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冬興
筆者借走訪澳大利亞墨爾本客戶之機,在墨爾本街頭巷尾拍攝了大量的人文景觀及汽車的照片。它不僅讓筆者記錄下了異國文化風(fēng)情,更讓筆者以從業(yè)者的視角感受到了墨爾本的汽車文化。或許這也能讓專用車行業(yè)的同仁們從中發(fā)現(xiàn)更多的機會和資源。
2012年3月底,中通汽車工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受澳大利亞合作方之邀,組織考察團前往澳大利亞墨爾本進行考察訪問,并就下一步的深入合作事項進行探討。筆者有幸成為考察團一員,在工作行程之余,除了感受到異國文化風(fēng)情之外,還以從業(yè)者的視角感受了墨爾本的汽車文化,在此愿與讀者分享。希望正處在“春寒料峭的專用車行業(yè)”的同仁們,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更多的機會和資源,進而打開盛夏之門。
澳大利亞的第二大城市墨爾本(Melbourne)是國際知名的大都市和港口城市。該市臨海并有河流穿過,綠化面積高達40%。城市交通很注重秩序和人性化管理,市區(qū)道路雖不寬闊,但標線清晰、標識設(shè)置齊全、醒目(見圖1)。公共乘車工具主要有出租車、有軌電車、巴士、火車及出租自行車,私人乘車工具有私家車、摩托車和自行車。在古老的街頭偶爾還能碰到行進在機動車道上的旅游觀光馬車傳來的馬蹄聲,現(xiàn)代加古老的電車同在悠悠穿行,那種感覺令人恍惚間仿佛有一種穿越感(見圖2)。
墨爾本私家車非常多,但車速并不慢,而且沿襲英制道路管理方式——右舵駕車;然而,即使是在車流滾滾的上下班高峰時段,也從未見到有堵車現(xiàn)象發(fā)生,偶爾見過一回交警臨時指揮交通,便再未見有交警執(zhí)勤。摩托車和自行車的駕駛員在行駛時必須佩帶頭盔。主要街道中央是有軌電車雙向通行的專用通道(沒有電車情況下機動車也可占用),兩邊的則是車輛混行的雙向通行道路,出城的高速路段未設(shè)收費站,因此出城之后并未察覺,我們是在客戶的提醒下,才知道已經(jīng)駛上通往郊區(qū)的高速公路。自行車、摩托車和機動車雖是混行,但是并無越道搶行的現(xiàn)象。車輛行駛在機動車道上,雖能聽得到車輛飛弛而過的呼嘯之聲,但卻聽不見喇叭鳴道。
城市中心主要為政府機關(guān)、商業(yè)區(qū)、旅游觀光區(qū)等購物和娛樂的場所。在市中心看不到工廠,甚至連住宅小區(qū)也難得一見;而政府機關(guān)如果不仔細分辨,則難以知曉那便是政府辦公之地;整座城市就象一座大觀園,空氣清新,天空碧藍清澈。
筆者從事攪拌車的設(shè)計,對街頭所遇見的攪拌車便多了幾分關(guān)注,而澳大利亞對施工現(xiàn)場的安全管理非常嚴格,就連現(xiàn)場入口處道路停車與減速慢行的標識牌都配有專人操作(見圖3),因此筆者只能遠遠地拍照。
澳大利亞的運營車輛都必須滿足ADR(Australian Design Rules即澳大利亞汽車設(shè)計規(guī)則)要求,因此4×2、6×4和8×4底盤分別配裝3 m3、6 m3和8 m3的攪拌罐(見圖4、5),背離安全的任何超載都是絕不允許的,這就使該國的攪拌車與我國的攪拌車有著明顯的外型差別。這里的攪拌車有以下幾個特色:
a.車輛后懸非常短小,靈活機動性好,在狹窄的城市街道上行駛和作業(yè)皆游刃有余。
b.輕量化設(shè)計突出,攪拌車水箱基本選用鋁合金材質(zhì),既輕又防銹蝕;擋泥板、加長溜槽皆采用輕質(zhì)的工程塑料。
c.操控人性化,卸料槽采用液壓控制升降,有的車攪拌和卸料操縱裝置是遙控的,既方便了操作,增加了安全性,又降低了勞動強度。
d.外觀多姿多彩,攪拌車有長頭卡車也有平頭卡車,顏色更是五彩斑斕,這與我國白色平頭攪拌車一統(tǒng)天下的車型外觀大不相同。
e.突出攪拌功能,攪拌車在我國的營運中主要是起到維持混凝土品質(zhì)的作用,混凝土主要依靠攪拌站的攪拌機完成攪拌的,而澳大利亞混凝土站只對混凝土進行配比裝料加水,攪拌卻由攪拌車在行進中完成,因此對攪拌罐的攪拌功能要求很高且可靠,故此螺旋線和螺旋葉片是攪拌車設(shè)計的核心技術(shù)。
f.反光標識,我國攪拌車的上裝一圈(除前部外)都需要配上反光標識,而這里只是在車后部擋泥板下連接著類似于我國即將準備實施的車輛尾部標志板的反光裝置(如圖4)。
在墨爾本街頭,常常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廂式車,主要用于城市生活用品的運送(見圖6、7)。其品種非常豐富,以簾布式廂式車居多,廂車上配以多姿多彩的廣告。墨爾本市區(qū)中以短途的輕卡廂式車為主,且?guī)缀跏侨毡拒嚨奶煜?。如圖8、9所示的配貨軟簾車,車內(nèi)分上下兩層,前后中間有隔斷,側(cè)欄桿既可立起鎖止保護貨物,又可翻轉(zhuǎn)下來便于裝貨卸貨,而且貨物廂是標準化的,因此這種廂貨既可以擺放緊湊,又方便裝卸,而且車輛整備質(zhì)量又小,很適合于城市的散貨配送。
墨爾本街頭幾乎見不到其他國際大都市那種比比皆是的廣告牌和喧鬧的音響宣傳,只是在唐人街似乎還留存一點中國特色。因此廂式運輸車、有軌電車便成了流動的廣告牌,尤其是有一種專門的三角體廣告專用車(見圖10),既美觀又有立體感,從不同角度都能看到其廣告,讓人似有一種虛幻的感覺。
墨爾本環(huán)衛(wèi)基本上由車輛進行機械化清掃,如圖11所示的小型電動清掃車,在繁華的鬧市街頭,工作起來噪音不大,方便靈活,犄角旮旯也能作業(yè),又不影響熙熙攘攘的人流。圖12所示的前裝式壓縮垃圾車,操作者不但能清晰觀察裝卸過程,而且在駕駛室內(nèi)就將工作完成。我想這種車型肯定很受環(huán)衛(wèi)人員歡迎。
在墨爾本的街頭,道路清障車經(jīng)??梢姡吹降牟皇茄b載事故車輛,而是很多新車擺放其上,或者是一些低速作業(yè)類,以及其他的可行走機械(見圖13)。它似乎在此已成為運送車輛的專用車了,那么筆者暗自猜想在澳大利亞是不是不叫清障車,而應(yīng)該另有其名呢?
“專用車”在這兒似乎隨處可見,就連大部分轎車都帶有專用牽引裝置(見圖14、15),可以牽引房車或是貨運車輛。還有很多我國見不到的專用車輛,比如散裝食用油車、玻璃運輸車等成為街頭一景(見圖16、17),以及想象不出名字的“怪物”,既不是皮卡,也不是跑車類(見圖18)。
佇立于墨爾本街頭,形形色色的特種車輛令筆者目不暇接,我國有的這里都有,沒有的這里也有,有些沒見其作業(yè)的車輛只能根據(jù)外形去揣度。據(jù)當?shù)厝酥v,澳洲居民來自2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大多是移民而來,因而這里的汽車文化具有“萬國特色”就不難理解了。再者澳大利亞每年新車銷量100萬輛左右,大約80%是來自進口,進口來源國主要為日本、東盟、歐盟、北美和韓國,因此這里的汽車文化具有東西方兼容的特色,沒有排外的政策,實際上三大本土汽車制造商霍頓(與通用合資)、豐田、福特也都屬合資企業(yè),汽車的普及率高達87%,位列世界第三。
從上述可以看出我國汽車出口澳大利亞基本上沒有什么實質(zhì)性障礙。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車輛能否滿足澳大利亞ADR認證標準,該標準主要融合了歐美的機動車安全與排放標準。筆者認為我國的輕型貨車是最有希望的,憑借其經(jīng)濟性,并不落后的產(chǎn)品質(zhì)量和可靠性,成熟的廂貨制造手段,一定能與獨霸澳大利亞的日本輕型貨車逐鹿于該國市場,那么,我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