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 齊衛(wèi)平(1.26)
論馬克思“勞動觀”的雙重視角——基于工業(yè)文明與生態(tài)文明的不同立場 胡 建(1.32)
市場社會主義的生態(tài)觀及其啟示 劉明明 謝鴻昆(1.39)
我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歷程——兼論有關“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論戰(zhàn) 徐崇溫(2.19)
馬克思主義不間斷革命思想與毛澤東“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理論辨析 雷 云(2.27)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價值追求 鄭湘娟(2.34)
國際金融危機證偽了“歷史終結論” 徐崇溫(5.5)
高舉旗幟的理性視閾——學習胡錦濤同志“7·23重要講話”精神 唐志龍(5.12)
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實踐視域 王 平(5.18)
統(tǒng)籌兼顧方法論詮釋 郭祥才(6.5)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幾個視角問題 吳文瓏(6.13)
鄧小平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思想的整體性解讀 張 明(6.18)
黨政干部如何提高職業(yè)素養(yǎng)、化解職業(yè)焦慮 姚 桓(2.57)
作為政治溝通方式的“同心思想”:結構、定位和意義 謝忠文(2.61)
論保持黨的思想純潔性 雷 云(4.5)
論陳云新時期的治黨思想 邱 霞(4.11)
社會發(fā)展與“零距離服務”機制構建——基于寧波建設服務型基層黨組織的實踐 劉彥昌 朱朝寅(5.22)
著力提高黨總結歷史經驗的科學化水平 韓 強(5.27)
結構耦合:以基層黨建創(chuàng)新引領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 付翠蓮(5.31)
全程“票決制”:黨員發(fā)展程序的新探索:基于浙江省的實證考察 李 斌(6.23)
建國初期黨領導國家政權的思路與舉措 孫偉兒(6.28)
民主政治:普適價值的多元實現(xiàn)形式 何顯明(1.43)
案例研究法在政治科學中的應用 阮思余 王金紅(1.51)
食品安全研究在中國:范式與重構 劉 飛(1.59)
地權:回歸村社回歸農民——兼評賀雪峰《地權的邏輯:中國農村土地制度向何處去》 賈林州 趙曉峰(1.64)
城市基層社會管理模式的演變與比較:從“上海模式”到“杭州模式” 鄧念國(2.40)
從當家權流變看村落社會的內聚與離散——基于對晉西南伯村生活世界的考察 王 會 楊 華(2.48)
企業(yè)組織形態(tài)變遷:從學習型組織到發(fā)展型組織——浙江中煙公司寧波卷煙廠的實證研究 謝琪君(2.53)
中國民主憲政的百年風雨進程——寫在我國第一部民主共和憲法公布100年之際 高 放(3.5)
公共行政學發(fā)展史上的研究及其教育 張康之 張乾友(3.16)
管治、自治、共治:我國城市社區(qū)治理的結構轉型 陳家喜 蔡 國(3.27)
中國地方治理方式轉變的經濟根源 趙 杰(3.32)
利益組織化與社團組織發(fā)展:現(xiàn)實意義與路徑選擇 張玉磊(3.39)
三農視野下土地制度變革方向辨析 陳 鋒(3.45)
農民工城市落戶的政策比較與成本預估——基于重慶、廣東、寧波三地的實證考察 楊聰敏(3.49)
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中國人情關系變異 康志亮 王尚銀(3.56)
溫情脈脈的代際剝削何以可能?——基于河南D村調查 劉 銳(3.62)
社會管理視角下的農村群眾工作創(chuàng)新探討 李劍峰(3.67)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對中國國民健康公平性的量化研究與制度優(yōu)化探討——《國民健康公平程度測量、因素分析與保障體系研究》一書評介 宋 嚴(3.127)
論社會形態(tài)和行政管理互動規(guī)律 黃建鋼 張 旭(4.17)
我國地方政府創(chuàng)新研究綜述 毛彩菊(4.28)
城市社區(qū)依法治理中的問題及其對策 胡國民 胡 華(4.35)
“弱者的武器”:群體性事件的政治解讀 張振華(4.41)
征地之意外后果的影響及應對機制 朱靜輝(4.46)
社會轉型期農村青年女性自殺問題研究 趙曉峰 鐘 琴(4.51)
論社會轉型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 石儒標(4.56)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政治認同的建構 齊衛(wèi)平(5.36)
基層“海選”中的權力結構再循環(huán)——對東部黎村村委會換屆選舉的實證研究 唐曉騰 趙 靜(5.42)
農民合作:類型與對策探討 常 偉(5.53)
“二五”時期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建設的變遷與啟示 王 蕾(5.59)
農民工的權益譜系與公共政策保護研究 李超海(5.66)
事業(yè)單位分類:組織的多維視角分析 李 強(5.75)
公私合營(PPPs)模式的國際實踐評述 吳 梅(5.79)
債務化解與鄉(xiāng)村治理的有效表達——以公安縣斯鎮(zhèn)伏村債務化解工作為例 邢成舉(6.33)
理性選擇下隱匿的自卑:打工妹回嫁農村的原因和情感體驗 謝燃岸(6.41)
集體行動困境突圍:新農村建設中的理事會——基于贛南C村個案調查 魏程琳(6.47)
現(xiàn)實生活折射與民眾意愿表達 劉 博(6.54)
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發(fā)展趨勢及中國的戰(zhàn)略思考——兼論日本地震對東亞經濟的影響 黃范章 李大偉(1.72)
鄉(xiāng)─城人口遷移與農村老齡化研究綜述 王澤強(1.78)
農產品證劵化研究 白 珂 高 瑋(1.83)
公有制與社會主義公有制之辨——兼論國有企業(yè)改革 程承坪(2.79)
我國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的政策評估:基于2003~2009年的數(shù)據(jù)分析 張振華(2.85)
基于產業(yè)集群的景德鎮(zhèn)陶瓷區(qū)域品牌建設研究 李海東(2.93)
我國零供關系與通道費問題分析 朱亞萍(2.99)
溫州民間借貸危機反思 林孝暖(2.103)
面向低碳經濟發(fā)展的政策工具研究 葉 托 李金珊 吳樂珍(3.71)
包容性增長與國有企業(yè)經營模式創(chuàng)新 王建康 郝 俏 楊光勇(3.76)
中國經濟增長、稅收收入與宏觀稅負關系的實證研究 吳衛(wèi)紅 姜 松 李 暢(3.83)
綠色現(xiàn)代化視域下的產業(yè)競爭力重塑 李 炯 盧 寧(4.61)
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建設的國內外經驗及其啟示 葛衛(wèi)芬(4.69)
論我國動漫產業(yè)發(fā)展的六大瓶頸與發(fā)展趨向 陳曉菡 解學芳(4.76)
陳云如何在對外貿易中運用“比較優(yōu)勢” 董志凱(5.85)
論浙中崛起的高度 錢 津(5.92)
內需,不僅是經濟 呂乃基(5.96)
政府工作報告中宏觀經濟數(shù)據(jù)比較研究——2002~2012年中央與地方政府工作報告分析 董建新 曾穎文(6.60)
建設包容性城市促進城市協(xié)調發(fā)展 王祖強 楊紅新(6.69)
提高勞動報酬的理論基礎——基于古典經濟學視角 陳 廉(6.74)
著力構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陳立旭(1.5)
在建設文化強省中推動文化產業(yè)跨越式發(fā)展 汪俊昌等(1.13)
建設為人民服務、讓人民滿意的文化 藍蔚青(1.21)
倡導核心價值取向筑老共有精神家園 王輝忠(2.5)
雷鋒精神如何進入生活:一種哲學追問 王 強(2.8)
論市場經濟與雷鋒精神 何建華(2.13)
文化創(chuàng)新價值三論 唐志龍(2.69)
關于我國培育和發(fā)展文化中介組織的若干思考 劉金祥(2.75)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軟實力的評價及其戰(zhàn)略選擇——以紹興為例 佘 湘(6.79)
略論清代浙東藏書興盛的原因 馮曉霞(6.85)
挖掘海洋漁文化資源提升兩岸經貿合作水平——以浙江象山(石浦)為例勵東升 朱小敏(6.89)
性別文化中的沖突與嬗變 烏尼日(5.121)
何香凝對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理論貢獻 范紅霞(5.126)
東日本大地震與實心實學 (日)小川晴久(1.87)
關于新實學構建的一點設想 張 踐(1.91)
論李二曲對宋明理學的總結 林樂昌(1.97)
論圣人崇拜——關于中國哲學精神之探索 朱義祿(1.104)
吳錦堂與辛亥革命 徐文永(1.111)
辛亥前后的浙東士紳與興學活動 蔡 彥(1.114)
“新實學”芻議 苗潤田(2.106)
關于實學研究的方法論散議 劉學智(2.109)
周海門與佛教的交涉——一項歷史的考察 彭國翔(2.114)
探析張其昀的儒生情結 王 瑞(2.124)
朱熹對張載“民胞物與”的詮釋——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為中心的生態(tài)觀樂愛國(3.115)
淺析潘平格的人性論 劉小紅(3.120)
“宋明時期儒學基本特征與思想精華”學術研討會綜述 趙笑陽(3.125)
廖紀思想的學術定位 葛榮晉(4.83)
葉適對《春秋公羊》學的評說 黃開國(4.91)
前諸子時期的“道”——關于古義之“道”及春秋“天道”思想的考述 梁一群(4.96)
材料、事實與反思:有關沈光文的“一樁文化史公案”——兼與潘承玉先生商榷 樂承耀(5.100)
關于王艮“人欲”思想的初步探討 張樹俊(5.109)
當前中國道德教育的問題與文化自覺 呂 嘉(5.113)
開放型經濟背景下經濟發(fā)展的動因及效應研究——基于寧波1985~2009年經濟數(shù)據(jù)的實證分析 李 哲 汪 科 夏良科(3.87)
民生優(yōu)先、整合治理:化解社會矛盾的寧波經驗探討 張榮昌(3.97)
擴大寧波文化消費的路徑選擇 李磊明 方東華(3.111)
寧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產業(yè)開發(fā) 王國安(1.119)
從孫中山的追隨者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鋒戰(zhàn)士——對曾祖父莊禹梅先生生平事跡的一些回憶莊 爭爭(1.124)
牽系兩岸文化情結的先驅——紀念沈光文誕辰400周年 樂承耀(4.106)
論袁燮《絜齋毛詩經筵講義》的闡釋特點 婁璐琦(4.117)
寧波人與上海通社 謝振聲(4.123)
文化開臺第一人 四明沈光文寧波文化研究會(6.94)
沈光文文化成就的當代價值 樂承耀(6.96)
論沈光文詩歌的鄉(xiāng)愁書寫 張如安(6.102)
南明孤臣 海東初祖——文化開臺先師 沈光文 戴松岳(6.108)
海峽兩岸沈光文研究的歷史分期探討 萬湘容(6.116)
沈光文入臺時間考證 吳鋒鋼(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