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英
湖北省武漢市中醫(yī)醫(yī)院,湖北 武漢 430049
糖尿病是由于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質,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出現(xiàn)高血糖和糖尿的一種常見的代謝性疾病。近年來,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呈急劇上升趨勢,尤其是老年人的發(fā)病率顯著增加,重者可并發(fā)腦出血、心梗、心衰、酮癥酸中毒、腎功能衰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底出血、甚至失明,糖尿病足可以引起截肢或肢殘等,給病人造成難以忍受的痛苦,嚴重影響生存壽命。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問題是內分泌科護理人員面臨的重要課題。作者對此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0例均為本院2005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間住院的患者,其中1型糖尿病8例,2型糖尿病185,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7例。其中男132例,女68例,年齡29~78歲,平均 (59.82±5.12);
1.2 方法 糖尿病的護理,包括健康教育、心理護理、血糖監(jiān)測、降糖藥物的選擇、醫(yī)學營養(yǎng)治療、合理運動等。
2.1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被公認為治療成敗的關鍵,良好的健康教育可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治療,有利于疾病控制達標,防止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讓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基礎知識和治療控制要求,學會正確使用便攜式血糖儀,掌握醫(yī)學營養(yǎng)治療的具體措施和合理運動的具體要求,使用降糖藥物的注意事項,學會胰島素注射技術,從而在醫(yī)務人員指導下,長期堅持合理治療,堅持隨訪,按需要調整治療方案。
2.2 心理護理 中醫(yī)認為,七情致病,可直接影響其相應的臟腑,使氣機逆亂,氣血失調,導致疾病發(fā)生或病情加重。糖尿病病人一般病程較長,致使病人易產生抑郁悲觀情緒。不良情緒往往使血糖忽高忽低,產生波動,使病情加重,因此,我們要對病人不同心理采取不同措施,解除病人的心里負擔,幫助病人了解糖尿病相關知識,建立良好的心態(tài),使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教育病人正確對待自身的疾病,鼓勵病人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這樣,積極愉快的心理可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起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作用。
2.3 血糖監(jiān)測 在護理這些患者時特別注意觀察低血糖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告知病人低血糖癥狀,如心悸,多汗,惡性,嘔吐,明顯饑餓感,神志改變等,隨時攜帶含糖食物,如糖塊,餅干等,出現(xiàn)上述癥狀應立即進食,如不能緩解,應和醫(yī)生聯(lián)系,或到醫(yī)院急診治療。血糖應控制在空腹<7.0 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糖化血紅蛋白<8.0%的水平。
2.4 合理運動 合理的運動可減輕體重,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增強心肺功能,增強血管彈性,可使肌肉更多地利用脂肪酸,降低三酰甘油,膽固醇,增加對糖的利用,從而降低血糖和尿糖。1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胰島素治療時,??赡芴幱谝葝u素相對不足和胰島素過多之間。在胰島素相對不足時進行運動可使肝葡萄糖輸出增加,血糖升高;在胰島素相對過多時運動使肌肉攝取和利用葡萄糖增加,有可能誘發(fā)低血糖反應,故對1型糖尿病患者,運動應在餐后進行,且運動量不宜過大。但對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患者,適當運動有利于減輕體重,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
2.5 醫(yī)學營養(yǎng)治療 對于1型糖尿病患者,在合適的總熱量、食物成分、規(guī)則的餐食安排等措施基礎上,配合胰島素治療有利于控制高血糖和防止低血糖。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或超重者,醫(yī)學營養(yǎng)治療有利于減輕體重,改善糖、脂代謝紊亂和高血壓,可減少降糖藥物的劑量。
首先根據(jù)患者的年齡、性別和升高或簡易公式計算理想體重,然后根據(jù)理想體重和工作性質,參照原來生活習慣等,計算每日所需的總熱量。成年人休息狀態(tài)下每日每公斤理想體重給予熱量105~125.5KJ,輕體力勞動125.5~146KJ,中度體力勞動 146~167KJ,重度體力勞動167KJ。
在每日所需總熱量中,包含有糖類、蛋白質和脂肪等,因合理分配。糖類約占飲食總熱量的50%~60%,提倡用粗制米、面和一定量雜糧,忌食用葡萄糖、蔗糖、蜜糖及其制品。蛋白質含量一般不超過總熱量的15%,成人每日每公斤理想體重0.8~1.2g,伴有糖尿病腎病而腎功能正常者應限制至0.8g,血尿素氮升高者應限制在0.6g,蛋白質至少有1/3來自動物蛋白。脂肪約占總熱量的30%。此外,每日飲食中纖維素含量不宜少于40g,提倡食用綠葉蔬菜、豆類、塊根類、粗谷、含糖成分低的水果等。每日食鹽攝入量應限制在10g以下,限制飲酒。
確定每日飲食總熱量和糖類、蛋白質、脂肪的組成后,按每克糖類、蛋白質產熱16.7KJ,每克脂肪產熱37.7KJ,將熱量換算成食品后制定食譜,并根據(jù)生活習慣、病情變化和配合藥物治療需要合理安排。
2.6 降糖藥物選擇 目前降糖藥物有促胰島素分泌劑 (如磺脲類和格列奈類)、雙胍類 (二甲雙胍)、噻唑烷二酮類(吡格列酮和羅格列酮)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 (阿卡波糖及伏格列波糖),因根據(jù)患者的不同病情,適當選擇合理有效的降糖藥物。早期適量使用胰島素是目前治療糖尿病的新理念,可緩解胰島B細胞的“疲勞狀態(tài)”,保護殘存的胰島功能,副作用是低血糖,體重增加,偶見過敏。對于糖尿病腎病患者來講,因避免使用口服降糖藥物,使用胰島素,減輕藥物對腎臟的負擔。因腎功能異常,因注意胰島素的劑量及血糖的變化,避免低血糖發(fā)生,堅持血糖寧高勿低的原則。
2.7 病情監(jiān)測 定期監(jiān)測血糖,并建議患者應用便攜式血糖儀進行自我監(jiān)測血糖,每3~6個月定期復查糖化血紅蛋白,了解總體血糖控制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每年1~2次全面復查,了解血脂以及心、腎、神經和眼底情況,盡早發(fā)現(xiàn)有關并發(fā)癥,給予相應治療。
2.8 健康檔案 糖尿病病人應自己建立健康檔案,如每次復診時間,復診檢查的內容,近期體重、血壓、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近期主食、副食、運動量、用藥劑量、自覺癥狀,復診時帶上此檔案供醫(yī)生參考,為醫(yī)護人員提供可靠依據(jù),有利于醫(yī)患交流、溝通,有利于促進疾病康復。
糖尿病的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醫(yī)務人員的細心護理,減少疾病對患者的痛苦。因此,對糖尿病患者定期追蹤護理,可減少并發(fā)癥,降低醫(yī)療費用,提高生活質量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