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麗 代麗萍 陳隨清
河南中醫(yī)學院藥學院生藥研究室,河南鄭州 450008
分子生藥學教學方法探討
王利麗 代麗萍 陳隨清
河南中醫(yī)學院藥學院生藥研究室,河南鄭州 450008
分子生藥學是一門涉及多學科的交叉學科,要求學生具備生藥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課程的專業(yè)基礎,同時涉及到一些新技術和方法,授課難度較大。本文基于分子生藥學的特點,探討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率,同時對分子生藥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促進分子生藥學理論教學地發(fā)展和完善,使分子生藥學能夠為提高中藥學專業(yè)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而服務。
分子生藥學;教學方法;理論教學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DNA分子標記技術正在廣泛應用到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促使了大批交叉學科和新型學科地產(chǎn)生。1995年,黃璐琦在《展望分子生物技術在生藥學中的應用》[1]中首先提出“分子生藥學(molecular pharmacognosy)”這一概念,分子生物學技術與生藥學的相互滲透和發(fā)展促使了分子生藥學的產(chǎn)生。分子生藥學主要研究內(nèi)容為種質(zhì)資源鑒定和評價、瀕危藥用植物保護、生藥的分子鑒定、道地藥材形成機制等,從分子水平對生藥的遺傳背景進行鑒別研究,克服了傳統(tǒng)鑒別方法的不足,因此迅速得到了專家學者的認可[2],特別是《中國藥典》(2010版)中已經(jīng)收載了蘄蛇和烏梢蛇的聚合酶鏈式(PCR)鑒別方法[3]。2008年,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出版了由黃璐琦和肖培根主編的《分子生藥學》,隨后《分子生藥學》進入本科生教材系列,我院亦對不同專業(yè)和層次的學生開展了《分子生藥學》的教學工作。筆者通過對《分子生藥學》教材進行認真鉆研,從教法上進行了摸索和探討,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分子生藥學講授的內(nèi)容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藥的分類與鑒定、栽培與保護及有效成分生產(chǎn)所需掌握的技能。根據(jù)教學安排,本課程共設置54個學時,全部為理論教學,在每個章節(jié)的課時安排上,筆者對基礎理論、方法與技術、藥用植物的種植資源、道地藥材和生藥的鑒定等章節(jié)做了重點講述,突出分子生藥學的基本概念,同時對本學科的研究重點和熱點問題進行介紹。例如在生藥的分子鑒定一節(jié)中,生藥DNA分子遺傳標記鑒定是指通過比較生藥間DNA分子遺傳多樣性差異來鑒別生藥基源,確定其學名的方法,因此,選擇適當?shù)腄NA分子遺傳標記,能夠在屬、種、亞種、居群或個體水平上對研究對象進行準確地鑒別。在給學生講解的過程中,需要用具體的藥材來闡明不同種屬的藥物間在分子水平的差異。以人參為例,通過隨機多態(tài)性(RAPD)分析,人參、西洋參、竹節(jié)參能夠產(chǎn)生不同的RAPD指紋圖譜,從而達到分子鑒定的目的[4]。應用PCR直接測序技術對山藥以及其他三種地方常用偽品廣山藥、土山藥、方山藥的18S rRNA進行序列測定發(fā)現(xiàn),山藥與廣山藥的序列完全相同,而與土山藥和方山藥的同源性較低,證明DNA測序技術可以成為山藥基源鑒定的有效方法[5]。通過理論及鑒別實例地講述,學生不僅掌握了基礎知識,同時能夠使理論應用到實際鑒別工作中,而且使其對本學科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也有了進一步地了解。這種突出重點、以點帶面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1 利用多媒體資源和網(wǎng)絡資源
利用多媒體資源和網(wǎng)絡資源增強理論課的趣味性,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基本功。分子生藥鑒定學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藥的科學,是通過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基因組的結(jié)構(gòu)及功能等來闡明各種生藥的真?zhèn)蝺?yōu)劣。生藥有效成分多來源于次生代謝,不同種類的植物由于遺傳特性的不同,合成與積累次生代謝產(chǎn)物的種類及量可能存在著很大差異,從分子水平上尋找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需要堅實的理論基礎。多媒體課件既具有文字、圖像、動畫等視覺信息,也具有多媒體音響的聲音信息,這些多重感官刺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另外,給學生推薦一些專業(yè)網(wǎng)站,例如美國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http://www.ncbi.nlm.nih.gov)、歐洲生物信息研究所(The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database,EMBL,www.ebi.ac.uk)、日本國立遺傳學研究所(DNA database of Japan,DDBJ,www.ddbj.nig.ac.jp)等網(wǎng)站,可以使學生接觸到本專業(yè)最前沿的研究和技術,開闊學生的視野。
2.2 在分子生藥學教學中結(jié)合新手段、新技術
結(jié)合新手段、新技術等應用在分子生物學教學中,突出該學科的優(yōu)越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例如野生與栽培藥材的鑒別,利用傳統(tǒng)的鑒別方法極為困難,但利用分子標記技術對藥材的栽培品與野生品進行遺傳背景、種間親緣關系的探討,對于了解生藥變異的實質(zhì)有重要的意義。以天麻的鑒別為例,由于野生天麻的資源稀少,近年來已有大面積的栽培,采用RAPD技術對野生天麻和三種人工種植的天麻進行DNA指紋圖譜的鑒別發(fā)現(xiàn)其RAPD指紋圖譜存在差異,提示可以利用各個樣品之間遺傳差異的大小,進行野生和栽培天麻分子水平的鑒別[6]。
2.3 鼓勵學生查閱文獻
鼓勵學生查閱本學科最新的文獻報道,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由教師擬定主題,每個月舉行一期討論會,根據(jù)主題,查閱文獻之后寫出綜述,在全班同學中間展開學習討論,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動手寫作能力。
分子生藥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首先,DNA分子鑒定技術對中藥的鑒別尚處于理論摸索階段,目前對大宗藥材的鑒別還是依靠來源、性狀、理化和化學的方法,分子鑒別由于儀器和試劑價格較高、操作比較復雜、對實驗室條件要求較高等因素,尚難普及推廣。其次,任何一門新學科發(fā)展都需要一個過程,都有一個從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階段。由于課時的限制,加上分子生物學技術大多操作復雜,成本較高,費時費力,很難給學生開展實驗教學工作,學生對PCR擴增儀、電泳儀、DNA測序儀等儀器設備和常用試劑比較陌生,沒有直接的感性認識,給理論知識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另外,教材中一些章節(jié)內(nèi)容過多,基礎概念和理論講述不夠準確,給教學和學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例如《分子生藥學》教材第五章珍稀瀕危的藥用植物,對于物種的概念和遺傳多樣性的描述過于籠統(tǒng),而且涉及到植物分類學、生態(tài)學以及遺傳學等方面的知識,對于中藥學專業(yè)的學生來說,理論知識過于龐雜。當然,分子生藥學為新興學科,尚未形成一整套自己的名詞和概念,有待不斷發(fā)展和完善。
分子生藥學的授課是在中醫(yī)藥理論基礎上學習生物技術的原理、手段及其在中藥資源學和中藥鑒定學中的應用,使學生拓寬知識領域,為從事中藥的真?zhèn)舞b別、品種整理、質(zhì)量評價和開發(fā)應用打下基礎。結(jié)合分子生藥學的特點及社會的專業(yè)需求,授課中應運用現(xiàn)代生物技術和方法,采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和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系統(tǒng)全面教學。分子生藥學課程的設置是為推進素質(zhì)教育,解決中藥資源和中藥鑒定突出問題;其培養(yǎng)目標是力求培養(yǎng)中藥專業(yè)學生對中藥品種和質(zhì)量、安全等獨立分析鑒定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其深刻領會中藥質(zhì)量評價的核心思想,了解制訂規(guī)范化的中藥質(zhì)量標準以及尋找新藥,實現(xiàn)中藥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等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問題。為了達到該目標,需要在教學方法和理論以及實踐等各方面取得不斷完善和進步,讓分子生藥學課程真正地為提高中藥專業(yè)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而服務。
[1]黃璐琦.展望分子生物技術在生藥學中的應用[J].中國中藥雜志,1995,20(11):643-645.
[2] 謝宗萬.《分子生藥學》評價[J].中國中藥雜志,2001,26(3):261.
[3]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M].一部.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4]馬小軍,汪小全,孫省,等.野生人參 RAPD指紋的研究[J].藥學學報,1999,34(4):312-314.
[5]王東,白雁,陳志紅.不同產(chǎn)地山藥rDNA ITS區(qū)序列的比較[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7,18(1):54-55.
[6]趙熙,李艷萍,李順英,等.野生天麻和栽培天麻的DNA指紋圖譜分析[J].國醫(yī)論壇,2006,21(6):43-45.
Investig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of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WANG LiliDAI Liping CHEN Suiqing
Pharmacognostic Research Office,School of Pharmacy,He'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nan Province,Zhengzhou 450008,China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which involves multidisciplinary subjects.Molecular pharmacognosy requires students to possess the professional basis of pharmacognosy,biochemistry,molecular biology and other courses,also involves some new techniques and methods.Therefore,it is very difficult to teach.This paper explores the use of variety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urriculum bases on the features of molecular pharmacognosy,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molecular pharmacognosy,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and serve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jor students through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Molecular pharmacognosy;Teaching method;Theoretical teaching
R93
C
1673-7210(2012)02(b)-0137-02
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10年重點課題(項目編號:[2010]-JKGHAZ-0046)。
王利麗(1979.9-),女,河南新鄉(xiāng)人,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中藥材質(zhì)量標準及分子鑒定。
陳隨清(1965.2-),男,教授;研究方向:中藥材質(zhì)量標準、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及分子生藥學。
2011-10-17 本文編輯:程 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