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明朝 謝先榮 吳又明
患者男,63歲,反復聲嘶5月再發(fā)并加重1月。曾于2010年6月28日行電子喉鏡檢查,報告為左側聲帶息肉?聲帶Ca(圖1a )?2010年7月1日在小欖醫(yī)院耳鼻咽喉科行支撐喉鏡下左側聲帶腫物切除術,術后病理報告為(左側)聲帶息肉,術后聲嘶明顯減輕(圖1b)。約2010年9月中旬患者聲嘶又漸加重,說話費力,無咳嗽、咳痰、呼吸及吞咽困難,無頭痛、無惡心嘔吐、無胸悶、氣促、心悸等。2010年10月11日電子喉鏡檢查見左側聲帶前中1/3交界處有約3 mm×3 mm大小腫物,雙側聲帶運動正常,閉合欠佳(圖2a)。以“左側聲帶腫物性質待查”收住院,于2010年10月12日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支撐喉鏡左側聲帶“腫物”切除術,“腫物”較堅韌。術后應用抗生素3天預防感染,給予激素+抗生素霧化吸入6天治療,術后病理報告為(左側聲帶)結節(jié)性筋膜炎(圖3),免疫組化檢查結果為瘤細胞SMA(+++)、CD117(-)、CD34(-)、S-100(+)、Ki67(+)10%。術后聲嘶明顯改善,術后3天電子喉鏡檢查患側聲帶平整(圖2b),于2010年10月18日出院。2010年11月17日因再次聲嘶3天復診,電子喉鏡檢查(圖4a)見左側聲帶前中1/3交界處有約2 mm×2 mm大小隆起?;颊哂?011年1月到外院行支撐喉鏡下左側聲帶病變切除術,術后病理報告為假肉瘤性肌纖維母細胞增生性病變。隨訪1年,未見復發(fā)(圖4b),但患者仍有聲嘶。
圖1a 2010年6月28日電子喉鏡聲門圖像; 圖1b 2010年07月05日(第一次術后4天)電子喉鏡聲門圖像圖2a 2010年10月11日電子喉鏡聲門圖像; 圖2b 2010年10月15日(第二次術后3天)電子喉鏡聲門圖像圖3 2010年10月15日病理切片(HE染色×400)圖4a 2010年11月17日電子喉鏡聲門圖像; 圖4b 2012年01月05日(外院術后1年)電子喉鏡聲門圖像
討論
結節(jié)性筋膜炎又稱假肉瘤性筋膜炎,是一種發(fā)生于皮下或淺筋膜的結節(jié)狀肌纖維母細胞性增生,常在局部形成腫塊。雖然在命名中有“炎”字,但結節(jié)性筋膜炎并不是一種炎癥性病變。結節(jié)性筋膜炎好發(fā)于上肢,其次為軀干,部分病例發(fā)生于頭頸部,包括眼瞼、面部、頸部、口腔、腮腺區(qū)等部位,少數(shù)還可發(fā)生于膀胱、乳腺、外陰、神經、關節(jié)等處,常表現(xiàn)為皮下或更深處生長迅速的單個結節(jié)或腫塊[1]。發(fā)生于聲帶者罕見。
結節(jié)性筋膜炎病因迄今不明,有學者認為可能與感染有關,屬于一種特殊的炎癥反應性增殖;也有學者認為可能與損傷有關[2],損傷可導致纖維母細胞增生而形成病變,但均無充分證據(jù)證實。文中病例首次病理報告為聲帶息肉,后2次術后病理報告分別為結節(jié)性筋膜炎、假肉瘤性肌纖維母細胞增生性病變,是否與手術后的肌纖維母細胞增生而形成結節(jié)性筋膜炎有關,有待進一步探討。值得注意的是聲帶良性病變(如息肉、小結)的手術切除一定要適度,避免傷及聲帶肌層。
由于本病極少發(fā)生于聲帶,且臨床癥狀及喉鏡檢查與聲帶息肉等病變無明顯特殊性,故只能靠術后病理檢查確診。
手術是結節(jié)性筋膜炎首選治療方法,文獻報道的四肢、軀干等部位手術后極少復發(fā)。因為文中病例初次診斷為聲帶息肉,第2次手術按聲帶息肉手術處理,切除病變可能不夠徹底,術后僅1月復發(fā),值得注意。因此對于確診為結節(jié)性筋膜炎的病例,手術切除病變時應盡可能徹底。
1 王堅,朱雄增,編著.軟組織腫瘤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71~75.
2 應麗溫,賈風,王泉良.喉咽部結節(jié)性筋膜炎1例[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4,18: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