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段 黃偉斌 劉香英
通絡止痛膏加手法整復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40例療效觀察
朱金段 黃偉斌 劉香英
目的觀察通絡止痛膏加手法整復療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方法將符合入選標準的患者14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對照組60例, 采用單純手法整復治療;治療組80例, 在手法整復治療的基礎上配合通絡止痛膏腰部貼敷;兩組均10d為 1個療程,1、2、3個療程后分別進行療效評定,以3個療程后結果為評價結果。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6.2 5 %, 對照組總有效率8 1.7%。結論單純手法整復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有較好療效、若配合通絡止痛膏療效更佳,值得臨床推廣。
腰椎間盤突出癥;通絡止痛膏;手法整復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IDH) 是骨科臨床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主要因扭傷、負重和椎間盤的退行性病變,導致椎間盤纖維環(huán)破損,髓核突出壓迫硬膜外或神經(jīng)根鞘膜外脂肪組織,使該組織變性水腫、充血、粘連、纖維組織增生等無菌性炎癥的變化,這些炎癥又再刺激硬膜或神經(jīng)根鞘膜而引起一系列腰椎間盤突出癥狀[1]。有文獻統(tǒng)計,腰椎間盤突出癥(LIDH)的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10年以上的遠期療效無明顯差異,這對非手術治療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近年來,我院采用通絡止痛膏加手法整復治療本病取得了滿意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符合入選標準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 80例, 均為2010年2月~2012年2月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骨傷科醫(yī)院骨傷科門診病人。其中男76例,女64例,平均年齡44.42歲, 病程5 d~3.5個月,平均 2 9 d 。單純 L 4/L 5節(jié)段椎問盤突出65例,單純 L 5/s I 節(jié)段椎間盤突出 46例, L 4/L5和L5/S1,雙節(jié)段椎間盤突出29例。全部病例按照隨機原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 80例, 對照組60例。
1.2診斷標準
診斷標準依據(jù)《腰椎間盤突出癥》[2]擬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
1.3納入標準
符合腰椎盤突出癥診斷標準,自愿接受本研究治療方法,治療期間禁用其他治療方法。
1.4病例排除標準
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肝、腎疾病及精神異常者;合并有血液、淋巴、內(nèi)分泌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者;合并有馬尾神經(jīng)損傷( 大、小便排泄異常、馬鞍區(qū)麻木等)、肌力低于3級、腰椎滑脫、嚴重椎管狹窄者;合并有骨結核、骨腫瘤等骨質破壞者。
2.1 手法整復:全部病例均先行手法整復,方法一是坐位旋轉復位法,二是俯臥雙手 ( 左手置于患者腋下拔伸,右手推臀)反向瞬時拔伸法整復。
2.2 通絡止痛膏的制備:將生川烏、生草烏、生半夏、透骨草、伸筋草、威靈仙、桂枝、川芎、玄胡索、地鱉蟲、海桐皮等為原料,由我院藥劑科制備。
2.3 治療組 ①根據(jù)患者棘突偏歪、偏歪棘突旁軟組織腫脹、壓痛、上下棘突間隙不等寬等體征采用坐位旋轉復位法及俯臥雙手(左手置于患者腋下拔伸,右手推臀)反向瞬時拔伸法整復。兩日治療 1 次,以上治療10d為 1個療程。②通絡止痛膏一日一貼,一次貼8個小時,貼于腰部痛點處。
2.4 對照組①根據(jù)患者棘突偏歪、偏歪棘突旁軟組織腫脹、壓痛、上下棘突間隙不等寬等體征采用坐位旋轉復位法及俯臥雙手(左手置于患者腋下拔伸,右手推臀)反向瞬時拔伸法整復。兩日治療 1 次,以上治療10d為 1個療程。治療期間禁用任何其他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中醫(yī)藥物,同時囑病人治療期間臥硬板床、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
3.1療效標準
癥狀完全消失,生活、工作如常者為治愈;癥狀明顯好轉基本不影響工作和生活者為好轉;癥狀同發(fā)病時未見減輕者為無效。
3.2結果
治療組:治愈67例,占83.75%;好轉10例,占12.5%;無效3例,占3.75%??傆行?6.25%,其中10d周治愈者25例,占治 愈率的37.3%,20d治愈者28例,占治愈率的35%,1個月治愈者14例,占治愈率的17.5%。對照組:治愈27例,占45%;好轉22例,占36.6%;無效11例,占18.3%??傆行?81.7%,其中 1周治愈者 9例,占治 愈率的33.3%,2周治愈10例,占治愈率的37%,1個月治愈者8例,占治愈率的29.6%。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方法很多,我們采用的方法簡便易行,費用少,效果好,風險低,副作用少。本病例中出現(xiàn)副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局部皮膚蕁麻疹樣過敏,共發(fā)生9例,除 1例經(jīng)抗過敏治療外,余8例均在停敷后自愈。
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雖無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名, 但從其臨床表現(xiàn)來看, 屬“痹證” 范疇[3], 多因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腠理空虛,風寒濕邪乘虛而入;或痰飲、瘀血凝滯經(jīng)脈,以致氣血閉阻,氣機不暢,不痛則痛,筋失所養(yǎng)則痹。因而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藥物治療應體現(xiàn)溫經(jīng)散寒、除濕通絡、活血祛淤止痛的原則。消痛散的立方即以此為原則。方中生川烏、生草烏、生半夏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溫經(jīng)通絡;透骨草、伸筋草、威靈仙、桂枝、海桐皮祛風除濕,溫通經(jīng)脈;川芎、玄胡索、地鱉蟲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諸藥配伍,具有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活血通絡之功?,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上述藥物多具有抗炎、鎮(zhèn)痛、局麻解痙作用[4]。據(jù)此我們在應用正骨手法糾正椎體位移、松解神經(jīng)根粘連后,再采通絡止痛膏貼敷,使腰骶部的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huán)加快,局部無菌性炎癥得以消除,減輕或消除無菌性炎癥對神經(jīng)根的刺激,同時使腰骶部的肌肉松弛,緩解了肌緊張對椎體的牽拉,從而緩解了臨床癥狀。這也體現(xiàn)了中醫(yī)骨傷科筋骨并重的原則。
[1]吳鎮(zhèn)林.腰椎牽引配合手法推拿與單純手法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對比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7,18,(10).
[2]胡有谷.腰椎間盤突出癥,第3版[ 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 04.
[3]鄧晉豐,鐘廣玲.骨傷科專病中醫(yī)臨床診治[ 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
[ 4]江蘇新醫(yī)學院.中藥大辭典[ 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6:229.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骨傷科醫(yī)院,廣東廣州 51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