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 穎 吳 瑩 李翠娟
(1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 100029;2 陜西中醫(yī)學院,陜西 咸陽 712083)
早在《黃帝內經(jīng)》中就確立了有關于睡眠及睡眠障礙的理論基礎,提出了陰陽晝夜節(jié)律說、衛(wèi)氣運行學說、神主學說和魂魄學說等,對睡眠的生理機制和病理變化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被稱為中醫(yī)臨床第一書,集理、法、方、藥為一體,全書從心身統(tǒng)一的整體觀念出發(fā),闡述了外感病中睡眠障礙的類型、病因病機,在大量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創(chuàng)制了治療睡眠障礙的有效方藥,并對于診治睡眠障礙提供了新思路。今就仲景有關睡眠障礙的論述及脈證治療分析如下。
失眠,是指以入睡困難,或睡后易醒,醒后不得入睡,甚則徹夜不眠為主要特征的疾病?!秱摗分蟹Q失眠為“不得臥”、“不得眠”,多因外感、失治、誤治所致,包括晝日煩躁不得眠;虛煩不得眠;胃中干燥,煩躁不得眠;心中煩,不得臥:煩躁不得臥寐,下利厥逆:心煩不得眠,下利,咳而嘔渴等幾種情況,其病機涉及陽虛、陰虛、熱擾胸膈、胃腑失和等幾個方面,因此臨床的治療和方藥也不盡相同。
太陽?。骸秱摗返?l條:“下之后,復發(fā)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微沉,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此為太陽病下后復汗,陽氣大傷,陰寒內盛,虛陽外擾,故見晝目煩躁不得眠。此類失眠當屬陽虛失眠,出現(xiàn)白天心煩,躁動不安,不能正常入睡,而夜間則趨于安靜,治療時當用溫陽之法。方中干姜溫脾陽,附子溫腎陽,一次頓服,藥力集中,急復其陽,收效更捷?!秱摗返?12條:“傷寒脈浮,醫(y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贝藶檎`治之后,心陽亡失,心神不能正常內斂潛藏,浮于外而出現(xiàn)失眠。少陰病:《傷寒論》第300條:“少陰病……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按藶樯訇幉£幨㈥柮?,陽虛極不得入于陰而致失眠。厥陰?。骸秱摗返?44條:“傷寒發(fā)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贝藶樨赎幉£幒畠仁?,虛陽浮越上擾所致的失眠。
《傷寒論》第303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贝藶樯訇幉。I水不足,心火亢盛,心腎不交,水火不能既濟的失眠。黃連阿膠湯方中黃連、黃芩瀉心火以下降;阿膠滋腎水以上潮;雞子黃養(yǎng)心寧神;白芍和營斂陰;白芍配芩連酸苦涌泄以瀉火,與雞子黃、阿膠相伍,酸甘化陰以滋陰。少佐肉桂引火歸原。諸藥相合,滋陰降火,心腎相交,失眠自除。
太陽病熱郁胸膈,上擾心神而致失眠,《傷寒論》第78條:“發(fā)汗吐下后,心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忄農,梔子豉湯主之?!薄秱摗返?9條:“傷寒下后,心煩腹?jié)M,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标柮鞑崃粜仉?,擾動心神而致失眠,《傷寒論》第221條:“陽明病,……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梔子豉湯主之。”少陰病水氣不利,陰虛有熱,擾動心神而失眠,《傷寒論》第344條:“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p>
太陽病,發(fā)汗后,胃中津液受損,胃腑不和而致失眠,《傷寒論》第71條:“太陽病,發(fā)汗后,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陽明腑實熱結,胃腑實滿,胃腑不和而致失眠,《傷寒論》第242條::“病人小便不利,……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p>
嗜睡在《傷寒論》中稱作“多眠睡”、“嗜臥”,其特點是不論晝夜,時時欲睡,喚之能醒,醒后復睡,或睡眠時間明顯增多的證候,其病機涉及熱盛神昏;陰盛陽虛;表邪已解,正氣未復等幾個方面。多數(shù)醫(yī)家從脾虛痰盛論治嗜睡,仲景另辟蹊徑,從陽虛清竅困蒙、熱盛擾亂神明、邪熱阻隔陽氣郁而不伸、病后氣血陰陽俱虛論治嗜睡,對于熱病過程中出現(xiàn)嗜睡的臨床證治具有指導意義。
《傷寒論》第6條:“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L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睖夭〕跗?,當用辛涼解表法以清透熱邪,若誤用辛溫發(fā)汗,以熱助熱,變證叢生,風溫便是一例。風溫為病,邪熱熾盛,擾亂神明,出現(xiàn)整日昏睡。這是由于誤治導致的邪熱亢盛,而致睡眠障礙的一組證候。《傷寒論》中雖未提出具體的治療方法及方藥,但在風溫多次誤治的描述中,體現(xiàn)出溫病治療中清熱保津這一法則?!秱摗返?68條:“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三陽合病,邪熱亢盛,熱邪蒙蔽神明,則見神識模糊,但欲眠睡。雖為三陽合病,但病情偏重于陽明,治宜清熱保津,可用自虎湯進行治療?!秱摗返?31條:“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與小柴胡湯?!北咀C雖名陽明中風,實為三陽合病,邪熱郁閉,熏灼神明,使人沉昏欲睡,甚則神識不清。尊清熱保津之宗,后世溫病學派大倡涼開之法,創(chuàng)曠世涼開三寶救命活人,可見仲景這一思想對后世溫病學體系形成的重大影響。
《傷寒論》第281條提及“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寐也。”《傷寒論》第300條:“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薄秱摗返?82條:“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鄙訇幹骼飳倌I,腎陽為人身陽氣之本,陰盛陽虛,則神明失養(yǎng),精神不支而欲寐。
《傷寒論》第37條:“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碧柌∈找陨希庑耙呀?,但正氣有損而一時未復,則常使人有疲乏之感,多嗜臥,因此需要休養(yǎng),通過睡眠來恢復正氣,促進疾病的向愈。若有余邪,可用小柴胡湯促解。若表邪未解,仍發(fā)熱者,用麻黃湯發(fā)汗解表。
《傷寒論》所涉及的睡眠障礙是外感病過程中以及失治誤治后所致的證候,它不僅為現(xiàn)代外感病兼有睡眠障礙的診治提供了豐富的經(jīng)驗,有些方藥還成為臟腑功能失常引起失眠的經(jīng)典方藥,所以對于睡眠疾病的診治大有裨益。
陰陽勝復是《傷寒論》的理論基礎[2],仲景所論的氣血陰陽是與傷寒六經(jīng)病證相聯(lián)系的病理狀態(tài),因此對睡眠障礙一類病證的認識,也具有明顯的六經(jīng)體系的特征。在太陽病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失眠,則是感受風寒之邪的初期階段,因過汗、亡陽、亡血、傷津、余邪未盡等造成的變證;陽明病中的失眠則主要是由于熱邪擾動心神和胃腑不和所致;少陰病分為寒化和熱化兩大類,無論是寒化證的心腎陽虛,還是熱化證的陰虛陽亢,陰陽失調均可導致失眠的發(fā)生;厥陰病是六經(jīng)病中較為危重的階段,病機特點是陰陽不相順接,因此失眠也是由于陰寒內盛,虛陽浮越所導致的。
《內經(jīng)》對于睡眠障礙病證的認識,雖然有與臟腑功能相關的記載,但并沒有明確的把臟腑功能失調,與精神情志因素相聯(lián)系。在《傷寒論》中,臟腑功能對于失眠的影響更為直接,如《傷寒論》303條的心腎不交,陰虛陽亢的黃連阿膠湯證,《傷寒論》112條的誤用火療亡失心陽的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證,《傷寒論》78條、221條的熱郁胸膈,心神被擾的梔子豉湯證等等,這對于睡眠障礙的辨證治療更加具有臨床指導意義。
《傷寒論》中載有六首治療失眠的方劑: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黃連阿膠湯,梔子豉湯,梔子厚樸湯,豬苓湯,干姜附子湯,這些方劑短小精悍、配伍精當、療效可靠,是歷代醫(yī)家常用,至今仍在臨床上發(fā)揮作用的經(jīng)典名方。
總之,《傷寒論》關于睡眠障礙的認識,是在《內經(jīng)》理論的基礎之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辨治體系,為后世辨治睡眠障礙提供了思路和理論基礎。
[1]孫洪生.不寐病證的文獻研究與學術源流探討[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6:67.
[2]柯雪帆.陰陽勝復是《傷寒論》的理論基礎[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0,2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