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忠
略論新聞、歷史與文學審美性的差異
楊文忠
新聞、歷史是實用文類,文學則是審美文類,它們在審美性上存在著顯著差異。新聞、歷史不但在內(nèi)容的真、善、美方面無法達到文學那樣的審美程度;而且從形式方面看,新聞、歷史在語言和結構方面也無法達到文學那樣的審美程度。所謂“真實美”的說法,很可能是從美學史上的“真即美”這個片面觀點中演繹出來,機械地搬用到新聞理論中的?!靶侣勎膶W化”、“文史不分”在實踐中是行不通的。
新聞;歷史;文學;審美性;內(nèi)容
根據(jù)美學的一個基本觀點,從表現(xiàn)對象的性質(zhì)上看,新聞、歷史、文學的內(nèi)容無非就是真、善、美三種。它們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的審美性當然也只能通過具有這三種性質(zhì)的反映對象體現(xiàn)出來。新聞、歷史在這幾個方面和文學的審美性有著明顯的區(qū)別,無法具備文學那樣的審美性。
一
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之“真”主要應該是藝術之真,如果全面評價文學作品的藝術質(zhì)量和審美價值的話,一般是無法回避這個“真”字的。在文學作品內(nèi)容的真與美的關系中,存在著不真不美、真而不美、既真又美三種情況。好的文學作品一般都是既真又美的。從寫作主體的角度看,出于“童心”的內(nèi)容既真又美。有些文學作品,尤其是抒情文學作品,本于人的美好天性,絲毫沒有世俗的功利色彩,仿佛是從心底流淌出來的一樣,很能給人既真又美的感受。李白的不少詩歌就是如此。從寫作客體的角度看,表現(xiàn)“至情至性”的內(nèi)容既真又美。至情至性最質(zhì)樸、最誠摯、最純潔,也最美,是某些文學作品具有永恒魅力的一種主要因素。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理論家對愛情的美的本質(zhì)作過精彩的闡揚,愛情美學便是這方面的主要結晶;也不知有多少作家對愛情之美作過動人的描述,愛情小說便是這方面的主要產(chǎn)品。再如親子之情、愛國之情等,也都屬于既真又美的至情至性,也都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要題材。
新聞、歷史與文學在“真”上有顯著的不同。新聞、歷史的內(nèi)容之“真”往往與“美”沒有什么關系。任何實用文類,其實用性都是通過內(nèi)容體現(xiàn)出來的,新聞、歷史自然也不例外。它們應該主要是甚至僅僅是為了真實、客觀地記錄、傳播、保存具有實用價值的事實、知識而寫的。從反面現(xiàn)象上也許能夠更清楚地看出這一點:為什么“失真”、“失實”、“歪曲事實”、“隱瞞真相”是新聞、歷史的最大“罪責”?主要就是因為它們違背了客觀真實性的原則而使作品不能產(chǎn)生應有的實用價值。如果新聞、歷史主要不能起到這種作用,這兩種文類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存在的積極意義。而在堅持“新聞文學化”、“文史不分”的人的思維和言論里,總有一些想法與此相左。例如,作為“新聞美學”最主要范疇的“真實美”就值得商榷。新聞、歷史中當然存在著“真實美”這種現(xiàn)象,像那種生動形象地反映了至情至性的作品就是如此。但是,這種情況是比較少見的。在新聞、歷史中,絕大多數(shù)真實性的東西是不能貼上美的標簽的,它們只能大致視為一種“中性”的東西,對那些純粹的客觀信息都應作如是觀。即使新聞、歷史中寫到的婚姻、戀愛之類的事實,大都也是為了真實地向人們提供實用信息而不是審美享受。如偶可一見的報道“殉情”的新聞,其目的往往便是為了規(guī)勸、警示有同樣念頭的人,這與文學中的同類現(xiàn)象往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梢哉f“愛情是文學的永恒主題”,但沒有“愛情是新聞、歷史的永恒主題”的說法。實際上,也沒有人真的把新聞、歷史中的這種客觀信息視作審美對象從而獲得審美享受。因此,我們無法較多地將新聞、歷史的內(nèi)容之真納入美學的理論體系中進行研究,使“真實美”成為它們最重要的美學范疇??偟膩砜?,所謂“真實美”這個說法,很可能是從美學史上的“真即美”這個片面觀點中演繹出來,機械地搬用到新聞理論中的。
二
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在表現(xiàn)“善”上也有自己的特點。為了便于比較,這里分別從倫理學、價值論、美學角度談善的問題。倫理學意義上的善,是道德的集中體現(xiàn),主要是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中體現(xiàn)出來的一種正面人性;價值論意義上的善,指的是符合人類功利目的的、對人有利有益的一種價值或作用。倫理學與價值論意義上的善是無法截然分開的,因為倫理學意義上的善也是有價值的,主要就是所謂的“道德價值”。由于文學主要是人學,文學寫人往往要涉及人的善、惡問題,因此,文學所反映的善主要應是倫理學意義上的善。
善還有較多的美學意義,因為社會美的本質(zhì)就是倫理道德上的善。在社會美中,人的美居于核心的位置;而在人的美中,人格美是重于形體美的。人格美的內(nèi)涵固然不少,但善是它的核心內(nèi)涵和突出標志。在敘事文學作品中,那些得到肯定、贊美的人物,都有作者所賦予的以善為核心內(nèi)涵和突出標志的人格美。抒情文學作品大致也是如此,只是具體表現(xiàn)有所不同罷了。
新聞、歷史則往往不然。它們所涉及的多是價值論意義上的善。雖然它們也會涉及倫理學意義上的善,但所占比例較小,基本上只限于社會新聞和與社會新聞性質(zhì)接近的歷史中。即使這樣的作品,其寫作目的、社會作用往往也與文學有著較大的不同,基本上都不是為了審美,而是為了實用。與此密切相關的是,它們在內(nèi)容的主要方面和關鍵之處也不能像文學作品那樣采用比德、渲染、夸張等方法,以淋漓盡致地反映出表現(xiàn)對象的美質(zhì)、達到像某些優(yōu)秀文學作品那樣的審美化的程度。為什么對同一英雄、模范人物,新聞、歷史中要報道、記載,文學作品中還要贊美呢?主要原因之一便在于前者不像后者那樣能夠比較生動、形象、充分地表現(xiàn)出這種人物身上固有的德性之美、給人較大的美感享受。筆者認為,新聞主要起的是信息服務、輿論監(jiān)督、促進工作等作用,歷史主要起的是借鑒、教育、穩(wěn)定社會等作用,這些作用當然都不是“審美反映”的結果,大都與“美”毫無關系。
三
文學作品在內(nèi)容上一個更為突出的特點,是較多地存在著以“美”的事物為表現(xiàn)對象的現(xiàn)象。這里所說的“美”的事物,首先主要指的是那種比較常見的在現(xiàn)象上、形式上、外觀上具有美質(zhì)和能給人美感的事物。以自然事物而言,“風花雪月”歷來是文學作品不可缺少的描寫對象。像山水詩、田園詩和重視環(huán)境描寫的散文、小說,必然地要寫到這些事物。雖然作者一般是借風花雪月以表達自己的某種思想感情,但是,以風花雪月為代表的具有自然美的事物大都可以成為人們觀賞、品味的對象,讀到描寫這些事物的文字,就有可能產(chǎn)生一定的美感。特別是某些能使人產(chǎn)生強烈美感的有意境的作品更是這樣。
其次,文學作品中還有一種雖不那么常見但卻更能體現(xiàn)文學作為一種藝術體裁的美學本質(zhì)的現(xiàn)象,即優(yōu)美的文藝活動、藝術作品也可以從審美角度成為文學作品的重要反映對象。文藝活動、藝術作品本身往往主要就是為了審美而產(chǎn)生的,以它們?yōu)閷徝辣憩F(xiàn)對象,如果表現(xiàn)得好的話,當然能給人一定的乃至強烈的美感。音樂、繪畫、書法、舞蹈、雕塑等,都適宜于以文學形式反映,都在文學作品中留有精彩的表現(xiàn)。
在新聞、歷史中,雖然也存在著上述兩種現(xiàn)象,但是,除了個別作品的局部地方外,它們都不是從審美角度去進行反映的。就第一種現(xiàn)象而言,新聞、歷史中的這種現(xiàn)象很少,而且寫作目的、實際用途往往也與文學大相徑庭。例如,風花雪月之類的自然現(xiàn)象在新聞中雖然有時也會寫到,但一般并不作具體描繪,歷史往往更是這樣,如中國古代主要的史書甚至毫無這種景物描寫;而且,它們在使用目的、實際作用等方面與文學中的風花雪月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作為客觀信息、知識讓人了解、掌握的,后者在不少情況下是作為審美對象、抒情載體讓人欣賞的。因此,可以有山水詩、田園詩這樣的文學體裁,而不會有“山水新聞”、“田園新聞”、“山水歷史”、“田園歷史”這樣的新聞、歷史體裁。
就第二種現(xiàn)象而言,新聞、歷史與文學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文學中這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在新聞中則是一種相當常見的情況,像報道各種戲劇演出、影視拍攝、小說出版等信息的新聞都屬于這一類,它們占據(jù)了文化新聞、娛樂新聞版的相當一部分版面。這些新聞要寫到演出、拍攝、效果等情況以及內(nèi)容、形式、質(zhì)量等問題,主要采用介紹、闡釋、說明、評論的方法進行報道,以使讀者了解有關的信息。這種新聞的性質(zhì)、內(nèi)容、寫法等決定了它們基本上不可能像《李憑箜篌引》之類的文學作品那樣,惟妙惟肖、形神兼?zhèn)洹⒐椿陻z魄地將文藝活動、藝術作品的美、美感、審美價值等表現(xiàn)出來,成為“文學化”的精美的語言藝術作品。
還有一個相當微妙且也有重要比較價值的問題需要在這里扼要談一談,即不少文學作品中都存在著“閑筆”式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主要存在于小說之中。這里所說的“閑筆”,指的是在表現(xiàn)主題、塑造人物、推動情節(jié)等方面并非必要的文字,如對某些環(huán)境、飲食的描寫,如某些詩詞歌賦的穿插等都是這樣。在這些“閑筆”里,多數(shù)是多少能給人點美感的東西,尤其是其中的景物描寫。在那些藝術氛圍濃厚的小說里,往往有一些精彩的景物描寫,而在這些景物描寫里,有些并非為表現(xiàn)主題、塑造人物、推動情節(jié)所必需,而是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如果不寫或刪去這些文字,小說主題的表現(xiàn)、人物的塑造、情節(jié)的推進雖然都不會受到什么損害,但其藝術魅力、審美感受卻要打些折扣。因此,從審美意義上看,它們則又不算“閑筆”。
新聞、歷史的內(nèi)容大都應該是“必要信息”,有些新聞、歷史中存在的“可省信息”,也不應該是像文學那樣具有相對獨立審美價值的“閑筆”性質(zhì)的東西。且不必說新聞、歷史中不應該有出于審美目的而鋪陳開來的景物描寫,僅就經(jīng)常所涉及的“美食”現(xiàn)象而言,也不應該像某些文學作品那樣,對精美的餐具,對飯菜的色香味,對觥籌交錯、醉態(tài)可掬的場景,對彬彬有禮、應對裕如、秀色可餐的服務人員等作繪聲繪色的描寫。
四
文字作品的形式美,主要是通過語言、結構體現(xiàn)出來的。文學中大量存在著具有語言美、結構美的作品,新聞、歷史在總體上是無法具備這種形式美的。我們通過比較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1.新聞、歷史與文學在語言美方面的差異
新聞、歷史在語言的可感性上是明顯不及文學的。先就形象性問題來說,很多新聞主要使用概述性、說明性、闡釋性、告知性語言,往往包含著大量的科學術語、統(tǒng)計數(shù)字、告誡詞句等,很少甚至沒有什么形象性,不僅科技新聞、財經(jīng)新聞、氣象新聞等是這樣,深度報道、新聞調(diào)查等“王牌新聞”大致也是這樣。即使與敘事文學關系最密切的大都屬于社會新聞的事件新聞、人物新聞等,也至少有2/3主要運用的是敘述性、說明性語言。歷史往往更是如此。在中國著名的歷史著作中,只有《左傳》、《戰(zhàn)國策》、《史記》等少數(shù)幾部較多地運用了描寫性語言。雖然人物傳記中較多地運用描寫性語言的作品多一些,但除了“非法”地想象、虛構出來的部分內(nèi)容外,它們大都也是以敘述性語言為主的。原因似乎并不復雜,和新聞比較一下就明白了:如果不采用想象、虛構手法,新聞要想較多地進行描寫,作者一般非在現(xiàn)場不可;就主要的歷史著作而言,它們的內(nèi)容多非作者親歷、目擊過的,除了“照抄”前人著作的某些文字外,除非運用了想象、虛構手法,否則更只能以敘述、說明等為主。因此,除了個別特殊情況外,即使僅僅以是否具有形象性、形象性強弱為標準,新聞、歷史也總體性地不能像文學那樣作為語言藝術看待。
新聞、歷史的語言盡管也追求簡練性,但是,它們的這種追求在層次和程度上也都比不上文學。它們要做到的一般僅僅是沒有多余的字詞句而已,而這種語言大致只能是實用性的而不是審美性的簡練語言。即使僅僅就新聞、歷史的語言一般都要求盡可能清楚明白、不容歧義、不留余地這些基本特點來看,它們的語言也不可能像文學那樣具有簡練美。如新聞、歷史一般就不能較多地使用對偶性的語言,否則,可能會產(chǎn)生重復、堆砌等不簡練的毛病。
2.新聞、歷史與文學在結構美方面的差異
雖然新聞、歷史也可以講究結構的勻稱美,但是,總的來看,它們難以或無法達到文學的那種勻稱美的程度。這基本上也是由它們的紀實性和實用性的本質(zhì)決定的。有相當一部分新聞、歷史或其局部內(nèi)容,所反映的事實本身就是殘缺不全或缺乏密切聯(lián)系的,這些作品的結構是缺乏完整性和嚴謹性的,它們的結構自然是缺乏勻稱美的。新聞中存在著一種虎頭蛇尾、大頭小尾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比較普遍地存在于消息之中。絕大多數(shù)消息都是有導語的,其中不少導語的文字所占比例較大,能占到全文的1/4甚至1/3左右。有經(jīng)驗的記者認為,寫好導語就已經(jīng)完成了90%的報道任務。這話雖然不一定是著眼于篇幅而言的,但實際上往往會相當程度地在篇幅上顯示出來。這種現(xiàn)象雖然往往是允許的,如果從便于傳播、接受的角度看,這種現(xiàn)象甚至可以認為是消息寫作的一個不宜也不易改變的重要特點。但是,以美學眼光來看,這種結構畢竟缺乏令人愉悅的勻稱性。
新聞、歷史結構的“疏密”和文學有較大的不同。為紀實性和實用性的本質(zhì)所決定,對它們的結構要求一般是詳略得當而不是詳略相間。從事實上看大致也是如此,它們大都以敘述、正面描述、實寫為主或幾乎純粹是敘述、正面描述、實寫。在它們內(nèi)部雖然也有詳略之別,但這種詳略或者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結果,或者主要是出于接受效果、版面容量等的考慮而如此安排的。就前一種情況而言,對重要的事實,如果作者了解得較多的話,往往就會寫得詳細一些,對其中讀者不容易理解的成分,往往還要解釋、說明一下,否則便只能略寫,甚至一筆帶過。這種作品往往連詳略得當也談不上,不可能產(chǎn)生多少疏密之美。就后一種情況而言,在不影響基本事實完整的情況下,可有可無的成分往往需要省略掉。那些按照重要性程度的不同依次排列事實的新聞便屬于這種情況。這種新聞雖然易于做到主次分明、詳略得當、一目了然,卻難以做到詳略相間、錯落有致,具有疏密之美。若專就新聞、歷史中“略“的部分而言,它們或者是因缺乏事實材料不得已而如此處理的,或者是因事實不重要等而如此處理的,這些情況都與文學中的有意省略、停頓而造成空白的情況迥然不同,不但與疏密美無關,而且也不具有一般意義上的藝術性、審美性。
從以上的論述中可以得知,作為實用文類的新聞、歷史不論在內(nèi)容方面還是在形式方面,都不可能有多少審美含量,更不可能具備文學那樣的審美性。
[1]劉納.寫得怎樣,關于作品的文學評價——重讀《創(chuàng)業(yè)史》并以它為例[J].文學評論,2005,(4).
[2]楊文忠.新聞、歷史與文學之比較[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0.
[3]張體義.“南帝”蕭逸:金庸不可學[N].大河報,2005—09—29.
責任編輯:綠 葉
I0
A
1003—0751(2012)04—0194—03
2012—04—22
楊文忠,男,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開封 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