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樟,王立云,田家華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造與油氣地質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湖北 武漢 430074;2.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過程與礦產(chǎn)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湖北 武漢 430074;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政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學重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兼議研究式教學
王龍樟1,王立云2,田家華3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造與油氣地質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湖北 武漢 430074;2.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過程與礦產(chǎn)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湖北 武漢 430074;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政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倡導研究式教學方法,傳授式、啟發(fā)式、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方法融匯其中,在拓寬知識面的同時,提升研究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研究生的培養(yǎng)質量,不僅僅是要提升研究生的知識水平和技術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其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責任感,從內在提升研究生的素質。研究式教學方法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研究生教學;創(chuàng)新意識;研究式教學
近年來創(chuàng)新教育的呼聲日益高漲,許多高校紛紛開展教學方法改革,大力提倡研究式教學方法。但在國外,研究生教育不成為問題,人們更加關心大學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在良好的大學教育的背景上,如果大學階段就已經(jīng)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學,研究生教育也就順理成章了。本文通過國內和國外教育現(xiàn)狀的對比研究,倡導研究生教學方法改革,提出適合國情的改革方案與措施。
國內外相繼開展教學方法的改革以期全面提升教學質量,促進高校重新成為國家創(chuàng)新基地。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的研究型大學通過改革,對本科生教育目標進行了歷史性的轉型,原來全面發(fā)展的培養(yǎng)目標漸漸被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所取代,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1-4]。1998年,博耶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教育委員會提出對本科教育現(xiàn)狀的擔憂,發(fā)表《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發(fā)展藍圖》調查報告,提出本科教育改革的十大對策,其中第一條對策便提出了以探究為基礎的學習標準[4]。澳大利亞、日本等許多發(fā)達國家也在積極推進教育改革,日本希望通過卓越研究基地計劃,建設世界最高水平的研究基地,促進相關大學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5]。目前比較通行的教學方法有如下幾種。
1.傳授式教學
根據(jù)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的理論,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習的主要內容基本上是以定論的形式傳授給學生, 重要的目的是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
2.啟發(fā)式教學
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情況,以啟發(fā)學生思維為核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掌握知識。古代教育家孔丘是啟發(fā)式教學的典范,其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一直影響到現(xiàn)在。
3.討論式教學
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通過預先的設計和組織,引導學生就特定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從而產(chǎn)生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性與探索性學習。
4.研究式教學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評價問題是研究式教學的亮點。從未定義好的問題或沒有答案的問題開始,凝練有價值的問題,然后逐步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并對決策進行評估。整個過程與科學研究過程十分接近,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意識。
上述方法各有千秋,傳授式教學講究的是知識傳授的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使學生快速接受前人的知識;啟發(fā)式教學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習慣,講究的是引導,把學生的思維引入科學思考問題的習慣,使學生快速掌握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向;討論式教學從繁多的解決方案中梳理出有效途徑,講究的是發(fā)散的思維與協(xié)同能力;研究式教學更貼近于科學研究的實際,從繁雜的事物中尋求科學問題,強調的是批判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講究的是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因而研究式教學成為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
根據(jù)我國的實際情況,本科教學強調基礎知識的傳播,以系統(tǒng)傳授專業(yè)理論為核心教學內容,使學生從通識教育轉變?yōu)橛幸患贾L的專業(yè)教育,因此目前更強調傳授式教學,啟發(fā)式、討論式或研究式等教學方法更多地融入到傳授式教學當中。研究生教學突出了科學研究的教育,應該以啟發(fā)式、討論式甚至研究式教學為主,傳授式教學不再擔任主角,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詮釋了教學的真正目標,即培養(yǎng)具備科學研究能力的學習型人才。為了回答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全國高校開展了本科教育改革,很多高校推出了研究式教學改革方案,研究生教學是否更應該推廣研究式教學呢?
從近年高校的發(fā)展來看,本科教學改革受到重視,本科評估機制促進了本科教育的發(fā)展,本科教育的質量在逐步提高。同樣受大幅擴招影響的研究生教育,關注程度略顯不足。目前研究生教育一般采取課程教學和導師引導并行的方式。
研究生課程教學一般采用傳授式和講座式教學。在研究生階段,由于教材沒有本科教材成熟,教材的更新也沒有跟上知識更新的速度,傳授式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部分課程就由講座式教學取代。講座式教學強調了知識的更新,有助于學生掌握學科發(fā)展動態(tài),但形式上還是強調傳授。傳授式和講座式教學共同的特點都是傳授知識,學生接受的知識相對比較被動,課堂討論的機會相對較少,提問的機會也不多,從而影響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導師的引導在研究生培養(yǎng)中起到重要作用。導師的科學研究使研究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但是由于研究生參與的過程偏重于研究過程,多數(shù)學生在解決問題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鍛煉,而提出問題和評價問題方面則相對薄弱。如果導師能夠在科研過程中適時補充研究項目的立項過程和評價流程的訓練,學生就有機會接觸科學研究全過程,但由于是補進式的,學生更傾向于被動接受。
上述的不足可能不會引起太多的關注,但是對于研究生的培養(yǎng)卻是至關重要的。研究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還需要依靠完善的教學體制和教學方法。
在國家創(chuàng)新意識不斷加強的今天,教學方法的改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教學方法在不斷創(chuàng)新,啟發(fā)式、討論式、研究式等旨在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方法成了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
研究生教學應當采取什么方法呢?研究式教學方法是值得倡導的方法[6-8].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為國家培養(yǎng)高級研究人才,科研素質的培養(yǎng)是第一位的。因此,研究型教學本身就以科研為模板,培養(yǎng)的目標就是使研究生具備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研究式教學具備了探究性、自主性、靈活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等許多優(yōu)點,符合研究生教育的內在要求。
但是,其他教學方法也有其獨到的地方。啟發(fā)式教學可以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活躍學生的科學思維,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洞察力;討論式教學可以使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促進學生的主體意識,促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發(fā)散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使學生在知識運用、語言的表達和歸納方面有較充分的鍛煉。
傳統(tǒng)的傳授式教學和講座式教學也有其獨到的作用。傳授式教學所傳遞的信息量大,學科知識系統(tǒng),這是其他方法無法達到的效果。講座式教學在多人教學方面更方便,相互之間可以沒有聯(lián)系,自成單元,不牽扯銜接的問題,有利于學科的交叉,或不同專長的人來講授,而且也可以互動,就相關的知識進行提問和討論。因此,不要一概否定傳授式教學,相反傳授式教學還應該與探究式等教學方法融合[9],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是一項復雜的知識工程,從認知的角度,應該提倡多種教學方法并舉,通過研究式教學為主線, 融匯傳授式、啟發(fā)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提高傳授知識水平、訓練思辨能力、提供科研教育平臺,全面提升研究生的教學質量,優(yōu)化其知識結構,提高其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高素質的高級研究人才。
提高研究生的教學質量,不但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研究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茖W創(chuàng)新要依靠創(chuàng)新的研究群體作為載體,這個群體要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因此,在培養(yǎng)高級研究人才的時候,重心要放在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上。層序地層學是海洋地質專業(yè)的本科教學和研究生教學重點課程。本科教學已經(jīng)重點介紹了Vail等人創(chuàng)導的經(jīng)典層序地層學理論基礎,因此在研究生的教學中,很多課堂教學突出了層序地層學的流派,在有限的學時內,介紹了Vail等人的經(jīng)典層序地層學、Galloway等人的成因層序地層學、Cross等人的高精度層序地層學以及Johnson等人的旋回層序地層學等流派,似乎流派代表了創(chuàng)新。也有人把不同的方法手段作為學科的創(chuàng)新加以介紹,如化學層序地層學、地震層序地層學、鉆井層序地層學、測井層序地層學、露頭層序地層學等等。不管有多少流派或手段,其核心都是通過等時地層格架的研究,探究地層的成因,從而為資源預測服務。有限的學時不應該把重心放在泛泛地介紹流派和手段上,應該突出層序地層學的精髓,更多的精力應該放在如何利用這門學科去發(fā)現(xiàn)資源并預測資源。
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始于對問題的界定和描述,學習的人要有對這些問題強烈破解的愿望;緊接著是調查研究,學習的人可以修改問題、凝練問題、甚至在無法預期的問題上推倒重來;隨之而來的是知識創(chuàng)新,形成學生先驗之外的全新的思想、方法和理論;最后進行相互交流,檢查問題的關聯(lián),探討調研的意義,尋求更高層次的問題[4-5]?;趩栴}的學習模式,從提問開始,經(jīng)過調查—創(chuàng)新—討論,再提出新的問題,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通過問題的提出、解決、再提出新的問題,揭示事物的本質。在教學實踐中,有過不提問的課堂,學生被動地接受,也有激烈爭論的課堂,反映學生已經(jīng)全身心投入到課堂中來。從實踐來看,被動的學生沒有真正掌握學科的精髓,盡管考試時學生能夠回答基本的問題,但隨后的研究實踐表明這樣的學生并不能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與沒開這門課沒有太大的差別。從提問開始,學生參與討論甚至激辯,此時距離掌握學科真諦已經(jīng)不遠了。比如,Cross倡導的層序地層學中,學生就基準面變化的表示方法展開了爭論,理論上是沒有問題的,具體的資料如鉆井資料取來一看,十個人有十種方案,很難準確表示基準面上升與下降,因此開始激辯。在教師逐步介紹了地質背景、基準面變化過程中的沉積響應、區(qū)域對比等內容后,意見逐漸趨于一致,深層次的問題逐漸明朗。因此,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訓練了學生觀察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學生不再是拘泥于記憶了,這是非常可貴的進步。
研究式教學是將教師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按照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對研究的定義,研究是多層面的活動,通過觀察,提出問題,查閱資料,制訂計劃,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解釋實驗成果,提出解決預測方案,交流研究成果,整個流程貫穿了批判和邏輯的思考,不斷提出替代的解釋方案[10]。教師不再“滿堂灌”,而是“場外教練”,把研究的思維,特別是創(chuàng)新的意識貫穿于整個教學中;學生也不是接收的機器,是“場上的運動員”,通過實戰(zhàn),形成研究思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學會提出問題、凝練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提出更高層次的科學問題。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交流創(chuàng)新思路,形成創(chuàng)新思維。層序地層學的研究成果非常多,公開發(fā)表的中外論文數(shù)以萬計,專著也不計其數(shù)。但好的成果并不算多,教師要優(yōu)選出優(yōu)秀的成果,把問題埋伏于其中,就像相聲作品中的包袱,不僅要放手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著手去解決問題,找到合理的答案,并最終要為學生的答案提供評價,特別是油氣發(fā)現(xiàn)等已有生產(chǎn)資料的檢驗。層序地層學工作是一項非常綜合性的工作,資料有來自巖心、測井、地震反射以及露頭的大量資料,學生既要融匯沉積地質學、構造地質學以及油氣地質學等專業(yè)知識,也要通曉測井、地震反射等地球物理知識。也許學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識有欠缺,這時教師還要及時發(fā)現(xiàn),并予以補充。如果學生的最終預測和評價得到了實際資料的證實,學習的動力和效果是非常理想的,更重要的是學生得到了創(chuàng)新意識的鍛煉,觸動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欲望。
研究式教學在形式上可以采取論文研究、基于問題的學習、案例研究以及項目訓練等多種形式[11]。研究式教學方法要打破學科限制,進行學科間交流[4],形成全新的教學理念,旨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的意識,培養(yǎng)高素質的創(chuàng)新人才。層序地層學經(jīng)過30多年的發(fā)展,日臻完善,但還是一門比較新的學科,人們正在對其進行標準化,統(tǒng)一學科術語體系和內涵。由于是一門非常綜合性的學科,既要開展多種形式的訓練,也要進行多學科的交叉。歷屆的畢業(yè)論文、歷年的科研成果都是教學非常理想的素材。當然,也有不理想的成果,也可以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補充、完善甚至批判前人的成果。真正的鍛煉來自于批判地學習,沒有批判也發(fā)現(xiàn)不了問題。之所以有諸多流派,是因為都有不足的地方,層序地層學的流派也是一樣,各有千秋。通過層序地層學的學習,同學也需要扎實的沉積學、構造地質學以及油氣地質學知識,一門課程的學習同時鞏固了多門課程,同學們也意識到學科或課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更重要的是意識到學科的不足與創(chuàng)新。通過研究式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方法的改革推動了教學質量的提高。研究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訓練了科學研究的批判性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通過研究式的教與學,初步形成創(chuàng)新的思路,特別是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的意識,將探索與發(fā)現(xiàn)貫穿其中,提升了學生獨立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多種教學方法融匯在研究式教學當中,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使得研究式教學方法成為研究生教學不可或缺的授課形式。
[1] Gardner D P, Larsen Y W, Baker W O, et al. A nation at risk: The im perative for educational reform [R]. Washington D C: Superintendent of Documents U.S.Government Printing O ffice, 1983.
[2] Bennett D C, B ragg S, Certain P R, et al.Shaping the future of undergraduate science, mathematics,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R].Washington D C: Project Kaleidoscope, 1998.
[3] George M D, B ragg S, Santos Jr A G, et al.Shaping the future: New expectations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science, mathematics,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 The Advisory comm ittee to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Directorate for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1995.
[4] Kenny S S, A lberts B, Booth W C, et al. The boyer comm 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reinven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 blueprint for America’s research universities [M]. New York: Shirley Strum Kenny, 1998.
[5] 熊國經(jīng), 熊劍琴,羅麗萍.日本COE計劃對我國研究型教育發(fā)展的啟示[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05,(11):23-24.
[6] 郭漢民.探討研討式教學的若干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2,(2):108-111.
[7] 劉亞敏,胡甲剛.研究性教學及其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實施[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06,10:4-7.
[8] 楊藝華.針對研究生的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改革研究[J].科教文匯,2008,11:68-69.
[9] 許云鳳.探究式教學與傳授式教學辨析[J].教育探索,2006,181(7):22-24.
[10]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S].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Academ y Press.,1996:23.
[11] 高虹.從美國理工科本科教學改革看研究型教學[J].物理與工程,2004,14(2):12-14.
Cultivating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for Graduate Education: a Research-based Teaching M ethod
WANG Long-zhang, WANG Li-yun, TIAN Jia-hua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During graduate education period, research-based teaching is suggested to be the best teaching method, aided w ith imparting, heuristic, and discussed-based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ve ability instead of pure know ledge expanding. The improvement of graduate education is to intensify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responsibility.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inner quality beyond their know ledge and skill. Research-based teaching method w ill promote their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ve ability.
graduate teaching;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research-based teaching
G 642
A
1006-9372(2012)03-0016-04
2012-06-15;
2012-07-05。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與教學改革基金項目(CUGYCXK1018)。
王龍樟,男,教授,主要從事油氣地質、海洋地質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