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莉 邊林靜
☆電子白板教學應用☆
利用電子白板培養(yǎng)學生學習思維的多向性—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探析
于 莉 邊林靜
在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的過程中,筆者認為“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不竭的動力”這句話用在評價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上非常中肯。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手段、方式,在教學設計、課堂模式結構、監(jiān)測與反饋手段上無論如何變化,其最終追求的目標還要落實在對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方式的引導和培養(yǎng)上,逐步提高認識、理解、解決各種問題的綜合水平和能力上,使學生在接受的過程中,學會站在不同的角度發(fā)現問題,學會創(chuàng)新性地獨立解決問題、快速實現自我發(fā)展。
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在研究教材時多注意,就會發(fā)現教材中的培養(yǎng)學生多向思維能力方面的文章,并能不失時機地進行教學安排。如,教師在進行《童趣》一文的教學時,將文中作者把“藐小之物”—夏蚊、叢草(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蟲蟻、土礫、癩蝦蟆想象成群鶴、樹林、野獸、丘壑、龐然大物制成一張張形象的圖片;將作者把癩蝦蟆在草叢中吃蚊子的過程想象成“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的過程制成PPT動畫;再將融入作者神態(tài)、情感傾向—“觀之,興正濃”時,“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可貴的情感變化過程設計成讓學生口頭交流互動的人機交流白板課件。那么,這樣的文章、詞句把兒童的天真、淳樸,對世界獨到的觀察和體味寫得傳神之至的精妙之處就能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領會和感悟。如果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能夠緊緊圍繞人物對司空見慣的、平常的再也不能平常的東西,挖掘出人物觀察后以獨到的思維方式展開的想象、描述,并適時地引導學生把自己在某個季節(jié)(時間)、某個環(huán)境(場景)等情況下曾經有過的類似想法說出來或在白板上簡要地寫出關鍵詞來,學生一定會表達出許許多多類似的經歷和體驗;并能在相互表達中實現充分的共享,得到更多的啟迪。這樣會使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得到較為理想的培養(yǎng)。
再如,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如果能把那些畫面感、意境氛圍較強的文章、古詩詞制成便于學生觀察的多種情調的畫面,在引導學生表達的過程中給予適時的點撥、引導、啟發(fā),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一定會在這種自由的課堂情境下得到較好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要善于運用電子白板圖像、音視頻啟發(fā)學生,讓學生從觀察圖畫、欣賞音視頻的過程中,主動探究、自然感知文意。如,在帶領學生學習《蘇州園林》時,教師課前按照課文中主要體現景色特點的內容—“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絕不講究對稱”“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栽種和修剪樹木也著眼在畫意”“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等內容,搜集相應的景觀圖片呈現給學生。讓他們從觀察圖片入手,通過深刻的、多角度的對圖片的分析、體會來反觀課文內容。在個人對形象感知的前提下,結合與別人的交流、互動,逐步加深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和體會。這樣的教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效果要比按照課文內容按部就班地進行分析、體會的單向思維要深刻、牢固得多。
再如,在學習《安塞腰鼓》一文時,課文反映的是產生于北方黃土高原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地理風貌、充滿原始和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民間藝術,它融粗獷、雄渾的風格與當地的民風民情渾然一體。教師如果在朗讀課文時將融舞蹈、音樂、武術于一體,隊行多變、剛勁、豪放的畫面或視頻同時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反復聆聽朗讀的同時,結合課文語句,認真欣賞、切實感受安塞腰鼓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學生就會在欣賞的過程中深深地感受到安塞腰鼓生命的律動、語言中包含的情感和深意。尤其是對文中震人心魄的場面描寫的排比句—“一捶起來就發(fā)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激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的體會,會在內心深處產生強烈的共振。這樣的畫面或視頻,會帶動學生在自我感知的過程中,主動地從不同的角度去積極地思考,多角度地去探尋安塞腰鼓內在的魅力、思考黃土高原這方水土孕育出這種文化藝術的淵源。此時,課堂已不再需要教師的講解,這種手段能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語文教學不能離開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課堂上,教師在設計對學生的開放性的聽說訓練時,電子白板可以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和表達空間,為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的思維能力提供便捷。如,在引領學生學習《兩小兒辯日》時,教師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讓學生通過充分的討論、爭鳴,明白文章所講的道理,把握文中的詞匯含義、用法,流暢地翻譯文中語句。教師可以通過課件,把文中所講的“日初出、日中時”兩個時段太陽給人的感覺,以PPT或自行拍攝的視頻給學生播放出來,讓學生對這個表象進行充分的分析、爭論,教師不必做任何解釋。然后,教師再結合地理學科知識對地球、月亮、太陽間的距離以平面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或利用電子白板的資源庫,把三球儀圖像直接調出來讓學生觀察,待學生明白太陽與地球間早晨、中午的關系后,再引發(fā)對文末“誰謂汝多知乎”展開多角度討論。學生在這樣的開放狀態(tài)下,既能有效地拓寬知識面,又能很好地鍛煉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
再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愚公移山》一文時,在對文章字詞句學習結束后,可以在白板上設計一個引發(fā)學生多角度思維的課件—綿延、巍峨的太行山,一位耄耋之年的瘦弱老者,兩者相比較,然后讓學生展開分析、爭鳴:我們怎樣分析愚公這樣做的“愚”或“不愚”?其理由是什么?這樣,學生會迅速地對問題展開深刻而激烈的辯論,課堂的拓展生成甚至會出乎教師的意料之外。此外,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刻舟求劍》《鄭人買履》《南郭先生》等文章的時候,同樣可以采用這種辦法。
2011-06-15
于莉,本科,中教二級。邊林靜,本科,中教二級。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朱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