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鹿
筆者以為,將“對話”教育理論引入中學文言文教學,將有利于克服傳統(tǒng)文言文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注重灌輸?shù)谋锥耍欣趯W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的過程,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一、文言文對話教學的含義。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多重對話的過程?!蔽难晕慕虒W作為閱讀教學的組成部分,也是一種學生和教師、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的過程。所謂文言文對話教學,就是把對話教學理論運用到文言文教學中,改變文言文 “灌輸式”的傳統(tǒng)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與老師、文本展開對話,在與教師、文本的思想、情感地碰撞、交流過程中,提升學生文言文的知識和能力水平。
第一,文言文對話教學是師生之間民主、平等的教學。
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教師是課堂的主角,從講解文言字詞到分析思想、情感,忙得“不亦樂乎”,而學生在臺下聽得“昏昏欲睡”,課堂上缺少對話。而文言文對話教學中的“對話”是指參與對話者平等地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思想和情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對話的內(nèi)涵不斷向縱深和寬廣處發(fā)展,對話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夠從中獲得新的思想和情感。也就是說,在文言文對話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同為閱讀主體,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
第二,文言文對話教學是一種生成、創(chuàng)造的教學。
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學生大多只能被動地接受學習內(nèi)容,教師向?qū)W生灌輸預設好的教學內(nèi)容,學生很少能夠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去獲得知識。而在文言文對話教學中,閱讀是閱讀主體和文本的對話與交流,師生以“對話”精神為指導,師生之間就學習內(nèi)容進行平等地交流,參與對文本意義的解釋和建構(gòu),感悟文本藝術形象所包含的豐富內(nèi)容,甚至開拓,再構(gòu)出作者在創(chuàng)構(gòu)這個形象和意義時所不曾想到的東西,從而使其更生動、豐富而具有深度和力度。
二、文言文對話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文言文對話教學必須建立在對文本熟讀、研讀的基礎上。
學生參與課堂是建立在對文本“讀”的基礎上的。教學中要在“讀”字上下功夫,只有引導學生把文本讀熟、讀透,學生才能讀出自己的理解和疑問,才會在課堂上產(chǎn)生樂于表現(xiàn)的欲望。一般來說,文言文對話教學中的“讀”可以有熟讀和研讀兩個階段。
熟讀階段是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主要是讓學生動眼、動口、動耳,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文章的文意,提出不理解的問題。比如歐陽代娜老師教授文言文時,便要求學生熟讀課文3遍:第一遍在朗讀中校正讀音;第二遍在朗讀中畫疑難句子;第三遍邊讀邊口譯課文。
研讀階段就是教師指導學生細讀課文。學生通過對文本的“畫、圈、點、找”等研讀方式,鞏固語言知識,在初步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文章的重點與難點細細品味。
(二)文言文對話教學要重視話題的設置。
1.話題的設置要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就對話交際的雙方來說,彼此都感興趣的話題有助于提高交際的效率和質(zhì)量。文言文對話教學要激發(fā)學生對話、交流的興趣,必須為他們提供感興趣的話題。比如錢夢龍老師在執(zhí)教《愚公移山》時,就很注意設置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話題。在兩個課時的教學過程中,錢老師共設計了四個關鍵性的話題:如第三問是“愚公究竟笨不笨?”這一問是全篇課文教學中最精采的對話片段,這一問題提出后,學生的思維就處于積極的狀態(tài),立刻分為兩種對立的觀點,各自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錢老師甚至幽默地把他們分為“笨派”和“不笨派”,他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fā),順勢分析出從不能享受到移山之利這點來看愚公是愚的,而從移山是“為子孫后代造福”的觀點來看,愚公卻是“大智若愚”。在激烈地思想交鋒中錢老師把學生的認識引向了新的高度。
2.話題的設置應指向文本內(nèi)容。
在文言文對話教學中,無論是教師課前預設的話題還是課堂上生成的話題,話題的產(chǎn)生必須源自文本,指向文本,有利于和文本展開對話。因為學生的能力、素質(zhì)和潛能,只有在與文本言語的對話實踐中,才能被激活,被生發(fā),被發(fā)展。那種脫離文本“天馬行空”般的對話,學生獲得的只能是空洞、毫無意義的語言形式。如黃厚江老師在《陳房宮賦》教學中展示自撰的一段關于課文內(nèi)容的縮寫:“阿房之宮,其形可謂( )矣,其制可謂( )矣,……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可( )矣!”黃老師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在括號中填入恰當?shù)脑~。這個話題的設置就直指文本,學生為了完成在括號中填入適當?shù)脑~語的要求,就必須把握課文內(nèi)容,研讀文本,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言語能力。然而,有些文言文課堂教學提出的話題,師生看似熱烈對話積極參與,但由于未指向文本,這些對話大多是無效。
(三)文言文對話教學要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
文言文對話教學中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不是任何時候都能順利地展開,這就需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適宜的情境可以使學生逐漸消除與文本的距離,找到主觀情感與文本的結(jié)合點,獲得自主的、個性化的情感體驗,找到師生對話的突破口。可以說,合理的情境創(chuàng)設,是對話成功實施的保障。
1.借助各種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
媒體借助聲音、圖像、圖畫等直觀、形象的展示手段,能營造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與文本產(chǎn)生對話的興趣。如胡明道老師執(zhí)教《童趣》時,一開始就給學生展示了兩幅圖,然后教師啟發(fā)學生談談對這兩幅圖感到奇怪的現(xiàn)象有什么想問的、想說的?這一掛圖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了學生質(zhì)疑的興趣,學生表現(xiàn)得很活躍,提出了7個問題,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問題歸納融合為3個自讀問題。正是這種和文本密切相關的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才有隨后圍繞這3個自讀問題展開師生之間精彩的對話。同樣,王立根老師在八十年代執(zhí)教的《荷蓧丈人》課文,在課堂的開始就讓學生傳閱孔子的兩張紀念郵票——“杏壇講學圖”和“周游列國圖”,其目的也是表明千百年來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精神對后世的影響,創(chuàng)設了一種對孔子敬仰的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展開。
2.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
文言文所反映的時代和學生所處的現(xiàn)實畢竟存在距離,學生有時不能很快進入文本展開對話,因此教師要善于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找到和文本的結(jié)合點,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和文本展開對話的生動、真實的對話情境。如劉鳳嶺老師的《給病梅會診》片斷:
師:我們一起給病梅治治病,怎么樣?分成兩個專家小組,根據(jù)課文診斷病情,說說病梅的病理表現(xiàn)。
生:病梅的臨床表現(xiàn)是缺乏生機,不能自然生長?!耙郧鸀槊馈保耙造槊馈?,“以疏為美”,這是一種病態(tài)美。
生:從外部特征看,病梅的直枝變成了曲枝,正枝變成了斜枝,密枝變成了疏枝。從“斫直,刪密,鋤正”的行動來看,它的身上明顯有刀砍、斧砍的痕跡。
生:從“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來看,病梅是得了典型的“摧殘癥”。
師:病梅的病情如此嚴重,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這堂課的情境創(chuàng)設很有特點?!敖o病梅會診”,從現(xiàn)代生活中醫(yī)生給重癥患者治病的角度切入文本,要“會診”就必須說話,就必須表達與交流,教師設置的這一情境,一下子拓展了學生的話語,激發(fā)了學生研讀文本的興趣,才有了師生之間關于診梅、療梅的精彩對話。
以上是我將對話理論應用于文言文教學實踐的思考,希望能為改變當前的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提供一些參考。我相信,只要我們懷著對文言文這一古老文字的熱愛之情,一定會探索出一條讓學生樂學文言文的教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