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安生
(莆田市涵江區(qū)植保植檢站,福建 莆田 351111)
甘薯小象蟲又稱甘薯蛀心蟲和甘薯象甲,是我國南方各?。▍^(qū))甘薯產(chǎn)區(qū)普遍發(fā)生的重要甘薯害蟲,也是國際和國內(nèi)檢疫性害蟲之一。近年來,在涵江區(qū)各甘薯產(chǎn)區(qū)發(fā)生面積大,為害重,干旱年份黏質(zhì)土壤發(fā)生尤重。據(jù)2008~2009年在平原、山區(qū)等地甘薯示范區(qū)各選取不同類型的土壤進行田間調(diào)查,嚴重受害田的臭薯、蟲薯的隱蟲量竟高達46%~70%,重則高達75%以上,不但降低產(chǎn)量,而且影響品質(zhì)。由于小象蟲多在地下塊莖為害,給人工和藥物防治帶來很大困難,為此,應針對小象蟲的發(fā)生規(guī)律和為害特點,采取積極的措施進行綜合防治。
甘薯小象蟲屬鞘翅目,蟻象蟲科,全年發(fā)生5代。成蟲壽命長,世代重疊,主要以成蟲在田間和貯藏薯塊中及莖葉、土縫等隱蔽場所越冬。當氣溫在10℃以上時,成蟲便爬出覓食,沒有明顯的滯育越冬現(xiàn)象,夏秋季都在清晨和傍晚以后進行活動,耐饑力較強。卵、幼蟲和蛹也能在薯塊中越冬。早春成蟲先在過冬植物上越冬,再轉(zhuǎn)移到田間為害。成蟲飛翔力弱,怕陽光直射,有假死性。
甘薯小象蟲的成蟲和幼蟲均能為害,幼蟲蛀食薯塊和粗蔓形成隧道;成蟲咬食莖葉、幼芽、露土薯塊和貯藏薯塊,使薯苗生長緩慢,結(jié)薯后轉(zhuǎn)而為害薯塊。被害薯塊誘致病菌侵入,發(fā)生腥臭,不能供作食用或飼用,且能導致黑斑病、軟腐病等病菌侵染而腐爛霉壞。
對調(diào)運的新品種種薯,要嚴格進行檢疫,對帶蟲種薯應采用溴甲烷熏蒸,用藥20 g/m3,在22~27℃下密閉24 h,可防止或減少翌年小象蟲的蟲源。
甘薯收獲時,有60%~70%的不同蟲態(tài) (卵、幼蟲、蛹或成蟲)的小象蟲潛存于臭薯、壞蔓中,因此,收獲時必須把好薯與壞薯分開。同時,應及時全面清理臭薯、壞蔓和薯園田邊“四周”雜草,并集中燒毀,斷絕越冬棲息的蟲源,降低越冬蟲口殘留量,減輕翌年為害。
3.3.1 性誘:在甘薯種植期間,用塑料飲料瓶作誘集瓶,在距瓶蓋1/3左右處各剪一缺口(讓成蟲誘入),瓶內(nèi)盛少量洗衣粉溶液,瓶子蓋部用小竹竿架住,插入薯畦上距地面高20~30 cm處,把性誘蕊一片用線懸掛于瓶中,制成誘捕器,讓小象蟲在得到異性信息后進入誘殺瓶中落水掩死。每畝2瓶,每隔3~6天檢查一次。如蟲數(shù)太多,要及時倒出,每隔10~15天變換一次位置,50~70天更換一次性誘蕊,可減少當年甘薯整個生長期的為害。
3.3.2 冬誘:甘薯收獲時,由于割蔓和挖薯的震動,大量成蟲因假死而掉落在薯地里。由于小象蟲沒有明顯的滯育越冬現(xiàn)象,當氣溫10℃以上時成蟲便爬出覓食,因此,利用小象蟲喜趨集薯塊這一特性,在初冬及早春在甘薯跡地每畝挖65~75個小穴,每穴放入經(jīng)40%樂果500倍液浸漬3~6 h的小薯 (或小切塊)一二個(塊)制成的毒餌,并蓋上雜草進行誘殺,7~10 d更換一次毒餌,投放二三次即可。也可以把8~10根鮮薯蔓扎成一捆,長20~37 cm,每畝放65~75捆作誘餌,誘集成蟲,然后集中撲滅。通過冬誘,可降低越冬蟲口基數(shù),減少翌年蟲源。
有條件的田塊可水旱輪作,無水源的田塊可與大豆、花生等作物輪作,可抑制小象蟲的發(fā)生或減少為害程度。要選育抗蟲品種或無受害的種薯和種苗種植。
土層薄、缺乏有機質(zhì)、保水性較差的土壤要增施土雜糞等有機肥料;酸性強的土壤多施草木灰或消石灰,通過土壤改良使土層加厚,土質(zhì)疏松,增強保水保肥性能,防止畦面龜裂,減少成蟲侵入產(chǎn)卵繁殖機會,并有利于甘薯生長。
當氣溫達到10℃以上時,越冬成蟲便爬出覓食,大量遷入苗地及越冬苗薯為害。當發(fā)現(xiàn)薯苗被害率達3%時,應及時用80%敵敵畏或40%樂果1 000倍液噴霧防治。
在扦插前用亞胺硫磷1 000倍液浸苗1 min后,立即取出晾干扦插。
夏秋是薯塊膨大期,結(jié)合施用夾邊肥及時進行培土,避免水分散失,同時防止龜裂。然后每畝用5%顆粒劑殺蟲雙1.5 kg撒施在藤頭周圍的畦面上,形成一個平面藥帶,以毒殺入侵的小象蟲。
立秋前后,氣候高溫干旱,是薯塊迅速膨大期,也是小象蟲入侵的重要時期,有條件的田塊應灌二三次水,防止畦面龜裂,促進薯塊膨大;缺水的田塊,畦面土壤出現(xiàn)裂縫,小塊根上部外露,是小象蟲入侵的重要時期,也是防治小象蟲的最佳時期,每畝用1 kg 80%敵百蟲加水250 kg配成藥液均勻澆灌甘薯頭部,每株灌藥100 mL左右,并及時培土填實裂縫,不僅可殺滅土壤中的成蟲,也可殺滅塊根和頭蒂中初侵入幼蟲或成蟲和新孵化的幼蟲,并維持一段殘效期,防治小象蟲的再次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