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摘要:俄羅斯鋼琴演奏家、教育家涅高茲說過:“在作曲家演奏自己的作品時,聽眾可以聽到藝術(shù)的真諦并感到這種真諦那不可逆轉(zhuǎn)的吸引力, 因為任何一個正常人都是生來就喜歡真正的事物, 而絕不喜歡任何虛假作風和偽造品?!敝挥姓莆樟虽撉僖魳返娘L格,我們才能更為忠誠地體現(xiàn)作曲家的作品的原風,才能使我們的鋼琴演奏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關(guān)鍵詞: 鋼琴音樂風格把握
如果說,鋼琴能夠毫不費力地模擬出從長笛到低音大提琴等多種樂器所能發(fā)出的音響,以它強健有力,活靈活現(xiàn)的龐大表現(xiàn)力被世人虔誠地頂禮膜拜為“擁有88個琴鍵的小型樂隊”,那么,如何更深刻更有說服力地把握這一“小型樂隊”,表現(xiàn)出它所應該表現(xiàn)出的眾多風格迥異的音樂作品則是每個鋼琴演奏者所不應忽視的重大原則之一。
不可否認,任何一件被歷史所認定的,在今天我們的眼里依然是光彩奪目的藝術(shù)品都不是孤立的,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無論是一首詩一幅畫或者是一出悲劇,都從屬于能夠合理地解釋它的總體,就是說,它顯而易見屬于同一個時代派別或者是同一個藝術(shù)家。不難看出,一個藝術(shù)家的許多不同作品彼此之間都有著顯著的相似之處。
音樂,抑或說是鋼琴作品,也是同樣如此。我們大都可以認定:性情閱歷、氣質(zhì)思想、時代風潮可以構(gòu)成作曲家的作品風格,旋律、和聲、節(jié)奏、樂句的長短、休止的安排,踏板的運用,甚至裝飾音,連音或斷音的處理都能完備形成一個作為作曲家的特殊風格,我們可以滔滔不絕地談論到巴赫的音樂比較凝練沉著,圓轉(zhuǎn)如珠;斯卡拉蒂的音樂比較輕靈明快;亨德爾的音樂講究華麗豪放;德彪西的音樂則注重含渾朦朧。然而,這是極為蒼白無力的,我們還是無法去駕馭這些作品,我們在表達音樂作品的時候往往會表現(xiàn)出“太過火”或者是“不是”。音樂的韻味深蘊于風格之中,我們可以根據(jù)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想象做出種種不同凡響的特殊處理,卻不能在大的方面哪怕一絲一毫地偏離原作的風格規(guī)范。正像李斯特演奏蕭邦的某些作品一樣,真誠而且善意地切割著作曲家的本意,果斷無情而且自鳴得意。據(jù)說,蕭邦對李斯特演奏自己的某些作品斷章取義而極為不滿,這是可悲的,也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
作為多年的習琴者,我們內(nèi)心最希望達到的境界是使鋼琴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不受任何拘束更自然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宣泄作曲家的情緒,完美地、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作品。想達到這個目的,有許多使我們感到為難的重大原則中,我們不可回避地涉及到必須掌握眾多風格迥異的作品并且充分領(lǐng)悟他們的風格特點。我們至少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才能使我們真切、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作曲家的音樂風格。
第一個條件是:在彈奏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之前,要反復考察這部作品及其作曲家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社會背景。眾所周知,風格習慣和時代精神無論對于一個為世人所矚目的藝術(shù)家還是對一個道德倫理不值一文的囚徒來說,都不完全相同。藝術(shù)家何以能超越眾人成其偉大?回答是肯定的,藝術(shù)家之所以成其偉大在于他符合了時代精神,敏銳而果斷地把握了時機,所以,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理解了當時的文化環(huán)境、社會背景,我們便了解了作曲家及其作品的某一側(cè)面,這一點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除了翻閱我們所必須掌握的音樂文獻以外,還要瀏覽一切對我們有所幫助的,有所啟迪的學科領(lǐng)域,諸如文學、美術(shù)、哲學、建筑等優(yōu)秀文獻來彌補我們的不足,用來促使我們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
第二個條件是:潛心研究作曲家的樂譜,找出他的個人風格。傅雷先生對這一點顯得尤其關(guān)注,他曾經(jīng)意味深長地說:個人風格比整個時代、整個樂派風格更難把握。我們可以從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中證實這一點。比如說巴赫風格的連奏,眾多的巴赫樂譜說明,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比起貝多芬的,特別是貝多芬浪漫派風格的連奏,要求更加鮮明突出每一個單個的音,因此,在巴赫的連奏中,樂音需要用某種數(shù)量的上方泛音略加裝飾。但是貝多芬的連奏都幾乎不要求有上方的泛音。印象派的華麗技巧要求比較柔和的連奏,多個音應該盡可能不帶上方泛音而融合在一起,再比如,在巴赫的作品中,激烈的斷奏顯然是不理想的,我們會看到很多的“半斷奏“,但是浪漫派卻經(jīng)常要求短促的,甚至是激烈的斷奏。綜上所述,掌握作曲家的個人風格以便得心應手在公開場合中演奏,把樂曲的思想感情即符合原作的精神,并且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xiàn)出來,需要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做出不懈的努力才可以做到。
第三個條件是要學會去聽,去聽別人的音樂語言,這點也是至關(guān)重要的。有這樣一件事:斯特恩先生在電視教學中聽到一位年輕的小提琴家,用很單薄的音質(zhì)無味彈奏了普羅科菲耶夫的奏鳴曲,斯特恩先生指出聲音不對頭,那不是普羅科菲耶夫的,他當即為學生彈了一段,根據(jù)樂曲的處理,用有力的風格要求學生聽了后再模仿試奏一遍。我們經(jīng)常的錯誤在于:在處理每個音符時,自己的成分太多而作者的成分太少,這就需要仔細傾聽和熟悉音樂語言。假如你拿到了一件你不很熟悉的鋼琴樂譜,你如何能將它演奏得更好?你必須先聽有名的演奏家演奏,才能對怎樣去演奏好有所了解,一旦你熟悉了這種風格,以后對同樣風格曲子的處理也是有所幫助的。
俄羅斯鋼琴演奏家、教育家涅高茲說過:在作曲家演奏自己的作品時,聽眾可以聽到藝術(shù)的真諦并感到這種真諦那不可逆轉(zhuǎn)的吸引力, 因為任何一個正常人都是生來就喜歡真正的事物, 而絕不喜歡任何虛假作風和偽造品。只有掌握了鋼琴音樂的風格,我們才能更為忠誠地體現(xiàn)作曲家的作品的原風,才能使我們的鋼琴演奏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作者單位: 蘇州職業(yè)大學藝術(shù)系)
責任編輯:楊建