言康復訓練和吞咽肌的輔助訓練。心理治療貫穿整個康復過程,讓患者在良好的情緒中積極主動參與鍛煉。整個康復治療時間持續(xù)6個月。
1.2.3 觀察指標 治療前、治療1個月、3個月及6個月分別采用Fuel-Meyer簡式運動功能評定法(FMA)和修訂的Barthel指數(shù)(MBI)比較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和ADL。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治療前兩組患者 FMA、MBI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個月、3個月和6個月兩組患者的FMA、MBI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0.01);組間比較顯示,治療后1個月、3個月和6個月觀察組的FMA、MBI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1)。見表2,表3。
表2 兩組患者FMA評分比較(±s,n=115)
表2 兩組患者FMA評分比較(±s,n=11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 3個月 6個月對照組8.26±5.34 19.41±6.26 36.84±7.23 48.26±8.65觀察組 8.52±5.97 23.12±6.52 54.39±8.04 65.82±9.32 t值 0.348 4.402 17.416 14.809 P值 >0.05 <0.01 <0.01 <0.01
表3 兩組患者MBI比較(±s,n=115)
表3 兩組患者MBI比較(±s,n=11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 3個月 6個月對照組 7.34±4.63 35.32±6.37 49.97±8.30 68.29±11.24觀察組 7.51±5.24 42.79±7.23 62.36±9.35 76.61±12.36 t值 0.261 8.313 10.627 5.341 P值 >0.05 <0.01 <0.01 <0.01
TBI是指患者顱腦受到暴力撞擊后所遭受的外傷,其病理生理變化主要為腦組織損傷以及顱內(nèi)出血引發(fā)的缺血、缺氧、水腫、微循環(huán)障礙、酸中毒、炎性介質(zhì)釋放等,從而引起繼發(fā)性腦損害,導致腦神經(jīng)細胞受損〔3〕。TBI多見于交通、建筑、工礦等意外事故及自然災害,重度病人昏迷時間長,容易導致呼吸系統(tǒng)與一系列并發(fā)癥,甚至可導致病人死亡或病情加重,是我國引起患者死亡和致殘的重要原因。幸存的重型TBI患者可出現(xiàn)認知功能改變、身體功能障礙,從而導致生活能力下降〔4〕。
腦神經(jīng)細胞不可再生,因此TBI時大腦出現(xiàn)不可逆性的損害。盡管逆轉(zhuǎn)原發(fā)性神經(jīng)功能損害較為困難,但繼發(fā)性腦損害卻可減少或控制〔5〕??祻陀柧毧纱龠M神經(jīng)細胞的軸突發(fā)芽,形成新的突觸,通過反復訓練,可實現(xiàn)中樞神經(jīng)功能重新組合,同時抑制異常的多閾值狀態(tài),從而改善患肢的功能。由于顱腦外傷后腦組織的修復和康復治療的功能重組特點,決定了康復治療的重要性〔6〕。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肢體運動能力顯著改善;同時,觀察組的肢體運動能力顯著高于對照組。因此,康復治療可顯著改善重型TBI患者的肢體運動能力及ADL。據(jù)文獻報道,康復訓練可促進恢復期TBI患者損傷的神經(jīng)功能,并且防止患者肢體攣縮,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7〕。這可能解釋了康復治療改善重型TBI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和ADL的原因。
總之,康復治療在改善老年重型TBI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和ADL方面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值得推薦。
1 李亞范,龐進軍,呂 秒,等.高壓氧治療中青年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2;22(4):92-5.
2 郭 艷,李玲玲.康復治療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影響〔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1;38(20):4215-6.
3 Niklaz A,Brock D,Sehober R,et al.Continuousmeasurements of cerebral tissue oxygen pressure during hyperbaric oxygenation HBO effects on brain edema and necrosis after severe brain trauma in rabbits〔J〕.JNeurol Sci,2004;219(2):77-82.
4 周 波,劉偉國,楊小峰.重癥顱腦損傷病人循證醫(yī)學進展〔J〕.國際神經(jīng)病學神經(jīng)外科學雜志,2007;34(4):377-8.
5 陳先震,樓美清,沈照立,等.腦創(chuàng)傷后繼發(fā)性腦損害的監(jiān)測及其臨床意義〔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10;15(6):836-9.
6 張智慧,楊昌美,駱雪英.早期康復訓練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影響〔J〕.瀘州醫(yī)學院學報,2009;32(6):679-81.
7 胡繼實,朱新洪,王 峰,等.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早期康復治療〔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7;13(2):162-4.
R74
A
1005-9202(2012)16-3403-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6.019
李千紅(1964-),女,主管護師,主要從事神經(jīng)外科護理工作。
〔2012-02-17收稿 2012-04-01修回〕
(編輯 袁左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