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銘竹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民族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伊通滿族自治縣130700)
直腸癌在臨床上常常發(fā)生誤診、漏診。我院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直腸癌患者154例,誤診、漏診30例,現(xiàn)討論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23~81歲,平均56歲,40歲以上25例。排便習慣改變8例,血便26例,粘液血便10例,膿血便15例,便秘6例,里急后重10例,腹痛16例,大便變形8例,腹部包塊4例,下腹部壓痛15例。
1.2 誤診情況 誤診為痢疾13例,腸炎2例,腸梗阻6例,內(nèi)痔3例,闌尾炎1例,下消化道出血2例,壞死性腸炎1例,結腸癌1例,直腸息肉1例。其中患者自誤13例,基層醫(yī)院誤診12例,市級以上醫(yī)院誤診5例。誤診時間2個月至2年。
1.3 方法 本組30例行根治性切除術,切除標本經(jīng)病理學檢查確診為直腸腺癌。
直腸指診:癌腫距肛緣3.0~10.0cm27例,11.0~15.0cm3例。癌腫呈1.5~7.0cm×2.0~5.0cm,形態(tài)不規(guī)則,多數(shù)呈菜花樣,少數(shù)為潰瘍狀,固定、質硬、易出血。位于直腸右側壁18例,左側壁10例,后位2例。
直腸癌在整個消化道腫瘤中是僅次于胃癌的高發(fā)惡性腫瘤。在古代中醫(yī)文獻中就有相關于直腸癌的描述。清·祁坤云:“臟癰痔,肛門腫如饅頭,兩邊合緊,外堅而內(nèi)潰,膿水常流。此終身之疾,治之無益”。“鎖肛痔,肛門內(nèi)外如竹節(jié)緊鎖,形如海蟄,里急后重,便糞細而帶匾,時流臭水。此無治法?!彼霭Y狀體征與直腸癌相似。明·陳實功云:“蘊毒結于臟腑,火熱流注肛門,結而為腫,其患痛連小腹,肛門墜重,二便乖違,或瀉或秘,肛門內(nèi)蝕,串爛經(jīng)絡,污水流通直孔,無奈飲食不餐,作渴之甚,凡犯此未得見其有生”。描述了直腸癌進展過程。古代文獻多認為,本類病證由飲食起居不節(jié)、感受外邪及情志因素等多種原因綜合作用所引起[1]。
3.1 直腸癌誤診的原因 雖然部位淺表容易確診,但臨床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誤診和漏診。
3.1.1 患者自己誤診 病人雖有排便習慣的改變,便血、粘液血便等易與腸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相混淆,自己誤診為腸炎、痔瘡等。特別是中青年體質好的患者有麻痹、僥幸心理,未予以重視;病人不愿接受直腸指診,特別是女性畏懼、怕羞,致拖延而誤診;老年患者忍耐性強,反應差,不積極就診而拖延;病人因條件受限,于晚期就診。本組中有13例系因自己忽視而致誤診。
3.1.2 醫(yī)源性誤診漏診 ①對直腸癌認識不足:直腸癌雖發(fā)病率高,但早期病變僅限于粘膜層及粘膜下層時,臨床上多缺乏明顯癥狀和體征。直腸癌發(fā)展較慢,起病距出現(xiàn)典型癥狀可有相當長時間。早期癥狀為排便次數(shù)增多、混有粘液血便,與痢疾、腸炎、痔等癥狀相似。另外,醫(yī)生對直腸癌缺乏認識,對所出現(xiàn)的癥狀和體征未進行認真分析,做出錯誤判斷,如見便血就診為痔出血,見腹瀉、粘液血便則診為腸炎,見粘液膿血便就診為痢疾等。有報告,誤診為菌痢、腸炎、痔、阿米巴痢疾者占75.8%~91.2%。②詢問病史不仔細,體檢不認真:有的醫(yī)生對患者出現(xiàn)血便、粘液便、腹瀉等,僅憑大便常規(guī)有膿細胞、紅細胞、白細胞,即盲目診斷為腸炎、痔等。也有的并發(fā)感染,經(jīng)抗感染治療暫時緩解癥狀,便誤認為病已治愈,造成延誤診斷。③不重視直腸指診:有的雖做直腸指診,但方法不對,簡單從事,漏掉腫物;有的過分忽視年齡因素,對青少年忽略發(fā)生癌腫的可能性。
3.1.3 直腸癌缺乏特異性癥狀 直腸癌的直腸刺激癥與痢疾、腸炎等消化系疾病的癥狀易混淆,當癌腫破潰并發(fā)感染時更是如此。無特異性癥狀和體征,也是造成誤診的原因。
3.1.4 病理學檢查取材不當 主要是活檢時取材位置方法不對,又缺乏多次、多處復查。如本組有2例疑診者,取2~3次活檢后才確診為直腸癌。
3.2 提高直腸癌早期診斷率
3.2.1 加強防癌治癌的科普宣傳 普及防治直腸癌的基本知識,提高病人和醫(yī)生對直腸癌的認識水平,這對早期診斷直腸癌有重要意義。
3.2.2 加強醫(yī)生的責任心 詢問病史要仔細,查體要認真,臨床上發(fā)現(xiàn)病人有便血、粘液血便、腹瀉、腹痛時應加以認真鑒別,并結合輔助檢查幫助最后確診。
3.2.3 常規(guī)做直腸指診檢查 臨床上對有直腸刺激癥狀及直腸梗阻癥狀的病人,要常規(guī)做直腸指診檢查,這對確診直腸癌有重要意義。直腸指診檢查 (下稱指診)對低位直腸癌 (距肛緣10.0cm以內(nèi))及中位直腸癌 (距肛緣10.0~12.0cm)容易捫及,診斷率可達80%~90%;指診還可直接了解腫瘤的大小、范圍、形態(tài)、浸潤程度等情況。指診捫及癌腫,對設計手術方式及估計預后有相當大的實用價值;指診對直腸癌與泌尿外科、腹部外科、婦產(chǎn)科等其他疾病的鑒別診斷有重要作用;指診疑為直腸癌者,應充分利用輔助檢查,如高位直腸癌可應用直腸鏡、乙狀結腸鏡、結腸鏡及細胞學涂片及病理活檢等,進一步確診;對患 “痔”多年的中老年患者,更應明確診斷,排除直腸癌的可能。指診是肛腸科疾病的基本檢查方法,無絕對禁忌癥,簡單、可靠、易行,確診率高。
直腸指診時應注意以下幾點:檢查前認真詢問病史,結合病史仔細進行檢查,不漏掉陽性腫物;指診時注意直腸各壁,有次序地從右→前→左→后一周反復觸診。特別注意檢查后壁,否則易漏掉高位或后位直腸癌。當指診懷疑有癌變時,可變換體位進行檢查,有時在增加腹壓時,方可觸到高位直腸癌。指診時若指套上有血跡,但各位置觸不到病變時,可采用其他措施進一步檢查,或反復多次指診檢查。臨床醫(yī)生對不明原因的便血、腹瀉、貧血及大便習慣改變者,要及早進行直腸指診、直腸鏡、乙狀結腸鏡及病理學檢查。
3.2.4 病理學檢查應注意的問題 在腫塊邊緣和基底部各取1塊組織,或在4邊取4塊基底部組織。有時可多次 (2~5次)和多處取活檢。本組2例取活檢2~3次,最后腫塊定性為直腸癌。如指診或鏡檢中發(fā)現(xiàn)新生物或腸粘膜異常,應做病理活檢,單憑咬取活檢的陽性率只有40%~60%,且不能判斷癌的侵犯深度。因此主張對可疑隆起型病變做腫瘤全切除,切除范圍深達固有肌層,并將切除標本的連續(xù)切片送病理檢查。
3.2.5 常規(guī)做鋇灌腸檢查 對已確診或可疑高位直腸癌者及對某些癥狀仍不能作滿意解釋時,都應常規(guī)做鋇灌腸檢查。此項檢查不但可確診低、中、高位直腸癌,還可及時發(fā)現(xiàn)全結腸的腫瘤及畸形等疾病。
[1]江濱,丁義江.中醫(yī)文獻對直腸癌病因病機的探討[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1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