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天 生
·中共黨史資料·
“新四軍租賃宣紙蒸鍋合同”述論*
曹 天 生
宣紙是我國特有的傳統(tǒng)手工紙張,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具典型的代表之一。2006年,宣紙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宣紙又被聯(lián)合國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青檀皮和沙田長稈稻草為主要原料和配料的宣紙制作技藝經歷了長達近千年的發(fā)展和完善。2011年6月,《中國宣紙傳統(tǒng)制作技藝搶救性挖掘整理研究》項目組在宣紙原產地安徽省涇縣展開田野調查中,發(fā)現(xiàn)了一份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獻。這份文獻向我們進一步印證:新四軍在抗戰(zhàn)艱苦的歲月里,對宣紙的恢復和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歷史貢獻,新四軍是有文化的軍隊,是與廣大民眾血肉相連的軍隊。
現(xiàn)就幾個問題分述如下:
先將這份文獻加以點校整理和說明:
新四軍租賃宣紙蒸鍋合同①標題為筆者所加。
立租字人涇縣梅家村宣紙原料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曹炳南、監(jiān)事主席曹彩臣等,今憑中租到梅炳魁名下坐落外梅村口土地廟上首皮鍋基地壹業(yè),鍋坦、石磡、水潭一并在內,其基地歸社租受建筑皮鍋壹臺,制造宣紙原料應用。三面言定,每年納行租國幣叁元正,其租金按三季交付,不得拖欠短少。自租以后,限于五年。惟皮鍋筑成后在五年內損壞歸社修理,五年期滿,若停止營業(yè),其鍋、蒸雙方公議估價,歸東收回,并無異言。自租以后,出入日行,毫無阻礙,如有租稅不清,請東另招人租,亦不得掯霸,今欲有憑,立此租字大發(fā)為據(jù)。
民國二拾玖年國歷六月吉日
立租字人:涇縣梅家村宣紙原料合作社:
曹炳南 (章)曹彩臣 (章)
曹雙武 (章)曹金禮 (章)
丁汝庭 (章)
憑中:曹東祺 (章)曹錦堂 (章)
代筆:丁秀生 (章)
土地廟上首水潭東家浸草。(曹炳南章)
本租賃合同蓋有兩個長方印章,上首印章6×4.5(厘米),蓋在 “二拾玖年”四字上,上刻篆體字 “保證貴任涇縣梅家村宣紙原料生產合作社圖記”;下首印章9.5×1.7(厘米),蓋在 “國歷六月吉日立租字人涇”字上,為陽刻無邊長條章,上刻扁宋體字 “保證貴任涇縣梅家村宣紙原料生產合作社 (6旦)”;立租字人、憑中人、代筆人名字均由丁秀生代筆統(tǒng)一書寫,分別蓋有各人四方小章;租賃合同末尾添加說明的 “土地廟上首水潭東家浸草”處由曹炳南章,以示嚴肅與鄭重。上首章和下首章均為 “保證貴任”四字,這里的 “貴”是個敬詞;“任”即 “堪:勝任”②《古漢語字典》,第507頁解 “任”字其一意:“堪,勝任。柳宗元 《謝吉甫相公示手札啟》:無任喜懼感戀之至?!背啥迹喊褪駮纾?998年。之意,四字連起來,即 “保證勝任”的意思。根據(jù)筆者初步研究,該二章加上此四字的作用有二:一是做特別識別之用,使章具有保密作用;二是帶有吉祥祝語的意味。
經與當?shù)匚覀儼l(fā)現(xiàn)的其他在清代、民國時期的租賃合同和其他契約相比,這是一份合于當?shù)孛耖g規(guī)范的合同文件。這份契約文件文字雖短,卻見證了新四軍軍部在皖南時期新四軍在小嶺一帶開辦宣紙聯(lián)營合作社的情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到中國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涇縣宣紙生產曾經出現(xiàn)一個黃金發(fā)展時期。1926年至1931年間,全縣宣紙槽數(shù)在120個至130個之間,其中宣紙發(fā)源地小嶺一地就達90個。宣紙產量全縣在1000噸上下,其中小嶺約有650噸左右。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和上海 “八一三”事變后,上海、南京等商埠相繼失陷,宣紙銷路完全被阻,陷于停產停銷境地。同時,由于紙廠的倒閉,紙工們生活無著,被迫出走他鄉(xiāng),改謀生計,陷于悲慘的境地。
1938年8月,新四軍軍部遷至云嶺羅里村后,便成立了軍部政治部農村經濟調查委員會。該委員會的任務,是調查社會各階級、階層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傾向等情況。調查以后,由專人撰文,分別在 《抗敵》雜志上發(fā)表。其中也對宣紙有關問題進行了調查分析:
1.分析了抗戰(zhàn)以前和以后宣紙業(yè)由盛而衰的原因?!皼芸h原以產紙聞名,但在戰(zhàn)前,一般的紙棚生產數(shù)量卻在日趨萎縮,除肖嶺 (即“小嶺”)所產連史紙,有其特殊的銷路外,其余出產表芯紙等比較粗劣的紙棚,則有很多停業(yè)。戰(zhàn)后紙價飛漲,粗劣紙張也被抬高了地位,用途日廣,市價上升,不可遏止,過去一擔大表芯紙僅值七八元 (一擔等于146刀),戰(zhàn)后因洋紙輸入減少,市價曾一度漲至二十四元一擔,現(xiàn)在則經常徘徊于十四五元一擔,除肖嶺 (小嶺)的連史紙 (“宣紙”之別稱),因市場喪失(京、滬、平、津)而銷路停頓,紙業(yè)停業(yè)外,其余制造粗劣的紙棚則大都獲利?!雹佟巴钅限r村經濟的副業(yè)與手工業(yè)”(1940年3月16日),新四軍 《抗敵》雜志第9期。這段話指出了當時宣紙由盛而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日本侵華而阻滯了宣紙的銷路所引起的,其它土紙的由衰而盛也是由于日本侵華使洋紙輸入減少所引起的。
2.指出了清末民初到抗戰(zhàn)以前皖南宣紙等小商品生產一度繁榮發(fā)達和抗戰(zhàn)以來又陷入萎縮的根本原因。認為 “小商品生產 (如煙葉、宣紙、蠶絲、麻布袋等)相當發(fā)達,但這是帝國主義造成的”②“皖南農業(yè)經營管窺”(1940年3月1日),新四軍《抗敵》雜志第8期。。從清末民初到抗戰(zhàn)前,我國經濟的主要變化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手工業(yè)生產也大批由簡單商品生產轉變?yōu)橘Y本主義商品生產。小嶺宣紙手工業(yè)生產也不例外,新設紙棚增多,投資總額增大,紙棚擴充外遷等都說明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滲透到宣紙行業(yè)中,刺激著宣紙業(yè)向商品生產的發(fā)展。還有一個原因是宣紙作為一種特種手工藝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著外國商品紙和本國紙業(yè)的市場競爭。但到抗戰(zhàn)后,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對華侵略,致使宣紙業(yè)陷入滅頂之災。
3.指出小嶺宣紙棚主集棚主、紙商與地主三者于一身。 “涇縣肖林 (著名的宣紙產地)一帶的土地,很多集中于宣紙商兼地主手中?!薄靶ち?(小嶺)的紙商,也是占有巨量的土地的大地主”。③“皖南土地分配縮影”(1940年7月15日),新四軍《抗敵》雜志第13期。這些記載和論述,是迄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對宣紙棚主的階級分析和經濟分析論述,這對我們深入研究新中國成立前宣紙棚主階級屬性、宣紙行業(yè)中的民族資本主義生長情況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特點等,都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新四軍在對宣紙業(y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④新四軍調查宣紙業(yè)等經濟社會情況在軍部進入皖南后不久即開始,但形成文章發(fā)表則在1940年,與新四軍工作開展并不矛盾。,根據(jù)戰(zhàn)時的條件,開展了支持宣紙業(yè)和扶持宣紙生產的工作。1939年4月,“工合”在安徽屯溪成立浙皖辦事處。7月,新四軍派葉進明、侯蔚文、蔣傳源等到屯溪參加 “工合”辦事處工作。10月,“工合”浙皖辦事處為直接支援新四軍的抗日斗爭,又決定在新四軍軍部附近興辦 “涇太事務所”,由中共涇縣縣委派員臨時負責,在涇縣茂林鎮(zhèn)開始籌建工作。11月1日,涇太事務所正式成立,所址設在在涇縣茂林鎮(zhèn)南頭的桂花暢廳,茂林鎮(zhèn)是國民黨涇縣政府控制的地區(qū),是新四軍軍部所在地云嶺連接后方的必經之地。首任所主任為吳昆,未幾,由新四軍軍部派蔣傳源擔任,事務所工作人員大多為中共黨員、進步人士和新四軍所派人員。隨即,涇太事務所首先在小嶺辦起造紙合作社,將新四軍民運部開展的地方民運工作與之緊密結合,經過資金籌備,招募技術工人,修復房屋設備,添置工具材料等,很快便恢復和擴大了生產。
在涇太事務所正式成立之前,新四軍民運部就已在小嶺幫助紙鄉(xiāng)人民恢復生產?!皼芸h梅家村宣紙原料生產合作社”等一批合作社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成立的,這份租賃合同也就是新四軍 “皖南宣紙聯(lián)營生產合作社”擴大宣紙生產、滿足宣紙原料供給需要而在新四軍干部丁秀生等的組織下簽訂的。有史料記載:“1938年初冬,新四軍派民運干部侯蔚文(女)①《涇縣小嶺宣紙廠廠志》,1986年打字油印本,第66—67頁。經查有關材料得知,侯蔚文——新四軍政治部人員,1939年5月應工合浙皖辦事處的邀請被派遣到該處協(xié)助工作。同志來到小嶺,開展民運工作。她身材很高,留短發(fā),體格強壯,長騎一匹灰色的馬。在當?shù)攸h組織的密切配合下,她深入群眾,宣傳抗日救國的革命道理,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廣大工人群眾的覺悟,很快在小嶺成立了進步的革命組織——紅抗會?!雹凇稕芸h小嶺宣紙廠志》,1986年打字油印本,第66—67頁。文中云 “紅抗會”,有的材料云 “工抗會”,筆者認為并不矛盾,經筆者調查研究,當時成立的各種抗日救國群眾組織很多,有多種稱謂。1940年初,涇太事務所首先在小嶺的柏嶺坑辦起了第一個宣紙生產合作社,由新四軍軍部贊助了4900元鋼洋,由蔣傳源③蔣傳源,新四軍政治部人員,1939年5月應工合浙皖辦事處的邀請被派遣到該處協(xié)助工作,后任工合涇太事務所主任等職。通過丁秀生、曹千斤、丁夢飛等新四軍干部、地方農抗會干部和進步人士進行籌辦,收購原料、添置設備、招收工人,短短半個月,就辦起4簾紙槽,有30多名工人的宣紙聯(lián)營生產合作社,當年便生產了宣紙10多噸。根據(jù)陳毛香老人生前回憶,當時,新四軍民運部的侯蔚文從云嶺到小嶺開展工作,經常到她家歇宿,總是由她安排,侯蔚文經常與當?shù)毓と寺?lián)系工作,組織宣紙生產。繼柏嶺、雙嶺后,小嶺的皮坦、汪義坑、方家山、周坑等地相繼成立了宣紙生產點,接著,小嶺以外的宣紙產地也成立了生產點,當?shù)厝艘话銓⑦@些宣紙生產點以“合作社”之名稱之,實際上這些生產點全由新四軍 “皖南宣紙聯(lián)營生產合作社”實際領導。
“涇縣梅家村宣紙原料生產合作社”的建立與 “皖南宣紙聯(lián)營生產合作社”④據(jù)雙嶺坑陳毛香老人1979年回憶,雙嶺坑的合作社就設在她家,家門上掛的牌子為 “皖南宣紙聯(lián)營生產合作社”,牌子為杉木板制,皖南事變后,家人將此牌藏于山上的柴堆里,以后又轉移至自家閣樓上,用物件掩遮,到 “文化大革命”時,被劈開當柴燒了?,F(xiàn)有文稱為 “雙嶺坑宣紙生產合作社”,經筆者走訪和判斷,從陳毛香老人說。等合作社的發(fā)展是分不開的。新四軍到達小嶺特別是雙嶺、許灣一帶核心產紙區(qū)建立合作社生產宣紙后,由于產品統(tǒng)由新四軍統(tǒng)購包銷,因而生產迅速擴大,隨之對原料的需求也就大大增加。為擴大生產之需, “涇縣梅家村宣紙原料生產合作社”便應運而生,這也是新四軍租賃梅炳魁宣紙蒸鍋合同的背景。
這份合同文本內容雖然簡短單一,但內涵卻十分豐富,有必要加以詳細考證說明:
1.關于梅家村。梅家村,又稱梅家、梅村,是一個梅姓村落。查 《梅氏宗譜》:梅氏于清順治年間從宣城遷來小嶺西山北部山坳之中(該地至今仍然稱作 “梅家坦上”),傳至梅萬忠時又遷梅家村為梅氏始祖。來因主要是:“健中三子普福以貿易至涇邑楓坑,遂居焉”⑤《梅氏宗譜》2000年印本第72頁記載:普福兩個兄長分別生于順治三年(1646)和十一年(1654)。。從此梅姓主要營生是專為小嶺曹姓槽戶制作宣紙原料,歷史上一直未曾從事宣紙制作的成紙之撈、曬、檢等核心工段,在曹氏宣紙技藝的核心技術嚴格保密的情況下,梅姓一直從事最為繁重的原料加工,因此也被稱作 “草戶”,其原料制作特別精良,與曹氏的合作長期配合默契。
2.關于合同簽訂的時間。簽訂的確切時間為1940年6月,這可以通過“國歷”二字得知。至于 “吉日”,在這里不是指確切的日期,是當?shù)孛耖g書寫的一種方式,是討口彩的一種方式,如果不寫具體到哪一天,一般以吉日代替。當?shù)厝诉€有一種習俗,一般以農歷 (又稱陰歷)中的初六、十六、二十六,初八、十八、二十八等為吉日,“六”取 “祿”、“六六大順”之意,“八”則取 “發(fā)”之意。需要說明的是,訂立這份合同的日子為6月,但梅家村宣紙原料生產合作社成立的確切時間還有待考證,根據(jù)判斷在1940年上半年是確鑿無疑的。
3.關于皮鍋基地東家梅炳魁。查梅軍保存的 《梅氏宗譜》,梅炳魁為梅軍的曾祖父。梅炳魁生梅學明,梅學明無子,生女梅秋娣招贅,領養(yǎng)外甥女為女兒,招贅,生梅軍。①梅軍現(xiàn)在當?shù)貜氖滦埳a和宣紙加工工作。梅炳魁之父為梅昌信,祖父梅垂來。梅垂來、梅昌信、梅炳魁三代都是當?shù)孛沸兆彘L,梅垂來還是有名的訟師。梅炳魁是原料制作的行家里手,在當?shù)赜幸欢曂C繁鲎馄ゅ伝亟o合作社,也是對新四軍擴大宣紙生產的支持。梅家數(shù)代家境殷實,知書達理,故保存下來包括“新四軍梅家村宣紙原料皮鍋租賃合同”在內的諸多珍貴史料。
4.關于 “梅家村宣紙原料生產合作社”的組織機構。合作社內部設理事和監(jiān)事。理事主席為曹炳南,曹炳南是許灣人,宣紙工人,進步人士,在當?shù)赜幸欢ㄓ绊?。理事有曹雙武、曹金禮,這二人均是許灣人;監(jiān)事會主席為曹彩臣,雙嶺人,宣紙工人,進步人士,在當?shù)赜幸欢曂?。監(jiān)事有丁汝庭,丁渡人,宣紙工人。
5.關于 “憑中”。憑中又稱 “中間人”、“見證人”。曹秉祺,宣紙工人,許灣人;曹錦堂,宣紙工人,雙嶺人,地下黨員。按當?shù)仫L俗習慣,凡為憑中人的,一般都是深得眾人信任、有一定聲望的人士。
6.關于 “代筆”。代筆丁秀生,是新四軍派來小嶺、丁橋一帶開展地下工作的干部。丁秀生 “具體領導合作社事務”②《涇縣小嶺宣紙廠廠志》,1986年打字油印本,第67頁。。由丁秀生代筆我們所知,這份合同就是丁秀生的親筆手跡,從合同寫作來看,他受過嚴格的私塾教育,書寫工整,書法老道,對當?shù)仄跫s書寫的格式等十分熟悉。由丁秀生擔任代筆,符合他擔任新四軍干部、合作社察事的身份,也顯示了這份合同的權威,還反映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丁秀生等人與當?shù)睾献魃缛藛T的親密關系等。
7.關于印章。合同上蓋有公章印章,在“新四軍梅村宣紙原料皮鍋租賃合同”上蓋有兩個印章,上首為 “保證貴任涇縣梅家村宣紙原料生產合作社圖記”,下首為 “保證貴任涇縣梅家村宣紙原料生產合作社 (6旦)”。上首章為理事章,此章由理事主席執(zhí)掌,下首章為監(jiān)事章,此章由監(jiān)事主席執(zhí)掌,同時蓋章方為有效,這也是當?shù)仄渌耖g組織通行做法。上首章是對外章,下首章主要在內部使用或與上首章在重大事情的決定時一并使用,以示十分鄭重。
8.關于習俗表達。本合同中幾處習俗表達。如 “立此租字大發(fā)為據(jù)”中的 “大發(fā)”,在筆者所見當?shù)厣踔琳麄€皖南的民間契約中多有 “大發(fā)”等字樣,③又如 “吉屋”、 “吉房”、 “吉日”等皆是,都是吉祥、討彩語。甚或成為一種格式性語言;又下首章中的 “六旦”,旦, “日之意”,如元旦,就是元月一日,下首章中就是一種祝愿、吉祥的祝愿之詞,但根據(jù)上下文和當?shù)亓曀椎睦斫?,應?“六月”的意思。合同中 “六月吉日”實際上是指簽訂合同的日子。但也有一種可能,就是合同幾方選定一個日子訂立合同,該日就是 “吉日”。在舊時契約中,關于時間的具體 “日”,除非特殊需要,一般不寫至日,而以 “吉日”表述。
1.關于 “梅家村宣紙原料生產合作社”和“皖南宣紙聯(lián)營生產合作社”的關系
“梅家村宣紙原料生產合作社”和 “皖南宣紙聯(lián)營生產合作社”兩個合作社究竟是什么關系?所能見到的有限材料認為是平行關系,如前面提到 《涇縣小嶺宣紙廠廠志》中就云:“這是同時期涇縣十三個生產合作社中的兩個”,①《涇縣小嶺宣紙廠志》,1986年打字油印本,第66—67頁。實際上這兩個合作社是隸屬關系。根據(jù)筆者長期對皖南工合運動特別是涇太事務所所辦合作社情況的文獻檢索和實地調查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新四軍當年在涇縣創(chuàng)辦宣紙合作社只有一個,即 “皖南宣紙聯(lián)營生產合作社”,從1939年4月開始創(chuàng)辦到1940年最為興盛時,共有生產點40多個,最多時達到50簾槽。②請詳見拙文:新四軍與皖南 “工合”運動,載 《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第57—63、73頁。這個觀點我們可以從2011年8月于涇縣檔案館查到的材料得到印證:“合作社具體是這樣組織的:有一個主任,另外還有一個理事、察事、經濟保管員、會計等。最先合作社的主任是蔣傳元(即 “蔣傳源”),后來換成曹主任。理事是曹金干③應為 “曹金淦”,當?shù)厝顺㈦y寫的 “淦”字簡寫成 “干”字。,察事是丁秀生,經濟保管員曹振道,會計曹鴻根。宣紙合作社一開始就有兩個槽生產,有工人30多人。由于事務所撥出大量的現(xiàn)款資助生產,所以合作社的生產比較正常。1940年上半年,又在梅村設立了原料加工生產合作社,把加工的原料供給它生產。這時宣紙生產合作社的產量更大了,每年可產十多噸紙……1940年底涇太一帶共有新四軍組織生產的宣紙生產合作社40多個。”④安徽師范學院歷史系、中共涇縣縣委宣傳部聯(lián)合組成的公私合營涇縣宣紙廠廠史編輯組調查報告:《涇縣宣紙廠基本情況》,1959年9—10月,藏涇縣檔案館,1960年卷??梢姡巴钅闲埪?lián)營生產合作社”成立在先,“梅家村宣紙原料生產合作社”成立在后,從名稱看,皖南宣紙聯(lián)營生產合作社中的 “聯(lián)營”為 “聯(lián)合經營”的簡稱,具有對各宣紙合作社和生產點的領導和指導作用。從行業(yè)習俗和生產功能看,紙鄉(xiāng)歷來將宣紙原料加工看作是附屬工種,是非宣紙核心制作人員所從事的工作,因為加工原料在舊時被認為是宣紙行業(yè)的下等工種,特別辛苦和勞累,是從屬性工作,勞動人員的門檻極低,只要不怕吃苦勞累即可。從合同中簽名的人員來看,丁秀生處在最為關鍵地位,他是 “代筆”,是新四軍派來在小嶺一帶開展工合運動的主要人員之一,由他作為本合同的 “代筆”,說明這是新四軍開展工作的結果,另他又是 “皖南宣紙聯(lián)營生產合作社”的察事,顯然是他在發(fā)揮職責范圍內的作用,毫無疑問也是 “梅家村宣紙原料生產合作社”成立前的決策人之一。所以,筆者認為,這兩個合作社的關系不是并立平行關系,而是有著隸屬關系的。所有后來成立的其它宣紙生產合作社的生產點,根據(jù)筆者在家鄉(xiāng)走訪老紙工,他們回憶,其時納入皖南聯(lián)營生產合作社生產點 (當?shù)厝朔悍Q這些生產點為“合作社”)有雙嶺坑、周坑、柏嶺坑、金坑、皮坦、方家山、西山、南容等處,主要生產點為雙嶺坑、皮坦和周坑三地。因為這些老紙工大多為家鄉(xiāng)同宗,又都在20世紀70至80年代的回憶,所以完全可信,可見 “皖南宣紙聯(lián)營生產合作社”對宣紙業(yè)的合作社實行統(tǒng)一領導和指導作用,這是當時條件下也是革命斗爭的需要。
2.關于 “梅家村宣紙原料生產合作社”等的性質
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大背景下,皖南工合運動多少帶有國共合作的色彩,但具體到皖南宣紙生產合作社,則屬于全紅色。具體來說:
(1)組織領導全部為新四軍派來的干部和中共地下黨員。侯蔚文在丁家橋、小嶺一帶開展工合運動的事跡,雖然已經過去了70多年,但代代相傳,仍是紙鄉(xiāng)人時常提到的一個人物,許多當?shù)爻霭嬗∷⒌牟牧隙挤磸吞岬剿拿?。如“民?7年(1938年)冬,駐涇縣云嶺新四軍軍部派民運干部侯蔚文 (女)到小嶺許家灣村宣傳抗日救國,發(fā)動群眾成立 ‘工抗會’,在此基礎上發(fā)動群眾集資……兩社生產經營由未公開政治身份的共產黨員曹金淦、孫云山、曹鴻根、曹錦堂四人負責”⑤涇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涇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年,第245頁。,還有前面提到的“具體領導合作社事務”的丁秀生等。
(2)資金來源主要為新四軍。皖南宣紙聯(lián)營生產合作社創(chuàng)辦之初,新四軍首先贊助4900元作為資金鋪底,啟動了合作社的工作和后續(xù)宣紙的生產,其中包括梅家村宣紙原料生產合作社的宣紙原料加工。
(3)宣紙產品主要由新四軍統(tǒng)購包銷。“宣紙合作社一開始就有兩個槽生產,有工人30多人。由于事務所撥出大量的現(xiàn)款資助生產,所以合作社的生產比較正常。1940年上半年,又在梅村設立了原料加工生產合作社,把加工的原料供給它生產。這時宣紙生產合作社的生產量更大了,每年可產十多噸紙。宣紙生產合作社制出的紙有大部分供給新四軍用,另一部分是出售。新四軍主要是用來印刷抗敵報。當時有專門運輸工人,每隔一天就要運十多刀紙到云嶺新四軍軍部去。另一部分運到屯溪、蘇州等地去賣?!雹侔不諑煼秾W院歷史系、中共涇縣縣委宣傳部聯(lián)合組成的公私合營涇縣宣紙廠廠史編輯組調查報告:《涇縣宣紙廠基本情況》,1959年9—10月,藏涇縣檔案館,1960年卷。
(4)新四軍與當?shù)丶埞?、民眾的關系十分密切?!霸谛埳a合作社里的工人,不管是政治還是經濟生活都大大提高。工人的工資比在資本家工廠里的工人工資高一角多,達三角多錢,伙食也有所改善。新四軍對工人說:資本家給工人芥菜吃,我們不給你們芥菜吃。老工人孫立貴回憶當時的情景說:每天是二菜一湯,當時超過了地主的伙食。工人的政治地位提高,合作社里的工頭只是指揮和領導生產,沒有工頭壓迫工人的現(xiàn)象。新四軍宣紙生產合作社里的工人都是窮人,沒有地主,因為地主的身份不被要求在工廠做工。工人有意見或建議可以提出?!雹诎不諑煼秾W院歷史系、中共涇縣縣委宣傳部聯(lián)合組成的公私合營涇縣宣紙廠廠史編輯組調查報告:《涇縣宣紙廠基本情況》,1959年9—10月,藏涇縣檔案館,1960年卷。這說明在新四軍創(chuàng)辦的合作社里的一種新型勞動關系和軍民魚水情誼。
新四軍不但組織聯(lián)營,而且也扶持小業(yè)主搞好宣紙生產,小嶺梅家村人曹曉五③曹曉五(1908—1991),出生于涇縣小嶺宣紙世家,是曹廷柱之子,曹廷柱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宣紙?zhí)┒罚軙晕迨墙▏蟊还J的宣紙通家。筆者在20世紀70至80年代曾多次拜訪過他,他的回憶我曾在數(shù)篇文章中寫到。老師傅回憶說,當時他在雙嶺自撈1簾槽的紙,新四軍民運部的工作人員同他聯(lián)系,訂立購銷合同,也同樣給他貸款,他所生產的宣紙全部賣給新四軍。一次,曹曉五趕著小毛驢將宣紙運到羅里,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親自收貨,并留他共進晚餐。出于對新四軍的熱愛,曹師傅總是以較低的價格賣紙給新四軍,但新四軍的工作人員總是根據(jù)宣紙成色按質論價,他逢人便說新四軍買賣公平,曹師傅生前每當回憶起與新四軍交往的往事,總是漾出崇敬之情。
3.關于新四軍在皖南創(chuàng)辦宣紙生產合作社的歷史意義
由于包括 “梅家村宣紙原料生產合作社”在內的各合作社生產的宣紙絕大部分都由新四軍優(yōu)惠包銷,不僅粉碎了敵人的封鎖,滿足了各方面的用紙需要,而且使失業(yè)的紙工們重新就業(yè),穩(wěn)定了當?shù)厝嗣窈屯鈦砉と说纳?,使宣紙業(yè)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得以恢復和發(fā)展。尤其要指出的是,宣紙生產合作社所產宣紙,由于質量更勝一籌,主要供新四軍政治部印刷《抗敵報》(新四軍軍報)《抗敵》雜志半月刊等和毛澤東著作單行本等。此外,合作社所產宣紙,還被用來支援地方和友軍,新四軍還設法 “出口”宣紙,把宣紙運出封鎖線,換回自己所需要的各類物資。
新四軍在抗戰(zhàn)艱苦的歲月里,對宣紙的恢復和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歷史貢獻,新四軍與皖南民眾情深似海。新四軍及其領導人對宣紙的重視與關懷以及宣紙工人的事跡至今仍在宣紙之鄉(xiāng)廣為傳頌。例如:1940年10月4日,日寇向涇縣云嶺進行 “大掃蕩”,妄圖一舉消滅皖南新四軍。但在汀潭一帶卻受到新四軍的勇猛還擊,后向涇縣方向敗退中又遭新四軍伏擊,最后在飛機的掩護下潰逃而去。這場戰(zhàn)斗史稱“皖南1940年秋季反掃蕩”,是葉挺將軍親自指揮的。10月9日,葉挺、袁國平等人由涇縣返回云嶺途中經過小嶺,曾特地參觀了皮坦曹恒源秀記宣紙廠。老工人曹永輔高興地領他們參觀了工藝流程,葉挺還拍攝下一些工人操作的照片,夸獎工人手藝精巧和宣紙精美。臨別時隨行人員遞上葉挺的名片給廠主曹秀峰作紀念,大家才知道這位英武的軍人就是北伐名將、新四軍軍長葉挺。忙亂中,廠主曹秀峰急忙挑選了2刀精制四尺夾宣,工人曹永輔一路疾奔,一直追到通往云嶺的大嶺腳下才追到葉挺將軍一行,將宣紙送給葉挺將軍,表達大家對將軍和新四軍的敬意。①《涇縣小嶺宣紙廠廠志》,1986年打字油印本,第68頁。 《中聯(lián)部副部長李進軍談 “黨的對外工作90年”》,人民網,2011年6月28日,http://cpc.people.com.cn/GB/66888/66889/15022372.htm l。
綜合上述,新發(fā)現(xiàn)的 “新四軍租賃宣紙蒸鍋合同”雖然是由 “涇縣梅家村宣紙原料合作社”與東家梅炳魁簽訂的一份合同,但該合作社是由新四軍派出的工作人員發(fā)動群眾創(chuàng)辦的,資金主要由新四軍供給,合作社的生產是中共地下黨員和宣紙工人中的積極分子掌握的,在合作社內部建立了一種新型關系,宣紙產品主要供給新四軍,因此,這份合同本質上是一份反映新四軍與民眾公平合作的契約文件,它所承載的革命歷史信息是十分豐富的,因而是一份十分難得的革命歷史文物,也是關于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宣紙研究的一份珍貴文物,尤其是填補了抗戰(zhàn)時期新四軍與宣紙發(fā)展關系史上的一段空白。
(本文作者 安徽財經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教授 蚌埠 233041)
(責任編輯 薛 承)
*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 “中國宣紙傳統(tǒng)制作技藝搶救性挖掘整理研究”(10&ZD08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