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生
(山西運城中信機電制造公司總醫(yī)院泌尿外科,山西 運城 043801)
腺性膀胱炎是膀胱黏膜上皮增生病變,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及病理的發(fā)展,多數(shù)學者認為腺性膀胱炎與膀胱某些原發(fā)疾病有關,如膀胱慢性炎癥、結石、化學刺激等。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尿頻、尿急、尿痛等尿道刺激癥狀,亦有體檢偶然發(fā)現(xiàn)者。膀胱鏡活檢及病理檢查可以確診。治療方法以經尿道電汽化術及膀胱內藥物灌注治療為主。我院自2003年3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確診為腺性膀胱炎并經尿道電汽化術42例,現(xiàn)將診治結果報道如下。
本組42例中,男性18例,女性24例,年齡24~75歲,平均49.5歲。臨床表現(xiàn)以尿頻、尿急、尿痛、血尿或伴有下腹部不適等癥狀為主,其中無自覺癥狀通過體檢發(fā)現(xiàn)不正常者3例,大多數(shù)患者反復查尿常規(guī)及尿培養(yǎng),其中尿白細胞超過正常31例。尿培養(yǎng)24例,其中有不同細菌生長7例,無細菌生長17例。因反復膀胱慢性炎癥長期反復治療32例,初起超聲及膀胱鏡檢發(fā)現(xiàn)者10例。所有患者均膀胱鏡下發(fā)現(xiàn)異常,并取病理檢查證實,其中呈乳頭狀水腫結構9例,絨毛樣增生12例,濾泡樣水腫21例。病變位于三角區(qū)17例,膀胱鏡口13例,側壁6例,多部位6例。
首先治療原發(fā)病,采用抗感染、碎石及婦科治療,然后均行經尿道膀胱黏膜電汽化術。腰麻下截石位,采用德國產storz汽化電切鏡置入膀胱,接灌注液、電源、光源和電視系統(tǒng),仔細觀察確定病變區(qū)域范圍,對病變隆起較明顯者先用普通電極電切,再使用汽化電極進行電汽化。病變隆起不明顯者僅行電汽化術,至病變區(qū)黏膜消失,深部組織發(fā)白或焦黃色為度,檢查無遺漏病變用Eillk沖洗器沖洗膀胱,拔出電切鏡置入氣囊尿管,導尿管2~3d拔除。術后常規(guī)給予吡柔比星膀胱內灌注治療,吡柔比星20mg+5%葡萄糖30mL,每周1次,4次為1個療程。
本組術后均無明顯血尿,術后有輕度尿頻、尿痛等癥狀,5~20d后癥狀消失,經隨訪,尿頻癥狀完全消失,尿常規(guī)正常,膀胱鏡檢查提示膀胱黏膜正常,無肉眼血尿,無復發(fā),滿意度65.3%;尿頻癥狀基本消失,尿檢有間斷鏡下血尿,膀胱鏡檢查無明顯病變復發(fā),基本滿意度20.7%,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膀胱鏡檢查有復發(fā),無效果約14%。
腺性膀胱炎是一種較為少見的膀胱黏膜病變,多數(shù)學者認為它來源于胚胎殘余腺組織的發(fā)展和移行上皮的腺性化生,膀胱感染,結石,梗阻性病變或其他一些中毒因素的慢性刺激為其誘因。腺性膀胱炎的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但經過我們的統(tǒng)計觀察,女性腺性膀胱炎的發(fā)生多與反復的尿路感染、尿路梗阻、泌尿系結石等因素有關。眾所周知,女性尿道短而平,且比鄰陰道、會陰、肛門,性生活、經期分泌物、飲食衛(wèi)生習慣等因素均可誘發(fā)女性泌尿系感染,而尿道外口肉阜、處女膜傘融合狹窄、尿道外口與陰道口間距過短等梗阻因素存在、泌尿系結石、炎性狹窄、OAB等也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發(fā)及加重反復泌尿系感染。Walther[1]等認為反復感染可誘發(fā)腺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雖然是一種良性病變,但有惡變傾向。多數(shù)學者認為腺性膀胱炎是泌尿系上皮腫瘤的癌前病變[2],并有0.1%~1.9%癌變概率[3]。所以,腺性膀胱炎的治療應引起臨床重視,及時治療,嚴密隨訪。定期行膀胱鏡檢查,對可疑組織進行活檢。常累及膀胱頸部和三角區(qū),亦可侵及全膀胱黏膜,當侵及輸尿管開口時可引起腎積水,并發(fā)感染時可出現(xiàn)嚴重的膀胱炎、腎盂腎炎等嚴重并發(fā)癥。對于并發(fā)腎積水的腺性膀胱炎,首先進一步檢查腎積水的病因是否為單純的腺性膀胱炎。膀胱鏡下常以乳頭樣水腫結構,實性絨毛樣增生,囊泡樣病灶形式表現(xiàn)易與膀胱腫瘤混淆。因此,應于膀胱鏡檢同時常規(guī)行活組織檢查。本組病例均于術前經病理確診,因其好發(fā)于膀胱頸部和三角區(qū),多有尿路刺激癥狀,在解除感染、結石、膀胱頸部梗阻以及作用于膀胱的化學物質刺激后癥狀可以改善。但有明顯增生性病理改變者,癥狀仍將持續(xù)或反復出現(xiàn)。目前腺性膀胱炎的治療多以經尿道電切、電灼、膀胱灌注等為治療手段。首先針對病因治療,控制感染、解除梗阻因素后再行經尿道膀胱黏膜電汽化術。由于腺性膀胱炎的病理改變僅限于黏膜層、所以,電汽化的深度達到黏膜下即可,過深易損傷肌層。這樣既避免了電切過深導致膀胱穿孔的危險,又保證了由于電切過深肌層創(chuàng)面裸露遭受尿液刺激而引起膀胱逼尿肌不穩(wěn)定,從而導致尿頻、尿急、尿痛、血尿等諸多不適癥狀,在對突起病變作電切時,應與膀胱腫瘤的電切深度及范圍相同,可減少復發(fā)機會,因在手術操作時還不能判斷出為膀胱癌還是腺性膀胱炎,盡可能避免切穿膀胱。在電切膀胱側壁腫物時一定特別謹慎,膀胱充盈適量,避免過度充盈,切割深度要淺,切割時要掌握好時機,防止切割電極帶有高頻電流穿入膀胱外組織引起閉孔神經反射。對可疑部位但沒有明顯突起以電灼為主[4]。
目前對腺性膀胱炎術后是否常規(guī)施行腔內藥物灌注尚有爭議。鑒于腺性膀胱炎與膀胱癌有一定的關系,有作者認為腺性膀胱炎存在潛在的癌前病變。因此,膀胱腔內灌注化療為我院常規(guī)治療方法。根據本組臨床癥狀觀察,膀胱腔內灌注化療不但對膀胱癌性病變起到預防治療作用,同時又能有效地緩解此類患者下腹、會陰部墜脹不適的臨床癥狀。我院亦有腺性膀胱炎患者電汽化術后并發(fā)會陰恥骨聯(lián)合部疼痛,服用止痛、安眠藥無效,經膀胱腔內灌注吡柔比星一個療程后,臨床癥狀顯著減輕,甚至痊愈。但女性尿頻,除其疾病因素的存在外,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與情緒變化、飲食衛(wèi)生習慣與周邊環(huán)境影響、傳統(tǒng)的觀念與偏見誤解等諸多因素有關,因此,女性尿頻患者除病因治療外,心理療法與體能訓練亦是鞏固療效、減輕癥狀、預防復發(fā)的重要方法。
腺性膀胱炎并發(fā)癥較多,目前沒有標準的治療方法,尿道狹窄、結石、腫瘤、膀胱出口梗阻等既是并發(fā)癥又是相關病因,應根據腺性膀胱炎大小、范圍、并發(fā)癥及所在單位的條件選擇腔內手術或開放手術,目前資料提示經尿道電汽化術及膀胱內藥物灌注仍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1] 張志根,史時芳,沈志堅,等.腺性膀胱炎的診斷和治療(附150例報告)[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1999,20(2):230-231.
[2] Lancelin F,Anidjar M,Villette J M,et a1.Telomerase activity as a potential marker in preneoplastic bladder lesions[J].BJU Int,2000,85(4):526-531.
[3] Nikolaev A Y,Li M,Puskas N,et a1.Pare:a eytoplasmie anchor for p53[J].Cell,2003,112(1):29-40.
[4] 馮照晗,張冠,劉乃波,等.經尿道雙極等離子體電切膀胱腫瘤的臨床應用[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7,22(9):658-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