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靜
遼源市委黨校 吉林遼源 136200
作者:邱靜,講師,從事黨校黨性教育工作。
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奮斗歷程中,黨性教育始終與黨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時代要求相契合,服務和服從于黨的中心任務,為完成黨的歷史使命提供了堅實的保證。站在我們黨執(zhí)政的歷史新起點上,如何直面黨性教育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探索走出一條富有時代特征、含有黨校特色、符合學員特點的黨性教育新路,這是廣大黨校理論工作者在黨性教育實踐中亟待破解的時代課題。
黨性教育科學化是指以科學理論為指導,樹立科學理念,建立科學制度,按照黨性教育規(guī)律,遵循科學程序,運用科學方法,形成黨性教育合力,提升黨性教育實效,永葆黨的先進性的過程及活動。
黨性教育科學化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包括黨性教育理念的科學化、黨性教育內容的科學化、黨性教育體制機制的科學化、黨校黨性教育方式的科學化[1]。
亨廷頓曾經(jīng)提出:“現(xiàn)代化孕育著穩(wěn)定,而現(xiàn)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盵2]從1949年我們黨在全國范圍內執(zhí)政以來,我國相繼實現(xiàn)了三大歷史性轉變,呈現(xiàn)了我們黨領導的中國追求現(xiàn)代化的歷程,而現(xiàn)代化追求的過程中,我們黨也要面對長期執(zhí)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jīng)濟考驗、外部環(huán)境考驗[3]。應對新時代背景下的這“四大考驗”,要求必須以堅強的黨性作保證,把黨性轉化為黨員的自覺行動和優(yōu)良作風,以黨風促政風、帶民風,提升黨執(zhí)政的合法性。實踐表明,堅強的黨性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長期教育、錘煉和考驗出來的。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改革的不斷深入、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不斷完善,在給黨的建設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的同時,也產(chǎn)生了與黨性要求相背離的權利尋租、腐敗滋生等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影響了黨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影響了黨群之間的血肉關系,長期下去,必將使黨和人民的事業(yè)遭受嚴重的損失。因此,一方面在于制度的完善與有效執(zhí)行,另一方面要加強黨性教育,提高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yǎng),樹立與黨性要求相一致的價值觀,自覺約束自我,方是根治腐敗“毒瘤”,提高拒腐防變能力、應對復雜環(huán)境的執(zhí)政能力之根本途徑。
黨性教育貫穿于整個黨的建設歷程之中。然而,伴隨我國全球化、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經(jīng)濟轉型、社會轉型交織進行,黨員干部的價值觀念日益多樣化。雖然,我們對黨性教育進行了努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實效性仍然是我們所必須破解的難題。
1)黨性教育具有長期性,黨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步形成的。黨性教育作為一種思想的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黨員長期接受教育、經(jīng)受錘煉和考驗。
2)黨性教育具有時代性,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黨性的內涵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黨性教育的內容如果一成不變,不及時優(yōu)化,教育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3)黨性教育具有差異性,每個黨員的經(jīng)歷和自身條件不同,黨性強弱程度也不相同。如何針對不同黨員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特點,創(chuàng)新黨性教育的手段與方式,需要下大功夫。
總體上看,解決黨性教育不易“入腦、入心”的難題,需要針對黨員干部的特點和需求,與時俱進,廣辟黨性鍛煉的新途徑,拓展黨性考驗的新渠道,創(chuàng)新黨性教育的新形式,體現(xiàn)黨性教育的時代性。
黨的發(fā)展歷程和黨性教育實踐證明:黨性鍛煉沒有止境,黨性教育的探索也沒有止境。面對新起點、新征程,需要與時俱進,把握時代脈搏,依據(jù)黨員特征,探索黨性教育的新規(guī)律,不斷推動黨性教育的科學化。
黨性教育要真正做到讓學員“真學、真懂、真信、真用”,自覺把它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認識和信仰力量,就必須堅持與時俱進的精神,不斷豐富黨性教育的內容,賦予黨性教育新的內涵,突出黨性教育的時代性、先進性和發(fā)展性,具體應著重把握三個方面。
1)選題要精。黨校黨性教育重在回答當前的熱點、難點、焦點,重在突出組織需求與學員需求的統(tǒng)一,這需要在教學內容的專題安排上強調針對性,力求著墨不多,力透紙背以達到振聾發(fā)聵、擊掌猛醒的效果,切忌不看對象,不問形勢,為完成任務而選題。
2)內容要新。中國共產(chǎn)黨具有與時俱進的優(yōu)秀理論品質,黨校教育的生命力同樣貴在創(chuàng)新。當今時代變化可謂一日千里,政治上的風云突變,經(jīng)濟上的瞬息萬變,文化上的思想嬗變,均對黨校黨性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內容新就是要求黨校教師不斷結合新問題、新變化、新需求,選擇內容,讓學員在第一時間得到令人信服的新解答。
3)說理要透。在世界觀這樣大是大非問題上,不可持模棱兩可的態(tài)度,也不是非此即彼的游戲。學員只有思想上的豁然開朗,才會有行動上的堅定不移。
要實現(xiàn)黨性教育科學化的目標,需要不斷拓展和優(yōu)化黨性教育途徑和渠道,這是增強黨性教育有效性的關鍵。在黨校教育培訓中,理論教學是黨校教育的主體,同時也是黨性教育的主渠道。理論課程作為黨校教育的重頭戲和優(yōu)勢所在,理論上闡述得越清楚徹底,黨性教育就越有效。因此,提升黨性教育科學化水平,首先就要做強、做精黨校自身的優(yōu)勢項目——理論教學,在理論教學這個黨性教育的主渠道中增加黨性教育的分量,發(fā)揮增強黨性的作用。
其次,組織學員進行黨性分析是黨校黨性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原則性要求上,要做到繼承與發(fā)展的統(tǒng)一,把黨性的基本要求和時代內涵相結合,找差距,析原因,明方向;在方法上,要求學員做到“三個貼近”,即貼近自己、貼近思想、貼近實際;在方式上,采用學員通過“三觀”演講的形式剖析自己、專家評議、教師點評提升的方式,使學員通過結合自身實際的黨性分析活動,敞開心扉,解決問題。
最后,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也是黨性教育的重要渠道。利用紅色教育資源進行異地教學,使學員身臨其境,著重從時代的高度運用優(yōu)秀革命傳統(tǒng)精神來教育和激勵學員,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增強黨性教育的感染力、滲透力。
黨性教育要貫穿于黨校教育培訓的全過程,就是要營造黨校黨性鍛煉熔爐的氛圍。但是,如果不解決可操作性的問題,熔爐的功能也可能流于形式。所以,黨性教育的內容還必須借助于與之相匹配的載體,方能取得實際成效。豐富載體,可以通過專題座談會、專題報告會、社會調研或黨建調研、學員黨性論壇、警示教育、參觀考察、“三同活動”等多樣化的黨性教育模塊活動,來滿足學員的多樣化需求,不斷拓寬黨性教育和黨性鍛煉的渠道。
干部培訓的經(jīng)驗表明,制度是確保黨性教育科學化的根本。開展黨性教育不能單打一,要形成黨性教育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一套“組合拳”。黨性教育的成果,需要體制機制來鞏固;黨性教育的發(fā)展,需要制度建設來完善。對黨員干部開展黨性教育,要在“黨性教育的難點”建立健全制度。要將黨性與黨員干部績效考核掛鉤,依靠制度對黨員干部起到鼓勵、約束和監(jiān)督的作用。
[1]劉宗洪.黨性教育科學化研究[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0:7.
[2]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等,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9:38.
[3]永葆先進性:胡錦濤七一講話學習輔導[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