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紅 呂繼連
外傷致年輕恒牙脫位在臨床工作中十分常見,尤其是前牙,不但影響患者面部美觀,還影響其咀嚼功能及頜骨生長發(fā)育。由于年輕恒牙根尖尚未完全形成,牙周膜較松弛,一定方向的外力即可使牙完全脫位,再植是保存患牙應遵循的原則。我科于2007~2010年對52例患者59顆外傷性脫位年輕恒牙進行再植,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2010年在我院口腔科就診的年輕恒牙外傷性脫位患者52例 (59顆牙),男35例,女17例;年齡7~14歲。其中上頜中切牙39顆,上頜側(cè)切牙14顆,下頜中切牙6顆。根尖未發(fā)育完全48顆,根尖發(fā)育完全根尖孔閉合11顆。所有脫落牙牙體基本完整、外傷前無牙槽骨吸收、患牙保存良好,離體時間為15 min~2 h。體育運動和交通事故是最常見的原因。
1.2 方法
1.2.1 再植前處理 采用無菌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患牙,污染嚴重的用慶大霉素溶液浸泡10 min,盡可能去除牙根表面的碎屑及異物,保留根面的牙周膜組織?;佳婪庞谏睇}水中備用。
1.2.2 牙槽窩處理及再植 常規(guī)局部麻醉,無菌生理鹽水沖洗牙槽窩,用鑷子輕輕去除異物及血凝塊,不搔刮骨壁。伴有牙槽骨骨折的先進行復位,再輕輕地將牙齒放入到牙槽窩內(nèi),讓患者咬小塊紗布,使牙齒完全復位,縫合撕裂的軟組織。
1.2.3 再植后固定 單顆脫位牙植入牙槽窩后,如果相鄰牙齒穩(wěn)固,用雙股不銹鋼絲行“8”字結(jié)扎固定。兩顆或兩顆以上牙脫位并伴有牙槽突骨折者,牙弓夾板行單頜固定或局部方絲矯正器固定。適當調(diào)磨患牙或?qū)涎溃苊庖Ш蟿?chuàng)傷。
1.2.4 再植術(shù)后處理 應用抗生素5~7 d。若牙齒接觸泥土,常規(guī)使用破傷風抗毒素。漱口液保持口腔衛(wèi)生,術(shù)后1周流質(zhì)飲食,1個月內(nèi)避免用患牙咀嚼。
1.2.5 術(shù)后隨訪 囑患者術(shù)后每周復查1次,檢查牙松動情況、咬合、牙色,無特殊情況者2~3周去除固定裝置。3、6個月及1年、1年半、2年復診,對根尖發(fā)育未完成牙齒,若有牙變色、牙髓炎癥狀、炎癥性吸收等,及時作根尖誘導成形術(shù);對根尖發(fā)育完成牙齒,再植術(shù)后3周作根管治療。
1.3 療效評估標準 良好:牙色正常。咬合功能正常,無松動。無叩痛,X線片示牙根無異常透射區(qū)。較好:牙色稍暗,咬合功能較好,松動I度以內(nèi),無叩痛。X線片示牙根少許吸收,吸收未超過根長1/3。失敗:牙色暗,咬合無力。松動Ⅱ~Ⅲ度,有叩痛,X線片示牙根廣泛透射區(qū),吸收超過根長1/2。
59顆患牙再植后,經(jīng)1~2年隨訪觀察:48顆根尖發(fā)育未完成牙齒中35顆良好,11顆較好,2顆因離體時間過長且有牙槽突粉碎骨折,1年后牙根重度吸收,Ⅲ度松動,給予拔除。11顆根尖孔閉合牙齒中5顆良好,3顆較好,3顆因離體時間過長及就診前用衛(wèi)生紙或干紗布包裹牙齒,半年后牙根重度吸收,Ⅲ度松動,再植失敗。本組病例良好46顆,較好8顆,成功率為91.53%;失敗5顆,占8.47%。
通過對59顆脫位年輕恒牙再植術(shù)后1~2年的隨訪觀察,大多數(shù)脫位牙得以保留,表明了年輕恒牙極強的生命力。影響年輕恒牙再植效果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 離體時間 年輕恒牙離體時間與預后有很大的關(guān)系,離體時間越短,患牙預后越好。牙根表面牙周組織的活性決定了再植牙是否成活[1],離體時間越短,活性牙周組織保留越多;離體時間越長,牙周組織變性壞死越多,牙根吸收和感染機會增加,而牙根吸收是牙再植失敗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離體干燥15 min內(nèi)的牙,再植后沒有或僅有有限的根吸收;在0.5 h內(nèi)進行再植,90%患牙可避免牙根吸收;而在2 h以上的患牙則有95%發(fā)生牙根吸收[2]。因此,應爭取時間盡早再植,以0.5 h內(nèi)植入為最佳。本組病例中再植效果良好的40顆牙齒,離體時間均在0.5 h內(nèi)。對于脫位牙離體時間較長或污染者,應浸入抗生素生理鹽水中,但時間不宜過長,以10 min左右為宜,已經(jīng)證實抗生素會破壞牙齒牙周組織。
3.2 正確的保存方式 牙再植愈合以牙周膜愈合最理想。要獲得牙周膜愈合,保持牙周膜細胞生命力是關(guān)鍵,也就是脫位牙牙周膜生理環(huán)境很重要。當牙齒脫位后暴露在空氣中,其正常的生理環(huán)境即受到破壞,牙周膜細胞壞死,牙周膜發(fā)生扭曲、變形。因此,對于脫位牙無條件立即復位,應將患牙置于患者的舌下或口腔前庭處,也可放在盛有牛奶、生理鹽水或自來水的杯子內(nèi)。牛奶是最好的保存液,因它的滲透條件適合于根面細胞的生存。有研究[3]表明,脫位牙在適宜的保存劑中1~3 h內(nèi)被再植將不會或很少出現(xiàn)并發(fā)癥,脫位牙愈合率較高。本組病例中有10顆牙保存在牛奶或唾液中且離體時間在2 h之內(nèi),再植后均成活。
3.3 牙髓活力 ① 年輕恒牙牙根未發(fā)育完成,根端寬闊,根尖孔呈喇叭口狀,有豐富的血運和較強的抗感染能力,牙周膜和牙髓血管修復能力強,牙根得以繼續(xù)發(fā)育。本組病例中48顆根尖未發(fā)育完全的年輕恒牙:再植后有35顆牙髓活力測試呈陽性反應,牙髓活力恢復率為72.92%,牙根繼續(xù)發(fā)育完成;11顆因牙齒變色及時行根尖誘導成形治療;2顆離體時間過長且有牙槽突粉碎骨折,牙根重度吸收,Ⅲ度松動,給予拔除。②根尖發(fā)育已完成的脫位牙,過去主張再植前行根管治療,以減少日后可能出現(xiàn)的牙髓壞死、牙根吸收和根尖感染的機會;并且離體牙作根管治療較為方便。目前觀點認為[4]:若就診迅速或復位及時,應在術(shù)后3~4周再作根管治療。如果再植前行根管治療,不但延長了患牙離體時間,還使患牙牙根受到進一步的損傷,導致牙根吸收。牙再植后3~4周,松動度減少,而炎癥性吸收又正好于此時開始,所以再植后3~4周作根管治療是最佳時期;如果脫位2 h以后就診,牙周膜重建可能性很小,最好在體外完成根管治療,并經(jīng)根面和牙槽窩刮治后植入固定。
3.4 固定時間 牙再植術(shù)后一周足以產(chǎn)生維持脫位牙于正常位置的牙周支持,如果有牙槽骨骨折可適當延長固定時間,但不可過長,固定時間過長可增加牙根吸收率,還可造成牙槽嵴高度的顯著降低[5]。固定時間以2~3周為宜,早期的功能刺激有利于根面修復性牙骨質(zhì)的形成,防止牙根移位吸收或骨性粘連。
3.5 再植術(shù)中注意事項 ①術(shù)中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操作時拿住牙冠部分,不要接觸牙根部分。②操作中避免擦拭患牙,以免損害牙根的神經(jīng)和纖維。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根面,去除表面的碎屑及異物。③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牙槽窩,用鑷子輕輕去除其內(nèi)的凝血塊及污染物等,不可搔刮。④牙齒復位時要輕輕用力,否則根尖組織破壞,不利于牙髓存活;⑤牙髓有希望存活的,應盡量直接植入,密切觀察,一旦發(fā)現(xiàn)牙髓壞死,立即行根管治療術(shù)。
綜上所述,年輕恒牙外傷性脫位,經(jīng)過適當?shù)奶幚恚僦彩怯行У?。離體時間短、采用濕保存方法、盡量保護根面牙周膜活性、良好固定和調(diào)合、必要時行根管治療,是年輕恒牙再植成功的重要因素。本組病例中只有10顆牙采用濕保存法,所以我們還需要加強對外傷性脫位牙的衛(wèi)生宣教、加強對脫位牙緊急處理的意識,使患牙得以更好的保留。
[1]張旭光,張震康,耿溫琦,等.枸櫞酸處理牙根對即刻再植牙愈合影響的實驗研究.現(xiàn)代口腔醫(yī)學雜志,1996,10(2):68-70.
[2]凌均桀.牙髓病學.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241.
[3]殷立行.牙再植的研究進展.同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3,23(1):65-66.
[4]樊明文.牙體牙髓病學.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40.
[5]宋興運,潘興哲.脫位牙的臨床處理.國外醫(yī)學口腔醫(yī)學分冊,1997,24(4):23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