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正淮 何芝芬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方法很多,筆者在教學中用得比較多的是:探究文本疑難,密切讀寫結(jié)合,訓練質(zhì)疑意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如教學人教版必修1魯迅《記念劉和珍君》一文提問:本文激于義憤的警句多,你對讀者中最欣賞的“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币痪湓鯓永斫??
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去探究的——
甲.“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睆恼Z法上講,有語病之嫌——其賓語“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中的“之所以”與“的緣由”是重復的:“之所以”是文言文句式中由果溯因的常用表達方式,即“……的原因”,即與“的緣由”顯然是重復的。但是,不影響我們理解句子的內(nèi)涵:作者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一針見血地指出:“衰亡民族”——茍活著的庸人們,面對慘案中的“慘象”與“流言”卻仍然“默無聲息”;
乙.“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這個選擇復句,提出選擇的兩項,二者必居其一,即面對慘案中的“慘象”與“流言”的“衰亡民族”,要么“爆發(fā)”——起來革命;要么“默無聲息”——“滅亡”!其用意昭然——喚醒“衰亡民族”不要再沉默了,而要勇敢革命!但是,現(xiàn)實卻與作者開了個大玩笑——庸人與茍活者既沒有爆發(fā),也沒有滅亡——“衰亡民族”仍然“茍活著”!所以,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聲嘶力竭地呼喚他們——不要滅亡而要爆發(fā)!
以教學《故都的秋》為例:
1)“唉,天可真涼了——”,體現(xiàn)了作者一種什么情感?
引導學生深切體味后答:體現(xiàn)故都人對逝去的時光無盡的懷念或?qū)σ褋碇锏臒o奈認可的意味;作者借此表達了對故都懷念的那一份濃濃的悲涼之情。
2) 將第三自然段中 “蘆花”、“蟲唱”、“夜月”、“鐘聲” 等詞語改寫成 “菊花”、“紅葉”、“日出”、“香客”等(注意各修飾語的特點),試比較藝術(shù)效果有何區(qū)別?
引導學生探究歸納答:將淡然的蘆花與濃烈的菊花、清靜的蟲唱與熱烈的紅葉、冷靜的夜月與溫暖的日出、佛氣輕柔的鐘聲與欲望無邊的香客等比較,課文句用詞貼切,表現(xiàn)了作者那種清與靜中幾分悲涼的心境,其藝術(shù)氛圍和作者對故都濃濃的難以言說的悲涼懷念之情完全吻合,而換詞句則與原文所要表達的情感不貼切甚而風馬牛不相及。
3)故都的秋體現(xiàn)了一種清、靜、悲涼的美妙意境,她清在哪里,靜在哪里,又悲涼在哪里?試仿例句各寫一句話來表達。
A.例:故都的秋是清、靜、悲涼的,清在落蕊輕掃的條條絲紋里,靜在玉泉無聲的冷月里,悲涼在西山的聲聲蟲唱里。
引導學生探究,參考答案:
故都的秋是清、靜、悲涼的,清在陶然亭灰白的蘆花里,靜在潭柘寺當當?shù)溺娐暲铮瘺鲈谇謇涞年囮囉曷暲铩?/p>
B.仿A例句式,寫出對自己故鄉(xiāng)的懷念情感(須情景交融)來。
參考答案:故鄉(xiāng)的春是苦、累、充實的,苦在春耕生產(chǎn)的田地里,累在肩挑背馱的山坳里,充實在禾苗茁壯成長的豐收希望里。
指導學生如此探究,自然能使學生在讀中得到美妙的藝術(shù)享受的同時,自己通過造句的形式來體味其語言的魅力,其收獲也就生動形象而具體實在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能力訓練點也就落到實處了。
讀寫對聯(lián),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訓練能力。人教版必修1學了“梳理探究”中“奇妙的對聯(lián)”相關(guān)知識,要指導學生學會對對聯(lián),真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法是把對聯(lián)這一“詩歌中的詩歌”撰寫運用在教學的一切可能中。譬如教學人教版必修2第一單元。
1)試用對聯(lián)概括《荷塘月色》主題意境美。我的參考答案是:
月光洗滌煩惱;荷香陶醉安寧。
2)試用10—20字對聯(lián)概括《故都的秋》主題情景美。我的參考答案是:
A.描寫故都秋天景;抒發(fā)赤子愛國情。
B.凝聚浪跡天涯赤子意;繪畫眷念北國秋景圖。
3)指導高一新生辦學習園地撰寫對聯(lián)。我的參考答案是:
A.探究學習疑問;匯聚智慧結(jié)晶。 B.求索科學原理;展示奮斗藍圖。
C.表達理想境界;實現(xiàn)追求目標。 D.研究學習疑問,選登作業(yè)精品。
4)結(jié)合學習實際作對聯(lián):
(1)高考勵志聯(lián)
筆者示范:
學業(yè)無邊宗法宇宙 有志將成學泰斗;
成材有樣師承柏松 無欲則剛品自然。
學生撰聯(lián):
遨游學海至彼岸 胸懷天下;
攀登書山凌絕頂 志存高遠。
十七年縱橫 長拳揮舞 打通書山知識關(guān)隘;
六萬里驅(qū)使 寶劍翻飛 擊破題海疑難迷宮。
立志再熬百個早晚;
奮力續(xù)戰(zhàn)一度春秋。
書山萬仞 絕壁猿猱攀登不止;
題海無涯 浪里白條游刃有余。
白駒過隙拼搏十年終無悔;
天道酬勤喜報六月會有時。
夢中挑燈苦讀只為蟾宮折桂;
盹時懸梁刺股但求金榜題名。
今朝樂為學習累 浮云罩嵐霧;
他日喜迎金榜名 霞光滿丘山。
玉蘭樹下百草叢間蟲鳴嘰嘰響耳際;烏江河畔名校園內(nèi)書聲朗朗繞云端。
以教學人教版必修1.2的“表達交流”與對應課文讀寫訓練為例,指導學生作文。請看學生作文《環(huán)境優(yōu)美教學認真——思中見聞》:
環(huán)境優(yōu)美 教學認真
——思中見聞
五老峰下,烏江岸邊,閃亮著一顆黔中最耀眼的教育明珠——思南中學。自古以來,汀黔之地有一個被稱為“黔中首郡”的地方,貴州多個朝代如宣慰司、郡、府、縣所在地——思南。雖隨著朝代的變遷,政權(quán)機構(gòu)的輪替與遷移,經(jīng)濟發(fā)展興衰不定,但文化教育卻始終繁榮昌盛,如思南在明清時期考中進士者,全省翹楚,直追中原。新中國以來,尤其是恢復高考以來,在省內(nèi)外享有“高考不敗”的盛譽。
從思唐鎮(zhèn)文化街進校園,在前門駐足仰觀:“貴州省思南中學”七個金色大字鑲嵌于神似清華門上端,兩側(cè)門上方分別鑲嵌了“貴州省首批重點中學”、“貴州省首批示范高中”,的確有幾分莊嚴神圣;上了兩層臺階,左邊是科技樓,右邊是很有些歷史講究的無水三拱橋;前面是牌坊門,其前后正中鑲嵌著“任重道遠”、“立志成才”的校訓;再向前,是高坐林蔭道正中的塑雕“求索”;雕塑兩邊是兩棟四與七層的教學大樓(如果登上南面七層教學樓的樓頂,可鳥瞰穿成而過的烏江上舟楫南北飄逝及其東西兩岸建筑鱗次櫛比的大半個山城;東望雁塔標霞的中天山及其山城屏障般的萬圣山,西仰巍峨的五老峰,自是風光)——從三拱橋至林蔭道,是同學們晨讀晚誦的好去處;沿道前行,上得一層臺階,迎面高聳著校慶100周年的標志性建筑——綜合辦公大樓及室內(nèi)體育管與學生餐廳樓;大樓左邊是鋪了塑膠跑道的運動場;大樓右邊是學生住宿區(qū);再往前走,就到了臨府后街的后校門;出了后校門往上與左右兩邊上,就是教師宿舍區(qū)了。
整個校園格局袖珍般緊湊而別致,歷史悠久而富含文化底蘊,開拓進取而欣欣向榮。
當然,最值得一寫的是老師們嚴謹教學與同學們勤奮學習的特色。
生物老師講課激情澎湃,激動處,往往手舞足蹈,令人熱血沸騰。
歷史老師講課時,時而手指朝上眼望天花板遐思,時而雙手抱于胸前聯(lián)想,時而口吐尖銳的史評術(shù)語,一副逐鹿中原的穩(wěn)定氣勢,令人振奮不已。
尤其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語文課。語文老師仿佛從一個圓點出發(fā),時而古往今來,時而天文地理,深入淺出,“東拉西扯”至“死去活來”,從字詞句到篇章結(jié)構(gòu),幾乎無所不解,而對每篇課文又有所側(cè)重地推敲出了許多真、新、深的亮點來。特別是他從文中、生活實踐中挖掘與提煉出來的對子句,如“為人須講品性,教書務求真知”等以及對“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類格言的點撥,令人陶醉,啟人遐思,每每使我們茅塞頓開,把我們引導到知識的海洋,領(lǐng)略那無盡的風光,飽嘗那無窮的韻味。因此,聽他的課,如果沒有按他指導的去精心預習,不多讀一點相關(guān)的課內(nèi)外書,沒有一點文學修養(yǎng),那確實會有云里霧里的感覺的。
其他各科老師也都有自己的教學特色,有的嚴謹,有的活潑……
在如此的教學氛圍中,哪個同學不認真聽課呢?有緣身在此思中,我的學問之路還何處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